復盤知識分享的演變:知乎是如何改變了中文互聯網的內容質量?

4 評論 8454 瀏覽 24 收藏 20 分鐘

為何是知乎改變了中文互聯網的內容質量?

最近兩年,知識付費市場已經成為一個新的風口,與知識分享與變現相關的內容平臺紛紛涌現,優質內容與知識的價值開始被認可,人們愿意為優質的知識與內容付費。而作為國內知識分享社區的代表,知乎是如何看待知識的?

不久前,在「 2018 知乎校招空中宣講會」,知乎CEO周源談到了一個的觀點: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可以分享給別人。知乎誕生和發展的過程,是我們推動并見證知識被重新定義的過程。知識不應該是小眾的,知識不是枯燥艱澀的,更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為何是知乎成為了高質量內容社區領域的一面旗幟?

但事實上,在過去的互聯網發展史上,知識尤其是高質量的知識是小眾的,求知欲人人皆有,但在過去互聯網發展一段很長的歷史上,互聯網上的許多內容與淺薄低俗的標題黨劃上等號,它缺乏思考與理論上的深度與厚度,被認為是文化的沙漠。

互聯網知識分享發展的雛形階段,是百度等互聯網搜索引擎崛起之后,百度知道、Yahoo問答開始對知識分享市場進行了首輪的用戶市場培育,而許多依附于巨頭之下的問答社區與垂直問答網站,欠缺問答交互的支持與優質內容的檢索能力與激勵機制,向高質量內容社區突變的能力受阻。

彼時在國外,問答社區Quora和LinkedIn有了成熟的可驗證的商業模式。畢竟,當用戶遇到搜索引擎也解決不了的知識盲區之后,必然需要通過基于專業的內容社區提出疑問獲取回答。知識分享的需求已經萌芽。

知乎于2010年12月19日上線,面臨的第一個問題自然是如何凸顯差異化,并打造知識分享社區的品牌,而在內測的40多天里,周源邀請了圈子里許多大V與名人注冊,在首批200名用戶中,包括了李開復、王興、王小川、徐小平和馬化騰等企業家和風險投資家。

可以說,第一批種子用戶對于知乎的氣質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些種子用戶本身在互聯網領域已頗具知名度,對問題的回復則講究方法論與邏輯以及專業視角,它帶來了不同于百度知道、搜搜問問等傳統問答社區的氣質。

周源自己總結說,正是首批用戶奠定了知乎的發展基調。而知乎后來所形成的高質量內容分享的問答社區的氛圍與基調,這批開拓者功不可沒。

而在彼時,互聯網追求的是流量為王,但知乎當時卻在做兩件事,一是建立以用戶與用戶之間明確的知識分享為目的建立的弱關系鏈內容社區,不斷邀請各個領域的大V入駐。

二是設置嚴格的社區互動規范及從社區規范、算法識別和產品機制構建防“內容水化”系統,淘汰垃圾內容,對于路過帖、沙發帖、“mark 帖”進行算法識別屏蔽。

據悉,今年1月,知乎上線了一款名為“瓦力”的算法機器人,對辱罵文字及無營養的評論進行自動識別和即時折疊,保持優質話題的沉淀和友善的討論氛圍。在過去,業內曾流傳著互聯網鄙視鏈一說,在BBS領域,鄙視鏈大致的站位是:知乎、豆瓣>天涯>貓撲>貼吧>門戶類論壇。知乎則無可爭議的站在了互聯網鄙視鏈的上游。

鄙視鏈形成背后,源于在流量為王的時代,諸多社區平臺為追求流量而不斷拉低內容的成本與門檻,低俗信息開始泛濫,而對于內容的接收與甄選上,對優質內容有更多追求的用戶與普羅大眾由于在年齡、閱歷、視野、知識儲備等方面存在差異化,這種差異構成的信息鴻溝推動了人們針對各個社區進行站隊,繼而為自己的品位發聲。

知乎由此帶動了大批大V的入駐,連接了各路精英,而各路精英的涌入自然會吸引更多高質量的用戶進入,通過問題的拋出和討論,形成用戶黏性,并推高內容的品質與深度。知識內容網絡建構越來越深入,用戶之間彼此互動的意愿和傾向越強烈,而知乎社區的專業、詳細、深度和高質量口碑逐漸打開。

某種程度上,知乎的出現,改變了過去人們對中文互聯網內容質量淺薄的論調,并完成中文互聯網的知識的網絡化過程。

在周源看來,這是把城市最底層的基礎設施做好。因為基礎設施搭建好之后,才能確保知識網絡化過程能具備較強的抗災能力(預防內容水化),對知識的甄選能夠去粗取精。

而經過6年的發展,知乎體量不斷擴大,從早期以創業者、工程師和互聯網從業者為主要用戶發展到如今涵蓋內容領域的方方面面,內容既包含電影、生活、職場等大眾類話題,又容納宇宙學、流體力學、量化交易等多元化內容。如今知乎已經從一個“封閉而小眾的知識平臺”發展成用戶量過億、涵蓋從25 萬個話題,4000多家機構號的大型開放知識平臺。

而近兩年來,知乎動作不斷。從去年知乎快速推出值乎、知乎Live,到今年圍繞知識分享不斷拓寬邊界:推出“知識市場”與“想法”,兩季“大·人物”,并開放機構號注冊。知乎已經從一個問答社區發展到擁有問答、專欄、文章、想法、圓桌、知乎 Live 、知乎書店等產品的多元平臺。

周源日前在宣講會也提及了知乎的諸多轉變,比如此前的開放機構號注冊,也透露正在推進Live改進和首頁信息流分發改進等,還談及了對大V扶持的看法。表示一切為了優質內容服務,但不會忘記激勵大V的內容熱情。

從信息流到機構號,知乎對內容分發機制的轉變讓高質量內容的價值被放大

而隨著知乎從小變大,從社區變成平臺,多樣化的內容產出與形成機制需要一套拓展知識分享的產業鏈,需要有新的機制來跟進自身與更多用戶需求的變化,也需要有一套開放的機制來推動流量分配以及幫助大V等參與者產生收益。

知乎大V是一批獨特而又稀缺的存在,也是推動知乎內容生態繁榮的一股重要力量。早前有業內人士認為,知乎精準且大量地圈出了中國互聯網里年輕、高學歷、相對高收入的“知識型準中產”。

知乎高質量用戶大批量的存在,為優質用戶提供了優秀的社區氛圍之余,也讓大V用戶有精神、物質上獲得更多收益的可能,包括李松蔚、張佳瑋、河森堡、朱炫、葛巾等大V均在知乎獲得了不錯的收益。

而隨著當前知乎的平臺化進程加速,知乎對大V這批火種的保留策略以及對更多大V的引入策略有了轉變。

而這種轉變體現在產品的幾個動作,第一個轉變是feed流的引入。周源在宣講會上透露了知乎首頁feed流的戰略目的:”知乎的首頁是基于每個人的關注、對話題的興趣,以及他在首頁進行的各種交互,通過算法的方式來進行內容分發的。目標就是能夠讓信息更美的流動,能夠讓有價值的信息傳播得更遠?!?/p>

信息流算法機制在個性化資訊平臺被認為是通過低俗內容所構建的“取悅”用戶的信息繭房。知乎的切入有希望解決其原罪問題。當平臺本身的內容具備一定的品質高度的時候,算法則為大V的好內容觸達更多維度的用戶需求建立了新的通道,用戶都能通過信息流看到符合自身個性化興趣且有深度價值的內容。

第二個轉變是知乎開放機構號注冊。這背后顯然也是對高質量知識價值與知識結構的一種重塑與梳理。一方面,知乎當前機構號數量已經達到4000+,覆蓋互聯網、科技、文化娛樂、旅游、體育等上百個行業,從企業、媒體、政府機關、科研院所到NGO 等有不同領域的機構入駐。

機構號對應產出的是專業的獨家內容與某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在內容價值的沉淀與實際問題的解決上有獨到的優勢,可以產生有門檻的專業內容。其次,機構號在用戶交互與碰撞中,產生一個個中心化的節點,構建某一領域的優質內容生態,能產生更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而機構號開放注冊,可以更好的挖掘垂直專業領域的內容以及匹配到更多有更多差異化需求的群體。也正如知乎CEO周源所透露算法機制的初衷,算法為了建立起更利于“知識”和“求知”之間連接和匹配。不同用戶也有著不同的“需求點”,而不同的“需求”又會形成不同的交互動作和關注方向。

其三是通過產品機制的改進對大V進行流量與粉絲扶持并與變現機制關聯起來。去年以來,知乎嘗試了用Live和電子書等方式幫助平臺上的用戶體面變現。但這并不夠。

據知乎CEO周源透露,知乎一直在改進產品,比如每日新知會通過音頻的方式進行傳播回答。并且在產品層面會把優秀回答者的標識與知乎live的主講信息同步。而包括知乎最近新推出的每日新知、知乎 Live 的改進、知乎書店,還有私家課等,均是知乎通過構建更豐富的場景來幫助用戶獲得更多收益。

筆者看來,知乎的轉變,本質是讓大V既賺錢也賺聲望,強化其對于平臺生態的依賴,而更好的內容分發可以同時激勵大眾用戶和分享者,繼而幫助大 V 與粉絲達成更好連接。分享者的知識可以傳播,大眾用戶可以不斷找到、發現自己感興趣、原本不知道的知識,讓高質量內容的價值被放大。

知識分享領域烽煙四起,為何是知乎改變了中文互聯網內容質量?

知乎一直被業內稱之為小清新的產品。但從它的發展軌跡以及知乎的6年的變與不變來看,它對中文互聯網內容質量作出了標桿性的范例。

盡管近幾年知識分享領域烽煙四起,各大平臺都在探索如果讓知識分享和社交更加豐富多元與高品質,我們看到,在知乎之外,問答類產品還有分答、微博問答、悟空問答、企鵝問答等,均在發力生產社會化的問答類輕知識。

但這些平臺的問答產品,最終還是整合在各自的社交媒體當中,不過內容層面定位傾向于娛樂化,大眾化,生活化,諸如“你見過最美的女人的背影是怎么樣的”以及“內蒙古的羊肉真的美味嗎”、“你所遇到最搞笑的臺詞是什么?”等類似的問題,目的在于彌補社交互動場景與UGC層面的內容,但缺乏深度基因,本質還是流量邏輯。

而知乎的基因則決定了它更強調聚焦某個議題,讓高質量用戶平等參與與深度溝通探討。

在魏則西事件、和頤酒店女子遇襲事件等爭議性話題中,知乎上嚴密邏輯分析與深入的有說服力的有干貨觀點,都使其成為輿論發酵地,或是觀點二次傳播的重要節點。從美聯航拖拽華裔乘客、到iPhoneX Face ID的價值等熱門話題,都會有知乎在推動事件或者干貨觀點向深入化探討方向發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果殼2015年推出知識付費產品分答。知乎推出值乎,知乎Live?!爸R變現”成為一種新的趨勢。知乎Live、得到、喜馬拉雅FM站在第一梯隊。無論是得到與分答都志在圈住有影響力的大V,打造知識性網紅平臺。

但后來,我們發現,KOL代表papi醬宣布停更分答,羅永浩停更得到。理由卻大同小異——優質內容的創造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以及專業能力。

事實上,對于分答或者得到來說,缺的是像知乎一樣通過時間沉淀出來的專業的社區良性互動與內容較真的氛圍,這很難讓新的知識網紅在原有KOL影響力的覆蓋下一夜爆紅,而明星與KOL也難以長期駐留平臺,出走也在情理之中。

而與之相反,深耕某一垂直領域的專家往往會在知乎脫穎而出名利雙收。比如說,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因在知乎分享歷史知識而走紅,并接到很多節目的合作邀約,不久前他受邀與“局座”張召忠一起擔任浙江衛視《中華好故事》節目嘉賓。

而畢業于倫敦蘇富比藝術學院的翁昕,在知乎上開了 26 場 Live,最近則獲得了“私家課”的推薦,出售藝術欣賞課。說到底,知乎的邏輯始終還是圍繞知識展開,在這樣一種基因調性中,擁有知識的人在這種平臺機制中往往會脫穎而出。

因此,盡管許多平臺看到了深度知識與內容質量的重要性,但苦于平臺基因與流量KPI所限,在產品標簽層面,依然難以與高質量內容社區沾邊,因為它很難沉淀高質量的內容供用戶長期檢索所用。正如某業內人士指出,分答、在行、微博問答等,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其聚集的KOL更多是把這里當做一個兼職陣地。

事實上,一個成熟的社區需要在關鍵的時間風口長時間的辛苦經營,才能養成用戶與產品之間的良性互動,與社區的良性運轉與優質內容的持續產出,而這些問題,事實上是分答、悟空問答以及微博問答等產品需要解決但又很難解決的。

因此,在今天,問答類、互動類以及音頻專欄類各種知識分享平臺紛紛出現,但知乎在傳統問答領域所建構起來的壁壘,至今很難有撼動者。

知乎的壁壘,其實也源自它的平臺規模效應與品牌調性,這里的規模效應不僅僅是用戶規模,更是內容規模,高質量用戶越多,內容越多元化,繼而產生不斷提問不斷有人回答的正向循環,互動性使得知識碎片不斷產生聚合并因此產生滾雪球的效應。

所以,在目前,也僅有知乎被默認為中文互聯網高質量內容的規則制定者。因為內容的積累與沉淀、社區高質量內容分享良性氛圍的營造本身是最大的門檻。

知乎的6年,是改變中文互聯網內容質量的6年,過去的知乎改變了人們接觸、看待知識的方式,改變了知識的陳舊形式。如今知乎的平臺化規則改變,也是一個知識被重新定義的過程,以及知乎想要讓優質知識從小眾圈子里走出去,普及更多人。

當前知乎正在小步快跑走入下一階段,知乎試圖要做是通過后臺對用戶交互和關注方向等信息的采集并通過AI算法后,利用知乎首頁構建起更高匹配度的信息流,繼而成為多支點驅動的馬車。讓大眾更有效率的獲取想要的專業知識,讓求知的渴望與訴求能快速滿足,讓知識分享者收獲應有的回報與影響力,或許是知乎正在探索的通往知識內容質量下一個路口的新路徑。

#專欄作家#

王新喜,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網從業者,百度百家、艾瑞網專欄作家、虎嗅網、鈦媒體認證作者,關注IT熱點背后的本質,窺視TMT行業精髓,分享有價值的觀點。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知乎,分享你剛編的故事

    來自廣東 回復
  2. 但是現在這片池塘開始有些混濁了,我覺得還是得把重心放在內容質量上,得想對策調控啊,別到最后輪得和貼吧一樣啊,啥都有,啥也不精……

    來自浙江 回復
  3. 看完大佬的分享感覺超級贊??!
    想作為一個知識社區,果然還是需要專業的調性才能走的長遠,任何時代任何階段都有人需要這些硬知識,知乎無疑做對了這一點。
    但是我覺著知乎現在的氛圍,離不開最早邀請的各行各業的大咖,也就是最早的內側階段。
    那個時候被邀請到,都會是一項榮譽,一項被肯定的榮譽,后期的運營只是擴充了產品的多元化,保持住了當初的氛圍,這樣就已經很成功了。
    但是最初邀請這些大咖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插柳呢?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