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2.0:先社交,再硬件
[核心提示] 先硬件,再社交,稱為智能硬件 1.0;先社交,再硬件,稱為智能硬件 2.0。可穿戴設備要讓用戶產生粘性,必須從 1.0 時代過渡到 2.0 時代。
最近,我把佩戴幾個月的Jawbone摘了。我對它已經沒有任何興趣,在過去數周,它對我的意義是,戴在手腕上,能夠人群中招搖一番,彰顯下我對新鮮的數碼產品一樣充滿熱情。
不過,現在我對智能硬件,不,確切的說,是可穿戴設備,已經徹底審美疲勞了。
深圳制造廠的朋友告訴我,過去的一年,他們服務了幾十家小型創業公司,代工智能手表。不過,今年這些創業公司已經找不到了,慶幸的是,代工廠都是先付款再生產,也就沒有損失。
可穿戴設備、硬件創新,大潮初起,泥沙俱下,浪潮過后,卻是遍地狼藉。國內的智能手環、手表們,如土曼、果殼,在 Jawbone、Google Glass 們引領下,紛紛推出“劃時代”的產品,一時間,國內宣稱要做可穿戴設備的公司,如過江之鯽。2013 年,不說句硬件創新,不戴款智能手環,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站在人文與科技的十字路口。
2013 年,身邊的朋友紛紛佩戴上了 Jawbone,幸運的人也會戴上傳說中的智能手表。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放棄這些所謂的可穿戴式設備。
我問某大佬,“你如何看待 Jawbone 和智能手表?”他說,“手表替代懷表,是必然,手腕是人體非常重要的一個部位。但可穿戴設備,至少不是現在這個玩法?!?/p>
再后來,幾個月的經驗告訴我,Jawbone 與果殼電子的失敗,除了產品與體驗的不足,應用場景過于狹窄,還有個原因被大家所忽視——它們是先硬件,再社交,不是先社交,再硬件。
我將先硬件,再社交,稱之為智能硬件 1.0,先社交,再硬件,稱之為智能硬件 2.0。這一概念,我借用了 web 2.0 與 web 1.0 的區別。Web 2.0 超越 web 1.0 是必然。
1.0 的智能硬件,先鎖定用戶場景,假設著通過這個需求,進入社交,通過社交元素強化用戶的使用習慣。不少跑步等興趣的智能手環,最終失敗,至少是到現在還沒能成功。
不過,我更傾向于,2.0 先社交,再硬件的方式或許會更容易成功。
套用馬歇爾·麥克盧漢的話,智能硬件,或者說,可穿戴設備,都是人體的延伸。硬件即人體,人體是有體溫的。iPhone 的成功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是,比起塞班來,它讓手機變得“可觸”,觸摸讓它超越了單純的工具邏輯,成為你我的一部分,讓手機有了“體溫”。
公允地說,果殼電子的許多產品,不算太差。它與 Jawbone 一樣,都在努力通過各種應用場景,為硬件賦予某種“體溫”。這是 Android 的功勞。不過,即便產品設計者努力地為手環、手表們通過交互場景,來增加硬件產品的“體溫”,這些產品卻犯了一個重要的錯誤——沒有社交基礎,或少社交。最終,產品質量、體驗等多個因素合力之下,智能硬件的幻想坍塌了。
沒有社交基礎的智能硬件,最終成了“人人都是孤島”。還記得電影《荒島余生》么?孤島下,孤獨的人,連語言能力都會退化,摘下那些原本體驗就不夠好的智能手環或智能手表,自然不在話下。
相比較 Jawbone,這種智能硬件 1.0,我更期待著基于社交網絡的智能硬件 2.0。
有人說,順風吼,傳音千里。逆風尿,濕一鞋。社交,便是風。
轉自:極客公園
思路不錯的點,贊
贊,硬件可以提高用戶放棄社交APP的成本,社交可以作為硬件很好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