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是個筐,啥都往里裝?中國式問答產品的未來到底是什么?

2 評論 6725 瀏覽 43 收藏 11 分鐘

中國式問答的未來在哪?

微博和知乎真的要越變越像了?這不好說,但可以肯定的是,問答已經成了微博一個至關重要的業務部分,這兩天,又傳出了微博上線全新問答功能的消息,該功能與付費問答不同,對提問者和回答者都實行零門檻限制。在今日頭條推出悟空問答后,微博這一舉動無疑又攪動了問答這池沒平靜多久的「渾水」。

最近兩年,圍繞問答鋪開的戰場上玩家越來越多,無論是今日頭條、微博這樣的平臺,還是如懂球帝這樣的垂直 App;玩法同樣是花樣翻新,從內容到直播、從社區到全網,只有你想不到的加持方式,沒有問答套不進的產品模板。

問答是個筐,啥都往里裝?內容不夠問答來湊、變現困難問答幫忙,當更便捷的支付與內容的話語權的分散逐漸催熟內容創業的生態,一夜之間,讓問答在中國似乎成了 C 端互聯網產品的標配。

把時針撥回 2010 年,那時候海外的 Quora 帶火了問答社區,次年 Quora 的中國學徒知乎誕生,但從那以后,問答社區在中國,就走上了一條和世界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路。

如今的 Quora,依然是相對純粹的知識分享社區,專業的知識探討仍是主流,碰到常春藤大學的教授在 Quora 討論學術問題是常有的事。而問答這一個產品形態在中國正逐漸向內容型發生偏移,問答產品的背后是信息的傳遞,也是低成本的獲客,更是攫取流量的利器,這一切都讓問答在中國這個流量越來越貴的市場承載了更重也更復雜的商業訴求,知乎青出于藍,中國式問答也距離它最初的模仿對象越來越遠,這些年里,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問答產品的中國式「變異」史

所有人都清楚,問答在中國變了樣,但究竟什么才是問答最初的樣子?

互聯網開始出現時,因為信息在需求和供給兩端的爆發增長,海量的冗余信息催生了更精確的信息需求,問答的概念應運而生。從最早的 Answers.com 到谷歌在 2001 年嘗試的 Google Answers,從 FAQ Farm(WikiAnswers 的前身)到 Yahoo!Answers,再到之后 Fluther.com,以及知乎的鼻祖 Quora;而在國內最早從 2004 年的新浪愛問知識人到 2005 年的百度知道,那時便出現了問答的影子,以及之后的 SOSO 問問,再到后來雅虎中國上線的雅虎知識堂和谷歌聯合天涯社區開發了天涯問答。

中外問答網站產品年鑒

問答社區早有過屬于自己的輝煌,特別是當 Quora 出現之后,有著 Facebook 血統的 Quora 創始團隊將社交屬性添加到問答社區,改變了一問一答單向模式,結合了精確搜索和社交的問答社區開始崛起,當時的硅谷甚至一度有觀點認為一些「問答式」創業型企業和網站逐步發展,將對谷歌在搜索市場中的壟斷地位構成威脅,甚至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谷歌。

看回國內,知乎無疑是中國互聯網問答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作為國內最早的對標 Quora 的問答社區產品,知乎引入問答社區的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問答社區在中國的生存形態。

第一批互聯網圈的種子用戶奠定了知乎的氛圍,高參與度和優質內容,那時的知乎擁有近乎理想的用戶土壤。沒有所謂大 V、沒有話題營銷、沒有變現困擾,那是一段知乎的「田園詩」時代。

可惜,這狀態并沒有持續太久,知乎在快速完成體量增長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稀釋了高質量問答的占比。

因為在中國這個資本占絕對主導地位的市場里,用戶數量成為了判別產品價值的唯一單位,受困于此的知乎想要生存就必須要拓寬自己的用戶圖譜,讓產品下沉觸及普通用戶。

知乎從 2011 年開始到 2012 年,最初一批種子用戶的占比很快被稀釋到了 15%,2013 年知乎用戶量又增長了 15 倍、2014 年知乎流量首次超過人人、2015 年注冊用戶達到 1700 萬,而截止 2017 年 3 月知乎的注冊用戶已經達到了 6900 萬。這樣的規模早已不是一個小眾的精英產品,知乎完成了用戶量膨脹,高質量問答的比例也在下降,知乎對那部分專業用戶的吸引力逐漸變小。

知乎始終在尋求平衡點,在用戶量和內容質量之間。

只可惜知乎的產品特性又決定了在知乎上用戶的喜好決定著平臺的內容呈現,于是我們就看到了越來越多「如何做到 25 歲前年薪百萬?」、「有一個逗比女友是什么樣的體驗?」……等娛樂性、抖機靈的問答內容。

問答在中國,開始從知識型往內容型發生偏移。

緊接著,分答在 2016 年的突然出現又借著知識付費的風口,將付費問答的模式徹底普及,這也加速了問答的中國化進程。

內容、變現,問答在中國的生存法則

分答、得到、值乎、小密圈、微博問答、悟空問答……這些「一夜間」出現的問答產品徹底將中國式問答帶入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賽道,問答開始變為一種內容補充、一種變現手段。

最早依靠著知識付費的大風,問答作為一種天然的介于內容和知識之間的形式載體,很快成了寵兒,大批創業者蜂擁而至,其中不乏知乎和果殼這樣的老牌知識分享平臺,也有邏輯思維這樣慣于兜售知識的「知識商人」,不過所有人想法都很一致,問答如今是實現知識變現的好途徑。

這其中分答算是走的最前,也是把問答變現玩的最純粹的。這個果殼網內部孵化的項目在小試牛刀后便開始狂奔,短短一周時間,王思聰隨手收割 21 萬、情感專家 ayawawa 入賬 7 萬,這也只是冰山一角。

在這其中,不管是問者還是答者,分答都會從總流水里抽成 10%,也包括了數量龐大的偷聽者的 10%。這樣的變現能力,讓果殼、知乎這樣的知識分享老玩家似乎瞬間看到了希望。如此誘人的商業模式也給了無數創業者極大的信心,于是更多玩家開始把問答變成了一門空手套白狼的生意。

另一面,像微博和今日頭條這樣的內容型大流量玩家而言,問答則給了他們不一樣的啟發。

知乎日報的成功讓玩內容的流量大戶們嗅到新機會,以問答為載體創造內容。問答無論是作為 UGC 或者 PGC 的內容都是內容咨詢很好的補充,并且這種時效性和話題性都自帶的內容形式向來是最受歡迎的。另外,大 V 們自帶的粉絲關聯的屬性同樣是這些產品所需要的。

最好的例子自然是不久前搶走知乎 300 大 V 的今日頭條,砸錢、拉大 V、聚人氣、搞話題,今日頭條的悟空問答其實本質上更像是百度知道,一種面向廣眾的內容形態,只不過依托于「問答」的形式,能夠更好的進行話題運營,帶來更好的流量,本質上還是流量生意價值最大化的那套邏輯。作為頭條資訊之外的內容補充,是一個很好流量增長點。未來,這種問答的話題模式商業化價值也很高。

至此,中國式問答算是完全脫離 Quora 的影響,完成了徹底的本土化。

問答從單純嚴謹的知識分享,演變出了如今內容補充和變現手段的角色,好的一面,問答給眾多產品,尤其是垂直社區提供了新的成長空間和變現渠道;壞的一面,絕大多數問答在中國也丟失了該有的嚴謹和門檻,剩下幾家苦苦支撐。

說到底,中國式問答的未來在哪?這些利用問答做生意的嘗試或許也分擔問了答在國內的商業化需求,嚴謹的問答可以更純粹。不如讓生意的歸生意,知識的歸知識。

 

作者:頂樓TopView

來源:http://www.cyzone.cn/a/20171110/318013.html

本文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創業邦,作者@頂樓TopView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這app用著這么奇怪呢

    回復
  2. 問答產品可以試著將專業板塊和普通板塊分割開,做成不同的板塊內容嗎?通過板塊的區分,設置權限隔離這樣的方法在產品內部實現專業化問答產品的嚴謹與專業。并提供圍觀通道進行知識普及。
    小小看法,還望指教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