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是什么?為什么會成為新的商業趨勢?

2 評論 34950 瀏覽 56 收藏 14 分鐘

去中心化商業時代已經悄然來臨,顯然這又會帶來在線市場的一大波紅利,但與以往那些轟轟烈烈地商業模式不同的是,這次它來得悄無聲息。

從理想到現實的距離

“去中心化”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詞語,早在很多年前Web2.0這個概念剛剛興起前就有了很多信奉者與實踐者。印象最深的是之前PC時代紅極一時的豆瓣網。但隨著豆瓣的落寞,“去中心化”這個概念仿佛被收藏在時代的角落中。直到張小龍帶著他的微信站在公眾面前,將“去中心化”作為他最核心的產品理念之一再一次推向外界。最近一次這幾個字再次被提起,則是在馬化騰的一次重要演講中,他透露騰訊將推出“去中心化”的智慧零售解決方案,以幫助商家從“二選一”的困境中走出來。

可以這樣講,馬化騰的這次演講標志著“去中心化”終于花熟蒂落——從互聯理想主義這顆參天大樹上結果,并從高空落到了硝煙四起的現實商業世界中。而承載它的沃土顯然是以微信為基礎,以連接為核心價值的騰訊大生態。這顆早已膨脹欲裂的果實在落地的同時向外噴灑出的種子得以讓每一個尋求價值突破的商家得以從中獲得新的商業紅利。這些種子就是微信孕育已久的小程序。

從理想到現實,“去中心化”走過了十余年的光景。在這十余年中,中國的互聯網完成了兩次重大進化——
1. 智能手機成為大多數人身體的一部分,讓每個人擁有了與他人連接的物理接口與交換信息的能力。
2. 我們獨特的文化讓微信能夠把握機會成為占據人們每日在線時間50%左右的超級應用。換句話說,我們一起組成了“微信”,把彼此拉進了微信時代。

這兩次重大進化,讓我們比其他國家更快地進入“去中心化”發展的快車道中。曾經互聯構建者的終極理想正在變成現實,現實世界中的商業規則也因此發生改變。

這次,它真正開始改變傳統價值創造與傳遞的成本模式。

到底什么是“去中心化”?

對于一些朋友來說,上面的內容可能講得有些抽象,下面我會努力用簡單清晰的方式來試圖讓大家明白什么是“去中心化”以及它對于眼下商業時代的重要意義。

如果你玩過網絡游戲,那么你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就會更加容易。在游戲中我們一般都會擁有兩種視角模式:可以縱覽全局的“上帝視角”以及以我們自己為中心的“第一人稱視角”。

正如我們在玩游戲時的體驗一樣,我們更容易借助“上帝視角”在眾多的選擇中尋找到通往目的地的捷徑。所以在“上帝視角”的設計思維下,往往大家都會認為存在著一個大多數人都期待獲得的最佳路徑和最優入口。這個設計者規劃好的,人人必經的“最優入口”往往會成為某個網站或服務的流量中心。

比如手機淘寶的首頁和某個論壇的手機版:

很重要的一點,借助上面的這個論壇的例子,你應該明白的是,并不能簡單地說做個社區,或者只要內容來自用戶就是“去中心化”。因為不管內容來自于誰,你依然需要按照規劃好的路徑來創造和獲取信息。道路不會因你而變,該交的“過路費”還得交。

就像下圖這樣,“地圖”清晰而穩定:

通常理解下的“中心”實際上指的就是在“上地視角”這樣的思維模式下,設計出的用戶必經的路口,即“流量分發中心”。內容是否來自用戶只是附加結果,不要受此干擾。

有了這個基本認識,我們再看“去中心化”就更加容易。相比之下,“去中心化”則是指在似于游戲中的“第一人稱視角”這樣的模式下,將設計焦點放在當前單個用戶身上,伴隨用戶的使用而提供服務的設計模式。

比如下面這兩個例子:

當我們沉浸在“第一人稱視角”中的時候大腦的工作負擔是最輕的,因為大多數都是應激反應,而非理性與邏輯的判斷。所以設計者往往會根據我們“行進”的情況,讓我們需要的工具與服務出現在我們的周圍。這種“唾手可得”的感覺可以讓我們在第一人稱視角中獲得現實世界中難以獲得的掌控感。

在“第一人稱視角”中,每個用戶的所見所得都是千差萬別的。甚至不僅僅因人而異,還會因時間、地點等眾多個性因素而異。當然,與游戲這種極度突出沉浸式體驗不同的是,大家都會期待以最小的成本方式最快地到達自己的目的地,越過所有第三方直接與市場對話。

下面這張圖基本能表達去中心化的這樣一種狀態:

所以聰明的你很可能會說,這不應該叫“去中心化”,應該叫“多中心化”才對。如果你能這么想的話,那么恭喜你,你已經開始真正在理解“去中心化”的本質。人們之所以更習慣稱之為“去中心化”,只是在通過對比過往的模式進行描述而已。

去中心化的核心價值在于能夠有效地將平臺日積月累、不斷攀升的運營成本有效地分攤到個人身上。

我沒有用“網絡圖”去表達,是因為我覺得它不足以體現出第一視角下“身邊”的感覺?!熬W”本身也是需要有連接成本的,但“去中心化”則體現的是對信息中介成本極其強大的削減能力。借上面的圖中,來看下“去中心化”表現出的

幾個特殊之處:

  1. 品牌與用戶都是主體,擁有平等的位置,都可以自成中心。
  2. 主體之間都是伴隨狀態,所以彼此之間首先兌現的是時間的價值。
  3. 主體之間的推薦構成了信息傳播的基本方式。

所以:

  1. 品牌的擬人化運營越來越受歡迎;
  2. 用品牌標簽構建出的用戶畫像穩定性更高(因為有時間參數);
  3. 用戶群化趨勢成必然,微信群通過流動性保護和加劇了這樣的趨勢;
  4. 傳統大品牌通過將自身拆分為用戶某一方面服務的子品牌,構建子品牌矩陣更容易見到效果。這點是與傳統路邊廣告牌那種把自己形象搞大的方式截然相反。
  5. 推廣費直接花在用戶身上,而非平臺。
  6. ……

當然還有很多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結果。如果你能夠將這幅圖印在腦海里,那么相信你會收獲屬于你自己的“去中心化”最優策略。

為什么“去中心化”成為新商業趨勢?

這里首先說明一下,我并不是指未來所有的服務都要按照“去中心化”的模式去走,而是希望你能夠通過下面的文字了解傳統“上帝視角”這種設計模式在發展中產生的弊端,以此加深對“去中心化”的理解,最終能夠結合自己的業務實際的情況來進行策略上的判斷。畢竟,完全的“去中心化”的平臺是不存在的。

適者生存,優勝劣汰,一切都是市場自然選擇的結果。越是競爭激烈的領域越是如此?!叭ブ行幕毙纬傻倪^程也同樣如此,一步步地讓越來越多的互聯從業者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心思,從簡單地設計“網站信息地圖”到努力抽象并勾勒出最接近真相的“用戶心智地圖”。

如果某個在線市場的競爭越激烈,就意味著這個市場中的信息提供者就越多,信息容量就越大,對于用戶而言挑選出有效信息的成本就越高。

在互聯網剛剛興起時,給所有人提供一個一樣的推薦列表就夠了,比如雅虎。不過后來還是被Google用一個搜素框趕下神壇。因為Google讓每個人都能在“第一人稱視角”下更有效地直達自己的目標。

同樣的事情也正發生在淘寶、天貓這樣的電商平臺上。前幾年電商的高速發展讓平臺篩選信息的成本越來越高,分攤到商家頭上就是居高不下的推廣成本。這樣你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電商平臺紛紛推出自己的購物節,因空間位置不夠用了,就得從時間上找位置。但問題又來了,購物節這樣的時間窗口雖然帶來的額外的關注度與流量,但依然受困與現有電商導流模式,給平臺帶來更大的分發壓力,商家也要想辦法及時消化分攤到自己頭上的高價流量成本。

來自傳統平臺官方的“造地”的速度越來越趕不上商家增長的速度。傳統模式下的“流量中心”不夠用了,“過路費”高到讓商家賺不到錢。

所以,單純地開個網店就能創富的時代很快就成為過去?,F在則更多是在線下商業保本的基礎上借助線上來整合供應鏈與物流通道來提升庫存周轉率,或者干脆明確地將線上投入作為擴展新客的市場推廣費,然后再引導成線下老客戶提升附加值。

當今天貓與京東之間的競爭對商家造成的“二選一”困境,背后就是這個原因。馬云所說的“傳統電商已死”背后的原因也是這意思。

記住,“去中心化”的本質并不是說消滅中心,而是從用戶的“第一人稱視角”這個設計思路出發,形成多中心的局面。眼下,我們要做的是把腦海中的傳統地圖更新為用戶的心智地圖,為自己的產品服務尋找出“陪伴”的價值。

每個人都希望成為新世界中的超人,而不僅僅是現實世界中的一個平凡的倒影。

成就個體,就是要想辦法讓自己的服務成為用戶“超級裝備包”中的常駐成員。所以下一步,你需要用“去中心化”的思維去打造一款你自己的小程序。

我會在接下來的文章里與你分享關于打造小程序的內容。

 

作者:王玨,微信公眾號:覺味互聯

本文由 @王玨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樓主樓主,有張圖片損壞不能看啦,看到希望更改一下,要不然去中心化的理解不透徹呀

    來自北京 回復
  2. 小結:
    1、去中心化就是平臺以用戶第一視角為設計出發點,以用戶使用心智為產品設計邏輯,最終實現多中心的格局,而不是單一的流量分發入口。
    2、去中心化對于平臺的價值是運營成本分攤,對于商家和用戶的價值是“貼身陪伴”。

    來自云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