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作為社交網絡為何失敗了?
谷歌又一款社交網絡產品失敗了。Google+之父維克·岡多特拉從谷歌離職,一位前谷歌工程師則直接宣稱Google+作為一個社交網絡已經失敗。
雖然谷歌官方沒有宣稱Google+失敗,而且谷歌CEO佩奇也表示不會放棄對Google+的投入,不過這款產品確實遠未達到谷歌的預期。谷歌已經停止將Google+強制接入其他谷歌產品和服務。
這偏離了谷歌原來制定的長期戰略,即Google+作為“社交層”,將融合于Google所有產品之中:搜索、Youtube, Gmail, Picasa, Google Reader等。福布斯中文網發表文章認為,谷歌拋棄Google+會變得更好,因為用戶不會再被強迫使用一款他們并不需要的服務。
導致Google+未達到預期的原因有:
一、谷歌推出Google+是匆忙上陣
盡管谷歌內部用長期戰略來形容這款產品,但是最直接也是最本質的原因,是谷歌要應對來自Facebook的挑戰。
Facebook的成功制造了一座巨大的“信息孤島”,用戶通過社交關系獲得信息,與好友分享生活。而這些信息都是無法通過搜索引擎來獲取的。假如用戶可以在這座孤島內獲得所需要的信息,那么谷歌實際上就被邊緣化了。
這種情況下,谷歌只有兩種選擇:收購Facebook,或者推出Google+消滅Facebook。Facebook拒絕被收購,谷歌只能選擇后者。
瞄準Facebook,雖然有了“敵人”做目標,可是也造成Google+在產品設計等層面缺乏創新,甚至有抄襲Facebook之嫌。從這個層面來說,谷歌將Google+定位為長期戰略實際上名不副實。
二、社交網絡用戶的遷移成本較高
Google+推出之時,Facebook已經聚集了大規模的用戶,并且享有了社交網絡產品的知名度,某種程度上成了社交網絡的代名詞。這樣的地位是很難被取代的。
用戶在Facebook上建立了親友關系,這種強關系決定了其轉移到其他社交網絡的成本非常高。谷歌意圖通過與其他產品的整合強行推廣這項服務,這為谷歌帶來了一些用戶,不過這部分用戶沒有在Google+上建立親友網絡,而是基于網絡關系的弱關系網絡。這使得Google+的用戶粘度不高,活躍度欠佳。曾經有媒體用“鬼城”來形容Google+。
來自comScore的數據顯示,從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PC用戶平均每月在Google+上只花費3分鐘時間,遠低于Facebook的6至7小時。
三、谷歌的文化不適合封閉型社交產品
谷歌推出Google+是為了消滅“信息孤島”的挑戰,但是社交網絡產品本質就是信息孤島,谷歌以制造一座“信息孤島”來應對另一座“信息孤島”,邏輯上本身也講不通。
谷歌以開放著稱,其核心產品是搜索引擎,是信息的聚合和分發地。如今卻要花費巨大精力打造一款封閉產品,并且將其設定為長期戰略,這樣的定位與谷歌的文化并不相符。
在Google+之前,谷歌曾經推出過Blogger、Google Buzz、Google Wave等社交產品,但是最終都沒有成功。
不過上帝在關閉一扇窗的同時,也會打開另一扇窗。谷歌雖然在社交產品上遠未達到預期,但是在移動端推出的Android,已經成為用戶規模最大、應用最多的操作系統。
VIA:PMTOO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