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超市電商啟示錄:多點Dmall、盒馬鮮生…他們憑什么能生存下去?

2 評論 15137 瀏覽 73 收藏 14 分鐘

生鮮電商的每一步,都是一步步深入細節、低頭插秧的耕耘。

2014年生鮮電商交易額達到了289億元,2015年迅速猛增達到544億元,到了2016年再創新高達到913億元,預計2017年全年市場規模在1650億,未來仍然在高速增長,比預估還要更快許多。

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教訓和啟示,應該可以列為新零售時代的教科書。

1、

事情從1999年互聯網泡沫時期開始說起,美國生鮮企業Webvan以O2O的經營模式向資本市場公開募股。

O2O在當時是非常時髦的概念,估值一度達到85億美元。你可以稍微想象一下,對比當時剛剛推出iMac電腦的蘋果公司市值是100億美元,也就是說,Webvan是一家被投資方非??春?,極有機會顛覆世界運作模式的明星企業。

當時Webvan實現O2O的做法是:重金建立一座超大型倉庫、重金開發數據化的系統確保訂單無誤,以及一批龐大的配送隊伍確保配送時效。有一種使命必達的感覺。

一直到2001年,僅僅兩年期間Webvan就燒掉了12億美金直接歇業,號稱美國硅谷圈災難級的失敗案例。主要原因卻異常簡單:還沒見到市場成效,就粗曠的把錢燒光了。

2、

2002年英國B2C網站Ocado正式運營,銷售線上食品,以及雜貨零售、玩具、醫藥產品等,借由相關性的品類銷售,提高客單價和訂單量以維持經營。

在做法上也有所不同:由供應商發貨到兩個物流中心CFC(Customer Fulfillment Centre),可以減少干線物流的調配成本,再根據訂單進行分揀至16個前置倉(spoke sites),建立輻射式、全區域配送覆蓋。

Ocado的揀貨配貨工程,看起來真的很先進

雖然降低了物流成本也提高了配送效率,但是依然持續虧損長達10年之久。主要原因還是由于單價和利潤率過低,導致物流成本與配送成本還是過高。

直到2013年,Ocado憑借著物流配送的系統優勢與英國的第四大食品零售商Morrisons公司簽訂長達25年的長期技術服務協議,以及共享配送體系、共攤物流成本,才在2014年開始轉虧為盈。

生鮮食品電商似乎開始看到了曙光,故事回到中國市場。

3、

2013年千團大戰開啟序幕,本地生活服務以團購模式涵蓋各行各業,美團通過“橫向擴充產品線”、“深度化建立地推隊伍”的T戰略,到了2014年成為團購模式的龍頭。

當時進行的T戰略,需要非常鐵腕的執行力、雄厚的資本支持才能堅持下去,因為非常的燒錢卻又看不到盈利,每一天都走在鋼索上,但開弓沒有回頭路。

現在回過頭來看,團購模式確實能引來龐大流量,也是爭奪本地生活服務流量入口的必要手段之一,這毋庸置疑。

這也帶動了市場吹起一股O2O的投資熱,一下子各種社區服務平臺、訂餐外賣平臺、各種到家服務的創業風潮就此展開。

但是,類似的跑腿幫辦服務最終要克服的,還是落在“人力成本過高、銷售毛利過低”的老問題上。直到2015年,為了爭取本地生活服務的流量入口采取的紅包補貼策略,因為投資遇冷而正式落下帷幕,結束了熱鬧創業、大量燒錢的景象。

當冷靜下來之后,創業者和投資方陸續將眼光放回到經營的本質上:什么才是剛性需求?如何降低人力運作成本?

在美團與大眾點評合并之后,也將本地生活服務縮減為以外賣配送、酒店住宿、電影票等三項作為經營主力。主要是這三項的需求量大(引流)、消費頻次高(黏度),部分業務能降低人力(成本)。餓了么也在這個時期橫空出世,而且也是向商家與消費者雙邊收取外賣配送費用,才得以彌補配送成本。

對了,在2014年還有一個插曲,順豐快遞成立順豐嘿客,在全國各地開設快遞中轉站兼營門店銷售等業務,采用看圖片掃碼訂購再送貨到家的模式,耗費了16億學費之后依然不見起色。直到2016年改名為順豐優選,經過實地勘察了解之后,我僅以個人立場給予誠摯的祝福。

這些演進的歷程,能給生鮮電商帶來怎樣的經營思路。

4、

2015年亞馬遜以2000萬美元入股美味七七,并且結合幾家相關經營的合作伙伴成立亞馬遜中國生鮮館,消費者可以選購到多種生鮮、水果及蛋糕。

美味七七的另一個投資方還有正大集團(旗下有卜蜂蓮花),從供應鏈支持的角度來說并不成問題,銷售的產品共有5000多個SKU,提供消費者多樣化選擇。并且自建中央倉儲、全程冷鏈物流,建有30個中轉站覆蓋上海各區域,開通一日三配。

這個開場,就像當初Jeff Bezos 杰夫.貝佐斯開創亞馬遜一樣,極致的后端建設一時間風光無限,從此市場卷起生鮮電商風潮。

2015開始,各種生鮮電商陸續獲得大量投資,主打有機、果園直采直銷、走品牌化專營橙子、蔬果垂直化經營,或是豐富齊全的農副產品的橫向式經營等,非常熱鬧。

但是卻在2016年,美味七七在融資失利后歇業,又給了市場一場地震。其他多數生鮮電商也跟著失去了續命資本,瞬間大量的倒閉、裁員、被收購、縮減業務。

(來自田野觀察)

比如,連續獲得兩輪千萬級融資,估值2億元人民幣的生鮮半成品電商“青年菜君”,就在搭建完宅配物流體系,實現北京2小時送達之后,資本方態度驟變,結束項目清算。

所以,從表面上看生鮮市場,雖然整體高速增長,實際上在短時間之內很難產生利潤,只要資本一有風吹草動,立即就能讓企業產生經營風險。

究其經營主因,都是配置不良產生一系列的成本過高的問題:太小的社區店在產品豐富度不足,導致黏度不夠;太豐富的產品線導致各種成本居高不下,而一般農產品直銷大部分想通過做爆品沖量,造成低毛利、高成本的經營困境。

對生鮮超市電商來說,市場份額和利潤之間,一直是扛在肩上的兩塊重擔,偏了一邊都不行。問題是:平衡的支撐點在哪呢?

5、

既看好生鮮具有高頻次消費、產生高流量的入口優勢,卻又一再出現經營持續虧損的情況,這中間難到沒有更好的平衡辦法?

是有的,那就是:全渠道一體化系統整合。

第一家提出這個模式的是“多點Dmall”生鮮電商,在2015年就開始布局新零售的優化模式,并獲得一億美金的天使投資,但是很多人對這種深入的專研相當陌生。

全渠道的作用是指:利用現有線下實體零售超市,通過數據化分析,最大化的提升采購準確率、庫存周轉率、預包裝等方式;以及線上引流、營銷規劃、客戶管理、訂單分揀速度、配送優化等作業。

這是一種雙向的O2O系統整合,這有什么好處?我先畫一張圖讓大家明白概念:

多點Dmall全渠道一體化系統整合

比如,實體店的貨架上的商品其實是動態庫存,而消費者在線上購買的商品也是動態庫存,透過營銷和數據分析,主動引導消費者買一些“特定”商品與多買一些“更佳組合”的商品。在這一系列節點中,利用系統取得最佳平衡點,這就是利潤來源。

簡單來說,生鮮零售或生鮮電商最大的成本問題是耗損(采購耗損、庫存耗損、配送耗損),一套行業領先的一體化采購倉儲物流管理方案,是值得大寫特寫的細節優勢。

其核心就是打通全渠道O2O成為一體化的系統整合,是在表面上看不到的作業內部數據優化,又能讓消費者實際感受到“快速、方便、便宜”的生鮮產品。

從物美超市引入多點Dmall生鮮電商的系統之后得到驗證,不但快速建立起O2O的運作,還能在全國各個物美超市所在的地區在線服務,每個地區皆能擴大覆蓋周邊三公里的消費人群。

從經營數據上來看,目前線上銷售實現營業收入60億元(今年保守估計能超過97億元),同時在線下管理,也讓物美超市坪效提升、吸引更多客戶產生更大的線下銷售,并且降低耗損而逐步提高利潤。

這也驗證了實體零售與生鮮電商的雙贏模式,根據第三方易觀千帆發布的2017年9月新零售O2O APP 排行榜,多點Dmall以月活424.43萬排名第一,甚至高于京東到家與星巴克的月活總和,具有一定生鮮電商的指標意義。

除了多點Dmall,與此同時每日優鮮、京東到家也都是在采購倉儲物流管理方案進行優化。

6、

只要提到新零售就繞不開阿里,一系列的大動作從成立天貓超市、投資喵鮮生、易果生鮮、入股聯華超市,以及全資孵化以“吃”為主的盒馬鮮生超市。

這些經營都值得繼續追蹤,但可以肯定的方向是,阿里極其看好未來生鮮電商市場,為了全渠道的生鮮產業鏈布局,甚至結合上游供應鏈提高采購能力產生更好的利潤率,這也是降低成本的方法之一。

而巧合的是,盒馬鮮生超市和多點Dmall生鮮電商,雙雙都切入了訂餐外賣的市場,這是未來新的一輪競爭力的考驗。一來是訂餐外賣的高頻需求可以增加消費者黏度,另外,一趟配送訂單可以增加額外銷售(比如買了盒飯或餐點,順便買飲料或甜點),進一步有效降低每次配送的成本比例。

生鮮電商的每一步,都是一步步深入細節、低頭插秧的耕耘。掌握關鍵的采購種類、不盲目擴張經營品類、細致的數據分析來降低成本,這才是未來生存之道。

 

作者:謝客官,知乎專欄:新零售

本文由 @謝客官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線上線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