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補貼背后的用戶心理: 不返錢了你還會用嗎?

1 評論 2492 瀏覽 1 收藏 15 分鐘

序?打車補貼逼近零點

當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同時宣布結束高額補貼,并給出“用戶使用習慣已經建立”的理由時,有關采訪報道也顯示,在停止補貼后,打車軟件的使用量確實有所降低。有高管接受采訪時表示,停止補貼后,日均訂單已從峰值530萬單,回落到300萬單,下滑近4成。

隨著兩家公司開始了用其他形式“補貼”司機和用戶,未來訂單可能會有所回升,但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有分析人士表示,不排除兩家公司重啟現金補貼的模式。

在這個有趣商業事件背后,其實更值得探討的是關于用戶心理和行為的基本邏輯——產品如何在用戶使用中,真正建立起習慣和依賴?

習慣的產生四種方式讓用戶愛上產品

當遇到新事物或新問題時,我們會獨立思考或通過學習來掌握如何處理。一旦這種行為產生好的效果,再次遇到同樣情況,我們就會縮短思考時間,直到將行為變成“習慣”。

以打車為例,當用戶第一次接觸打車軟件時,通常不太會使用,但通過學習他人或軟件本身的指引,完成了第一次交易。如果體驗好,下次在遇到打車需求時,用戶就會考慮再次使用,久而久之,成為一種依賴。

如果讓用戶自然地去形成”習慣”,可能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作為產品運營方,需要通過一系列方式,來引導和加速用戶使用習慣的養成。其核心方式有如下幾點:

1.增加使用頻率

在所有的傳播方式中,增加產品在用戶視野內的出現次數,都是基礎又重要的目標——讓用戶對產品形成使用習慣同樣如此。如果用戶可以經常使用某款產品,就會漸漸形成一種使用習慣,并在潛意識里建立“問題—產品—解決”這一思維定式。

打車軟件最開始推出的高額補貼中,在部分城市甚至可以實現“不花錢坐出租車”,這對于部分短途、本來可以不打車的用戶而言,也會選擇占一占便宜,省一些力氣。在這種效果帶動下,產品的注冊用戶和日均訂單快速增長,很好的增加了產品在用戶端的使用頻率。

2.讓用戶感到滿意

形成習慣,除了增加使用頻率(過程),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是要確保使用體驗(結果)。特別是在使用習慣建立的初期,一次惡劣的體驗足以讓用戶放棄產品,甚至將負面評價傳播到更大的圈子里。如果我們用加減法來評估用戶體驗效果與形成使用習慣之間的關系,那么每一次好的體驗,都會加快使用習慣的形成;反之,則會減慢進度,甚至終止。

在打車軟件用戶習慣的建立中,出租車的運輸服務是和傳統過程沒有差別的,體驗的差異性主要在下單成功率、等待時間、結賬便捷性和回款速度等方面。

滴滴官方公布過的訂單成功率為81%,等待時間從實際體驗看也不錯,結賬便捷性和回款速度亦無障礙。這些基于移動互聯網和產品設計上的良好表現,對于用戶習慣的建立起到了很好的促進和保障作用。

3.給予額外激勵

改變用戶習慣,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看做是讓用戶對過去行為定式的一種“心理背叛”。而超出預期的額外激勵,通常能加速這種“背叛”的成功率,從古代誘降到今天的產品推廣,背后都有這一邏輯的影子。

在打車補貼中,高額的補貼對于司機和用戶都是一種額外激勵。而最開始打車軟件采用的“X元—X元”隨機贈送模式,又增加了這種額外激勵的不可預期性和刺激性。人們習慣性會從最壞的結果去做底線預估(即隨機贈送補貼的最低額度),一旦超出,這種激勵帶來的喜悅就會被進一步放大。

4.形成口碑傳播

用戶習慣的養成,除了自我的重復性使用之外,通過學習旁人也會對習慣形成積累。與用戶關系鏈距離越近,產生的效果越好。因此,如果產品可以通過單一用戶的口碑傳播開,會對大量用戶群體的使用習慣形成產生積極促進作用。

在打車軟件這一案例中,同樣可以找到口碑營銷的痕跡。例如滴滴與微信合作,每次完成乘車結算后,變回提供一個分享的頁面,可以直接定向發送給好友,或者分享到受眾范圍更大的朋友圈。有很多用戶表示,最早使用打車軟件,都是聽了身邊朋友的介紹,在這里面,年輕人向年長者推薦的比例更大。

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年長者更在意節省,這一口碑鏈條的傳播便有了較為牢固的基礎。

5.數據

2014年1月10日,嘀嘀打車開啟了補貼活動。經過77天,用戶量從2200萬增至1億,覆蓋城市從32個增至178個,日均訂單量從35萬增至521.83萬。

截至3月31日,快的打車覆蓋城市達261座,日訂單量超過623萬,月營收近1000萬元人民幣,司機賬戶總流水達47.3億。

習慣的難度?創造容易,改變很難

在一個新興領域建立用戶習慣,要比在傳統領域容易一些。

這一點其實不難理解。當一個空白的行業或產品被創造出來,這個產品對用戶完全是陌生的。做的好或做的早的品牌,很容易在用戶心里建立一種對等關系。例如,提到搜索,人們會自然的想到谷歌(或百度),提到社交網絡,人們會自然想到Facebook。對于用戶而言,快速對一個新興領域建立感知的方式,即使用對應的熱門產品。

傳統行業則完全不同。人們已經有了長期形成的操作方式,顛覆者想要改變它,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失敗的風險也更大。我們以出租車為例,這個行業最早出現的時候,由于車輛較少,經營基本上以電話預定或登門預約為主,人們的對出租車的使用習慣,最早也即建立在這樣一種預約—等待—出行的模式中。

然而隨著城市擴張和汽車工業的發展,出租車越來越多,電話預約已經不合時宜,人們開始嘗試在路邊招手叫車,出租車司機為了招攬更多生意,也開始上街“找活”——于是,一種新的用戶習慣和商業模式建立起來,并基本上延續到了今天。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招手打車代替電話叫車,不僅是某一家公司或某一群用戶單方面推動的結果,而是隨著整個環境的變遷而產生。

那么今天,當我們需要讓用戶從招手打車重新回到“預約叫車”的習慣里,就需要給用戶一個不得不這樣做的理由。移動互聯網讓預約相應更快、大城市打車難等因素,讓打車軟件得以生長,但和上一次顛覆不同的是,整個大的環境,并沒有讓“傳統模式“——招手打車失去生存空間。

對于打車軟件而言,補貼是刺激用戶建立使用習慣的一個好的開始,但過度燒錢又不得不讓這些公司選擇逐漸降低補貼標準,在成本與用戶增長之間不停調整平衡點。

習慣的終點不適者自然離開

習慣是第二自然,自然是第一習慣。從培養用戶習慣的角度而言,從來就不可能有100%的成功率。每個人都產品的需求、感受和評價千差萬別,產品只能盡量去爭取更大范圍用戶的歡迎。

和舊時代人們漸進式習慣培養不同,移動互聯網時代是速度的競爭,多家打車軟件公司均通過各種補貼和營銷手段激勵用戶,把這種習慣的養成速度大大加快——盡管各家公司處于競爭關系,但幾乎方向一致的努力對市場培育和用戶習慣養成形成了一種“合力”——用戶對“軟件打車”這一行為的熟悉度,超過了對某一款“打車軟件”的認知。

在這種條件下,各家公司都不肯冒然選擇單獨取消補貼激勵,只能互相卡位,漸進式降低補貼額度。

高額補貼和刺激不是長久之計。一旦用戶習慣建立,補貼便可取消,通過更好的服務來留住用戶。關鍵的問題就剩下一個:如何判斷用戶習慣是否建立?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我們可以用打車軟件這個案例做例,將用戶群進行劃分:

1.基礎用戶:

這部分用戶對打車需求較多,打車軟件的出現給他們提供了另一種叫車渠道。補貼只是加速了產品向這部分人群普及的速度,一旦補貼消失,他們依然會在適合用打車軟件叫車的時候,選擇使用這類產品;

2. 強需求用戶:

這部分用戶要么地處難以叫車的區域,要么更多在冷門時間打車。傳統招手叫車模式不能很好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打車軟件的出現解決了他們的痛點,即便補貼取消,只要熟練掌握了操作流程,他們依然會優先選擇使用這些產品;

3. 弱需求用戶:

這部分用戶身處較容易打車的城市或地區,招手打車是更方便的選擇。之所以會加入到打車軟件的用戶群,是因為補貼可以節省打車成本。而一旦補貼取消,他們自然會減少甚至取消使用軟件;

4. 附加用戶:

這部分用戶本來打車需求較少,補貼讓他們把一些平時不會打車的路程改為了通過打車完成,在高額補貼的刺激下,原本不會發生的新用戶和新訂單就這樣出現了。雖然這使用過程中,會有部分這類用戶慢慢演變為基礎用戶,但更多時候,這部分附件增長的用戶群,會隨著打車補貼的下降而自然減少。

從上述對打車用戶的細分可以看出,我們很難從某一個時間段去判斷用戶使用習慣是否養成。在任何時刻選擇停止補貼等額外刺激,都會帶來用戶的流失,產品需要盡量掌握強需求用戶和基礎用戶,并通過不斷優化服務來爭取更多弱需求用戶的訂單。

結語用戶不是猴子

在停止補貼后,短期內訂單下滑是一個可以被接受的過程。而如何去判斷補貼停止的時間點是否合理,就在于這種下滑是短期性還是長期性,以及留存用戶數是否達到了公司的預期標準。

同樣,在額外刺激結束后,用戶習慣的培養并未結束。產品需要通過不斷的優化效率和服務,擴大口碑傳播,爭取讓用戶增長從激進爆發模式轉變到健康平穩模式。

與之相對的,產品需要盡量避免“畫蛇添足“。在確定降低或停止補貼的前提下,替代的刺激策略一定要注意不增加用戶的操作難度和體驗。有時我們自以為小聰明的行為,其實用戶一眼就看透了。

用戶不是猴子,千萬別玩“朝三暮四”的小把戲。

source:騰訊科技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