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已經老了,頭條永遠年輕

64 評論 25913 瀏覽 67 收藏 28 分鐘

張小龍VS張一鳴,英雄與機器人。

朋友圈權限設置,朋友圈三天可見,清理不常聯系的好友,這兩年微信的種種舉措都在說明,這個9億日活產品的增長已經到達峰值,只能通過不斷做減法優化留存促進活躍,來延長用戶生命周期。搜一搜看一看業務淺嘗輒止,打了一整年雞血的小程序終于還是沒成風口。微信在防守,微信在不斷退化。

而今日頭條在過去兩年里不斷延伸作戰半徑,順著短視頻、UGC、國際化三大戰略一路高舉高打。西瓜內涵火山抖音,今年全部邁過2000萬日活門檻,國際化越挫越勇大舉收購,明年要全力壓微頭條和悟空問答。這是當下BAT都不具備的戰斗動員的能力和業績。頭條在進攻,頭條在不斷進化。

微信跟頭條,一個自上而下,一個自下而上。這一退一進之間,是兩家不同世代公司的產品理念、CEO特質、戰略能力和戰術執行這些層面的差別帶來的。

如論團隊作戰能力,微信團隊被高估,頭條團隊被低估。

虛驚一場的看一看

“微信深夜突放大招,新上線的「搜一搜」、「看一看」百度和頭條怕不怕?”

這是上半年「搜一搜」、「看一看」剛上線時科技媒體的標題,現在年底對照微信的庸庸碌碌和頭條的高歌猛進,看一看沒能對頭條構成任何威脅,我可以非常堅定的反問:看一看如此束手束腳,微信切信息流還有機會嘛?

微信看一看(當時還叫朋友圈熱文)的KPI是年底到2000萬DAU,但到今天,10%的目標都沒完成。即,在9億日活的微信里,每天使用看一看的用戶還不到200萬。

跟頭條自下而上從基層大眾用戶群做起不同,雷聲大雨點小的看一看選了條自上而下的路??匆豢吹膬热菰春蜏y試用戶群到現在都還是白名單機制,微信注意把控賬號文章質量,測試用戶也是受過好教育的職場人群,團隊還特別在意產品調性這件事,特別怕看一看變low。據說有個朋友給張小龍反饋在看一看里發現了篇比較low的文章,小龍哥還很重視,讓團隊清理了內容源。

而且微信秉承了一貫克制的產品理念不打擾用戶,看一看默默的躺在一個四級入口插件里,連個小紅點提醒都沒做,至于內容產品喚醒日活利器的push強推更是想都沒想過。甚至把默認關注的騰訊新聞換做看一看入口等,這些在現有條件下的資源調配也都沒做。

看一看的入口藏的深,產品不給力,測試樣本和數據吞吐量都很小,這些都是問題,不過最關鍵是團隊投入還跟頭條遠遠沒得比??匆豢吹募夹g團隊都在北京,只有20多人,由一位在騰訊呆了6年的3-3帶隊。我接觸過其他信息流產品的團隊mapping,只能認為,微信對這塊推薦業務的投入,還遠沒把他提到戰略高度。而且對人才和節奏控制的如此緩慢,這甚至不像是張小龍主動發起的項目。

比照頭條,微信有著更豐富的用戶數據,但是推薦業務依然遲遲無法展開,主觀上的猜測,可能會認為是微信安于現狀壓根不重視這件事、大公司弊病管理內耗、騰訊層面另有安排,或者微信的戰略能力和戰術執行水平都差。

但如果讓行業一線的同學做定量的分析,則可能是:

1)微信的內容供給生態比頭條差。微信對平臺生態一直沒有積極建樹,完全的放任無為,比如優質自媒體保量,活躍賬號健康度等,從來沒有考慮過真下力氣干涉。公眾號只在頭條號最初剛起時有優勢,但是現在打開率下降,用戶閱讀效率遠不如今日頭條。頭條號會更仔細的考慮內容供給系統生態,從消費倒逼供給,更關心幫助內容創作者找到讀者。

2)社交數據并沒有帶來足夠多的推薦增益,用戶在朋友圈表現出來的不是真的我。比如我在朋友圈轉發幼兒園虐童的文章,其實并不代表我對社會公共議題感興趣。社交信息在冷啟動時很有用,但是在資訊閱讀里面不是非常有效,就跟百度無法完全拿搜索來做興趣閱讀啟動一樣。過度使用朋友圈數據,使用社交數據,導致推薦太過單一,無法做退場,無法把握靈敏的興趣探測。

3)只有20多人做推薦,不足以做好這件事?,F在微信做閱讀沒有統一領導,而且體系內各條線都是獨立作戰,這種松散湊合的合作方式無法形成系統合力。

4)微信的主場景不是為閱讀服務的,碎片化的閱讀跟碎片化的溝通,這兩種產品認知無法調和。

頭條的作戰半徑

張一鳴在14年融資時提過個概念,今日頭條單位面積內的算法工程師數量,全球最高。

到2017年他們又有個新提法,今日頭條現在部署的服務器臺數,非上市公司里面最高。

張一鳴說今日頭條做的都是一類產品,是沿著自己的產品理念和產品主線,以推薦為基礎,以智能匹配為基礎。在別人做的基礎上做出創新,不是模仿抄襲某一家。不是具體針對某一家。其實他的潛臺詞是,我的算法發動機足夠牛逼,只要把內容做到80分,靠標準化就可以干掉大部分內容平臺。

今日頭條是迄今中國移動互聯網最野蠻的公司:先靠機器學習技術搞定 “產品留存”,再搞定資本融很多錢,建立內容生態,最后靠 “強大變現能力” 做流量聚合,做大營收(堅決不要利潤)“變現能力弱的” 和 “沒有強社交保護的” 都會被今日頭條在未來 5 年全部洗劫干凈!
變現能力 變現能力 變現能力 機器學習 機器學習 機器學習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 –張棟 機器學習專家

基于用戶越多數據越多推薦越好內容越多的產品正向循環,頭條對內容和數據的認知也遠比同行路線。如今頭條正將他這套核心優勢成功地、有機地、有效地嫁接在他想要攻入的競爭對手的勢力范圍,而且頭條可以把它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不斷的后發制人。

同樣是做一個發動機,你說你也是做發動機,我也是做發動機,我的性能比你強,強又能怎么樣呢?強到一定程度,量變到質變。原來的發動機是放在汽車上,后來這個發動機可以放在飛機上,就可以飛起來了,能飛起來和只能在地上跑的區別是巨大的。 ? —祁國晟 國雙CEO

都說頭條在搶百度移動端的市場,那么頭條的作戰半徑也該類比搜索引擎。搜索必須開疆拓土,因為決定他用戶體驗的就是長尾,任何找內容的需求都會被他打。推薦如今也是一樣,所有可以用推薦改造的更好的內容平臺都在頭條關注范圍之內,“在連接人與信息這條路上,他要做的是聚合所有信息平臺。不拘泥于文字、圖片、視頻,甚至以后任何未知形式的表達;也不限制在交通、股票、娛樂等維度。”頭條最新的使命是讓人工智能更好的造福人類。

即,頭條從之前的看新聞看資訊,現在要滿足一切內容消費的需求,要覆蓋所有手機終端。原本這是微信公眾平臺才有機會染指的目標,但可惜微信做推薦一直沒進展,微信公號分發形態單一造成分發效率的折損,以及朋友圈的一成不變,相當于是微信主動讓出了這個市場。

如果把全網內容消費流量分為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即每一個創作者都能夠獲取的推薦算法流量和粉絲可見的更穩定忠誠度更高的社交關注流量。頭條在公域的內容推薦基本做到極致了,但也常被詬病的就是頭條賺錢,自媒體不賺錢,跟微博微信快手反過來,所以頭條只能不斷給用戶提供補貼。

由于創作者在私域的變現才是賺大錢,即便是微博最窮的時候也不耽誤段子手賺錢,想提高創作者對平臺的忠誠度還是要鼓勵在私域的積累和變現。所以頭條明年要強打做粉絲,問答也可視為一個閱讀型產品向關系鏈轉移的嘗試,推薦努力做人跟人的匹配上去,做大私域流量,解決存在感和社交反饋的問題,然后再介入私域流量做收割(新浪微博的做法),至少又能做一年。

頭條最初起家時打著聚合的名號,其實已經把內容重構了,當時的用戶就已不知道源頭只知道頭條,頭條做了一層截流。但如今策略大調整,“我們還在強化作者頭像的露出,希望用戶記住作者?!?/p>

短視頻、UGC(社交)、國際化全面出擊后,興趣內容和垂直社區有可能會是頭條的下一個戰場,豆瓣、天涯、猿題庫、汽車之家、東方財富網這些產品可能都會在頭條的射程里。業務頭條最適合做大眾的生意,在講求效率的地方,算法把活干很漂亮, 然后不斷復制八十分的東西就可以成功,而大部分短的碎片化的內容都符合這個特質。

至于頭條不會去碰的邊界,當下可以認為是自制內容、藝術創意和作品領域,因為藝術在于生產質量不可控,用戶反饋也是不可控,生產和消費兩段不可控,這不符合機器理性。通過數據化生產出來的內容是沒有梯度可言的,80%的標準內容需求里不會有大IP,只有廉價的快消品。

張小龍VS張一鳴,英雄與機器人

69年出生的老張和83年出生的小張,一位是直覺型天才產品經理,一位是高級AI機器人。

英雄習慣將自己的意志表達到透徹,會事先考慮自己作為一個理性人的感受而非大眾,但架不住魅力就是無可阻擋,“每一個不善溝通的孩子都有強大的幫助別人溝通的內在力量”,在微信這顆孤獨的星球上有十億人的精神與其共振。“產品經理更應該靠直覺和感性,而非圖表和分析,來把握用戶需求?!?當然后來小龍哥也說人文只是一個側面,要以用戶需求和理性為基礎,但“人文的東西其實是貫穿整個產品的脈絡,或者說是它的靈魂所在?!?/p>

而機器人是沒有情感不重視自我感受的,他甚至能夠控制自己的性情和欲望,用意志力克服缺點。機器人的目標感非常強,他想要捕捉的就是大眾,只關心有普適性的事情, 只關注面對所有人的事情,其能力即在于穩準狠戳全部人的敏感帶,為其服務,“你關心的才是頭條”,你想要的我都給你,我甚至能夠比你更了解你。

微信的產品看感覺,之前安卓版的設計方案改來改去,跟豆瓣改版一樣怎么改都有人罵,最后還得張小龍出來解釋合適的就是最好的。而頭條則非常在意數據驅動,大家自認產品感覺都不好,就多做AB。今日頭條西瓜視頻悟空問答這些個名字好像都是發了N多個馬甲包N多個名字最后敲定下來的,就連火山里兩個小視頻之間那條縫的寬度都是做幾百組AB做出來的。

張小龍的辦公室掛著一張蘋果Think Different的海報,上面的人物是愛因斯坦、喬布斯、鮑勃迪倫、馬丁路德金。張小龍的飯否頭像是已故歌手科恩在1994年發布的Recent Songs專輯封面,他會在微信3.0的開機頁上放出了邁克爾.杰克遜的圖片:”你說我是錯的,那你最好證明你是對的.” “謹以此版本紀念邁克爾杰克遜,感謝他的音樂陪伴我們的產品開發之旅?!?/p>

槽邊往事博主和菜頭寫張小龍,

“除了每周一次的網球,和每天深夜的音樂,張小龍沒有什么別的嗜好。

程序員時代的煙癮一直保持了下來,他是廣州深夜里最大的Kent消費者,沉默到像謎一樣的男人,中國為數不多具有文藝氣質的產品經理。

他是那種因為喜歡《藍蓮花》歌詞,就一定要問許巍買下版權, 掛在QQ郵箱入口的人。

他也是那種喜歡同事小女兒涂鴉,就把一幅涂鴉畫和《藍蓮花》一樣掛在QQ郵箱入口的人?!?/p>

去年《財經》采訪張一鳴,問對他個人影響最大的書是什么。他列了《活法》、《少有人做的路》、《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基礎生物學》幾本書。

源碼資本創始人曹毅評價張一鳴,

“他是一個很保守的人,但他對很稀有的大東西,是充滿了一種必須拿下、全力以赴的,所有的資源,然后大力出奇跡。他對PC到移動的底層氣候變化講的很清楚。他有很強的洞察力,并且能夠很迅速的就采取行動,他在最早期就抓住了這個機會,其實在全球范圍內,今日頭條是引領了一個模式?!?/p>

在我的觀察里,老張和小張都曾是Google Reader 的重度用戶,且都對GR有強烈不滿,因為GR一開始就不是為懶人和大眾服務的。然后他們在微信和頭條里,各自從不同層面對GR做了繼承和改進。

13年初佩奇關閉GR,很多意見領袖表達憤慨,當時還是nobody的張一鳴卻專門發文叫好:

“在我使用過一段Google Reader后,就已經不看好它的前景。

這里訂閱模式對用戶要求太高,用戶需要自己去想好“我喜歡什么,我訂什么”。 能達到這兩個條件的用戶并不多。這也是為什么憤慨的Google Reader用戶多是媒體從業人員。一款本該面對大眾的產品卻只能滿足的是很小的一部分用戶的需求,那就注定不會走得長遠。

什么樣閱讀器更智能更適合大眾,我的回答是基于算法的個性化推薦。”

同樣是針對懶人和大眾做設計,張小龍在他封神后那次產品分享里這樣評價GR,

“現在喜歡閱讀的人越來越少,大家都說微博出來以后把閱讀給扼殺了。事實上,可能大家剛畢業姑且會用一下Google Reader這樣的東西讀一些文章,現在讀得越來越少了。這并不是說大家的學習性出了問題,而是一種天性在這里?!?/p>

最先摧毀RSS的產品就是微信公眾號,內容分發問題終于有更優雅的解決方案了,以開放平臺保障讀者端體驗,以『關注并閱讀朋友』解決創作者成長路徑和打通內容傳播鏈條,盡管他仍是以訂閱的形式出現。

微信PK頭條,谷歌的神與術

頭條全系產品大致有微信1/5的日活,但是頭條公司的人數已經是微信的10倍,且還在高速擴張中。這背后反映的是張小龍和張一鳴對商業和人才的理解,以及團隊作戰方法論的差異。

微信推崇精英文化,面試跟谷歌一樣都是8輪(3個本部門,3個面試委員會,2個直接匯報張小龍的GM),即便是騰訊內部員工想要進來或者微信離職員工想要再回來,都需要8輪面試。關于微信的團隊管理,張小龍推崇小公司精神。

“往往我們會發現一個大公司反應速度比不過一個創業型小公司,可能就是因為人多了以至于流程化、僵化了。越大的團隊就越容易形成一個流程,一旦有了流程就把所有的人束縛住了,所以應該說把團隊拆小并且少一點流程,把大家的主動性、積極性能夠發揮出來?!?/p>

微信為了不變復雜,保持小且精干的團隊,到現在還是千人規模,在廣州藝術區,那個跟北京798一樣文藝的平房區。

張一鳴對HR提的高標準就是要能寫出《How Google Works》這樣的書,HR要能對如何組織,以及如何動員產生效率有理解,而不是只做日常招聘事物的工作。關于業務復雜度和優秀人才密度及公司流程規則的問題,張一鳴是這樣看的:“公司為了不變復雜,保持小且精干的團隊。但這樣并沒有什么用,一個平臺型或者一個大型公司,肯定會盡可能地吸收生產要素,變成一個很強大的系統。只有吞吐量大的系統才是好系統,才能創造很大價值。所以保持復雜度低、團隊規模小不是想做大事業的公司的解決辦法?!彼氵M各地的銷售,頭條團隊人數早已超過一萬人。

盡管兩家公司創始人都非常崇尚谷歌,但微信和頭條吸引的并不是一類人。微信是精神氣質更像,頭條是業務打法更像。微信更相信人的直覺,團隊非常神秘非常封閉,就像凌晨幾點一波產研在會議室里憋出個小程序一樣,改來改去得張小龍出來解釋才行。而頭條是數據驅動的工程師文化,幾乎只認數據,公司開會一直都是懟天懟地,張一鳴的話也可以被噴。一切事情都要找到最優解,用數字量化一切。

張小龍認為“優秀的產品經理很難復制。所以我對各種方法論、成功學一直比較懷疑,我認為沒有一種方法論是說,只要做了A就可以得到B,你可以說如果你做了A更有概率得到B,也不知道提高了多大概率?!?微信是直到15年才開始建立數據分析團隊,而且這家公司并沒有表現出過有多深刻的相信數據。而頭條則一直很相信數據驅動方法論的力量,一切必須是可數字化的,不關心那些不可量化的事情,一切做到可檢查可追溯。漲要知道為何漲,跌要知道為何跌。整個團隊融會貫通的能力真的很強,跟海綿一樣,遇到好的快速吸收。對于所有涉及概率的地方,一切都以跑個AB作為最后討論的終結點。

張小龍是控制力非常強的人,不重要的事情不做,不斷砍東西,只做最大的東西,比如小程序。但他的戰略時有錯漏和誤判,比如在朋友圈外沒有管內容分發的事。微信公號12年崛起時如花大力氣來做,其他新聞客戶端包括頭條在內的所有人可能壓根就都沒機會。但Facebook在美國,可是把關系和內容分發兩件事全都給接管了。

社交為主分發路徑的產品注定會造成中心化,在FB和INS乃至快手都跑通推薦和關注關系,微博都加入興趣流來做公域私域流量調節融合后,微信卻被不打擾用戶的產品理念束縛住。如今微信信息組織邏輯已經非常落后,包括微信公號和朋友圈都還是只有最原始的時間線一種排序。推特開創的這種“時間如流水的法則”是很棒,但現在推特也早改了不再嚴格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幾乎所有人都已經充分完全驗證,完全靠時間排序和關注分發是極其低效率的事情,世界早已進入算法時代,而微信還停留在web2.0。

工作推進層面,頭條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敢試,業務打法非常激進,是“人家說我們做不出,那我一定要做出來給大家看?!鳖^條從來不相信別人說不行,自己沒試過就不否定任何事。大家都說付費廣告買量虧的時候,別人投二百萬試一試不行就放棄了,頭條直接先拿一個億出來試試,像國際化這種戰略中心屢敗屢戰還不斷加碼(抖音已經在日本區App Store登頂霸榜好幾天了)。年初也沒人看好抖音火山西瓜內涵,結果是現在全面開花,連同被視為S級創業公司的快手都被狙擊得毫無應對之策,其他所謂大公司的應對和跟進策略也跟紙老虎差不多。

如果閱讀真是微信團隊的宿命,那請給用戶更好的閱讀產品。如果聊天場景跟閱讀天生是互斥的,微信只有“溝通工具的進化”一個使命,無法保證能夠在產品內有完美的閱讀體驗,請再開條產品線做好閱讀。微信這種多年不變的成熟商務風,已經等于先天把年輕態的內容消費拱手讓人。谷歌臉書也沒把所有的功能服務都放到一個產品里。

另外,微信把團隊全部放在廣州這個并非互聯網人才高地的城市,是極其不明智的決定。小公司這樣玩可以,但微信這個用戶體量的公司這樣干完全就是災難,想要上個新項目都不太可能招到合適的足夠的人來試錯,不信你可以查下廣州的算法人才分布儲備。

在10月份GGV的大會上,李宏瑋問張一鳴,如果去做新的創業會是什么?張一鳴說,現在沒有確切的答案,但希望今日頭條能夠做到谷歌那樣的平臺?!肮雀杩梢圆辉O邊界,我們希望頭條可以這樣。”

頭條剛close這輪已經是300億美金的估值了。

 

作者:潘亂,微信公眾號:亂翻書

來源:微信公眾號:亂翻書(ID:luanbooks)

本文由 @潘亂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看到這么多人吐槽我就放心了,真的讀完一屏火速來留言,然后撤退

    來自香港 回復
  2. 看起來好像有理有據。

    “就連火山里兩個小視頻之間那條縫的寬度都是做幾百組AB做出來的”這條縫厲害了啊,這么厲害頭條那么丑的UI該是千萬組AB做出來的吧。說的我都不敢做AB測了

    “頭條剛close這輪已經是300億美金的估值了。”這個也是厲害的緊,微信估值多少來?

    頭條的智能算法這么屌,難道沒算出來那么多垃圾廣告根本不用推給我么

    來自浙江 回復
  3. 作者觀點90%都認同,他倆的確是左右腦的比拼。但上帝視角帶傾斜度,就會被噴,所以作者你忍著吧。

    來自浙江 回復
  4. 偷偷的看了下,我有看一看的功能,原來我也是品質用戶

    來自江西 回復
  5. 這篇文章個人主觀概念太強。沒必要為了吹捧一個踩另一個。再者,微信這個產品的地位也不是你說衰了就衰了的。

    來自廣東 回復
    1. 非常同意

      來自北京 回復
  6. 當初在頭條廣告霸占公交站牌的時候下載過。首頁各種內容看帳號名字就沒有點進去的欲望,文章都是標題黨,正文水到慘不忍睹。耐心地選了自己的興趣愛好,還提交了各種不喜歡,結果推薦的內容依然慘不忍睹。至少我當時看到的很多內容和長輩在朋友圈轉發的驚悚謠言異曲同工。而且界面浮躁,眼睛都不知道往哪里放(心說是有多閑才會把大量時間花在這里;又或者難道是我用得不夠導致算法推薦錯誤?),最終卸載。也不知道現在里面情況怎樣。

    來自廣東 回復
    1. 同感,完全不用這個東西。感覺只有中年油膩男坐著打發時間才用。

      來自北京 回復
  7. 只想說:????

    來自湖北 回復
  8. 點擊量夠了,就被推上來的??杀刃缘倪@個前提沒把握好。樓主文章有467,訂閱量1797,寫文章容易,實操難啊。理性考慮問題的深度有待提高,樓主加油吧

    來自廣東 回復
  9. 這種文章都能上人人pm的推薦。我來說下我的看法,我原來總看人人pm,我覺得至少還是很干貨的,現在的首頁推薦基本沒看過,好不容易看一篇就看到這么惡心的,還有維持日活的產品經理日報也不做了,非要去搞什么周報,我不知道你們的產品經理怎么想的,希望不要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來自浙江 回復
  10. 很討厭所謂的個性推薦算法,slogan“我關心的才是頭條”,滿屏撲面而來的小家子氣。按照這個邏輯,自己不關心的是不是就可以擱置在一旁,不管不問了。最討厭的是這種做法居然還迫使其他資訊類App效仿,優質內容的產出倒是越來越難

    來自北京 回復
  11. 看了文章前小部分,實在是看不下去了。難道作者是頭條花錢專門DISS微信的??? 單一的從產品表現以及一些根本不能比較的數據來生搬硬套,不考慮各自的商業模式,不考慮各自的用戶群體和產品定位。。。
    這么扯都能扯這么多文字,真的是佩服,,,
    BTW,有多少人真能耐住性子看下去呢?

    來自北京 回復
  12. 我竟然耐著性子看了一半,這種文,怎么會上推薦。。。

    來自廣東 回復
  13. 是的

    來自廣東 回復
  14. 看完找了三分鐘舉報按鈕未果。

    來自北京 回復
    1. 突然對人人頭版推薦規則好奇,初步認為,主要看投稿時間,閱讀量(主),作者聲望值,訂閱專欄作者等指標 。作為知識分享內容提供的平臺,后臺應該會有內容審核,但是沒有舉報內容和舉報用戶,輔助審核,防止低質量的文章推到首頁,引發吐槽。

      來自廣東 回復
    2. banner頭條通常為人工推薦(更新頻率不固定),且他們的文章都是先審后發,能推出這樣的文章可以說是諷刺了。社區產品無負反饋機制,毫無對用戶和產品的敬畏心。

      來自北京 回復
  15. 《少有人做的路》……..這都可以!…….做套路……?

    來自北京 回復
  16. 為了說一句,特地創建了賬號??戳宋恼孪铝私袢疹^條,就覺得,竟然有人看這么丑的東西嗎,文章看起來很low,反正已卸載

    來自廣東 回復
  17. 感覺將不在同一個次元的東西拉在同一個維度進行比較。
    “推特開創的這種“時間如流水的法則”是很棒,但現在推特也早改了不再嚴格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幾乎所有人都已經充分完全驗證,完全靠時間排序和關注分發是極其低效率的事情,世界早已進入算法時代,而微信還停留在web2.0?!?br /> 這段話不敢茍同

    來自廣東 回復
  18. 從產品生命周期來講:頭條是增長期;微信是平穩期。
    但頭條卻不會對微信產生威脅。因為二者是不同領域的產品。一個是社交,一個是資訊。
    如果說重疊部分:就是微信作為社交工具軟件,其商業化的部分包含資訊。頭條作為資訊類軟件,用關注等功能沾邊社交。

    來自上海 回復
  19. 看得我一驚一乍的,在下佩服

    你的忽悠能力

    回復
    1. 最佳評論~!哈哈哈

      來自北京 回復
  20. 年底最搞笑的一篇文章

    回復
    1. 贊同

      來自廣東 回復
    2. 笑死了

      來自北京 回復
    3. 是的

      來自江蘇 回復
    4. 是的

      來自廣東 回復
    5. 我竟然看完了 = =

      來自湖南 回復
    6. 贊同

      來自廣東 回復
    7. 贊同

      來自北京 回復
  21. 認識了兩個人,不同風格的人

    回復
  22. 無腦軟文,下一題

    來自廣東 回復
  23. 笑尿了笑尿了

    來自廣東 回復
  24. 頭條給了你多少錢,微信出雙倍

    來自江西 回復
  25. 偏頗啊

    來自河北 回復
  26. 你還不如說55開 開掛,余文樂結婚,nba勇士隊去蹭點擊量

    來自江蘇 回復
  27. 我們只做一件事,產品只有一個定位 ??

    來自遼寧 回復
  28. 說實話,今日頭條越用越垃圾,沒看幾篇新聞就廣告,惡心的要死

    來自廣東 回復
  29. 真佩服作者腦洞!

    來自廣東 回復
  30. 現在的頭條內容低俗、陳舊,已不復當初,初心早已不再。反觀微信,即便上線很多以商業功能,但是他作為純粹、干凈的熟人社交功能。不增改變。

    來自山東 回復
    1. 贊同

      來自廣東 回復
    2. 部分贊同。但是我的看法在于:頭條內容低俗陳舊反而是堅持初心的結果,現階段過于迷信算法才會導致內容低俗化。如UC之流,首頁低俗信息無非都是算法推薦作的惡。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