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AI產業一個建議:造城者不能收建筑設計師的進城費
開發者如此重要,導致大公司都想通過自己在技術和產業鏈上的優勢,建造起一座專屬的AI商業之城。但是,造城者的第一要務,就是不能跟千百萬建筑設計師收進城費。
最近兩天,百度與科大訊飛的AI語音平臺之爭又成為了刷屏事件。這次爭論的焦點在于,平臺就AI技術面向開發者和合作者收費是不是一個好方案?
當然,科大訊飛方面已經回應說,某文章所說的科大訊飛因為技術收費問題而流失了大額訂單并不屬實。但關于AI平臺與開發者之間關系的爭論還是塵囂直上。
其實吧,拋下媒體對企業之爭的煽風點火不提。平臺針對AI開發者們的扶植計劃和平臺開放度真的有很多問題。看似每一家大公司都在爭奪開發者資源,但眾多開發者卻是有苦自己知。
舉個例子吧。假如我是一個開發者,希望用語音喚醒等技術改進老家某個工廠的效率,并且希望開發出的產品能推廣到其他同類的工廠當中,那么我可能面臨什么問題呢?
- 中文的訓練數據和接口找不到;
- 主流機器學習平臺社區開源的資源很單一,沒辦法滿足我的具體需要,也解決不了工廠的特殊問題;
- 從測試到部署,需要花費大量平臺能力和接口使用費,在開發出的產品沒面世之前,成本可能就hold不住了。
這種看起來很熱鬧,但真弄起來很尷尬的情況,絕不只是個別AI開發者以及準開發者會遇到的。大量有著AI夢,熱血沸騰的年輕人,很可能會先被這幾大難關擋在AI的大門之外。
這也折射出,今天看似熱絡的AI平臺賦能開發者計劃,其實是存在不少問題的——甚至包括如何看待平臺與開發者關系的基礎定位問題。
投奔國際巨頭,可能要用創造力做代價
有過機器學習經驗的朋友,想必首先想到的會是TensorFlow、Python這些歐美主流機器學習框架的開發者計劃,確實這些平臺背后的歐美科技巨頭也有針對開發者的各種能力輸出,但如果你不只是純粹的愛好和研發,而是希望以AI來開發產品乃至創業,那可能遇到的問題就有點多了。
尤其是中國AI開發者,如果在今天嘗試利用谷歌、亞馬遜等國際巨頭的平臺能力和開發者計劃來完成創業,不僅要面臨各種文化和市場認知上的隔膜,更可能遇到設想和實際資源不對等的問題。
由于戰略和生態上的保守,歐美巨頭開發的資源往往方向單一。比如谷歌的開源數據一般只針對它迫切希望解決的AI難點,并且全部根植于TensorFlow平臺。而且平臺提供給開發者的數據集一般是比較古老的,接口也不靈活。據一些開發者反應,谷歌的開發者計劃像是給TensorFlow做廣告,這個也是蠻尷尬的一件事。
這種情況下,開發者的價值更像是在給巨頭打工,而不能在廣闊的AI世界里構建自己的小生態,開發獨屬創意。并且也很難兼顧平臺優勢,更好的提煉模型。
另一方面,歐美巨頭的開發者賦能計劃都比較簡單,一般只提供數據資源共享、簡單的工具包和視頻教學,缺少資金、接口、測試環境、解決方案等層面的開放,這讓很多開發者無所適從。而且谷歌等科技巨頭的開放資源中也缺乏中文品類,導致中國開發者難以適應歐美大公司的賦能計劃。
由于戰略框架上的封閉,和文化市場語言層面的隔閡,中國開發者如果僅僅用谷歌等企業平臺做研發那么還好。但如果想要打磨產品,完成創業,就會碰到各種限制和無法解決的問題。
即使有幸占據了名額稀少的開發者計劃,也需要犧牲創造力去妥協大公司戰略,置中國國情和開發者的想象力于不顧。
種種磕絆下,中國開發者也許真的還不能那么快的國際化。但土生土長的AI平臺就一定好受了嗎?
選擇國內企業,成本你能hold住嗎?
不討論過于具體的技術細節。開發者在使用國內所謂“算法”公司提供的平臺支持時,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成本壓力。
一些技術與算法導向的公司依靠向開發者收費來支撐自身業務。這當然無可厚非,但是這些公司同時也在提出以資金、資源等方式賦能開發者,希望爭奪開發者資源。那么賦計劃和商業模式之間就可能會產生某種尷尬。
真的希望開發者快速入場,在AI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么最簡單的方式當然是讓他們零成本進入,尤其是對個人開發者和中小企業。
因為從開發到測試,再到部署實驗和解決方案的自我升級,對平臺的工具和接口使用強度是極高的??赡苡行┵M用看似很少,但在探索新技術和反復實驗的要求下,卻會成為開發者無法免去的巨大負擔。
長期來看,AI平臺賣技術的同時搭生態,可能會成為一種雙輸局面。一方面開發者成本過高,對于AI產品商業化會產生門檻。尤其是要考慮消減測試和反復打磨產品帶來的技術使用成本,就必須少公開測試,快速投放市場。最終可能導致產品功能體驗的下降。這對于平臺的長期生態其實并無利好。
另一方面,在自帶場景與商業屬性的AI平臺陸續成熟,尤其是BAT等巨頭自帶體系、資金進場后,堅持收費壁壘的平臺也很難守住優勢,客戶群會面臨流失風險。
此消彼長之下,讓開發者hold住成本,甚至零成本進場,也許是比較靠譜的選擇。
活力:今天AI產業群中最貴的資源
今年烏鎮互聯網大會中關于AI的討論很多,但如果總結其共性,或許可以歸納為一個“烏鎮AI定理”:各家大佬都認同的是,AI的價值是在技術、數據和應用場景之間三者產生貫穿性,從連接中獲得體驗和商業回報。
而這就要求整個產業必須在這三端同時加強。換言之,占據著技術高位的巨頭,必須不斷獲得新的數據交互和場景拓展,才能強者恒強。
這就意味著,良性持久的開發生態是整個AI戰略的中心。尤其AI是一個后端導向嚴重,充滿創意和想象空間的技術類別,不同的開發者完全會從近似的環境與開發要素中得出天差地別的結果。AI進入消費空間,產生從技術到商業實體的進化,也依賴于開發者的創造力。
在今天,AI領域的各種優勢都可以快速搞定,唯獨平臺中的開發活力,是無論如何也沒法短期內聚集,也不能造假的一種資源。平臺下匯聚更多更好的開發者,會使整個生態系統產生更強的交互活力,也許是巨頭攻占未來的最佳選擇。
開發者如此重要,導致大公司都想通過自己在技術和產業鏈上的優勢,建造起一座專屬的AI商業之城。但是,造城者的第一要務,就是不能跟千百萬建筑設計師收進城費。否則,把設計師驅趕到了其他城市,或者把很窮但很有才情的設計師拒之門外,都是得不償失的事情。盡一切可能給他們給養,讓他們發揮才能,也許是今天AI產業上游平臺的責任和義務。
只有這樣,AI這座城才有美感和溫度,才能有我們幻想過的繁榮。
本文由 @腦極體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1,python只是編程語言不是機器學習平臺
2,個人觀點 開發者可以選擇國際平臺,技術無國界,如現在手機操作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