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下培訓不要被知識服務帶偏

3 評論 5214 瀏覽 31 收藏 11 分鐘

“課程體系+訓練體系+反饋體系”,構成一套完整的培訓服務產品,也是將知識轉化成能力的參考模型。

 

全程跟完公司今年啟動的線下培訓業務,從落地執行角度看:

  • 課程主題–都是學員最關注的問題;
  • 講師陣容–既有成功企業家,也有各領域的專家。
  • 配套服務–安排有序,學員配合度高。

總體來說,比較順利。

不過,因為這個項目,最近一直在研究行業培訓服務模式,看的比較多,思考的也比較多,再結合自身的實際體驗,也就對新青年學院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或者說發現項目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

  • 課程主題和講師,是在每期開課前才確認,導致課程與課程之間缺少相關聯的知識主線,講師和講師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協作。
  • 課程內容和授課方式,有干貨沒體系、有體系沒深度、有深度沒實操性。
  • 課中缺少實戰演練環節,課前和課后互動與課程內容聯系不緊密,無法起到鞏固學習的效果。
  • 后續對學員學習效果缺少具體的跟蹤措施。

簡單來說,以上列的所有問題,都可以歸結為一個大問題:咱們辦學院用的還是辦會議的思維。

其本質區別在于,一個是嘉賓分享,刷新認知;一個是老師講課,傳授技能。

這個問題其實很嚴重,因為在之前對2B行業培訓服務的思考中說過:

垂直行業的培訓服務比起以「得到」為代表,沒有明顯行業屬性的知識服務平臺,最大的區別在于:“讓用戶覺得自己學到東西,比真正學到東西更重要”的套路,一定會“不–好–使”。

因為,行業用戶對知識服務的目的性更強,對效果反饋周期要求更高。是否學到東西,不再依賴用戶的主觀感受,而是最終會客觀反映到店鋪經營的實際情況中。說的再直接點,店老板是生意人,賬通算的很精明,投入產出比失衡的事情,從長期看,他們一定不愿意玩下去。

這就決定垂直行業培訓服務的路徑一定要做深。從認知到行動的轉化,從行動到持續迭代的轉化,從迭代效果到反哺認知的轉化,這個流程一定要畫圓了。

很明顯,以目前的運營模式很難把流程畫圓。

從底層邏輯重新出發

項目運營的思維取決于事情的本質是什么,也叫底層邏輯。

仔細想想,從小學到大學,再到各類技能培訓班,教學方式的底層邏輯都一樣。即,完整的課程體系+大量的模擬訓練+及時的教學反饋。

所以,試著按照這套邏輯去重新梳理線下培訓業務應該怎么做。

完整的課程體系

從頂層出發,提前搭建好課程體系,包括覆蓋的知識領域、課時、講師、主題大綱、授課時間。

1. 課程設計

零售店的關注點,說來說去都繞不開人、貨、場。

  • 人:人員激勵、培訓;
  • 貨:選品策略、自有產品的開發策略;
  • 場:零售空間設計、貨架陳列。

其中,又以人的管理被提及次數最多。

當規模小的時候,靠打雞血就可以管好團隊。當規模越來越大,分店越開越多,最大的上升瓶頸就落在人上面。

人的成長速度如何跟上業務發展速度?人的工作效率如何最大化?

團隊的梯隊如何建設?團隊激勵如何做?薪酬體系如何搭建?股權分配如何設計……

關于人的重要性,既然能夠成為共性問題,證明老板們都有意識,不缺認知上的提升。問題在于,當大道理落到各自的實際場景中,很難落地執行。因為缺少一種模板化的方法論,能夠手把手指導他們結合自身情況去一步步制定關于人的管理策略。

再進一步思考,作為一對多的培訓產品,如何克服不同店鋪之間的差異化,并實現能指導用戶落地執行的效果。

  • 首先,克服差異化,基本屬于偽命題,千店千面,很難做到一招打天下。這部分的空白,留給可能存在的延伸增值服務。
  • 其次,落地執行是包括目標、策略、任務、跟蹤、反饋等一系列動作的完整過程。當下,課程需要重點解決哪個環節的問題?借助之前文章說的“安慰劑效應”—— 成功的安慰劑產品,能夠讓人成功產生第一步行動。
  • 放在我們的課程設計上,優化空間也在這里。讓學員從單向的認知提升,到真正愿意做出嘗試,哪怕只是一小步,只要開始踐行,大痛點就會分解成一個個具體問題,從而為課程迭代提供方向。
  • 最后,在內容框架搭建上,要保證每期課程主題之間,每節課之間的承接性和關聯性。具體到每期課程主題的設計,要以場景為驅動,遵循“理論 → 方法?→ ?實操?→ ?解決問題”的學習路徑,而不是單純的以知識分類為驅動。

2. 講師選擇

行業講師一般分為兩類:

  • 成功企業家
  • 職業培訓師

前者資源稀缺,有票房號召力,有強傳播屬性。缺點是課程容易散,內容集中在戰略層面和經驗層面,缺乏系統性和層次感。像豪華的大菜,好看,但吃不飽。

后者通常是從行業從業者轉型成為職業講師,雖然有的不是行業“紅人”,但實戰和理論兼備,而且目的更明確,就是授課,這就意味著準備的內容一定是以培訓為導向,知識結構性很強,也會更講究授課現場的互動效果。這類屬于主食,比起大菜肯定缺少話題性,但管飽,易消化。

面對這些零售店老板,每次課程,大菜一定需要,培養格局感和戰略感,這種層面的認知提升,看似務虛,可指不定哪天會讓你恍然大悟,有種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

但是,必須力推主食,他們最需要模板化的方法論,拿著就可以比著用在自己的店鋪上,不管效果如何,至少轉化成行動的第一步。

總地來說,無論是專家還是大咖,既然定義為老師,除背景和經歷作為篩選條件外,能否將經驗轉化成可指導實踐的知識供學員吸收也是重要考慮標準,同時還要配合設計實戰場景去保證知識吸收的效果。

大量的模擬訓練

所謂教學,不是單純講完課就結束了,跟上學老師留作業一樣,需要不斷的練習,才能最大限度保證學習效果。

因此,隨堂作業和課后作業是必須設立的環節,而且一定是基于所學知識的實戰應用,反過來也是對課程內容和講師水平提出要求。

這次清華站的學習有個很好的改進 —— 設立晚自習環節,并在該環節中安排分組對抗演練。但不足之處在于,這種演練更多是基于某個主題的頭腦風暴,而不是在相關方法理論下的應用練習。

及時的教學反饋

一方面是對學習的跟蹤,就是班主任制(和其他培訓機構對班主任的定義不一樣)。

班主任需要監督學員去預習、復習、完成作業,保證學員課后的投入時間。

雖然面對都是“老板”,課后學習的主動性,執行力,配合度很難保證。但班主任必須通過不厭其煩的單向推動去提醒他們喚起“學生”的身份,也代表學院傳遞一種教學嚴肅的態度。

另一方面是對實踐的跟蹤,建立溝通機制去收集學員在店鋪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協調資源提供解決方案。

以產品思維做培訓服務

“課程體系+訓練體系+反饋體系”,構成一套完整的培訓服務產品,也是將知識轉化成能力的參考模型。

正常來講,線下培訓服務產品在設立之初就應該先投時間,投資源去細心打磨產品;等到產品1.0出來后,再啟動招生,然后在每一屆學員實際學習過程中進行產品迭代升級。

我們顯然跳過這個環節。但是,如果想做成有價值的培訓服務平臺和一門可持續的生意,缺的課必須要補上。

#專欄作家#

李哲,微信公眾號:SecondThought,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擅長項目管理,熱衷產品設計。目前已跳出純線上服務的圈子,希望在實體行業中碰出火花。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對我很有幫助,點贊!

    來自廣東 回復
    1. 謝謝

      來自湖北 回復
  2.   《管子·戒》: “聞一言以貫萬物,謂之知道?!?/p>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