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啟示錄:Costco為何能留住90%的會員?
不管是內部模式改良還是外部技術加持,零售的變革終將在用戶體驗上迎來正面對決。
作為全球第二大零售品牌,Costco也是全球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年銷售額接近1300億美元,市值接近820億美元,在全球擁有741個倉庫。然而,Costco卻不以銷售為主要盈利方向,它的秘訣在哪里?
尤其是在新零售的故事講了一遍又一遍后,焦慮的除了風雨飄搖的傳統商超百貨、線上流量枯竭的互聯網企業,還有擔心錯過風口的各路資本方。傳統商超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或許Costco能告訴我們新零售另一個版本的故事。
為什么要做會員制?
Costco并不是一家傳統意義上的零售商。
當其他零售商都在為銷售量瘋狂吸引顧客時,Costco卻訂下了一套將部分顧客堵在門外的會員制度:60美元年費的非執行會員,或是120美元年費、最高可獲2%返現至1000美元的執行會員。與一般提供增值服務的部分會員制不同,Costco實行的完全會員制強調,只有會員才有資格入內購物。
比起普通零售,Costco所奉行的會員制與預付費的健身房更加相似。消費者付費的本質并不是商品,而是服務——Costco利用規模效應將優惠讓利給消費者,同時給予他們更好的體驗。
會員制為消費者構建了美好愿景,它類似于健身房給人“我即將擁有健康體魄”的錯覺,Costco的會員也會被省錢的前景所吸引。即使他們沒有從中獲利,也愿意為將來省錢的可能性而續約。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會員制能夠獲取相當一部分低頻小單顧客的溢出價值,然后,會員制的好處還不止于此。
首先是縮小了目標客戶范圍。Costco將目標客戶鎖定在中產階級家庭,“是否愿意支出會員費”成為區分受眾購買力最簡單的標準。在會費門檻之上,Costco圈定了較為精準的客戶群體,相應地,對會員的數據監測更簡單,也更容易提高服務水平和運營效率。
其次,預收會員費用為公司帶來了龐大的現金流。據資料顯示, Costco的會費利潤約占其總利潤的70%。2017財年,Costco的凈利潤為26.8億美元,而其凈營運現金流為67.3億美元。這部分消費前已獲得的現金流,很大程度上增強了Costco的采購和風險應對能力。
第三,會員制也便于提升用戶的忠誠度。在同等價格和質量水平下,消費者往往會因前期的會費成本而優先考慮在Costco消費,以期讓自己的會員資格物有所值。
在不斷的良性循環中,消費者更加認可已選擇的品牌,并保持著較高的黏性。Costco首席財務官Richard Galanti指出,2017財年第三季度,Costco總計擁有1830萬執行會員,產生200億美元銷售額,約占總銷售額的70.9%。
在這種會員模式下,銷售額的波動不會影響整體的利潤。Costco并不需要依靠會員強大的購買力來保持盈利,即便內外環境導致銷售額降低,它只需要讓消費者看到成為會員的價值,會費已經足夠保證利潤的穩定。
鎖定人群的關鍵因素
如此看來,對于Costco來說,核心的問題就從“如何增加毛利率和銷售額”變成了“如何吸引和留存會員”。據資料顯示,Costco北美地區的會員留存率為91%,而全球的會員留存率為87%。Costco在會員留存上的驚人表現究竟是如何實現的?
強化成本控制的顆粒度和提供更為精準的產品服務,可能是唯一的答案。
針對中產階級目標群體,Costco提出時間和性價比是最重要的因素。保持平均10%左右的利潤率,Costco團隊會從世界各地挑選單品類多品種的大宗商品,提供包括食品、服裝、家電到汽車、加油、體檢等優質低價的一站式服務。在此前提下,成本控制是Costco維持價格優勢的關鍵。
在固定成本上,Costco將土地成本降到最低,與麥當勞類似,Costco選擇購買持有而非租賃土地的方式,以減少長期的租金支出。而Costco旗下的商超幾乎全部位于郊區,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土地成本。
面對另外一塊重要的的成本支出—人力成本,Costco盡力做到了此項成本最小化。一般來說,倉儲式超市所需的員工相對少,Costco在確保員工高服務水準的前提下,為員工提供了高薪和福利,來減少人員流失帶來的損失。
比如,在全美零售員工平均時薪11.39美元的情況下,大部分Costco的員工享受著平均時薪21美元的待遇及醫療保險。作為回報,Costco的每位員工平均產出達到56萬美元,大約為沃爾瑪人效的3倍。
在生產供應環節,Costco將焦點落到了精選SKU。相比于沃爾瑪超過2萬個SKU,Costco的活躍SKU只有4000左右。與此相對,2016年Costco庫存周轉天數只有31.36天,遠低于沃爾瑪的45天。
一方面,更少的SKU節省了預定、追蹤和展示的成本,降低了平均庫存成本;另一方面,單品類的SKU往往代表著足夠大的訂單量和更少的品牌競爭,更利于Costco與供應商的議價。
同時,Costco的自有品牌非常著名。減少中間經銷商,Costco在自有品牌上有更多的利潤空間,足夠利用自有品牌的較高利潤率來平衡名牌的較低利潤率,承受部分低價商品和品牌商品達近乎零利潤甚至虧損的狀態。
而在后端營銷上,Costco近乎沒有支出。相比較于沃爾瑪0.5%,Target 2%的營銷費用,Costco沒有廣告預算,只針對潛在用戶發送郵件,并向現有用戶派送優惠券。Costco允許會員攜帶一名朋友或親屬進行購物,而這恰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口耳相傳的廣告效應。
可以說,Costco在核心關注產品、服務的基礎上,顛覆性地使用了會員制來圈住目標群體,以商業模式的改良來增強Costco的競爭力。
Costco在華的可能性
2017被稱為新零售元年,相對于便利店、無人貨架等新零售熱度不減的景象,傳統百貨商超在這輪變革中節節敗退。盡管如此,外國品牌依然對中國市場表示出濃厚的興趣。3月,德國ALDI入駐天貓;4月,英國ASDA入駐京東全球購;9月,德國Lidl入駐天貓國際和京東全球購;11月,丹麥Irma入駐網易考拉海購……
而Costco繼2014年進駐天貓國際后,也于今年9月宣布中國大陸第一家店將在上海落地。
消息一出,期待和懷疑同時落在了Costco的肩上。
結合Costco在日本、臺灣等市場的成熟發展來看,中國與Costco主戰場美國相比,人口更密集、顧客消費習慣不一致等情況,可能都不是最主要的問題。參考Costco對標企業沃爾瑪旗下山姆會員店,從它在中國的加速擴張可以預測,目前Costco在中國市場的前景比較樂觀。
可以預見,盡管租金、本地化供應鏈、物流等成本增高將導致商品價格提升,但只要Costco堅持全球采購策略,提供全世界的優質商品,其在全球供應鏈上的優勢必定會成為強大壁壘,可以中國市場再分一杯羹。
那么,作為線下零售的優等生代表,Costco是否可以抗擊新零售企業的侵蝕,又帶給新零售企業什么啟示呢?
其實在大談技術與數據、線上與線下時,新零售的范圍被不自覺地縮小了,甚至傳統零售被放置到了新零售的對立面。什么是新零售?本質上來說,拋開流量變現的故事,單談靠零售本身盈利時,所有能提升運營效率的零售方式,都可以被稱為新零售。
Costco的模式比傳統商超更先進,原因就在于它所提供的商業模式能使它在更高的坪效和人效下運轉。同樣的邏輯,新零售的本質也是提升零售業的坪效與人效。
如何達到零售業態的這個終極目標?由現在大家消費的趨勢走向來看,提升用戶體驗是最核心的關鍵。不論是“產品、效率”的分割,還是“多、快、好、省”的傳統分類,其實都是從不同維度來描述用戶體驗。
在消費升級趨勢下,豐富用戶體驗是零售業必須經歷的裂變。新零售其實就是借助互聯網思維、互聯網工具來提升用戶體驗,最終提高零售運營效率的過程。
顯然,這不是一個你死我活的博弈過程,線上與線下的區別并不是新零售的重點。哪一種模式提供的用戶體驗更好,達成的零售坪效與人效更高,哪種模式就能夠最終存活下來。
區別只在于,傳統零售商更關注的可能是當下的盈利模式是否可持續,而互聯網思維關注的是未來的可能性,是否能夠更多更好地聚集與服務人群,讓線下的這部分流量在未來具有更多的可操作性。
從這個邏輯上來說,Costco已經是當下零售業進化中的佼佼者,短期內沒有投降的可能。為確保未來長期的盈利,Costco已在美國進行了數字化轉型,可以預見的是,它在各國市場上也將逐步結合更多的互聯網思維與技術。
新零售最后的對決
在國內市場上,盡管Costco的會員制所需要的規模效應讓許多商家望而卻步,Costco依然是做線下零售需要參考學習的對象之一。新零售潮下也出現了很多以Costco模式理念為母本,并在此基礎上探索互聯網玩法的企業。
以盒馬鮮生為例,它在商業形態上受到Costco相當大的影響。盒馬將Costco的團隊精選供應模式升級為買斷的“買手制”來打造核心競爭力。而盒馬提出未來占比超過50%的自有品牌商品,也可以在Costco功成名就的自有品牌Kirkland Signature上找到痕跡。再往下下沉到一站式“餐飲+超市”的服務與倉庫模式的陳列,無一不透露著Costco的氣息。
而不同于Costco中國市場線上借助天貓的簡單模式,擁有互聯網基因的盒馬在技術和電商層面更多的發力。一方面,盒馬的數據技術在對顧客進行更精準監測的同時,極大提高了人效;
另一方面,盒馬重金打造的線上商城和物流系統也足夠形成商業壁壘。盡管目前盒馬鮮生自建物流的較重模式在盈利能力上還存在爭議,但其培養的用戶習慣一旦養成,未來將有更多的變化形式。
總結說來,紅紅火火的新零售最終也需要回到商業的本質,比拼坪效與人效的運營效率。不管是內部模式改良還是外部技術加持,零售的變革終將在用戶體驗上迎來正面對決。
作者:七月/野草新消費
來源: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31/166716.shtml
本文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創業家APP,作者@七月/野草新消費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有個疑問想提一下,作者所說的SKU應該是SPU才對吧?SKU=stock keeping unit(庫存量單位) ,SPU=Standard Product Unit (標準化產品單元)。SPU是標準化產品單元,區分品種;SKU是庫存量單位,區分單品。文章說的Costco精選SKU,更少的SKU能節約成本,應該說的就是SPU了。不知道說的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