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舊學問與新引擎
都說2016是知識付費的元年,2017年這個市場格局初定,接下來的一年注定是知識市場形成巨頭關鍵一年
1
早期的知識變現,更像是頭部明星名人的特權,羅振宇、李翔、馬東等,開課就能帶來百萬、千萬級別的流水。2017年開始,知識市場開始分化,不止是商業財經、教育培訓、技能提升等領域開始變得熱門,更多的細分領域也開始擴展,內容的垂直化、縱深化成為行業發展趨勢。知識市場成為了各路KOL都可以分食的蛋糕。
傳統意義上,出版、教育和培訓等領域,具有一定普適性、系統化的知識以書本、學歷和技能資質等標準化產品進行付費輸出,這些主要是硬知識。而本輪知識付費浪潮中的知識更多是軟知識,是非標品,是在認知盈余基礎上,個人或機構形成的總結、經驗和體會。
《知識的邊界》作者戴維·溫伯格說,如果書籍告訴我們,知識是從A到Z的漫長旅程,那么網絡化的知識可能會告訴我們,世界并非是一個邏輯嚴密的論證,而更像是一個無定形的、相互交織的、不可掌控的大網。
狹義的知識市場,在中國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百度等互聯網搜索引擎出現使得知識獲得途徑大大增加,而后百度知道等論壇尤其是知乎的興起帶動了知識動態分享,到2012年移動互聯網、移動支付全面鋪開,知識付費成為可能。
2
剛剛過去的一年,不管是問答類、分享類還是課程類的知識付費項目,都有不少拿到了融資。2017年年初,知乎完成了D輪1億美元融資,投資方為今日資本,包括騰訊、搜狗、賽富、啟明、創新工場等在內的原有董事股東跟投,之后荔枝微課、得到、蜻蜓FM等相繼也拿到了不同程度的融資。
知乎完成這輪融資后,估值超過10億美元,躋身獨角獸行列。知乎可以說是全程參與了上述知識市場發展的后兩個階段。而過去的知乎無論是在產品調整還是商業變現上都顯得略為謹慎,2017年開始知乎奔跑的速度明顯加快了。
5月,知乎上線“知識市場”Tab,其中匯集了知乎Live、知乎書店等主要“付費”服務形態,之后又推出免費音頻功能“每日新知”和付費音頻課程“私家課”。
6月,知乎上線了大人物系列,李銀河、羅大佑、羅伯特·B·西奧迪尼、蔡瀾、向京等人入駐。
7月,知乎發布原生視頻功能。
8月推出了輕量知識分享產品“想法”。
9月,知乎開放機構號注冊,與此同時,知乎宣布注冊用戶總數超過1億,這被周源視為知識社區走向知識平臺的里程碑。
12月知乎首頁改版,站內熱門內容、基于社交關系的內容和興趣推薦類內容分別有了獨立頁面。這樣一來,新用戶可通過興趣推薦類內容滿足好奇心,老用戶則可基于社交關系的內容與關注者互動。此時,知乎的注冊用戶數已達1.2億,平均日活躍用戶超過3000萬。
2017年底,知乎再次升級了“悟空“和”瓦力“算法機器人,在識別和處理“答非所問”等低質內容方面變得更加智能。如此高密度的布局節奏,在知乎歷史上前所未有。對知乎再造知乎來說,如何建立新的平衡是關鍵破局點。
3
在一系列動作后,知乎已經建立了從問答、想法、授課(知乎Live)、出版(知乎書店)、私家課等跨越多個形式的知識付費方式。更為重要的是,知乎在連接信息、人和機構,以及在知識生產、消費和流通的機制建設上邁出了一大步。
知乎從個人大 V、問答為引擎的馬車,變成多駕引擎、多主體驅動的馬車,能夠提供多類型、多場景的知識(個人/機構,文字/視頻,免費/付費,搜索/首頁 feed 流/信息流)。
實際上,問答社區既是知識分享的場景之一,又是知乎長久以來的產品基因?!爸朗鞘裁础钡氖聦?,“知道為什么”的理論,“知道怎么做”的技能技巧訣竅,“知道找誰”的人際關系,這些是知乎在知識經濟時代里的傳統強項。
相比其他的知識經濟玩家,知乎沉淀下來大量有高度專業性和積極性的知識生產者、對知乎產生信任的用戶,以及尊重知識并具有付費意愿的用戶,這些都構成了原生知識IP內容資源。
以問題為主的知識生產方式適合非標性的經驗分享和知識入門,這是是知乎的立根之本。而其他形態的豐富,則是提升用戶和內容創造者體驗的新武器。
4
不得不說,高燒退去之后,知識市場看起來還是一片繁榮。
一個大背景是,經過視頻、音樂等平臺的教育,用戶對正版版權付費的習慣正逐步養成。在此前用戶普遍偏好互聯網內容免費,但是經過愛奇藝、優酷、網易等視頻音樂平臺巨頭一年以來不斷教育用戶,如今用戶對互聯網知識產品需要付費認可度越來越高。
根據企鵝智酷報告,從消費者對于知識有償分享的態度來看,42%的被調查者認為知識付費是趨勢,有價值的內容本來就該付費。
不過,因知識的非標品屬性,接下來這個市場勢必會遇到不少問題,版權則是首當其沖。我之前也提到過,喜馬拉雅FM第一個付費課程《好好說話》上線,淘寶等平臺上就出現了不少盜版資源。如果你想聽高曉松的在蜻蜓FM上的《矮大緊指北》,但又舍不得200元的訂閱費,在網上隨手一搜,你就會發現,打著“免費”“低價”旗號的微信公號和淘寶商鋪正向你招手。
如何從源頭上保護創作者的權益,是各家平臺需要思考的問題。知乎目前的做法,有一定借鑒意義。知乎的版權保護機制可以用“確權、維權、授權”三個維度來概括。
一方面,知乎通過與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合作,明確平臺用戶的版權歸屬,建立侵權的紅線。目前,知乎站內已有近1500部作品完成了版權登記。隨著這一路徑的打通,新形態的版權可以快速完成版權登記。
在此基礎上,知乎與微信等多個平臺合作,通過版權產品實現跨平臺維權,幫助內容生產者止損。同時,知乎上線了“禁止轉載”和“付費轉載”功能,讓版權正常流通,保證內容生產者的利益。
5
可以看到,知識付費對于用戶來說好處包括充電學習、節約時間及金錢成本、收獲“社交貨幣”等等。對平臺來說,線上內容固然是重要的戰場,線下場景的地位也越來越凸顯。
吳聲此前提出來場景革命的概念,他認為,新連接下,商品不再是傳統的作為物的產品,而更多是發軔于場景的體驗。也正如社會學教授鄧肯·沃茨提出的“小小世界”理念,不同群體中的不同個體被場景連接在一起。這種連接所創造的獨特價值,會形成體驗、促成消費甚至創造個體生存意義。
對知識市場來說,場景是以人為中心的體驗細節,也是價值交換和新生活方式的社交表現形態。說到底搶占場景就是搶占用戶心智,而知乎2017年線下方面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去年4月舉辦了知乎鹽Club,這向來是科技圈比較有代表的品牌活動;9月,知乎打造美食快閃店“知食堂”;11月,知乎聯合三里屯太古里舉辦“不知道診所”,以“診室”場景,具象呈現潮流時尚、心理學、電影等話題的知識;12月,知乎圍繞拯救都市人群不安全感舉辦了“城事迷宮”跨年展。
可以看出來,知乎的這些活動和年輕人當下的生活狀態息息相關。過去的一年,中產焦慮、中年危機等話題如影隨形,而實際上,這其實是年輕人壓力無處釋放而提前將自己置身中年的結果。對于下一代互聯網產品來說,贏得了年輕人,或許就是贏得未來。
都說2016是知識付費的元年,2017年這個市場格局初定,接下來的一年注定是知識市場形成巨頭關鍵一年。無論是知識、場景還是連接,真正考驗各家內功的時候到了。
#專欄作家#
吳懟懟,微信公眾號:吳懟懟(esnql520),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媒體人,專注互聯網內容、品牌與公關領域個性解讀。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由作者提供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