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之爭,互聯網巨頭的筋斗怎么翻?

2 評論 2345 瀏覽 10 收藏 13 分鐘

在這個技術與資本賽跑的時代,“云”上的斗爭,各家的玩法,將一次次突破我們的想象力。

2017年,云計算的“戰爭”依舊如火如荼。

從去年就燃起來的價格硝煙依舊沒熄滅,此起彼伏的“1分錢中標政務云”的消息,讓人驚喜又驚嚇?!跋病钡氖钦卺尫懦鼋邮芄性频男盘?,“嚇”的是這種賠錢式的攻城略地;另一邊,技術追逐的賽道同樣是熱火朝天,網易云一年內就在全國建了6家聯合創新中心;阿里云、騰訊云在同一天宣布與英特爾合作,發布定制版服務器。

不管是“占山頭”還是“攬技術”,不可否認的是,隨著云計算成為大數據、數字化,以及實現人工智能的基礎,全面上云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共同選擇。

于是我們看到,華為云成立云業務部,高調進軍公有云市場;百度云整合ABC(AI、Big Data、Cloud Computing),想要通過AI打開與其他廠商的差異化競爭;阿里成立達摩學院,以期對云計算領域的技術革新;網易云在業界首推專屬云,提供了公有云和私有云之外的第三條道路;興業銀行和掌上銀行也開始發力金融云……

好一派欣欣向榮的云上之景。

不過,縱觀當前國內的云計算市場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四股勢力:以阿里云、騰訊云、網易云為代表的互聯網系云,以華為為代表的傳統IT云,以電信、聯通為代表的傳統運營商云,和以Ucloud為代表的創業云。

四軍交匯,互聯網系或將成為主流

互聯網系云這一股勢力,內部也存在分化。以BAT為代表傳統互聯網巨頭在云計算上布局早,也占據著比較高的市場份額。而在阿里、騰訊和百度這三家中,以阿里云領先優勢最大,并且在不斷擴大。根據IDC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中國公共云IaaS市場份額調研結果,阿里云市場份額比2016年底上升7個百分點,市場份額擴大至47.6%。

與BAT全面面向開發者不同,互聯網系云的另一支走的是垂直化的道路。例如京東在自身業務的基礎上,重點發力電商云服務。雖然面臨著“國內阿里云,國外亞馬遜AWS”的生存壓力,京東云還是在電商云領域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而網易云雖然入局較晚,但是走出了“場景化云服務”的路子。

也就是說,不在IaaS公有云上與巨頭死拼,而是提供場景化、功能性的云服務來解決市場上多樣的開發、運營等層面的需求,被稱為“最后一公里的云服務”。這一思路下,網易上升勢頭明顯,在eNet聯合Ciweek發布的《2017云計算企業百強榜》中,網易云已經躍升至互聯網系云廠商排行榜的第四位。

第二股力量來自傳統IT巨頭,和互聯網系云相比,他們的實力也不容小覷。其中,華為憑借以電子設備為核心的主營業務所積累的用戶資源、硬件能力和渠道優勢,迅速在云計算領域占領優勢,華為已經從我們印象中的“硬件廠商”全面邁向云服務。

由兩大運營商:電信和聯通組成的第三股勢力很特殊,他們的主要客戶來自于政府和企事業單位,這塊龐大且穩定的市場讓電信和聯通穩穩坐牢各個云計算排行榜前五的位置。

在互聯網、傳統IT和電信運營商的夾擊下,也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創業公司,比如Ucloud和青云。對于Ucloud來說,本土云計算的激烈競爭,迫使他們“出?!睂で蟪雎?,目前擁有8個海外節點的Ucloud在國內也積累了一定市場認可。作為第四股力量的創業公司同樣不能忽視。

四股勢力誰能更勝一籌?

首先,拼價格。就目前的趨勢來看,云計算行業內的價格戰爭仍在存在,如果這一趨勢持續,資本雄厚的互聯網系、傳統IT系和電信運營商系,顯然要比創業系云撐的更久。

其次,拼技術。目前,四大類型都有投入自己的技術研發工作室:阿里達摩學院、騰訊科恩實驗室、孵化網易云的網易杭州研究院、華為2012實驗室、電信云計算重點實驗室、創業團隊研發組……技術還未成為拉開差距的決定性因素。

但是,從互聯網上半場積累的技術實力、技術人才吸引力和品牌潛力來看,互聯網系還是具備相當的優勢。最后,除了價格和技術以外,整個生態才是商業故事和利益的核心,我們也許可以大膽判斷,從來都善于整合內外部資源的互聯網系企業,能夠憑借完整的服務能力和生態能力,在云上飛得更高。

互聯網系云上如何“翻筋斗”?

既然互聯網系云這一類型有望在四股力量中取勝,那么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在互聯網系的這片領空中,哪片“云”占據優勢?誰又有可能扶搖直上成功突圍?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先來看看互聯網系云玩家各自的布局。

阿里云可以說是國內云計算行業最早的入局者,2009年9月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的成立,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象征著國內云計算產業進入了實質性發展階段。到現在,阿里云在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公有云服務方面,已經積累了相當的優勢。而所謂的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是云計算的一種,和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臺即服務)和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件即服務)不同,IaaS更像是水廠和電廠,是云計算的基石。

2013年才入局云計算的騰訊選擇從自己最擅長的游戲切入,隨后又逐漸開放了多個云服務:視頻云、金融云等等。在金融云領域,騰訊與阿里有相當多的對標產品:QQ財付通、微信支付、網絡銀行等。除了金融云以外,目前騰訊云也已經在多個領域和阿里云形成競爭。

而提到百度云的產品,最讓人熟悉的就是百度云盤了。相對于阿里傾向于Amazon的思路——以IaaS為主,也有部分PaaS,百度云更傾向于Google的思路——SaaS+PaaS。今年,百度云又發布了XPU(云計算加速芯片),FPGA/GPU云服務器等代表ABC技術融合的新產品和服務框架,主要是想過AI打法來縮小與阿里云、騰訊云的差距。但是其落地場景在數量上優勢并不明顯,其能否以人工智能為突破口,還要打個問號。

網易云姍姍來遲, 2015年底才對外開放,和其他云玩家不同,網易云避開了傳統的競爭激烈的IaaS領域,而是選擇從基礎服務、產品研發、運營、客服等業務層面出發,解決具體場景下的需求,也就是所謂的“場景化云服務”。隨后,網易云針對不同的場景先后推出了云計算基礎服務(網易蜂巢)、通信與視頻(網易云信和視頻云)、云安全(網易易盾)、全智能云客服(網易七魚)……除此以外,還有網易猛犸和網易有數等大數據產品。雖然入局僅僅兩年,網易云的場景化云服務目前已經吸引了40萬企業客戶。

網易云差異化的打法還不止于此。一般來說,云計算按照部署方式可以分為公有云、私有云。公有云的服務器是部署在互聯網上的,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訪問它,這就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安全風險。而私有云的服務器是部署在防火墻內的局域網內,只有局域網內部的人才能訪問它,安全性提高的同時,開發和運維難度也加大了。

目前,大部分的云計算都是公有云,網易云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中開創了另一種選擇——專屬云。專屬云其實就是企業級的公有云,因為像公有云一樣,擁有低運維成本、高性能、抗攻擊等特點。但超越公有云的地方在于,專屬云因為硬件資源隔離,沒有公有云的安全風險。

“云”上之爭,未來走向何方?

可以看到,阿里云和騰訊云激戰正酣,百度云全面發力AI試圖迎頭追上,而網易云走上場景化云服務的差異之路。

各家法寶都已初見端倪,而誰笑到最后,對于巨頭們而言,關鍵因素已不是一次次刷低的價格。具體來說,資本運作的邏輯在技術的市場上,不再是簡單的規模經濟,增量作為X因子,更有撬動全局的爆發力,而這,也是云計算市場未來的看點。

而縱觀整個云計算江湖,IaaS獨占全球云計算細分市場66.7%的市場規模。國外,亞馬遜AWS所存儲的數據量是包括微軟、Google、IBM、阿里云、Oracle等在內的7個對象存儲服務總和的1.6倍。而在國內,IaaS市場也已經呈現寡頭格局。雖然說IaaS是云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并不是云計算的全部。對于整個云計算市場來說,說格局已定還為時尚早。

隨著云計算市場規模的逐步擴大,僅就IaaS來說,追隨者趕超領跑者只會越來越難。未來,IaaS將會在走向飽和中,逐漸淡出競爭的焦點。因此,若說技術的增量帶來這盤棋最大的未知數,改變中國云計算格局的突圍者很有可能出現在一直以來被忽視的差異化的垂直領域。

這很好理解。垂直領域所擁有的想象空間要比IaaS大很多,隨著B端市場對垂直細分的特征愈加重視,當巨頭們要么在IaaS領域里廝殺正酣,要么忙于AI事業,差異化的垂直領域具有足夠的成長空間。

但無論如何,可以預見的是,當云計算這塊蛋糕越做做大,入局者之間的硝煙只會更加彌漫,而目前仍在觀望的,恐怕已錯失良機。在這個技術與資本賽跑的時代,“云”上的斗爭,各家的玩法,將一次次突破我們的想象力。

#專欄作家#

吳懟懟,微信公眾號:吳懟懟(esnql520),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媒體人,專注互聯網內容、品牌與公關領域個性解讀。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由作者提供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