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野蠻人入場,2018年的云計算即將刺刀見紅

2 評論 3931 瀏覽 13 收藏 13 分鐘

2017年的云計算行業硝煙四起,2018又會如何?

2016年的云計算市場,互聯網巨頭們瓜分了過半的市場份額,原以為這會是云計算行業的常態,但華為、浪潮等傳統IT廠商的入局,加上不斷出現的黑馬,看似格局固化的云市場,早已經暗流涌動,甚至說演變成了互聯網系和傳統IT企業的正面交鋒。

當然,云計算市場的盤子也越來越大。按照Gartner的預測,2017年全球公有云市場達到2468億美元,較于2016年的2086億美元增長了18.3%,并在增速上超過了去年同期的17.2%。整個2017年,在市場整體向好的大背景下,中國的云計算企業毫不掩飾對市場更大的野心,卻也并不輕松。

云計算進入刺刀見紅的深水區

狼性文化熏陶的華為,選擇在2017年全面加碼云計算市場,盡管在時間上有些遲到,不計成本殺進全球“五朵云”的豪言,如愿成為媒體眼中的趕超者、攪局者和顛覆者。但對于云計算市場的互聯網巨頭和創業者來說,初出茅廬的華為云更像是一個站在門口的野蠻人,并將云計算帶進了刺刀見紅的深水區。

1、寡頭頻現的IaaS華為高調入局云計算,矛頭直指阿里和騰訊,而競爭的主戰場自然是市場規模最大的IaaS。原因似乎也不難理解,按照華為現有的業務模式,三大BG分別是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其中企業業務的占比僅為7%。華為想要在企業業務上獲得更大的想象空間,云計算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華為進入IaaS領域之前,互聯網巨頭們互有糾葛,總體仍有幾分惺惺相惜的情分。阿里云在一年內降價近20次,騰訊云、百度云、網易云,乃至缺少巨頭背景的青云、精靈云等等,都曾一次次降價,但行業最終沒有走向價格戰的邊緣。云計算廠商降價的目的是成本降低的必然,也是刺激用戶的促銷手段。

但當對云業務更加急切和侵略性的華為入場后,幾乎在一夜之間便成了IaaS領域的寡頭之一,早先布局的互聯網公司們并沒有在技術、規模、用戶信任等方面構建起真正的壁壘,不排除未來出現更多野蠻人的可能。同時云計算市場的微妙平衡也開始被打破,爭奪客戶的關鍵還在于價格、服務和生態,蝴蝶效應正在發生。

2、戰況慘烈的CDN需要厘清的是,Iaas并不是像傳統IDC是賣帶寬和機架,在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和網絡資源等資源層之外,還包括服務層和產品層,CDN(內容分發網絡)產品便是其中之一。但在2017年,CDN領域的關鍵詞除了“降價”還是“降價”。

阿里云分別在3月份和11月份降價35%和25%,騰訊云在11月底的降價中,資費下降了45%左右,此外還有多家云服務商選擇進入CDN領域,想要開辟新的大陸。和存儲產品、消息產品一樣,CDN屬于典型的資源型生意,技術門檻相對不高,客戶對服務商依賴性不強,導致傳統CDN廠商走向了下坡路。

在今年7月份的時候,網宿公布了上半年業績預告,同比下滑超過20%,股價也隨之下跌了9.70%。連鎖反應并沒有結束,當CDN行業不那么性感的時候,資本便不再進場,那些試圖用價格戰顛覆CDN市場,開始走向式微。打著“共享經濟”和“新一代CDN”的迅雷陷入了內訌,國內除了網宿科技無一盈利。

3、技術上的多維競爭。身處其中的互聯網公司已然意識到了這一點,如何避免被IaaS市場的蝴蝶效應波及,在技術上更多維度的布局,幾乎是互聯網巨頭的共同選擇。

2017年10月份,阿里高調宣布成立“達摩院”,未來三年投入1000億元進行基礎科學研發,包括機器學習、基礎算法、網絡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交互、芯片技術、傳感器技術等等,一向以商業模式取勝的阿里,正在不遺余力地縮短技術差距,阿里云扮演的正是底層支撐的角色。

百度在云計算布局之初就提出了“ABC戰略”,即AI、Big Data、Cloud Computing,AI在整個2017年搶占了百度技術布局的風頭,但AI又怎能離開云的計算能力;騰訊云為響應AI in All的戰略,推出了“AI即服務”的智能云;場景化云服務入局的網易云,在2017年新增了超級容器、網易有料等服務……

相比于“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的華為云,以及有著同樣思維習慣的傳統IT企業,互聯網巨頭們的應對之策或許就是“降維攻擊”。不過,對于在資本、技術、資源等方面沒那么強勢的創業者或中小云廠商該如何應對呢?

差異化仍然是活下去的關鍵

過半以上的云計算公司并未染指IaaS。一種可能是已經淪為巨頭們的戰場,國外的亞馬遜、微軟、谷歌,國內的BAT、華為、網易,留給創業型公司的生存空間并不多。

可當IaaS進入競爭的深水區,所引發的蝴蝶效應已經在CDN等領域初步顯現,大批中小企業扎堆的PaaS和SaaS恐怕不再是凈土。比如說前面提到的互聯網廠商無不將手伸到了IaaS之外的市場,不難猜測2018年云計算的全面競爭,提供差異化的服務仍然是新進入者生存下去的關鍵,也是云計算巨頭們贏的競爭的重要籌碼。

至少從2017年的市場選擇來看,下面三個方向或許是差異化競爭的主陣地。

其一,客戶群的差異化。傳統IT廠商帶來的威脅,更準確的說還是在客戶群上,本身就有著龐大的企業級客戶和成熟的銷售團隊,諸如華為內瞄準的正是企業級市場。

而互聯網云廠商的布局普遍有著大而全的特征,以阿里云為例,既在努力爭取大企業客戶,同時也向不計其數的中小企業拋出了橄欖枝,一連串的補貼措施和樂此不彼的價格戰均是如此。在2015年才進軍云計算,并在2017年呈現出后中爭先優勢的網易云,給出的解決思路是尋找不同的客戶獲取方式,比如以網易聯合創新中心的形式,在云服務之外還提供了教育培訓、創業基金、媒體傳播等扶持資源。

從官方的數據來看,網易云宣稱已經服務了40萬企業客戶,包括50多家國內500強企業;阿里云給出的數據是已擁有超100萬企業客戶,三分之一中國500強企業使用了阿里云的產品和服務。在客戶群上尋找差異化不失為一種捷徑,尤其是在華為、浪潮等傳統企業來勢洶洶的前提下。

其二,服務定位的差異化。在2017年年初的時候,騰訊云一分錢競標并中標廈門市政務云的消息,折射出了市場競爭的白熱化。無獨有偶,中國電信也在不久后一分錢拿下了遼陽市政務云項目。這兩個事件的背后,或許可以解讀為云計算廠商售賣“技術服務”的模式,開始被市場乃至政企客戶的認可,卻也難以掩蓋云服務的同質化。

但這并不意味著行業云沒有機會。2017年3月份的時候,興業銀行子公司興業數金發布了金融云服務,包括專屬云、容災云、備份云是三項基礎服務,以及區塊鏈云服務、人工智能云服務和金融組建云服務;三個月后,招商銀行的子公司招銀云創也發布金融行業云,包括金融云容災、金融云應用監控、金融云安全、金融云運維等;2009年就啟動云計算布局的中國電信,在2017年選擇以安全加碼云計算。不一而足。

即便云計算市場已經巨頭林立,對外開放多年行業技術及經驗的模式屢屢被垂直商業的領頭羊效仿,或許其中夾在者初生牛犢的勇氣,差異化定位的行業云依舊存在著不小的誘惑性,或許也是在即將板結的云格局中上位的另一種可能。

其三,場景化的云服務。以場景化云服務進入市場的網易云,在2016年并未出現太多的同行者。可到了2017年,場景化幾近成為一種行業共識。

先是網易云升級了場景化云服務,并順勢推出針對教育、金融、醫療、游戲等行業的專屬云,彌補了私有云在彈性擴容上的不足,同時比公有云有著更好的安全性;阿里云雖未曾明確提出場景化的概念,在AliOS、ET工業大腦、智慧交通等解決方案類的產品中,云計算都占據了不小的比重;甚至說百度的Apollo計劃,在無人駕駛、人工智能的外衣下,云計算同樣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透過場景切入云計算已經成為云廠商們潛移默化的方式。

不難猜測,在互聯網系和傳統IT企業的正面交鋒中,場景化將成為前者“降維打擊”的武器之一。一方面,傳統IT企業在基因上的不足,決定了場景的缺失,華為云多次強調“獨立”的身份以及對SaaS和PaaS合作伙伴的挖角,不排除掩飾和彌補這種不足的可能;

另一方面,互聯網廠商對于云計算的野心,在很大程度上有著輸出自身成熟技術體系、服務體系乃至知識體系的成分,在網易、京東、金山等身上表現的尤為明顯,也是形成差異化的不二法門。

結語

2017年的云計算行業從未缺少硝煙味,中美云計算企業的對抗,互聯網系和傳統IT的交鋒,中立云和生態云的沖突……已經有一些垂直領域的小玩家無奈退場,也有一些中等規模的玩家走向了下坡路。

2018年這個市場將更加的不平靜,免不了刺刀見紅的對抗,除了少數幾家頭部玩家,如何在極速變化的市場中找到自己擅長的打法,或許將是繁榮還是消亡的分水嶺。

#專欄作家#

Alter(微信公眾號:spnews),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網觀察者,文字通俗易懂,卻有一顆文藝的心。專注于移動互聯網、智能硬件、電子商務等科技領域。獨立的自媒體人,走在創業的路上。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由作者提供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