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答題火了,但它為何會采用獎金均分模式?

14 評論 15240 瀏覽 89 收藏 14 分鐘

喧囂過后,一地雞毛。

一場10萬元的撒幣活動,讓王思聰投資的沖頂大會APP再一次成為熱門話題,而與之一同走入公眾視野的,則是直播答題的火爆。當前,映客上線了芝士超人,今日頭條把西瓜視頻升級為百萬英雄版,并換上了全民答題分獎金的Slogan,花椒正式推出直播答題節目《百萬作戰》。

直播答題模式基本上照搬了美國的HQ Trivia。它由六秒短視頻平臺Vine的創始人Rus Yusupov創辦,2017年8月正式上線iOS版。緊接著12月的第二個周日,HQ Trivia把獎金提高到10000美元,當天晚上的同時在線人數就突破40萬。

它可能對直播平臺來說,是一次換發第二春的機會。為什么這么說呢?一方面,2017年,直播的整體留存度、活躍度在下降,用戶審美疲勞。重要原因在于平臺方的玩法缺乏創新,以及盈利模式困境難以突破,而直播答題可能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高額獎金的誘惑,超低的參與門檻,邀請好友獲得復活卡的社交傳播裂變模式,可以讓平臺瞬間爆紅以及人氣暴漲。

另一方面,它讓平臺方的獲客成本空前降低,為什么?因為它抓住了人性的貪欲。人們喜歡即時反饋,多數有賭徒心理,有便宜不占白不占,白占誰不占。而這種答題模式基本上是選擇題,這其實本質上是迎合人們的賭博心理,能不能拿獎,直接答題,答對答錯馬上就知道結果,就算不知道答案,也能蒙一個,萬一對了呢。人們總是愿意試試手氣。

正如James McGregor 在《十億消費者》里面說:中國人,永遠在盯著下一個撈一把的機會。而直播答題可以說很好的契合了人性的這種心理。

但是,這種平臺機制其實是利用了一種平臺方與獲獎用戶方的信息不透明與信息不對稱機制來以極低的成本制造轟動效應與人氣效應,它本身很可能只是一種利用獎金的幻象刺激、來制造人氣效應的手段,而從目前的所有答題平臺的機制來看,平臺方基本采用了獎金均分模式,這可能是讓平臺賺足人氣,讓用戶陷入其中的關鍵。

打個比方,名義上的10萬元獎金,按照均分模式,真實發到用戶手中的到底有多少?真的有10萬?我看未必。

按照筆者的參與經歷來看,一些直播答題平臺的玩法是,標明5萬~10萬獎金,但最后顯示獲得獎金的用戶才分到8元~10元左右,按照平均瓜分的機制,如果單個獲獎用戶是10元,也就是說,有5000人全部答對了題目。但是當時參與的用戶數也才10~20來萬,意味著在20~40人當中,就有一人答對了全部的題目,中獎率高達二十分之一到四十分之一。

在昨晚的另一個直播答題平臺,參與的用戶是50萬人,均分20萬獎金,最終獲獎用戶均分的到手是13元錢,這意味著超過1萬5千人中獎,也就是說30個人當中,就有1人中獎,按照常理來判斷,全部答對12道題是有一定難度。真實答對所有題目的用戶數據是不是有這么龐大不得而知了。

因為一般來說,這類答題競猜的獲獎率終歸是小概率,用戶量肯定不會特別龐大,很顯然里面的水分是很大的,也是可以摻雜水分的——平臺完全能從獎金總額中打一個巨大的折扣來發獎,而在這里的可操作性的空間實在太大了。

假設一下,5萬獎金,如果答對所有題目的真實用戶是100人,意味著每人可以獲得500元,但是平臺方公布結果完全可以給每人發10元獎金,讓獲獎用戶量從原有的100人變成了5000人,獲獎用戶從本來可以賺取的500元變成10元。這意味著平臺可以僅僅付出500元獎金成本即可。

因為用戶無從知道與他同時獲獎的有哪些人,真實數據有多少,因為獲獎用戶本身是不透明的,也無從知道,只有平臺方自己知道,平臺方給出極小的單個用戶獎金也可以營造中獎用戶極多的假象。

因此,這種模式的貓膩與能造假的關鍵就在于,它不是電視臺的那種答對獎直接給1000元或者2000元現金簡單直接的模式,這是沒法做假的,而是一種均分模式。

而均分模式是可以讓或將用戶數摻假的關鍵——即它需要按照獲獎用戶多少,再從其中進行均分這筆錢,但是,究竟有多少用戶中獎呢?用戶不知道,平臺方不會公布,即便公布也完全可以做到公布一個摻了水的假數據,均分模式其實給了平臺方巨大的操作空間與貓膩。

想想,其實幾百元或者幾千元的真實獎金總額完全可以標成幾十萬、上百萬來進行答題競猜,反正答對的用戶不會太多,給到中獎用戶幾塊錢或者十來塊就OK了,但卻能讓幾十萬人甚至上百萬人涌入平臺參與答題,這明顯是直播短視頻平臺甚至是所有的內容平臺的一種全新的獲客、保留存、拉活躍的新模式。

不過也有用戶堅信平臺方不會這么操作,10萬塊只是小錢,他們還是給的起。當然,我們依然可以選擇相信在目前沒有平臺這樣操作。

但是人們要知道,一旦當猜題拿獎成為諸多直播平臺的標配之后,則直播答題模式必然會成為許多平臺方一種持續性的連貫性的撒錢活動,因為你一旦停止下來,競爭對手還在辦,你的用戶就會快速流向競爭對手,這是一條不歸路。

因此,對于這些平臺來說,短期辦下去是小錢,但長期辦下去尤其與巨頭比拼獎金額的時候是燒錢,小錢怡情,但大錢傷身。因此,如果你花每天幾百元或者幾千元可以完全做到的事情為何必須花上十萬呢?這不符合生意人的正常邏輯思維。

有人說,一個直播間做到巔峰也就是近千萬的同時在線(PCU),也只是平臺上2、3個一線主播的量,撐不起未來的獨角獸,當前許多直播平臺面臨自己的生命周期的拷問。

但是,如果說你每天花幾百元或者幾千元的獎金包裝成10萬獎金吸引人流來做一次猜題,制造瞬間的流量峰值與人氣品牌效應,明顯能夠逐步帶動平臺的活躍度的人氣的回升,是一本萬利的生意。

大量用戶在短短幾十分鐘內付出的超高的集中注意力,也是廣告主所渴求的流量與品牌曝光機會。而直播答題也可以帶來新的廣告模式,包括冠名以及直接將品牌包裝成題目中供用戶選答進行品牌植入。

因此從趨勢來看,直播答題它有可能成為直播平臺短視頻平臺甚至知識付費等內容平臺的標配。但是,這也意味著早期成長起來的平臺有可能在巨頭更大方撒錢的推動下,瞬間優勢全無。

因為這種模式它吸引人們過來的是獎金,久而久之如果有一天獎金變少,而且均分到的獎金長期過低,就會遭遇獎金造假的質疑,用戶會越來越缺乏興趣轉而跳轉去其他平臺尋求新的獲取獎金的機會。

說到底,直播答題模式比拼的不少誰的用戶多,而是誰能燒錢。因此,如果這種模式的火爆,互聯網巨頭不可能無動于衷,它有可能發展成為內容巨頭之間搶奪用戶注意力與拉活躍與保留存的一種慣常的娛樂方式與標配福利。

但由于這種平臺模式主要是以獎金來吊起用戶的口味,如果有一家平臺獎金與獲獎率如果完全碾壓其他平臺,那么依賴先發優勢做起來的答題平臺可能會被瞬間淹沒,而APP下載率、聲量、流量與用戶量也會被逐步被轉移。

因此說到底,這種依賴反復刺激人們的貪欲與賭徒心理的平臺模式,本身是沒有任何品牌與平臺黏性,人們下載、參與的動力僅僅是獲取獎金,僅此而已。

這種平臺模式不可能會傾向于直接標明獲獎多少,如果直接標明全部答對能拿下10塊的獎金,估計參與的人數會降三分之二;但是如果標明答對就獲獎500~1000元,一旦獲獎人數過多,平臺方會不堪重負,甚至小平臺會壓力陡增。

因此,直播答題平臺選擇以均分模式給用戶一種心理暗示:如果全部題目僅僅是你一人答對,你就可以一個人獨攬全部獎金,事實上是不可能的,當然,在中國,渴望天上掉餡餅,希望一夜暴富的大有人在。

但事實上,真實的情況可能是,5萬獎金,10萬人參與,最終如果只有你一個人答對所有題目,平臺方也能讓你到手只有10塊錢而且沒有任何怨言,因此平臺方選擇均分模式來運作答題獎金也就是理所當然了。

當然,為避免用戶的質疑,平臺方偶爾也可以做到在中獎人數極少的情況大方一點,給每個中獎用戶發放幾百元的獎金,刺激并維持用戶逐步消褪的激情。

這個模式它是否可能成為一場巨頭之間的燒錢大戰,還有待觀察,如前所述在今天,無論是直播平臺還是短視頻以及知識付費平臺都在從用戶身上賺取打賞收益,當一個平臺慢慢從賺用戶的錢變成讓用戶賺錢,就會激發人的貪欲。

但是如果反復刺激人們的貪欲,反而會讓用戶的胃口越來越大,這對于極度依賴從用戶身上賺錢的平臺來說,不是個好現象。

一般來說,互聯網模式燒錢的目的是增加用戶的使用頻率,加大用戶粘性,從而去培養使用和消費習慣,進一步去打造屬于自身的軟件生態圈,但這種答題撒錢模式可能在燒錢之外,我們很難看到用戶留存與忠誠度,用戶一窩蜂的融入答題,一窩蜂的散去,喧囂過后,只剩一地雞毛。

說到底,直播答題是可以在特定時間段很好的搶占大量的用戶時間與注意力,但是如何利用用戶涌入的峰值時間段變現,是直播答題APP接下來應該好好思考的難題。

#專欄作家#

王新喜,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網從業者,百度百家、艾瑞網專欄作家、虎嗅網、鈦媒體認證作者,關注IT熱點背后的本質,窺視TMT行業精髓,分享有價值的觀點。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個人感覺直播平臺可考慮招募有意向的企業入駐,獎金由企業出,發展企業與用戶互動平臺。胡思亂想,不知道可不可取

    來自浙江 回復
  2. 現在的資本市場依舊很狂熱,所以這些錢它們完全燒得起。而這段時間的巨大曝光量,產生的廣告效應非常明顯,所以目前還是看好這個模式。

    回復
  3. 我覺得是很好的文章,作者是在假設這種可能性(本人也在直播答題平臺見過用戶量數字突然從70萬掉到3萬這種情況),不知道為什么某些評論顯得這么不堪。

    來自廣東 回復
  4. 那么請問作者現在哪一個互聯網產品在初期不是錢來刺激用戶 靠情懷嗎?而且這個模式現在已經開始變現了 有廣告商進來了

    來自重慶 回復
  5. 這幾天看過的關于分析沖頂大會,百萬英雄相關節目最沒有邏輯性的一篇文章。論點論據漏洞百出!且不說答題的很多人并不只是為了有限的獎金去參與的,這種對于觀眾心里把握的錯誤分析,可見作者并沒有認真體會app使用的場景和受眾心理。文章通過累述獎金摻假的可操作性來論證所分獎金可能有水分,論點論據之間沒有邏輯支撐?!叭绻蛔グ鼤卸嗝磹毫拥纳鐣绊憽?,“均分下來廉價的流量獲得入口還有沒有去值得去欺騙大眾的可能性”等一系列的角度概不論述,也讓文章多處立意站不住腳。希望下次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可以推送更加優質的文章,而不只是關注熱點。

    回復
    1. 非常贊同!

      回復
    2. 局內人不服氣了

      回復
    3. 其實我見過某直播答題平臺,APP頁面左上角展示的用戶量從70萬突然變成3萬,變了好多次,可想而知。。

      來自廣東 回復
  6. 這個模式的漏洞,忽然讓我想到了區塊鏈,可以完美解決這個問題。。。。

    來自廣東 回復
  7. 分析的很好,燒錢模式長期總歸難以為繼

    來自陜西 回復
  8. 2333
    之前體驗過百萬英雄,就有想到平臺關于資金回收的兩點:
    1.之前23人,每人4萬多的案例——很多人質疑內部人員,然而是不是別人都查不出來。
    這么做除了資金回收,還可以刺激中獎激情。不過最近幾次官方有點收斂了,都是一兩千最多,起碼有點真實用戶在瓜分錢了,又不導致質疑。
    2.賬戶獎金<10元,無法體現,這部分資金也是回收的一部分,但是對比4萬多的獎金,用戶會覺得小錢也不怎么計較,這其實是霸王條款之一。
    之前沒有想到機器人做法,主要是關于這個平臺的口風做得很好,花椒直播那邊貌似就做得太明顯,或者是渠道競爭,有競品揭露事實。

    不過,今日頭條的客服反饋系統貌似是個擺設??(就我個人而言,提了之后沒反饋)

    來自廣東 回復
  9. 我打算嘗試一下沖頂,預計獲得大量用戶后,這些直播競猜類APP將來在直播中口播廣告、題目含品牌廣告內容、少量付費參與競猜、由某個公司的人負責主持或者冠名等等

    來自北京 回復
  10. 厲害了 ??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