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去品牌化,誰來創造品牌?

3 評論 7602 瀏覽 27 收藏 12 分鐘

世界是平的,優質的工廠們早已開始了品牌化的轉型,電商平臺在尋找新的增長空間,誰知道這種際遇下不會誕生出新的電商模型和新的品牌思路呢?

繼網易嚴選、有品、淘寶心選之后,京東也參與到了自有品牌的陣營中,同樣瞄準了生活家居領域,同樣依仗供應鏈和流量優勢,同樣提供高性價比、有調性的商品,同樣采用了OEM/ODM 模式,以及同樣把“去品牌化”作為關鍵詞……

中國的互聯網就是這樣,一旦有人走通了“從0到1”的路,便會有一群人試圖“從1到N”,網約車、外賣、共享單車等無不是如此。京造、心選等后來者的出現也并非沒有土壤,本身有著龐大的流量基礎,國內有著星羅棋布的制造商,用戶也喜聞樂見更多精選的商品,一切看起來都是無可厚非的。

所不同的是,“京造”及其前輩們代表了去品牌化的趨勢,網易考拉又扛起了創造品牌的大旗,好一番熱鬧。

1

有品和“京造”們所擅長的是把工廠生產的商品直接拿來賣,去除了所有不必要的中間環節,幾乎可以說是當下最理想的電商場景之一。事實證明,上游的工廠們并不排斥這種合作模式,不僅消化了過剩的產能,還獲取了可觀的利潤,并且為擺脫品牌方的“魔爪”找到了看得見的出路。

工廠們不敢設想的是,這是否又是一場“狼來了”的游戲?

早在10年前的時候,中國還在以制造業大國自居,世界上很多國家把制造工廠遷到了中國,找準了時機的工廠老板們也如愿成為最先富起來的一批人。始料未及的是,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制造業的黃金時代一晃而過,曾經把品牌方視為“救世主”的工廠們,終于看到了品牌方的狼性。留給工廠的選擇并不多,要么按照品牌方的指示犧牲利潤贏取更多的訂單,要么遣散工人閉門歇業。

電商平臺的自有品牌為工廠帶來了新的生機。很多為大牌服務了十余年的工廠們,不缺少技術、不缺少原料供應,特別是在電商平臺的流量傾斜下,即便是以往被品牌方否定的款式,依然能夠成為銷量百萬乃至千萬的爆款。

這種合作模式的可持續性似乎不值得懷疑,市場剛剛被打開,用戶剛剛被教育,依托互聯網誕生的電商自有品牌也開始在線下尋求更多的場景。但也出現了不那么積極的信號,不管是京東的京造、淘寶的心選、小米的有品還是網易電商,進入時間上可能有差異,提供的品類集中在生活家居,講著同樣的故事,連目標人群都是同一批人。在幾個巨頭之外,市場上也出現了一大批的創業者,家居領域的“我在家”,服裝領域的“YiN”……

如果這些平臺的商品和營銷都變得同質化,勢必會引發一輪價格戰和流量戰,不管誰是最終的勝利者,上游的工廠們都不可避免被波及,可能是壓縮利潤,也可能是逼迫工廠在不同平臺間站隊。況且,相比于以往“下單—生產”的合作關系,電商自有品牌在這場博弈中并未給予工廠更多的話語權,從一開始就不是相對公平的。

2

200多年前的時候,亞當·斯密就提出了“看不見的手”的隱喻,其實從消費行為的變化來看,同樣存在一只“看不見的手”。

有品等自有品牌的崛起,離不開消費升級的大潮。消費模式從以往滿足基本需求的“清單式”轉向追求效率的“探索式”,自有品牌所提供的往往是去品牌化、功能性為主、性價比高的商品,以迎合著一屆消費者對購買效率和生活品質的訴求。與之同時,網易考拉等跨境電商平臺也順勢崛起,并且喊出了在電商領域再造一個網易的口號。

消費行為絕非是一成不變的,去品牌化的過程也在消除差異化,與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相悖。而參照瑞士信貸研究所的說法,中國已經有3.85億中產階級,這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是消費升級的直接推手,也是影響消費潮流中“看不見的手”。

在手機市場已經有過先例。2013年前后趕上風口的小米,一舉成為國內排名前三的手機品牌,其所主打的便是性價比路線和去除中間環節的性價比模式??傻搅?015年的時候,小米的增長神話便不復存在,OPPO和vivo主導的線下市場反倒逆襲而上,在嘗到了性價比的“苦果”之后,消費者紛紛開始重新擁抱起線下購買體驗。

作為品牌方的小米,有機會調整自身的渠道策略,并在印度、東南亞等尋找新興市場,進而上演了一場觸底反彈的大戲。產業鏈上游的工廠們卻沒有這樣的好運氣,本身就因為和用戶脫節導致了信息的不對等,而且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也不是一日之功。手機制造業在2015年之后的倒閉潮,便是值得借鑒的先例。

不難理解電商平臺的自有品牌熱忱,他們掌握著海量的用戶數據,由此形成的用戶畫像,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有著清晰的認知,掀起的這輪去品牌化浪潮,想必也是基于用戶“注重品質、淡化品牌”的階段性消費理念。

無可否認的是,少數幾家被電商自有品牌看中的工廠們,有幸成為這波消費轉變的受益者。其中的不同又在于,平臺們借助大數據有了洞察市場變化的工具,而工廠們面對的仍舊是“看不見的手”。

至少不應該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3

不乏百年之久的品牌,卻鮮有長達百年的工廠。電商平臺的去品牌化意味著市場的重新洗牌和資源的重新分配,上游工廠在抓住新一輪“代工”紅利的同時,還應該著眼于創造品牌的機會。

曾經徘徊在生死線邊緣的工廠們,不是沒想過品牌之路,而是大多數嘗試都無情的被現實堵死了。以家居行業為例,線下大大小小的家具賣場里,冒出了不少打著“工廠店”旗幟的新品牌,受限于品牌知名度、營銷推廣等一座座大山,尚未出現成功的樣本。

那么,以電商為主的線上存在機會嗎?

“傍上”網易考拉全球工廠店的一家意大利工廠給出了正面的例子。工廠主是一位年過古稀的老先生,三代生產羊絨制品,幾乎服務過所有耳熟能詳的奢侈品大牌。或是因為這樣的背書,通過跨境進口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后,這家工廠一款山羊絨圍巾在網易考拉上短短一個月內兩次售罄。

只是大多數工廠不似這般幸運。在各類電商平臺組織的“中國制造”項目中,電商平臺嘗試性地參與到工廠的產品研發和質檢等過程中,但在短暫的激情期過后,項目多半處于停滯狀態,留下了數百萬的庫存,只好在電商平臺的店鋪中銷售,距離塑造品牌的原始規劃早已漸行漸遠。

根源在于,長期處于產業鏈上游的工廠主,已經習慣于大批量訂單制生產的模式,在品牌塑造過程中缺少前瞻性和長期規劃,比如先通過小批量連續性的生產打開市場,在營銷推廣和渠道擴張上更加多元化。對于電商平臺而言,繼續著為工廠派單的合作模式,也遠比幫助他們孵化品牌來得輕松。

電商市場的格局同樣開始板結,網易電商、有品等依靠自有品牌成功突圍后,幫助電商進行品牌孵化開始成為新的契機。網易考拉以全球工廠店的形式幫助國內外的工廠打造品牌,亞馬遜成為中國制造業出海的非傳統陣地,Newegg等美國B2C網站開始著手孵化來自中國的數碼品牌。

當然,并非是所有的工廠都能抓住品牌化的機遇,比如在網易考拉工廠店的準入門檻中有著近乎苛刻的一條:年銷售額在5000萬元以上,擁有自己的品牌、研發、工廠、檢驗標準和售后能力。言外之意,網易考拉全球工廠店的初衷是以“電商+工廠”的模式打造爆款,向優質的工廠拋出了橄欖枝,又極力避免成為粗制濫造的避風港。

結語

在微信公眾平臺的登陸頁面上有著這么一句話: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且參照已經完成了消費升級的日韓和歐美,品牌的價值依舊不容小覷。哪怕是“京造”們高喊著“去品牌化”的口號,將優質的商品直接輸送給消費者,又何嘗不是在為自己樹立品牌。

世界是平的,優質的工廠們早已開始了品牌化的轉型,電商平臺在尋找新的增長空間,誰知道這種際遇下不會誕生出新的電商模型和新的品牌思路呢?

#專欄作家#

Alter(微信公眾號:spnews),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網觀察者,文字通俗易懂,卻有一顆文藝的心。專注于移動互聯網、智能硬件、電子商務等科技領域。獨立的自媒體人,走在創業的路上。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網易嚴選本身就成為了一個品牌

    來自廣東 回復
  2. 任何產品戰略的設定都不能反人性,共享經濟也好,您文章中提到的去品牌化也好,在我看來都是缺少對人性的思考,一時興起但必然無法長久。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