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的進化:從“面向效率的溝通”到“面向對象的交流”

0 評論 5464 瀏覽 6 收藏 5 分鐘

社交應用會給用戶帶來壓力。這種壓力的本質是我們希望在他人面前塑造一種更好的形象。所以對方越是我們在意的人,或者我們傳遞的信息越多,給自己帶來的壓力就越大。

通訊方式與壓力

用設備通訊往往要比面對面說話壓力小。但即使在即時通訊軟件中,它的通訊方式越是接近現實,給人帶來的壓力就越大。

首先,視頻聊天,這種方式壓力最大,這就決定了它只會被用在熟人之間,而不是用來結識新朋友。你會有事沒事跟不熟的人視頻一下嗎?

其次是純語音聊天,壓力僅次于視頻。我認為也是不適宜社交的。像”比鄰“這種app,之所以還能造成一些傳播,原因并不是它適合社交,而恰在于它不適合。由于比鄰只能用語音,所以壓力很大,你往往不會一個人使用,而是拉上宿舍里的人、朋友、或者聚會上一起使用,是這個原因在造成傳播。所以我認為”比鄰“基本上不可能成為主流社交軟件,它和 chatroulette(Web 端的隨機視頻聊天服務)有可能殊途同歸。

而純文字聊天,對方不知道你的聲音、表情、相貌、服裝、位置,面對別人的壓力是最小的。我認為如果一個應用打定主意聯結陌生人在一起,那么它反而可以嘗試往這個方向靠,聽上去復古一點,但確實可以最小化社交壓力。

限制與壓力

限制,我認為限制很重要。

一旦沒有限制,自由度無限的時候,人們的行為,就隱含著做出了更多的選擇,就包含了更多的信息。

比如有兩款 IM 工具放在你面前,一款是既能文字也能語音或者視頻交流,另一款則是只能發表情的,用前者同其他人交流時,你在決定發什么類型信息時,需要想一想在當下場景下(對方跟你是什么關系,你們在聊的具體內容),哪種類型更適合。這種思考就是壓力的一種。

舉個例子,你的妹子這兩天不在你身邊,突然心情不好需要你哄,你得迅速決定哪種方式能最有效的哄好她,是幾句甜言蜜語的短信,還是用語音來噓寒問暖,或者是幾個萌萌噠的表情。小心喲,選錯的后果是很嚴重的,可能你文字剛發過去,她就會憤怒的吼一句回來:你就不能給老娘打個語音電話么!

相比之下,如果你們之間是通過一款只能發呆萌表情的 IM 工具,情況就簡單多了。表情的數量有限,能表達出來的具體意思也有限,對方不高興了需要哄,你能發的表情可能只有一個——一只萌萌的小熊揮手說道“乖~”。這種“不全面”對于面向效率的溝通(比如商務或者工作交流)的無益的,但對于面向對象的溝通(同死黨或者妹子)是有益的。

“限制”看上去只存在于細節中,但我認為至關重要,它決定了這個應用給人帶來多少壓力。如果壓力大,人們就不想去用它了。一個產品如果希望進一步減小人們的社交壓力,那么也可以從限制著手做起。

這篇文章寫于一個月前,當時我還不知道Yo!這款 app。Yo!出來后,有用戶評論說:“我的女朋友再也不抱怨我給他發的信息文字太少了“,”Yo 拯救了我的生活,治愈了我的胃潰瘍(胃潰瘍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壓力太大引起的…)”。

互聯網發展到現在,曾經的產品和模式對年輕人來說漸顯沉重,新一代用戶需要更輕量的產品,讓他們更放肆的表達。這就是輕聯網這一波產品需要滿足的需求,老一波的 Snapchat 和 Whisper,新一波的Secret、YikYak、Yo和emoji,氣候漸成。

來源:36氪 ? ? 作者:路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