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黃金時代的困境:拿著粗鄙當精致

3 評論 3660 瀏覽 15 收藏 18 分鐘

在這個內容的黃金時代,正能量走偏了會有意識形態扭轉,可是內容泛濫導致的粗鄙化,卻似乎沒人關心。這是幸之不幸,卻也幸之又幸。

網信辦約談新浪微博,指出新浪微博對用戶發布違法違規信息未盡到審查義務,持續傳播炒作導向錯誤、低俗色情、民族歧視等違法違規有害信息。所以新浪微博熱搜榜、熱門話題榜、微博問答功能等板塊暫時下線一周進行整改。

在前不久,今日頭條、鳳凰新聞手機客戶端也被約談,下線了一些頻道。然后一夜之間,各大媒體紛紛上線了一個充滿正能量的頻道:新時代。而這個頻道的內容,我覺得我是沒有資格評論的,因為每次打開這個頻道,都會讓人充滿熱血產生膜拜的沖動,仿佛我們面臨的一切煩惱都沒有了。所以只需要接受就可以了。

而作為一個行業深度觀察者,我一直隱約有種預感,想必新浪微博早晚也會上一個歌頌新時代的正能量頻道。這次新浪整改,也許就是一個機會。與此同時,這也是一個讓我們繼續開眼的機會:別老盯著那些負能量,要向著陽光而生,讓黑暗自己在黑暗中繼續腐爛吧,哪怕它臭氣熏天,時間久了,味就散了。

除此之外,更令人擔憂的是,有個更重要的問題正在被忽略:在這個內容的黃金時代,正能量走偏了會有意識形態扭轉,可是內容泛濫導致的粗鄙化,卻似乎沒人關心。這是幸之不幸,卻也幸之又幸。

以至于許知遠質疑這個時代正在粗鄙化,反而收獲了排山倒海般的嘲諷。

“德藝雙馨”的馮驥才老先生,曾經指出“一個民族文化的粗鄙帶來的問題,不僅是對自身文化的損害,而是影響著民族素質的下降,同時致使人們喪失文化的自尊與自信。而失去這種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才是最危險的?!?/p>

其實,內容領域更是如此。

念念不忘,并沒有回響

元旦期間,羅振宇的跨年演講以及各種所謂知識跨年之后,內容從業者們興高采烈的拿收視率說事,整個輿論甚至也以為又一批新概念可能要熱鬧一陣,可現在看來著實有些冷清。

但事實是,滿堂觀眾追捧并沒有帶熱羅胖等所謂內容大V的“名人名言”和見解,有些概念乍聽新穎,可細嚼之后又覺得索然無味。

比如超級用戶思維,本質上和王興深耕用戶的“下半場”似乎也沒什么區別。再說,內容創業的高潮早已過去了,只剩下不夠體面的氣喘吁吁。

在1月23號發布的《這個事我忍了很久了,今天一定要說一下》文章中,六神磊磊稱“作為寫作者,常常被強行‘拿走’標題、創意甚至原文,找上門去對方卻駁斥說此乃‘借鑒’?!辈⒘_列了數條相關圖文截圖。

次日,周沖就在自己的公眾賬號回應,稱“沒有抄襲,更沒有剽竊”,并直接出示法律意見書以證清白。要求六神磊磊停止傳播“不實言論”,并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再然后,就是六神磊磊又曬出周沖洗稿、炫富、疑似貶低粉絲等黑料。兩方撕的不可開交,不過孰是孰非很明顯,怪就怪在周沖為何會如此理直氣壯呢?

當然不是因為她被冤枉了,而是大多數人并不在意她洗沒洗稿。就像我的文章《風頭蓋過吃雞游戲,這只日本青蛙為何征服了中國佛系青年?》。被國內大媒體環球網洗稿成《風頭蓋過吃雞!這只日本“佛系”青蛙為何能征服國內玩家》,當我質疑的是有,有位網友的回復可能代表了許多人的心態:

“讓人多抄襲幾次不就出名了,重要的不是維權而是你文章的價值,只要具備大師胸懷你就不會去計較那些,重要的是你思想達到傳播,那才是你的財富?!?/p>

這代表了很多人對于洗稿的縱容心態。被損失的權益在很多人眼里,其實什么都不是。除了內容從業者,誰會關心內容的出處呢?現在大家最關心的,是充滿投機主義的區塊鏈投資,以及宣揚一夜暴富心態的直播問答。

這兩種當前最耀眼的互聯網聚焦點,總會讓我想起“虛擬積分理財傳銷騙局”和三流電視臺們打著直播名義的電話競猜。前者以投資“互聯網金融創新型公司”為名進行非法集資,后者則是以回答弱智問題獲得高級獎品為誘餌,詐騙用戶高額通話費用。

它們升級了,但是內容本身卻在墮落。

這也許是一個非常宏大且無法回答的問題:知識經濟、內容創業的時代,為什么沒有讓思想和思考方式升級,反而是升級的這種東西?

內容黃金時代的真相

信息爆炸時代,低俗黃暴的內容也隨之增長,這本身不可避免。只是到了最近幾年,當新生代的內容平臺都相繼成了這部分內容的分發出口,尤其是當全民涌入內容領域后,就可能不再是正常的增量過程了。

從一開始的四大門戶到新聞端,是從PC端轉移到了移動端,但今日頭條卻憑借算法成為變量,一舉打破了聚合平臺的規則。在公眾發聲平臺上,歷經BBS、博客再到蛻變后的微博,三四線用戶的活躍度讓新浪的估值一升再升。而視頻內容行業,優土騰訊愛奇藝三大視頻平臺依舊如故,但直播和短視頻的興起一度吸引了用戶的目光,快手更是橫掃三四線城市和農村。

以正面的角度看,內容平臺的更迭意味著它們一直處于蓬勃前進的姿態,便利性、趣味性、互動性皆是不斷提升。但從內容質量上講,很難說水平也是處于上升狀態。這似乎也成了一種很奇怪的現象,我們看到,如今短視頻、直播、今日頭條乃至微博這些內容平臺,皆為低俗黃暴和炒作所累。

肯定是哪里出了問題,而這個問題的癥結就是,我們所謂的內容黃金時代,無非是做內容的多了,內容的品質并沒有隨之提升,提升的只是更趨于商業化的外在形式。

流量為王的商業邏輯,其實在內容創業領域依舊是主流。陳翔六點半是個視頻大號,可不還是照樣做偷情小視頻,在QQ空間創下近4億的點擊、600多萬人點贊,而咪蒙被禁言之前,《我有個春夢,你跟我做嗎》以及《嫖娼簡史》等如此露骨的文章比比皆是,正是靠著如此粗鄙的內容迎合大眾。

可以說,由于快手、今日頭條等平臺所改變的只是內容傳播的形式,或者說利用人工智能等外衣將內容呈現形式包裝得更精致、便捷,但結果反而令低俗內容找到了分發的出口。就像曾經廣泛蔓延的“震驚體”,用博人眼球的標題包裝一件極其無趣的事件,再通過智能分發使用戶繼續停留在這一“興趣”上。

這無疑讓我們獲取內容的方式越發粗鄙化。對用戶群體來講,自以為看起來高大上的、自己喜歡的或是足夠吸引人的就是好內容,但這些經過深度包裝加工的迎合型的內容或知識,反而降低二次思考的價值,更多的只是一時情緒宣泄。

所以,我們所謂的內容黃金時代,不但要接受意識形態的監督,就算是內容自身其實也在衰落,所謂的升級的只是獲取內容的多樣性,而正是這種讓人眼花繚亂的多樣性,掩蓋了內容的困乏。

嚼爛的知識,更像被馴化之前的投食

在內容創業培育市場的過程中,用戶趨向懶惰似乎可以預見。

尤其是無論新聞客戶端還是微博等平臺,都相繼“頭條化”,傾向依靠自動分發,而到了用戶這里,自然就從之前的主動找尋變為了被動接受挑選過的內容。盡管號稱是適合個性喜好的投放,但主動變被動的質變,不可避免地會縮小外部信息的輻射入口,相應地可能就削弱接受內容時正常思考的能力。

這種接受知識或內容投放時渾淪吞棗的形式,對用戶群體來講,何嘗不是另一種內容獲取上的粗鄙呢?

在業內,隨著今日頭條的批評之聲越來越頻繁,公眾對其營造的“舒適區”也漸趨有了認知,更重要的是,這段時間頭條也算是諸事不順,屢屢被爆出官方約談、內容侵權,甚至侵犯用戶隱私、篡改系統影響用戶體驗等諸多問題。老對手微博最近也是如此。熱搜被下,被質疑過度娛樂化等等問題層出不窮。

但盡管如此,頭條化更像是一種難以逆轉的趨勢,各種新聞客戶端及內容、社交平臺,還是在不遺余力地將智能分發融入各自產品之內。這是市場規律的必然結果,可這也側面說明了,想要令平臺承擔起引導用戶提升辨別信息價值的能力,越發的困難?;静豢赡?,因為他們正越來越看重流量。

當信息源頭由今日頭條們把控,而下一步用戶的知識體系構架,再由邏輯思維這樣的頭部自媒體灌輸,這種前后銜接構成的“產業鏈”對用戶意味著什么呢?

有豆瓣網友曾寫了一篇文章,直指《羅輯思維》在敗壞思維:“它不引導你去往上繼續思考,而只是給你一個可以自圓其說的、很簡易的觀念體系,讓你心安理得呆在里面,遇到什么事都可以解釋一番,從此恬然得道?!边@和去年火爆一時的《羅振宇的騙局》一文,主題相似:知識產品解決不了新一代年輕群體的焦慮。

當然指望知識完全改變人生畢竟不太現實,但比較不好的一點在于,它們卻試圖使用戶相信通過這種方式的知識增長,能夠應對這個互聯網劇烈變化的年代。以致于很少人再重新審視或思考其中更深的信息價值,甚至說,未來可能真的難以跳脫出這種觀念約束。正如速讀一本書,他人所講再好也是別人的邏輯。

這個過程就像是一種悄無聲息的馴養,弱化了爪牙被困于籠子里,卻不自知。

內容暴發戶引發的“中年危機”

百度百科對于暴發戶的解釋是,暴發戶,在法語中也稱之為新貴,通常情況下,被冠以暴發戶稱號的人之前往往都處于一個較低的社會階層,突然間的他們所獲得的財富賦予了他們以前不敢奢望的奢侈生活和影響力。這個詞有時也可以用作嘲諷等貶義詞,來描述那些缺乏經驗的暴發戶。

而在這個內容爆發的時代,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守著海量的信息,也許一年獲得的信息比以往一位文豪看的還多,但是卻并沒有相應的可以充分吸收的能力,因為,稱之為內容暴發戶十分恰當。

而正是這種內容爆發所造成的心態,間接的讓我們越來越焦慮,開始產生各種撕裂感。 比如去年一整年,我們看到了中年危機的各種狀態。

年初一篇《互聯網科技公司員工的中年危機:過了40歲該去哪里?》,道出了身處最前沿公司也要面臨職業危機的現實。而后一個保溫杯觸發了全民性的“中年心態”,感慨歲月之時,馮唐的《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深戳中年男的痛楚。

中年男性得罪了誰,我們不知道,但這些標簽在互聯網引發的群體性共識,卻值得深思。而且從垮掉的一代、最悲慘的一代到“1988年的中年女子”、“第一批90后已經禿了”,這或許說明現代社會與當下互聯網時代人群,對于年齡的焦慮愈發赤裸裸。而這種焦慮來自于哪里呢?

去年年底,中興通訊的中年程序員因公司裁員而跳樓自盡,令人唏噓,這個深陷中年困境的公司及其中年員工的死亡,透露出絕望的背后實則是商業競爭的鮮血。而與此同時,朱嘯虎“只投八零九零后”的判斷,進一步撕裂了年齡所造就的代溝。

在這里,互聯網或技術萬能論不僅完全失效,反而加劇了商業歧視和不公,這種全民性的焦慮或許就來自互聯網或技術本身。而具體到個人,信息獲取或知識來源都以一種商業化的方式被掌控,其真實的學習能力潛移默化地被削弱。

而且從新聞資訊的“頭條化”,到知識產品的普世性,內容暴發戶往往會傾向于形成一種淺薄的精致利己主義。一切以自我為核心評判信息的價值,自己喜歡的自以為是高達上,自己厭惡的就不假思索地惡意揣測,所以用旁觀者眼光“檢閱”世界的許知遠,才會被一些人批評得一無是處。

如果有一天內容創業領域,許知遠們趨向“滅絕”,只剩咪蒙之流,那么內容暴發戶們估計會更加焦慮。

在這個人人深陷內容暴發戶困境的時代,技術可能非但沒有通過形式的改變而緩解焦慮,反而獲取內容方式及內容本身的粗鄙化,令人陷于更大的焦慮。

尤其是在這個特殊的環境背景下,每個群體的危機感都逐漸被釋放,如果要真沒點自覺,可能真的會被內容大繁榮的表象帶“跑偏”,拿著粗鄙當精致。

 

作者:歪道道,科技媒體人,互聯網分析師。微信公眾號:歪思妙想(wddtalk)。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本文由 @歪道道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由作者提供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需要和想要相互導引出現了問題

    回復
  2. 寫的很棒~學到了

    回復
    1. 這些碎片化內容占據了太多的時間,但又無法從中學習到真正有用的知識,反而讓人越來越沒有耐心,遇到深度長文大多數都是太長不看,或者加入收藏慢慢沉寂。好久沒有沉下心來靜靜的安心學習思考了。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