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忽略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和創新方法—社群商業
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中有三個層次:最底層以產品為中心、其次以平臺為中心,而最高層是以社區為中心!
這樣就會出現社群商業:內容+社群+商業!
內容是媒體屬性,用來做流量的入口;社群是關系屬性,用來沉淀流量;商業是交易屬性,用來變現流量價值。用戶因為好的產品 / 內容 / 工具而聚合,然后通過社群來沉淀,因為參與式的互動,共同的價值觀和興趣形成社群而留存,最后有了深度聯結的用戶,用定制化 C2B,用交易來滿足需求,水到渠成。
商業社群生態的根本價值,是實現社群中的消費者最不同層次的價值滿足。
內容:一切產業皆媒體
移動互聯網的出現,使得人與人之間的協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時也使得信息的生產和傳播效率大大提高。在人人都是媒體的一種社會化關系網絡中,內容即廣告,優質的內容是非常容易產生傳播效應的。
一切產業皆媒體,“目光所及之處,金錢必然追隨”。企業所有經營行為本身就是符號和媒體,從產品的研發、設計環節開始,再到生產、包裝、物流運輸,到渠道終端的陳列和銷售環節,每一個環節都在跟消費者和潛在消費者進行接觸并傳播著品牌信息,包括產品本身,都是流量的入口,一切都是媒體。
對小米來講,小米的所有產品都是媒體,對可口可樂來講,每一瓶的包裝也是媒體 (個性昵稱瓶案例)。企業媒體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企業需要的是培養自己的媒體屬性。 很多企業為此開始進駐各個碎片化的社會化媒介渠道,管理者也紛紛上陣經營起自媒體。這是好事,但很多人誤解培養媒介屬性,把媒介作為簡單的信息發布渠道,卻未深思“媒體也要產品化”——冰冷的類廣告灌輸、自我夸夸其談已不再有效。
媒體即產品,將媒介傳播本身視為一個需耐心打磨的產品,激發參與感,構建社群才是獲得口碑引爆的關鍵。再簡單點說,新媒體格局與傳統媒體的根本不同在于認同。在新媒體格局下,唯有認同才能產生價值。沒有認同,用傳統媒體的方式,飽和轟炸、喊破嗓門,都白搭。
社群:一切關系皆渠道
互聯網出現之前,品牌廠商或者零售商需要通過不斷地擴展門店來盡可能地接觸目標消費人群,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空間限制,使得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就能夠買到各種各樣的商品。這樣的商業現象就意味著一種商業邏輯的更迭——由搶占“空間資源”轉換為搶占“時間資源”。
時間資源即用戶的關注度,當用戶大規模向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遷移的時候,品牌商和零售商也要逐漸轉移自己的陣地。傳統的實體渠道逐漸失效,取而代之的是線上的關系網絡,這種關系網絡更多地體現微博、微信、論壇這樣的可以互相影響的社會化網絡。
小米手機通過小米社區和線上線下的活動,聚合了大量的手機發燒友群體,這些米粉通過這個社會化網絡源源不斷地給小米手機的產品迭代提供建議,同時又在不斷地幫助小米做口碑傳播,這群人就是小米的粉絲社群。
今天講社群,特指互聯網社群。是一群被商業產品滿足需求的消費者,以興趣和相同價值觀集結起來的固定群組。它的組成是“臭味相投”的消費者,它的特質是:去中心化、興趣化,并且具有中心固定邊緣分散的特性。
商業:一切環節皆體驗
社群的背后不單是粉絲和興趣,還承載了非常復雜的商業生態。究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的社會化的必然性。只是說現在我們關注的社群生態是基于商業和產品的,以互聯網為載體跨時間和地域擴散。商業社群生態的根本價值,是實現社群中的消費者最不同層次的價值滿足。
舉一個比較容易懂得例子,我們以前居住只要有個房子就行了,但是競爭凸顯開發商想了一個妙招,賣房子之外還送你讀小學,家里的院子里還有各類的商鋪,有會所供你平時休閑娛樂,出遠門還帶個保姆幫你看房,通過這些來增加你買房和住房的附加值。慢慢的這樣形成了一種生態系統,形成了一個生活和商業業態的閉環。
這樣的生態模式逐漸發展完善,為消費者提供多維度的服務,就變成了一個完善的商業體系。當下十分熱門的“智慧社區”,就是基于這樣的商業邏輯。萬科、龍湖、遠洋等地產商和物業管理公司,都在利用互聯網的玩法去改造傳統物業,建立以住宅區居民為核心的商業生態,從而顛覆傳統的物業管理商業模式,其本質,也是一種社群商業模式。
社群商業是一個具有增量思維的“微生態”,生態系統天然多贏。 在社群商業模式之下,內容如同一道銳利的刀鋒,它能夠吸引研究和滿足用戶的基礎需求,切開一條入口,但它無法有效沉淀粉絲用戶,社群就成為了沉淀用戶的必需品,而商業化變現則是衍生盈利點的有效方式。
三者看上去是三張皮,但內在融合的商業邏輯是一體化的。未來的商業,是基于人而非基于產品,是基于社群而非基于廠商。社群商業本質就是用戶主導、數據驅動的 C2B 商業形態,才剛剛開始而已。
本文作者:劉海政 ? 轉載自:36氪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