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浪潮下,中國電視變革“三部曲”

0 評論 2457 瀏覽 0 收藏 10 分鐘

摘要:大數據浪潮來勢兇猛,從前期的數據先行,到中期的動態調整,再到后期的精確制導,大數據技術正在悄悄改變著電視產業的生態環境。

呼嘯而來的大數據浪潮甚是兇猛,眼看著要把中國的每個角落都徹底沖刷一遍。從最初艱澀生僻的學術用語,到現在人人皆知的熱門詞匯,大數據以難以想象的速度占據了公眾話題的中心點。作為話題的重要傳播者和推動者,電視媒體在營造輿論的同時,必須要努力適應大數據時代帶來的全新生存環境,才不至于成為昨日黃花。

看看歐美電視產業正在發生的變化就能看到大數據的力量。英國廣播公司(BBC)已經把大數據納入了節目制作流程。制作方一邊進行節目直播,一邊根據觀眾在社交媒體上的評論決定接下來的節目走向,節目也由此完成了收視率的大幅攀升;而火遍全球的美劇《紙牌屋》更是從最初的策劃階段就引入了視頻網站積累的大量用戶數據,根據用戶的喜好來挑選演員,導演,定制劇情,并最終成為叫好又叫座的經典作品。諸如此類的嘗試越來越多,一次次證明著大數據給電視行業帶來的深刻而積極的影響。大數據在電視制作中的廣泛應用將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而處在劇烈轉型洗牌期的中國電視,在大數據時代該如何找到合適的生存路徑?

策劃:數據先行

大數據的核心不是“大”,而是“全”,是形成一種全面立體的視角。以前毫無價值的繁雜數據,通過分析工具進行梳理,建立起多維度的信息體系,從而使人們更加精準全面把握市場狀況,預測產品的發展前景。中國電視雖然整體上并未建立起這種“全”的視角,卻已經具備歐美電視產業旗鼓相當的大數據基礎。隨著有線數字電視走入千家萬戶,電視產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信息,形成了規模巨大的數據庫,從人口統計數據,到用戶使用痕跡數據,再到消費行為一應俱全。有了大數據技術,這些以前不被重視的信息將成為寶貴的財富。從前處在盲人摸象狀態的電視人終于有機會在策劃階段就鎖定節目的收視群,大數據分析將從產業源頭上改變電視節目的走向。

近幾年成功的電視節目如《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之所以大部分都是照搬海外模板,就是因為國內電視人原有的經驗積累和直覺判斷已經遠遠跟不上觀眾的審美步伐,想要追趕,甚至引領觀眾的收看習慣,就必須一開始就真正了解觀眾的收視心理。通過大數據工具,綜合目標收視群的年齡、職業、家庭背景、興趣愛好和消費習慣等等因素進行分析之后,觀眾不再是一個模糊的集體概念,而是一個個有清晰面貌的鮮活面孔。

騰訊與電視制作機構唯眾合作的網絡節目《你正常嗎?》就在節目前期的大數據應用方面做出了有益嘗試,節目組通過收集千萬級別的網友問卷結果和身份信息來編排和策劃內容,播出后獲得了點擊率和關注度上的巨大成功,雖然大數據技術不可能一下子覆蓋整個電視產業,但是告別傳統時代的閉門造車,轉變思維,用更加廣泛的角度了解受眾是電視人迫在眉睫的任務。在前期策劃階段,以大數據為主要參考依據的制作方式將很快成為中國電視產業發展的主要趨勢。

播出:動態調整

除了為前期籌備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大數據也將對電視節目的播出過程產生結構性影響?;ヂ摼W時代的信息傳播越來越碎片化,奔騰不息的數據洪流之中,觀眾的選擇多如牛毛,一檔電視節目想要獲得持續的關注度越來越難,原因很簡單,因為播出的節目是相對靜態的,而觀眾的需求是動態變化的。有了大數據分析,制作方就可以根據觀眾需求的動態變化來調整節目內容。大數據出現之前,節目就像堅硬的陶瓷,光滑美麗但形狀大小已經固定;有了大數據,節目就像柔軟的橡皮泥,可以隨時被雕琢,添材加料。

節目播出過程中,節目組能夠及時得到觀眾來自社交媒體,論壇等各種網絡渠道的反饋,雖然這些信息來自于觀眾即興隨意的評論,既不能完全客觀地反映節目播出效果,也不能直接準確說明觀眾收看的原因,但已經足夠讓制作人告別以前摸石頭過河的創作狀態,對節目的改進變得有理有據;另一方面,在節目的調整時間大大縮短,內容更加貼近市場需求后,大數據也讓觀眾產生了比以往更加強烈的代入感,大家發表的觀點和意見被迅速采納而且真切地反映在節目當中。這種良好的互動體驗將是制作團隊提高節目粘性和收視忠誠度的最佳方法。

傳統電視節目中的有獎競猜,熱線電話只是讓觀眾做節目的參與者,而大數據為節目和觀眾建立起了有效而緊密的連接,將觀眾變成了節目的創作者之一?;ヂ摼W企業小米正是依靠消費者創作的熱情和集體的智慧才獲得了空前的市場份額和關注度,如果這股全民創作的熱潮能借助大數據移植到電視產業,接地氣就不再是電視人的一句口號了。

推廣:精確制導

節目播出之后,大數據同樣可以在多個方面發揮巨大的能量。以往節目上傳到網上之后,只有視頻播放次數一項數據反映節目的人氣,而大數據能為電視制作人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節目的哪一部分最受歡迎重播次數最多,哪一些內容觀眾容易選擇快進或停止觀看,在觀看時留下的痕跡形成了千千萬萬個數據信息與網友的評論共同組成了更加科學的節目評價體系,避免了過去單純以收視率論成敗的片面標準。

近日索福瑞與微博聯合發布的微博指數對于電視節目來說就是一個全新的參考指標,比較綜合客觀地反映了電視節目在互聯網上的評價,諸如此類的大數據技術和大數據產品正在不斷產生并且迅速融入到電視的生產流程之中,對制作的決策產生直接影響。另外,在互聯網時代,節目品質固然重要,建立清晰的路徑讓觀眾發現節目更為重要。制作人可以根據大數據技術捕捉到的互聯網流行趨勢和收視群的詳細情況,把節目剪輯成多個短小精煉的片段,貼上符合受眾口味的標簽,在網絡上進行更加精準的二次傳播,以持續擴大節目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更為重要的是,在大數據的幫助下,節目的線下營銷將更為精準。無論是線下活動的展開,還是相關產品的開發,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收視群詳細數據都能為節目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推廣方式和更為有效的制作方法。例如,大數據分析人員發現大眾汽車的車主大多都喜歡聽羅大佑的歌曲,大數據技術雖然無法解釋其中的因果關系,但證明了大眾車主與羅大佑歌曲之間的關聯,這種消費者與娛樂產品的相關性一旦被大數據挖掘發現,就能夠引導制作方在開展線下活動的時候明確思路,找到取悅觀眾的最佳方法。

大數據正在一點一滴地滲透進中國電視的各個環節,隨之而來的必然是節目生產方式的顛覆和產業結構的變革。電視人只有拋開強勢媒體自居的心態,迅速而有效的轉變思維方式,運用大數據對節目進行有效的改造,才有可能在未來媒體生態圈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作者:@博融傳媒王雙 ?來自:鈦媒體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