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動設備已經同質化嚴重的今天,可穿戴設備一直是業界吹鼓的后生力量。隨著 Google Glass 以及各類智能手環的相繼問世,人們似乎已經望到了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春天。蘋果在今年的 WWDC 上宣布了 HealthKit 用來收集分析用戶的健康數據,而 Google 在今年的 I/O 大會上也正式推出了智能手表平臺 Android Wear,并將要發布三款搭載 Android Wear 系統的智能手表。這些新的平臺搭配其各自的生態土壤,引起了對未來可穿戴設備平臺的無限憧憬與思考。
更無縫的交互
如今,爛大街的各類手環其功能看起來有些雞肋:簡單的記錄行走時長、路程,規劃飲食,檢測睡眠等等。以 Jawbone Up 手環為例,目前用到的功能也許一個 MotionX 這種 App 就能完全勝任,iPhone 5s 的 M7 協處理器也為這些功能打開了一扇窗,那么為何又要花費一千多元買一個看似華而不實的東西呢?剝開那些天花亂墜的宣傳,絕大部分消費者對這些功能甚至一知半解,我們是否需要重新對可穿戴設備的實用性做出新的質疑?
Google 在今年的 I/O 大會上正式推出了 Android Wear 平臺,其實做的也是自家 Google Now 那些功能。在可穿戴設備上,語音將是首選的信息輸入端,目前尚不清楚 Android Wear 對于語音識別的效果如何,但 Siri 走過的這幾年來看,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工程。位置功能顯然也是 Android Wear 的關鍵,隨著硬件的成熟,Android Wear 平臺的設備很可能搭載獨立的 GPS 模塊,用來更精確的利用位置做一系列的功能及服務。
看似在于蘋果「死磕」的 Android Wear 如果想要有出色的用戶體驗,這還需要更「智能」的交互,否則它會是一個累贅,可能當我們抬起手臂就可以點亮屏幕,在每個不同的運動場景會看到不同的數據等等,這些功能要讓用戶走向「健康之路」,除非有著過人的交互與更好的算法,才能在可穿戴設備領域站穩腳跟。
更友好的生態
可穿戴設備的平臺如果變得封閉起來,那都會是「自尋死路」的做法,目前大多數手環產品都有相應的媒介來與手機或者其他設備同步使用。如何讓可穿戴設備看起來更「有用」?看似簡單的「有用」其實是個巨大的挑戰,Galaxy Gear 這種敗筆就是個很好的栗子,在一個良性循環的可穿戴平臺里,優秀的定制軟件變成了剛需,依托于 Android 平臺,如何權衡好軟件生態與智能手機的協同,這還要看 Google 為開發者給予了什么樣的環境。
其實通過 Android Wear 的介紹我們知道在 Android Wear 上可以獲取來自 Android 手機的應用通知,這意味著開發者要適配現有的 Apps 到 Android Wear 平臺上,也許在以后,通知將僅僅是個簡單的功能,更多的利用生態間的協同工作,會是個無窮創意的實現空間。在時間上趕超蘋果的 Google Wear 能否「死磕」過有著更高大全的蘋果生態以及 HealthKit 這樣的平臺,未來會是什么景象,我們還得翹首以待。
更持久的用戶粘性
可穿戴設備的形態是多元的,它不一定是只是手表,智能眼鏡等,但要幫助用戶建立起更好的硬件習慣,這將會是個挑戰。手機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產品,如何督使人們養成使用可穿設備的習慣,不止步于「新鮮感」,還需要廠商對于產品的思考。
更嚴峻的問題在于,讓可穿戴設備依賴于移動終端的生態系統,又不能與手機的功能重疊,還需要讓可穿戴設備應當影響人們對于自身健康的關注程度,從而建立起一定的用戶粘性,這些挑戰,將不緊緊涉及到軟件,而更多的是廠商對于數據的利用與處理,以及對用戶的心里分析。
剛剛起步的可穿戴設備平臺,需要更多是完善軟件生態以及做好產品功能的定位。如果說可穿戴設備會改變人們未來的生活方式,則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
文章摘自 極客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