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子手機本可以不成為眾矢之的

0 評論 5491 瀏覽 0 收藏 8 分鐘

[摘要]從高調發布到眾人討伐,錘子手機經歷大起大落。一起回顧下錘子這兩年的決策得失。

最近幾天,錘子的新聞不少,可惜正面的不多。今天一個手機質量問題,明天一個方舟子黑材料,后天一個神補刀。

從高調炒作到四面楚歌,錘子手機雖然歷史很短,但是大起大落的過山車頗為刺激。做手機的很多,像錘子一樣還真沒有第二家,錘子這兩年的各項決策得失如何呢?我們來回顧一下。

一、高調炒作做手機

錘子手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羅永浩和雷軍(微博)的一次會面,雷軍崛起,羅永浩找關系見了雷軍一面,帶著自己的產品設想和營銷點子??上Ц髡f各話,不歡而散。

之后,老羅走自己的道路,各種炒作吸引關注度,開始做手機。這一步,老羅是成功的。他成功利用了小米的示范效應和移動互聯網時代自媒體的影響力,通過各種炒作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最終拉來了投資,也找到做手機的人。

雖然外界對老羅各種不齒,但是就老羅當時的處境,不用這種手段,根本就無人理睬,也就談不上做手機。

二、先軟后硬做ROM

在老羅做手機的時候,學習小米選擇了先做ROM,后做手機的步驟。這個步驟沒有問題,做ROM比作手機要容易一點。實際上老羅找到的設計人才是不錯的,從第一次ROM發布會看,無論是PPT還是錘子ROM本身,一些設計在審美上都沒有問題。這一步老羅也是對,他當時能找到的投資也只能做個ROM,靠發布會吸引更多的風投才能真正作出手機硬件。

三、自己設計硬件做手機

在ROM成功拉到了風投之后,老羅開始自己動手做手機了,設計制造都自己來。很遺憾,這一步老羅低估了難度。

其實,在ROM發布會之后,很多媒體都猜測老羅會找一個靠譜的OEM或者方案廠商來做硬件,錘子只要匹配上自己的錘子ROM就可以出產品了,而老羅沒有選擇,問題就出在這一步。

到2013年,有安卓系統和高通處理器,做手機的難度相比以前確實小了很多,但是這不意味著隨隨便便就能把手機做出來。

從設計,到各種測試,到供應鏈管理,到品控,這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來磨合的過程。即使非常有經驗的手機廠商,完成這個過程出一個新型號也需要很長時間,遠不是做個ROM那么簡單。

而錘子直接就自己來了,試圖依靠代工廠來解決問題,這是沒有經驗的表現。當年華為曾經在一款產品上依賴過代工廠,結果被坑的很慘,更不用說批量極少的錘子。

當年魅族是自己的廠子,第一次做M8都是問題多多,況且錘子這種沒有硬件制造經驗還讓別人代工的。

錘子今天遇到的各種問題,實際上在這一步決策之后就難以避免了。如果當時錘子把硬件設計制造交給更有經驗的廠商,只是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來訂制,結果不會像今天這樣。

四、高調發布產品,提高期望值

硬件產品做出來以后,錘子高調開了發布會,把各個手機廠商都挖苦了一頓,“生來驕傲”的發布了錘子手機。甚至在交貨前,還重點宣傳了品控優秀。

高調發布其實沒有問題,但是到了這個時間點,已經不需要繼續博眼球來獲取投資,再攻擊其他廠商就有點自找麻煩的意思。

本來同行是冤家,你再諷刺挖苦一頓,等到你出問題的時候,就難免成為眾矢之的了。

在錘子發貨前,老羅對品控情況應該是有數的,代工廠做這種小批量單子的水準業界都有質疑。這個時候老羅再吹噓提高期望值,就是給自己挖坑了。

事實幾天以后就揭曉,你這個時候提升期望值,后來失落太大自然會被打擊。雷軍也好,OPPO也好,其他廠商都是發布前降低期望值,提升滿意度,而老羅偏偏要去提升。

后來質量問題反映強烈和期望值被拉得太高關系很大。

五、傲對媒體,有選擇的公關

其他廠商發布會是送門票的,錘子是賣門票;其他廠商發布會媒體自媒體是包食宿機票,還有車馬費的,而錘子什么都不管。其他廠商都是廣送樣機,一些商業味道重的媒體還要給評測費的,而錘子樣機只給了很少幾家和一些自媒體。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只有幾個不算熱門的自媒體在拼命夸錘子,給樣機的媒體也沒說太多好話,其他媒體都是路人。當質量問題的負面新聞出來,想要媒體看情面少轉兩篇就很困難。都是路人,有什么轉什么,還有點擊率,為什么不轉?

而某些媒體公關做得好的廠商即使產品不那么完美也看不到幾篇負面新聞,甚至評論稍微有點負面也會公關下架。

這方面未必要多花錢,媒體也不差這點小錢。發布會后哪怕讓工作人員和媒體喝個茶,多交流交流對手機的看法,也不會成為路人。

六、匆忙量產交貨,測試不夠

小米手機當年其實也是第一次做手機,但是小米做了很長時間的各種測試。工程機大規模發了幾輪,改進了幾輪,到了30萬臺的時候也是批次發貨。

這個過程實際就是對產能、供應鏈、品控的測試。當年魅族M8也是公測版開始。因為手機樣機、小規模量產,大規模量產出來的東西是完全不同的,得一步一步來逐漸完善,最后正式量產拿出來的東西才能保證基本的品質。

供應鏈不說,流水線裝配的工人也要有個熟練過程。一些設計中的問題要一步步發現改進。

而錘子從發布到交貨有點太匆忙,第一批用戶充當了測試機小白鼠的角色,而這批用戶是先付了錢的。出現問題自然怨聲載道。

回顧錘子這兩年,初期雖然很多人看不慣,但實際是成功的;后期則問題多多,形成今天的尷尬局面。

本文作者:IT觀察家徐鑫;轉載自:騰訊科技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