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郵箱三十周年,這是它的發展和變遷簡史

1 評論 3893 瀏覽 19 收藏 12 分鐘

對于郵箱而言,產品的創新和改善不是一勞永逸的事,而是為下一個用戶痛點的創新設置語境。

1987年,錢天白教授發出了我國第一封電子郵件,標志著中國互聯網時代的開始。郵件上說:“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跨過長城,我們可以達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

互聯網激蕩三十年,我們跨過長城、通達世界的方式也不再只有電子郵件。雖然短信彩信、社交媒體、即時通訊(IM:Instant message)等新媒介技術一個接一個橫空出世,但電子郵箱這個元老級別的互聯網工具,現在仍然活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在職場,電子郵件不僅沒有顯現頹勢,反而在不斷優化與迭代中散發新的活力。比如最近,網易郵箱大師就針對辦公場景,發布了郵箱建群、域內郵件可15天內撤回等等一系列新功能。

互聯網對日常生活的根本性變革,已經告誡著所有觀望者:不要忽視技術對人的“頂嘴”,和人們隨之策應的創新能力。因此,與其追溯電子郵箱產業的發家史,我們不妨依循著眾多網民們的記憶,從電子郵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場景的豐富,來看看這款技術的魅力所在。

作為社交工具的email:“我怕你的郵箱祝福太多,你會收不到我的賀卡”

在人們最初的設想中,電子郵件是人與人在互聯網上進行溝通的工具,是傳統信函在互聯網上的表現形式,不過,相比于書信,電子郵件無論是在速度還是便利程度上都更勝一籌。人們對再也不用苦等“云中誰寄錦書來”的興奮與期盼,隨著1987年第一封電子郵件的發出而達到最高點。

電子郵箱誕生之初的十幾年間,經常能看到的新聞標題是這樣的:“電子郵件風頭勁,人們用e時代方式慶元旦”。電子郵件不僅可以收發信息,也可以分享圖片、文檔,甚至定制虛擬賀卡,大大豐富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

不過,社交媒體的出現,讓電子郵箱的社交夢想變得搖搖欲墜,畢竟,沒有多少人愿意在熒屏那頭刷新著收件箱,等待著沒有時效性的回復。電子郵件的社交溝通功能被逐步取代,走向邊緣化。

作為“網絡通行證”的email:“已發送驗證鏈接至您的郵箱”

在今天,任何網絡用戶都會對“電子郵箱驗證”這個功能不會陌生。在形形色色的互聯網平臺上注冊賬號時,最常用來進行審核的手續就是電子郵箱驗證。無論你是想玩個游戲、買個東西,還是簡簡單單地只是想踏入某個圈子,電子郵箱都會成為你的“通行證”,其所確立的身份關聯有利于化解各種虛擬空間的入口問題:當你不小心忘記了賬號密碼,能夠保證重置密碼的行為是本人操作、而且重置的密碼只有你個人知曉的方式,不是電子郵件又能是什么呢?

當然,伴隨著這張“網絡通行證”而來的,是兩個頗為棘手的問題,其一是信息安全,其二是垃圾郵件。

在商業價值上,電子郵件能幫助商家在浩瀚縹緲的互聯網海洋里,和作為客戶的你搭上一根真實的關聯紐帶。正因如此,每月往你的郵箱投上一封“訂閱資訊”、“新品廣告”,也顯得不尷尬了。訂閱郵件如何達到商業效益甚至也成為一門學問:例如絲芙蘭等零售商就在郵件中加入了顧客評論,借由郵件評論回饋產品的使用情況,讓美妝品牌的口碑從office lady們的閑談轉移到電子屏幕上。

不過,直到現在,垃圾郵件的頑疾尚未根除。根據我國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每周收到1~5封垃圾郵件的用戶占比46%,每周收到6~10封垃圾郵件的用戶占比為20%。

當然,正如艾呂爾所說,技術有其自身的秩序,哪怕是以一個帶有新問題的創新來解決舊問題。對于郵箱便是如此,收費的綠色郵箱打著過濾垃圾資訊的旗號走進市場,例如號稱國際反垃圾郵件組織成員單位的269郵箱。然而,收費郵箱最終的市場份額表明,讓用戶們單純為了清凈的郵箱環境買單,似乎比讓他們無視垃圾郵件的騷擾更加困難。

作為“辦公工具”的email:“郵箱也可以建群,一個地址代表整個團隊”

然而,講再多輝煌的歷史,也繞不開最初的問題:不論哪種創新、如何進化,其背后都有一個不可阻擋的、來自媒介特性的動力。對于電子郵箱來說,那個最讓人離不開的使用場景是什么?

數據給了我們答案:根據調查顯示,占比約76.4%的用戶使用郵箱的目的為“發送和接收工作相關郵件”,占比約39.4%的用戶使用郵箱的目的為“存儲資料”,占比約32.3%的用戶是為了通過郵箱和老師、同學們進行交流,占比28.9%的用戶通過郵箱接收電子賬單。也就是說,電子郵箱與工作需求的緊密契合,孕育著這種強大的用戶粘性。

當然,自QQ以來,IM工具的多樣化,幾乎使得聊天框成為理解人際溝通的范本,對于職場領域來說,自然也不例外。然而,相對于IM,電子郵箱自然有其不可比擬的使用特性:

一方面,郵件投遞這種具有清晰方向特征的信息傳輸方式,完全契合于科層制組織工作通訊聯絡的需求,這一點,讓高度“圈層化”的IM不可比擬。無論是微信群、還是飛信聯絡組,扁平化的聯系方式或許讓成員之間更加親切,但是對于工作事務的流程來說,將會出現大量的混淆與錯亂,對比之下,電子郵箱,清晰的時間線、明確的收件人、正式的內容呈現方式,更受到職場人士的青睞。

另一方面,寫信作為一種單向的傳遞形式,減少了“網絡聊天室”帶來的共同在場的心理緊迫感。當下,“永久在線”成為傳播學領域公認的網民形態。以微信為例,熟人之間經常是開頭就是正事,久違見面的寒暄早已是一種不必要的客套;而回信息的速度之要稍稍一遲,就容易遭致責罵:“怎么不回信息?”這樣一種狀態,往往讓職場人士叫苦不迭,陷入焦慮。然而,寫郵件則沒有這種煩惱,哪怕遇到再急切的郵件,也可以稍作準備后從容應付。

既然工作場景具有無可替代的市場份額,如何讓郵件與工作更加適配,則無疑是電子郵箱領域的巨頭們未來發展的焦點。那么,用戶的痛點在哪里?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痛點之一在于,現今企業的商業流程,往往涉及多個條塊部門,業務一旦運作起來,郵件的流通必將是個雜活兒,若不是需要手動列上一整頁的郵箱地址,就是一封郵件轉發個數十遍,往往是鼠標滾了好幾圈收件人才能看到正文內容,一不小心還可能錯過重點。

為解決郵箱地址的“千人千面”,網易郵箱大師最近推出的新功能宣布,郵箱也可以建群了。所謂的郵箱建群,即一個郵箱地址與整個企業郵箱群體相關聯,這就意味著,外部一個郵件進來,內部便是家家戶戶收信。

痛點之二是,單向的郵件投遞,一旦按下發送鍵,就難以“收回成命”。這也難怪,“撤回”功能成為人們在使用手機郵箱時,最想實現的功能(45.4%)。更為苦惱的是,清晰的時間線背后,往往是甲乙丙丁各種事務的堆疊,一招不慎,就可能張冠李戴。網易郵箱大師日前拋出了類似微信的兩分鐘撤回信息功能,在網易域名郵箱之間的郵件,可以在15天內撤回。另外,經由網易郵箱大師的“郵件內容聚合”功能,可以按收信人或郵件主題拉出群組,郵件分類就自然清楚起來。

正如二十世紀媒介理論的預言家麥克盧漢所言,“每一個新媒介都必然引入一種新的尺度”,對于郵箱而言,產品的創新和改善不是一勞永逸的事,而是為下一個用戶痛點的創新設置語境。對于這個互聯網領域元老級的應用來說,而立之年,也只不過是一個技術演化的開端。

#專欄作家#

吳懟懟,微信公眾號:吳懟懟(esnql520),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媒體人,專注互聯網內容、品牌與公關領域個性解讀。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由作者提供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