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CEO姬十三演講 書的未來與未來的書
能深度閱讀的人一定不會被所謂的微博、微小說所束縛。微博是什么?微小說又是什么?他們在社會里的定位又是什么?如果說他們在人們心里的地位是崇高的、指引人生的,那么這可以說是我們這個社會最沉重的悲哀。沒有比喪失靈魂的思考更讓人感到絕望與憤怒。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不是所謂的新時代文化傳承工具的變遷,而是人們浮躁心靈的自我放逐
講者說明:這是在藍獅子數字出版論壇上的演講。10分鐘短講,主題是“書的未來與未來的書”,應主辦方要求,科幻式暢想了一下未來,所以聽起來天馬行空,不著邊際。讀者海涵。
————-演講文字————-
這是一個焦灼不安的時代。每個人都在猜未來會怎么樣,擔心自己落后于時代或過于超前。我想說的是,不要驚慌。作為一個神經生物學博士,我今天想介紹來自大腦的觀點:對它而言,從過去五千年到現在,書并沒有什么變化。我們讀書人該焦慮的未來,還遠沒有來到。
過去5000年來,書籍形式發生了波瀾壯闊的演進。值得一說的是,大約到了公元800多年的時候,終于出現了一種書,讓我們在上廁所的時候如果需要應急,可以撕下來用。
然而,從人腦的觀點來看,書絲毫沒有進化。
這是一張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的圖片,展示的是人腦在閱讀時被激活的區域。無論是紙質書,電子書,還是竹簡書,人腦幾乎是以同樣的通路在處理這些信息。非常容易理解這件事,不管形式如何,只要書是以文字傳達信息,對人腦而言都差別不大。這是我今天想分享的第一個觀點。
關于什么是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義。但是書應該有統一的內在本質。我的一家之言:傳統的書意味著深度閱讀。而我們之所以需要深度閱讀,是因為它能帶我們進入深度思考的狀態。
人腦就像一個舞臺,絕大多數事情只能游蕩在舞臺的黑暗處,當我們集中注意力在某件事上,就好象被聚光燈打到一樣。若聚光燈長時間停留在一個地方,就進入一種徹底專注和沉浸的狀態,進入“心流”狀態。就像在健身房鍛煉身體進入大汗淋漓狀態,對身體很有好處。讓大腦進入心流狀態,可以提升人的感覺和認知能力,甚至感覺幸福。
而專注的讀書,正是一種最便捷的進入心流狀態的方法。這也是為什么熱愛讀書可以幸福的秘訣。
但是,一切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你能做到看書的時候不刷微博嗎?
你還能一口氣讀完一本非小說嗎?
估計這兩個問題讓很多人躺著中槍。
反正對我來說,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這樣的時代:所有互聯網上的元素都被拼命設計成“點我,點我”,所有馬路上的元素都被設計成“看我,看我”。
單純的文字怎么能與之匹敵?
單純的文字閱讀還有機會嗎?
為什么面對這些東西,我們會感到煩躁不安?
這是因為我們擁有一個石器時代的大腦,卻面對著信息時代。
人類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功能,叫工作記憶。短時間內記住一個電話號碼,并撥打,就是靠著這個功能。然而,人類這個功能有很大瓶頸,幾萬年來沒有發展,依然停留在那個原始小村落狀態,幫助他們記住村子里的250個居民。
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專注,為什么有些人同時處理多件事也不手忙腳亂?這就是因為他們的工作記憶能力比較強。至于怎么提高這個能力,我們挑個另外的時間再說。
現代社會伴隨著干擾水平空前提高,對工作記憶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工作中有太多的信息,就會帶來應激,引起焦慮,心煩意亂,感覺到不可控感。
在這種充滿擾動的大環境下,深度的純文字、沉浸式的閱讀,成為一種需要訓練、有很高門檻的能力。不同于以往,而今只有那些工作記憶能力特別強的人,才能在充滿誘惑的環境中專注看書。
從這個角度而言,深度文字閱讀將死。而且是不可逆的。
與此同時,我們看到,在數字社會,人們獲取知識的模式在發生變化:
a.多感官。我們大量通過畫面、聽覺甚至嗅覺和觸覺來獲取信息。
b.多線程。我們不得不試著多線程獲取信息,并進行跳躍式的思考。
c.記憶外包。我們將大量的記憶外包在Evernote這樣的工具里,將知識存儲在搜索引擎里。我們再也無需為記不住姑娘的電話號碼感到焦慮。
d.連通。懂得獲得所需知識的途徑比當前掌握的知識更重要。
這些變化,使得我們越來越擅長整合碎片的、不同來源的信息。
深度文字閱讀將死,但我們依然需要一種產品幫助我們綜合信息,以進行深度思考。
我想,我們依然可以將此稱之為書。
歸納下我的一家之言:
如果把書等同于深度文字閱讀
那么書將消失
如果把書等同于幫助人整合不同碎片,進行深度思考的輔助產品
那么在數字時代,書將繼續演化,變成我們不曾想象的另一種物事。
未來我們可能用各種感官去感知書。最終極的想象,是用大腦直接讀書。作為積極和樂觀的讀者,我樂于見到這一天。
最后的總結。以上種種,皆是胡扯。謝謝大家浪費10分鐘聽我胡說八道。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