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線小山村:兩輩人的互聯網沖擊

1 評論 2248 瀏覽 5 收藏 13 分鐘

魯南大地腹地深處,深藏在群山老林里的村村落落,轉眼間,生活方式已經悄然起了變化。

“阿姨,我能不能支付寶轉你5塊錢,你給我幾個硬幣,我沒帶現金想給車子充下電?”“行,你掃下碼?!?/p>

十字路口,十八線小山村,烙煎餅的阿姨一邊忙活著,一邊爽快地答應了小姑娘的請求。此時,我正坐在小板凳上,吃著黃太吉們永遠也做不出的菜煎餅。在此之前,老家的兄弟們多次和我強調,現在出門買菜都不用帶現金了,我還不太相信。畢竟,去年這時候,我還是帶著現金來吃菜煎餅的。

魯南大地腹地深處,深藏在群山老林里的村村落落,轉眼間,生活方式已經悄然起了變化。

電商漸起,兩輩人的推波助瀾

這些年,電商的觸角遍及大江南北,管道也漸漸鋪到了生養我長大的這片小山區,外來的“物種”越來越多,短暫豐裕了父老鄉親們的物質生活。

買些堅果、選點好菜、挑一挑強身健體的保健品,大部分隔天也就送到了,甚至還能送到家門口,總算省去了父母們的東奔西走、精打細算。

前段時間,父親聽說羅布麻茶降血壓的效果不錯,打電話問我網上能不能買到,我欣然應諾,幾分鐘時間就搞定了父親不常提起的“懇求”,想想真好。此前,也曾在網上購買花椒剪、板栗脫殼機等各種花式設備,好用的不好用的,打破空間、時間局限的互聯網帶著這些小工具,總歸是減輕了一部分的手工勞苦。不過,遺憾的是,生鮮類的食材目前還觸及不到十八線小山村,我多次想買點新鮮海鮮寄回老家,最后都被電商們以不在服務范圍為由拒之門外了。

但還是要感謝阿里、京東們,逢年過節、應急之需,如我一樣飄蕩在外的年輕人,能夠比較順暢地在網上購買一些好吃好喝好用的寄給父母,夜深人靜,還能覺得自己對父母們有點小用。

當然,逐漸觸及、填充十八線小山村的電商,也要感謝飄蕩在外的這些年輕人,電商漸起的背后,是他們在真切的推動。

不過,電商帶來的更大變化,還要從物品流通、人力流通的速度在急速極高說起。

十八線小山村,靠山養人、靠土吃飯,物產或者說土特產是極其豐富的,舉凡各類水果、山珍,應季之時,大都采用原始的“趕大集”來實現相互之間的物品交換。去年曾有節目組走進魯南大集,記錄下了這綿延數百年的活著的世相,仿佛令人置身時光隧道。

如今,“趕大集”的形式正在被電商沖淡,櫻桃、板栗、花椒、生姜大蒜等越來越多的土特產開始現身電商平臺上的個人店鋪,或者微商們的朋友圈。最典型的例子,我的姨弟姨妹們,一到應季水果上市,就開始在網上四處推銷、代為寄送,甚至一度將自家的水果賣到脫銷。電商之下,物品流通確實在加快、延伸,父輩們的認知也在快速被打破。

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農業的創業氛圍漸濃,從田間地頭直達城里人的餐前廚下,十八線小山村相對綠色、有機的各類蔬菜越來越緊俏,甚至開始催生了很多專供菜園和“職業”摘菜員,這在以往是難以想象的事情。

我的老母親,正是“職業”摘菜員中的一員。去年,她不顧反對,跟著一群人跑遍了臨近的大小菜園,甚至一度跑到煙臺、青島,拔蘿卜、刨土豆、摘白菜,按天或者論斤計費,平均下來一天大概可以賺到80-130元,雖然微薄、辛苦,卻經常對我說賺的踏實。

我大概估算了下“職業”摘菜員的平均年齡,50歲以上,年齡高的,大概有70歲。難以描述,他們,正和我們這些年輕人一樣,四處奔命。

支付先行,難以想象的普及速度

就像開頭提到的,支付方式的變化快到難以想象。在我的感知里,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被十八線小山村接受,大概只用了半年多的時間。

用支付寶付掉菜煎餅的費用后,我特意到菜市場去逛了逛,發現賣菜的小商販們,確實有很多都在攤前掛上了支付碼,更不用提那些年輕員工比較多的超市、商場、理發店之類的了。

“其實挺麻煩的,我搞不太明白這玩意,但是省了數錢算賬了,也不像以前老是要準備很多1毛、5毛的零錢?!币晃粩傊鞲嬖V我。而據不少買菜的人坦言,掃碼支付最大的好處是,再也不怕被賣菜的人“坑”了,以前很多賣菜的不愿意找零,1毛、2毛就給“賴掉”了。

省事之余,我其實擔憂他們不好應對賬戶安全問題。一次,有人用支付寶轉賬還給我母親2000元,母親反復問我到賬和資金安全問題,回家過年,母親還拿出手機讓我再檢查了一次。

“會擔心記不住密碼嗎?”我問一位上了年紀的攤主?!皳?,我都把密碼記在本子上了,萬一弄不明白,就問俺閨女。”

一番詢問下來的總體感受,支付方式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源于兩個原因:

  • 一是都有子女們在背后引導,年輕點的來買東西也都想用掃碼支付;
  • 二是有利息、能賺錢(包括平臺補貼、春晚等節目紅包互動等),這個因素的誘惑也很大。

某種程度上說,互聯網大潮席卷之下,新技術一旦彰顯出巨大的普適性,不管普通人是否充滿恐懼感、不安全感,被動接受、適應幾乎是必然的。

不過,對我而言,支付方式普及的最大好處是,給父母打錢再也不用擔心他們找各種理由拒收了。“老爸老媽,剛轉了點錢過去,不常在你們身邊,買點好吃的……”

視頻之下,中老年正被西瓜占領

視頻并不是個新技術,但卻在新的載體和新的形式上爆發出了深遠的影響,遠在十八線小山村,這股力量也成功駐扎了下來,時刻滌蕩著兩代人的對話、情緒、隔閡以及娛樂方式。

大約在兩年前,母親百般不愿的換掉了諾基亞老年機,嘗試用起了智能手機。母親雖然識字,但用起智能手機來依然不容易,最大的鴻溝反而出在打字上。好在,經過幾天努力,母親學會了在微信里發送語音和發起視頻聊天。自此,一發不可收拾。

對于常年在外的孩子們和父母親而言,這是多么大的變化——想念的時候,就打開視頻聊天,即使看一眼,也足夠抵消所有的不安和疲憊。我還清晰記得前幾年的恐懼感,一年回一次家,每次第一眼看到父母,都會被父母一年老去一大截的模樣震撼。不過,他們確實越來越老了,雖然隔三差五的視頻聊天并不能消解掉這種恐懼感,總歸多了一層心安。我想,這也算是技術進步帶給我們的一個寬慰吧。

不過,視頻聊天也帶來了新的恐懼感。以前朋友們常說,出門在外,對家里都是報喜不報憂的,反正過得好不好,他們也看不到。視頻聊天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們的這種“小算盤”,真受了委屈,別說輕易隱藏,只怕忍住不流淚都不容易。正如我,最近因車禍受了點傷,接受視頻聊天的第一眼,母親就哇地哭了出來,我看著蒼老的母親哭得像個孩子一樣,卻連一句像樣的話都找不到。有那么一瞬間,我真有些痛恨這個讓我無法躲藏的技術。

不知道是不是適應了視頻的緣故,母親最近瘋狂迷上了西瓜視頻,每天都看得很歡樂,并且常常問我有沒有安裝,有沒有看到西瓜上某某“專家”說的什么。不過令我想不到的是,母親手機上的西瓜視頻是我小姨“慫恿”并且協助下載安裝的,過年走街串巷幾天,才意識到西瓜視頻不止席卷了小鎮青年們,也正在席卷類似我母親、小姨這樣的中老年群體。

我甚至覺得,西瓜視頻對中老年群體的影響更強,他們太信任甚至迷信這些視頻主了,對視頻內容的辨別意識和能力都很弱。以我母親為例,她的關注點主要在養生健康類、生活小知識類以及涉及事故、犯罪這樣的新聞或段子上,她會認為這些內容都是真實可信的,不僅自己照做,還常常拿來囑咐我,生怕我亂吃了什么相克的食物,或發生了什么意外。

老實說,有時候會覺得有點無奈,想反駁又不忍心,很想拜托那些內容生產者們,盡量不要唯流量至上啊,真的會害人的。雖然,這是不可能的。

有時候也安慰自己,西瓜視頻這樣的事物,能給他們帶來一些歡樂、一些安慰、一些溝通的話題,也算好的。

如果哪天區塊鏈們也蔓延到了這些十八線小山村,我恐怕真要跳起來罵人了。

#專欄作家#

曉楓說,公眾號:midnight-talk,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知名專欄作者,關注新業態、新變化、新故事。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