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看好美團打車?
美團開始打車了!滴滴有外賣了!剛聽到這個消息的人基本上都會感到驚訝。不過大公司開展新業務,本就是一件平常的事情,而對于這兩家公司的相互跨界,更加看好美團打車。
一、跨界從來不可避免
只能說大公司就是牛逼,發展個新業務各方媒體都爭相報道。美團打車與滴滴外賣相互跨界這事,就像:
- 古有曹操精通政治軍事文學;
- 今有頭條對標知乎微博快手;
- 中有微信對標移動電信聯通;
- 外有西南航空對標汽車行業。
同時,外賣來了,方便面的銷量竟然下降了;微信來了,口香糖的銷量不得不下降。
前者因為一部分人吃方便面,因為不愿下樓,后者因為在超市收銀處排隊時不東張西望了,都在低頭看聊微信。
所以美團打車與滴滴外賣并不奇怪,只是有一定的違合感罷了。而且,玻特那老頭也早就總結過了:
二、從行業本質講
不過是新進入者出現了而已。
而至于為啥我認為美團打車能做起來,而滴滴外賣根本不行?
從勢、道、法、術、器5層來看:「勢、法、術」美團都沒啥機會,因為打車這行業就沒啥勢。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用戶的需求一直就有這項,只是因為4G網絡、智能手機、移動支付、地圖等一系列的移動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快速發展,以及滴滴給生靠著2個干爹用錢加速了「出行=滴滴」這個認知,而滴滴戰略決策層、管理層與戰術執行層絕不比美團弱,所以從「勢、法、術」沒啥機會。
而從「道與器」中看,會發現隱約有那么一道口子美團可以撕開,搏上一搏。
因為滴滴并沒有絕對的壁壘。滴滴從根本上看,并不是一個生態化的網絡協同(曾鳴教授提出)型企業,而是靠規模經濟型的海量資本砸出來的獨角獸。
如果對網絡協同沒啥了解的,我簡單的闡釋下:網絡協同的主要特點是——規?;⒍嘟巧?、實時互動。
比如:微信,將企業、媒體、學校、政府、個人等幾乎所有的社會角色連接,而產生巨大的網絡效應;也比如:淘寶網,通過賣家與買家這條線,將很多點同時聯動,而形成巨大的網絡協作巨頭。
而回到滴滴本身,卻只是單一的連接雙邊司機與乘客,通過智能推薦提升連接效率,但并沒有能夠像微信、淘寶這樣形成生態。
何謂生態?
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你可以圍繞它形成很多周邊的產業,比如:淘寶客,也比如:微商。所以,我為了在中關村軟件園能打上車,根本就不介意再下個易到、曹操專車、甚至首約汽車,也是什么這些打車軟件還能存活的根本原因。
而網絡效應越強,競爭的壁壘就越高,比如:微信一家獨大,根本沒辦法再造一個同類的社交產品。但淘寶電商系,網絡協同效應畢竟與微信還是有些差距,所以一個京東,有機會以完全不同的模式做出個自營平臺,可以抗衡一下。
而滴滴可以講,基本無網絡效應,但美團是有做出網絡效應的可能性的。
從而,雖然美團從「勢、法、術」上都沒有優勢的情況之下,從「道」這點講,因為滴滴沒有絕對的護城河(大資本、大資源也無法撬動)。
三、從資源能力講
而從「器」上講,美團是誰?擁有「大品牌、大流量、大團隊、大渠道、大資本」的獨角獸。
而從產品大神俞軍(創造了百度貼吧、百度知道等產品,為百度立下汗馬功勞)的產品方法論來判斷,會覺得這事就更可為了。
俞軍的產品價值公式:
用戶價值=(新體驗-舊體驗)-替換成本
其中體驗=使用體驗*價格體驗。
替換成本包含:品牌認知、獲取成本、學習成本、使用成本等。
我們來換算一下:
- 美團的產品使用體驗不會差到哪里去吧?
- 價格方面,美團還是有資本可以打打價格戰吧?
- 美團的品牌認知度方面,只要有手機的,也基本下載了吧?
- 獲取成本,不過是在美團APP上接一個入口的問題了吧?
- 學習成本,滴滴已經幫美團完全教育過了吧?
- 使用成本,美團的產品體驗總體還是可以打上80分的吧?
綜上,為了打這個市場,只要美團剛開始打打價格戰,新體驗減掉舊體驗可以是正吧?
當然滴滴也會做出反應,但至少不會是負數,而替換成本,也基本上是0啊,所以新產品價值>0。
當然,你可能會講:打車不符合用戶對美團的認知呀?
這個問題問得好。
但同樣根本不是問題,一來美團說我要做食住行、吃喝玩樂的綜合服務商,你覺得在認知里有任何違合感嗎?倒是滴滴外賣倒有一定的違合感。
二來互聯網時代,定位理論竟然可以用互聯網的高頻打低頻來擴大品類,但仍然可以不影響用戶心智——因為傳統工業時代的「品牌即品類」的玩法,是因為:媒介、渠道是割裂的,教育的成本實在太高,而不敢盲目擴張。
而互聯網時代,尤其是移動互聯網,你天天裝著美團,時不時點個外賣,在外賣下面安個按扭叫打車,每天教育你,砸入你心智還不輕輕松松。
所以,你會發現:其實美團打車這事,和滴滴比的,竟然只是赤裸裸的「資源投入、資本大小、團隊運營水平」。
如此看來,美團這個新進入者竟然可以真玩得開,加上當年美團是靠著地推鐵軍意志,從千團大戰中殺出來的,如此強硬的狼性文化,無論怎樣,都將是滴滴的一大勁敵。
四、從人性底層來講
司機介意多下一個打車軟件嗎?
不介意,因為他們真正介意的是:如何收益才最大。
同時,快車目前的抽成費用也不低,因為一家獨大,司機也沒處說理去,心中一直有火,只是離了滴滴,快車司機根本活不了,所以只能忍。而美團出來干,再來點補貼,司機沒有理由不考慮,只是滴滴從政策上,可能會要求司機簽排他協議,司機簽不簽,看的是美團的力度大小了。
而至少在用戶側,如果你在西二旗中關村軟件園里工作過,特別是晚上10點才回家時,你都有一種強烈的愿望下5個APP同時幫你叫車。再加上美團來點補貼,為什么不呢?
一切看來,都是順勢、順人性而為,我真沒有理由不看好。
五、從競爭戰略來講
如果說美團打車,是美團的攻城掠地的進攻型戰略行為,而滴滴外賣只能是被動式防御型戰略。
還得從網絡效應來看,美團在生活服務是具備一定的網絡協同效應的,同樣沿著商家與買家這條線,也是更有網絡協同效應可能性的。比如:現在美團在做「發現」欄目的內容,雖然美團的屬于還是電商交易環節,并沒有先天的內容優勢,但這些品類還是有做內容的基因的。比如:對于精品美食,是有天然的分享基因的。
同時,對于賣家來講,沒有人不想聽如果提升坪效吧?
像有贊玩的商家社區,講些運營干貨,粘度還是相當可觀。更可怕的是:要知道美團和點評早已合并,點評專注的就是該領域的內容。也連接了更多外賣小哥,橫向拓展的行業、品類也相當的寬,對于網絡協同效應擁有足夠的可能性。
說的是:美團的的競爭壁壘要明顯高于滴滴。所以,滴滴外賣更多是滴滴消耗美團資源的防御行為,而并不是能入侵美團的進攻行為。
這場戰役,我更看好美團。
作者:鹽九,微信公眾號:鹽九
本文由 @鹽九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美團打車有先天優勢,但后天努力也得跟上。目前美團打車還沒有形成用戶分層,或者說體驗分層,說白了滴滴有單車,拼車,快車,優享,專車,是分了很多層的,為用戶推薦哪一層體驗的策略,以及每一層內的策略積累,目前美團還是不具備的,這塊確實需要做起來之后依靠運營數據分析慢慢形成的。
主要看政策
同意文主觀點,從產品價值上看,美團是大過滴滴的。
按照這個邏輯,美團完全可以和本地商家搞一個營銷活動,3KM內到店享美食包車費的活動,滴滴那時候就會慘兮兮哦。
有些朋友對文章有些誤解,澄清一下——
1、我的核心觀點不是美團能把滴滴干掉,而是能搶市場份額,并形成一定規模的可能性;
2、提到美團的產品體驗不會太差,是指他們做產品的能力,而打車領域,前期一定不會比滴滴好,因為滴滴積累的數據而形成的算法短時間不好追上;
3、我是借美團做打車這事在說滴滴的商業模式問題:沒有網絡協同效應,所以無絕對璧壘這事。 相對,我認為美團在這方面強一些。
很重要的一點是,打車是美團現有業務的延展,是他的體驗閉環,是有用戶場景的。
網約車新政擺在那,誰來1線城市的都不好做吧。那種要求B級車以上,本籍人士。到23線做看當地推廣吧。營銷是第一。
哪家便宜用哪個
美團差的是司機體驗,滴滴這么多年海量的出行數據是美團短時間趕不上的,雖然優惠力度可以彌補一部分,但并非長久之計,而且滴滴肯定會為了保住司機拼命的,但是美團有場景優勢,可以先從「去餐廳」這個細分場景打入,至少也能撕塊肉下來。
確實,現在很多app都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誰都不喜歡下多一個不必要app,我打車雖然用滴滴,但是我都是從微信或者支付寶的接口打車的,根本沒有下載滴滴app的想法。而美團,基本人人手機上都有,就差看誰的優惠力度大了。
人人有高手,論據欠充分,可能是數據問題。不過觀點鮮明,思路清晰,贊一個。雖然沒有具體體驗美團打車,但是個人對于滴滴的抱怨也是不少,有些好的細節都被忽略了
關于美團和滴滴之爭,我的看法也是美團會贏。
首先,美團的定位是生活服務,基于本地生活服務場景開辟打車業務是水到渠成,屬于降維攻擊;滴滴的定位是智慧出行,滴滴一直聚焦出行領域橫向擴展,這次從出行向外賣延伸則不倫不類,為了競爭而競爭,業務之間缺少協同。
其次,從競爭壁壘來看,當前打車業務的核心是整合供應端司機資源而不是技術,而司機沒有平臺忠誠度可言,誰家賺錢多去哪家,很容易轉換平臺,況且現在滴滴司機普遍怨聲載道,這也同樣適用于乘客;而反觀外賣業務,除了技術還需要有配送和商家SKU信息等多個方面的積累,還是O2O的重模式,這對于習慣輕資產運營模式的滴滴構成挑戰。
再次,從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角度來看,一個完全壟斷的市場是不健康的,滴滴在出行領域一家獨大長遠來看不利于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比如身邊很多司機因為平臺抽成厲害不賺錢不再兼職跑滴滴了,供應端的司機資源有不斷減少趨勢,因此需要新的玩家進入;而外賣市場則是充分競爭的,商家和消費者都不大需要新的玩家。
說的很棒
很棒的分析
誰錢多誰就能贏,這個就是燒錢搶司機搶用戶,我倒是想他們都能堅持住長時間打下去,這樣用戶就會很開心~
恩 是的 我感覺可以進入的
說下流程
我們平時出去吃飯的話 會在美團或者別的平臺找下附近有什么好吃的 或者要去的地方有什么好吃的
我看完之后按照之前的操作是 選好店家 然后店家下面會有個地圖的標志 我們會點開看下在什么位置
然后我們關掉美團 打開滴滴 然后在上面輸入店家的地址 然后叫車
如果美團直接在店家下面放個打車的標識 那我省了至少兩步操作步驟 直接可以打車去了
滴滴的問題就是抽成太高,司機和乘客都不爽。有人攪局所有人都高興。
自嗨+1
更多是站在作者個人體驗合直覺上做論述,而論據不足。
這不是在事后諸葛亮的寫商業案例,是做個人的主觀看法,這個世界最價錢的就是有效的信息,你要的論據,想法都在美團、滴滴的高層腦子里,做為旁觀者肯定是以理論與經驗判斷,只是不愿事后諸葛,提前寫出來,大家來見證。倒是希望大家都來判斷下呀~
很簡單的邏輯,把你文章中的“美團”替換成“滴滴”看看,你所謂的資源,人性,戰略云云,滴滴缺么?但有一點是我們都必須同意的,就是美團的全生態場景——你說的網絡協同效應是滴滴目前明顯欠缺的。
正是因為這樣,美團的璧磊才更高,所以切入滴滴比滴滴切入美團容易。整個文章的核心也在這,不知道你想表達什么。
1、坦白講,我也認同美團在出行這場戰爭中的占優勢,然而你的論據也只有協同效應,你考慮過美團在連接用戶-配送-商戶三方效率上積累的技術優勢了么?滴滴目前積累的技術主要是連接乘客-司機,諸如此,所謂論據不足。
2、后話:還需要明確的是,決定最終輸贏的還有外賣業務。uber外賣業務模式已經被證實,滴滴進入外賣有什么門檻?‘忠誠’的商戶,還是‘忠誠’的用戶抑或配送?
1、你反復強調技術是一種優勢,我并不認為技術能算做一種優勢。這并不是啥顛覆性的技術,并不能改變商業的格局,連接商房、配送、商戶,提升效率這里邊并不是技術起核心作用,而是真實的運營數據訓練出來的算法,而形成的【美團】這款產品;
2、凡事都有一個核心要素,我文章里講得很明白了,我認為這場戰役的核心就是滴滴無網絡協同的絕對壁壘。而你認為技術也是,我并不這么認為;
3、我的核心意思一直是就算滴滴做了外賣業務,也并不能形成更強大的協同優勢,我之所以寫這個標題,是因為我看好美團更可能做出網絡協同效應,而不看好滴滴。而這并不能否認滴滴的強大,也不能認為美團打車就一定能做得如何,還得看運營水平。
如果你覺得你有其他的論點,論據,可以單寫一篇一起探討。
3個月后看吧
如果這樣來說的話,其他公司也不是沒有撬動美團的機會的,不知道筆者怎么來看待這個問題。
滴滴不要以為你自以為是的合并了,你就牛B,不給予賦能的企業,會被用戶拋棄的,我不站在滴滴這一邊,也不站在美團這一邊,我用腳投的票。———大數據時代是給用戶造福,不是營收多少,估值多少。
自嗨……云云
多多指教。來說說吧~
言之有理,下班路上跟出租、快車司機上聊到的情況相差無幾。對于大眾平民來說多一家競服務才有進步。
滴滴在技術上還有有些壁壘的吧
對于用戶來說,誰能先打到車,價格還低,誰就牛,但是這兩項并不是由技術帶來的.或者說技術并不是最大的助力.
作為我的親身體驗,坐標:廣州黃埔,我已經可以使用曹操專車替代滴滴了,體驗同滴滴相比好很多,司機是專職的,車型是統一的新能源車,而且現在滴滴司機注冊開放的下限太低了,什么車都能打到,感覺像中彩票(順風車).
與其說技術上有壁壘,不如說滴滴的先發優勢讓其擁有了uber一樣的數據智能的準確匹配需求的能力,所以,我個人認為不是技術的壁磊,而是數據的璧磊,這是其一,滴滴目前是打車領域的第一品牌認知,這個也依然無法撼動,我只是認為美才能搶一些市場份額,不至于不可撬動,這是其二。其他的,在于美團的運營水平了。
您分析的很好,滴滴的優勢主要在先發情況下積累的大量數據
有點疑惑:【美團的產品使用體驗不會差到哪里去吧?】這個是怎么得來的呢?車輛的路線中派單的策略算法尤為重要,怎么派送一個和司機順風的路線,滴滴已經在這方面已經具有很強勢的研究技術,美團是具有這個優勢嗎?
我提到過這點了,這是運營效率的問題,前期雖然美團肯定不如滴滴,因為數據的原因,基礎的算法沒啥問題,只是要用數據要養得更準確。不過更重要的是解決可獲得性的問題,我核心闡釋的是這方面滴滴沒絕對璧磊,只是美團能搶多少份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