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之下還有社交嗎?

1 評論 2876 瀏覽 6 收藏 18 分鐘

[核心提示] 選擇了社交這條路的匿名應用們,在通過人性把產品引爆之后,正面臨著再利用人性完成一個更可持續的轉換。

人們在匿名之后最喜歡討論什么?性!

我連續用了兩個禮拜的匿名社交應用無秘,里面 10 條信息有一半跟性有關。這還不是國內匿名應用獨有的狀態,福布斯記者 Ellen Huet 在用過 Secret 后也發現了這種情況。

「過去幾個月在 Secret 上,關于性的內容更新越來越頻繁地在我的信息流中出現:一名男子(以華麗的行文)詳細描述與一名女子的偶遇,最終還與她的母親也發生了性關系;另一名男子則以色情視頻系列《閣樓信使》(Penthouse Letters)的風格描述一名女子在擁擠的巴士上偷偷向他暴露自己的下體……」她在一篇文章中這樣描述。

這跟匿名社交應用所宣稱的「自由表達」頗有出入,因為畢竟原本的目的是通過在匿名狀況下朋友間的自由表達達成對彼此更深入的了解,促進現實中的社交關系,很難相信對性的大肆談論能達到這個效果。

匿名應用們也在努力,最近它們都添加了私信功能,對這些所有人都沒有 ID 的應用而言,私信給里面的蒙面者們提供了建立聯系的通道,讓他們能私下溝通,甚至最終見面,讓「社交」這兩個字名副其實。但從我的經歷看,這通道似乎沒有起到原先設想的作用。

?

私信的設置是,只有朋友或朋友的朋友才可以給彼此發私信,并且內容在 5 分鐘內會被銷毀。無秘的創始人林承仁解釋這樣設置的原因:模擬現實中人與人交換秘密的場景,沒有記錄,聽后既焚??僧斔粩底只绞謾C中后面目完全不同,現實中朋友之間不會悄悄在耳邊說「我下面很腫脹,你晚上來我家」這種話吧。

我又順便在這些私信里做了一些小調查,「你們真的在這里約成功了嗎?」這時匿名應用的好處倒是顯露出來,各位都誠懇地表示目前并沒有,甚至還有人與我哭訴他被姑娘放鴿子的經歷——私信聊了一晚上終于到正題時姑娘就走了,隱匿在漫漫面具之后,然后就沒有然后了。他甚至不知道這到底是不是個姑娘。

至此為止,一個問題越來越在我腦子里盤旋,揮之不去:匿名之下真的有社交嗎?哪怕是一點可能性?要回答這個問題,恐怕得回到匿名應用誕生的基礎,以及社交這件事的本質上。

實名社交網絡的天然缺陷

點贊之交,這是今天實名社交網絡中的一種古怪的人際關系。由于點贊這個動作幾乎沒有任何成本,人人都成了點贊狂人,但似乎并沒有讓你與朋友間的關系更近了。甚至點贊成了一件惱人的事情,因為它廉價且泛濫,讓人反感。

無秘創始人林承仁也感受到這種焦慮,「實名有實名的價值,但也有一些事情它是解決不了的,恰恰需要匿名來解決?!顾@樣解釋自己做無秘的初衷。

這種實名無法解決的問題,感性上是一種不真實感。在實名社交網絡中,似乎每個人都有完美的生活,每個人都非常熱愛工作并特別勤奮,假期也都是有史以來最美妙的,自己的孩子和貓貓狗狗花花草草當然就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生物。更有甚者,不少人將自己的社交賬號作為營銷的工具,將里面的朋友變成了營銷對象。這個時候真的很難說那還是不是「朋友圈」。

這些可能是實名社交網絡的天然缺陷:讓人在其中展現更積極更陽光一面。

加州大學的一群研究者花 3 年時間研究了超過 10 億條 Facebook 狀態和 1 億用戶,得出的結論是,

在 Facebook 中,好消息傳的更快更多,壞消息傳播得更少。同時,好消息能促使朋友們生產更多好消息。

于是在 Facebook 這種實名社交網絡中,人們總是顯得比在現實中更樂觀更正向更幸福。

在實名社交網絡不斷壯大的過程中,這個缺陷也越來越明顯,自然催生了新的機會。在 Facebook 陰影下找到空間的 Snapchat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一波匿名應用也是看到了這個空隙。

一句話來說匿名的出發點其實就是——在匿名狀態下更放松的表達。在現代社會中深受各種壓力的人格外有這方面的需求,但這些匿名應用真的滿足了這個需求嗎?

成也人性,敗也人性

盡管出發點是匿名狀態下人可以更真實地表達自己,但有意思的是,一些匿名應用在引爆自己時選擇了另一個的方向——人的窺私欲。

「朋友圈的匿名爆料」這是「無秘」的標語,「烏鴉」的口號則是「上班「黑同事」,下課「黑同學」」,無論「爆料」還是「黑」,其實都擊中了人性中窺視的欲望,而往往所窺視的是陰暗內容。

它確實成功引爆了產品。拿「無秘」來說,它一夜之間的引爆正歸功于用戶在應用中對社交圈子的爆料和對他人的攻擊。林承仁坦率地表示,之所以一開始用「爆料」來定義產品,「純粹就是為了營銷」。

即便沒有刻意為之,這種內容也難以避免地成為匿名應用最受關注的原因。在 Secret 的例子中,則是包括 Path CEO Dave Morin, TechCrunch 創始人 Michael Arrington 等在內的硅谷公眾人物被惡意「曝光」。

自然地,在瞬間引爆后就是一片退潮聲音。最初的「秘密」和「無秘」都先后被蘋果應用商店下架,數據已經無從得知,之后借「友秘」的名字重新上線之后也沒有最初的輝煌,在最高到達 20 名位置后就一直徘徊在 100 名左右。Secret 官方中文版在中國區蘋果商店最高登上過第二名的位置,之后很快跌出 100 名開外。Secret 也一樣,應用商店排名常常連 1500 名都進不去。

跟實名社交應用中人性傾向于表現出積極一面一樣,在匿名狀況下,似乎人性也更傾向于表現出陰暗的一面。其實某種程度上,這就是「真實」。

寫作《歐洲風化史》的傅克斯對于真實有一個聽起來頗為怪異的主張:

「真實并不在于中庸,而正是存在于極端?!?/p>

他舉了魯本斯名畫《鄉村節日》為例,這幅畫表現了鄉村節日中瘋狂的酗酒縱欲。他承認通常鄉村節日的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但這副畫卻是真實的,因為「畫家在夸張的時候摒棄了一切能夠引起誤會的外衣,發掘出現象的核心?!?/p>

將他的理論放在匿名社交產品身上,匿名的形態摒棄了人性中其他面貌,讓其中某一方面以最極端的形式表現出來,平時它隱藏在日常生活中,于是這種真實變得「觸目驚心」,讓人無法接受。

這里無法忽視的是關于人性的一個事實,盡管人性厭惡虛偽,但也并不見得多享受丑陋。于是以解決「虛偽」為起點的匿名應用自然走上了人性的另一個極端。

中美的匿名社交產品其實都意識到這點,并希望能改變目前的狀況。比如 Secret 希望將里面的內容按照不同話題來整合,這樣用戶看到的信息流會根據他們喜歡的話題來排序。如果用戶不喜歡色情、惡毒的內容,這些內容就不會被展示給他們。無秘則通過建立社區規則改變產品的內容和調性。比如當用戶犯規后就會被警告,如果在一段時間內連續犯規就不能再發言。同時,由于其中最惡劣的人身攻擊總會涉及到人名,機器會自動識別涉及到人名的內容,并交由審核人員審核。

但我對這種努力的效果持懷疑態度。曾經有一款叫 Postsecret 的應用也嘗試過各種方法試圖改變應用內惡毒信息泛濫對用戶造成傷害的情況,甚至包括審核每一條信息,但最終發現并沒有效果,于是公司決定主動下架這款應用。

社交的本質是建立信任

回到社交應用的根本,社交的本質是什么?

社交的目的很多,功利的目的包括掙錢、學習等,也有比較不那么功利的目的,比如緩解孤獨感,還有更純粹的目的,就是為了開心。但它無不建立在一個前提下:信任。

實名社交網絡自不必說,其他如基于興趣的社交網絡,像豆瓣、知乎這種,用戶在其中就共同感興趣的內容交流并建立信任,然后發展到現實中的真實社交關系,還有如基于緩解孤獨的社交網絡如陌陌,也是用戶之間通過閱讀互相的個人照片、簡介,再通過聊天建立信任,最后才見面。匿名應用正好相反,它恰恰建立在彼此不信任的基礎上。

朋友之間不信任彼此,所以才需要匿名去吐槽,唯一可以信任的就是這個應用,但這也要打上問號。我在無秘中看到一條關于見(yue)面 (pao) 的留言:如果約到自己女朋友怎么辦?

正是因為不滿足于實名社交網絡才走進匿名世界,即便在其中相談甚歡,也一定不敢撕開面具坦誠相見,因為大家彼此本身就是朋友關系。我們不喜歡暴露自己,尤其當身處于熟人之中時。而這是文明社會的基本法則。

只舉一個例子,比如性,人類文明社會建立以來,性規范逐步確立,很多相關內容都不被鼓勵在社交生活中公開出現,也正因此人們才如此熱衷于在匿名情況下討論它。但這并不表明它可以公然回歸到陽光下,至少目前不可能。

性學研究者江曉原曾經用「性張力」來形容人處于原始欲望和社會規范中間所感受到的力量,他說,在文明社會中,性張力永遠不會減弱為零。在性問題上,人類必須保持「必要的張力」。

同樣,在人性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相比起來,同樣出于滿足緩解實名社交網絡壓力需求出發的 Snapchat 對人性的把握就顯得更有技巧。它并沒有打破實名這個基礎,而是通過破壞內容被記錄這個特性的方式讓人重新在社交中感到輕松。并且,它更鼓勵親密朋友間的「分享」,而不是面向幾百個人的「發布」。

呈現的結果是,盡管 Snapchat 中也不乏色情圖片,但更多是溫情。

我在菲律賓潛水期間認識了一位 22 歲英國女孩,Snapchat 是她使用頻率最高的應用。有天晚上我們一起去餐館吃飯,餐廳老板現場表現了一些非常棒的民謠,她立刻掏出 iPad mini,打開 Snapchat,錄下十秒視頻發送給那邊的朋友。沒有濾鏡、沒有剪輯,跟現實一樣粗糙且轉瞬即逝,沒有壓力。

匿名應用的未來

在關于匿名的產品中一直就有兩條路,一個是社交,另一個是媒體。

比如知乎中的匿名回答問題,產生了無數在實名情況下不會出現的內容。更典型的例子可能是美國的 Glassdoor 網站, 用戶能匿名在其中點評雇主及發布薪酬情況,這個網站已經成了人們在求職時的一個重要參考,它有任何實名網絡或任何媒體都不可能有的內容。

媒體天然喜歡黑幕,爆料本身就是媒體詞匯,兩者一拍即合。

「無秘」在生長過程中也曾經看到過這條路,但最終還是選擇社交,林承仁覺得「媒體價值比較小」,他想做更大的事情——下一代社交網絡產品。

他的探索是最新推出的產品「友問」,他解釋這是介乎實名與匿名之間的一種半匿名狀態。產品形態為你可以向你的朋友提問,并收到你朋友的匿名提問。我下載并注冊了這個產品,發現里面唯一的朋友就是林承仁自己,我的朋友們對這個產品并不是很有興趣。沒有了「爆料」的動力后,這款產品絲毫沒有當初「秘密」的風頭,7 月 25 日上線以來在應用商店中的排名一直在下滑,目前已經跌出了 1000 名開外。

下一代社交網絡產品是什么樣誰也不知道。唯一能確定的是,實名社交網絡之下確實有空隙,下一代社交網絡必定會伴隨著下一股互聯網潮流一起出現。

Snacpchat CEO 在今年 1 月 AXS Partner Summit 上的一段演講讓我印象很深:

未來互聯網的趨勢是到處都是互聯網,沒有現實世界和網絡世界的差別。

因此用戶也沒必要專門為了互聯網上的一個社交網絡賬號通過各種手段美化自己,也就自然改善了實名社交中的社交壓力,這是 Snapchat 得以受用戶歡迎的基礎。

用這個趨勢來看,匿名應用不是消除,而是增加了現實世界與網絡世界間的差異。匿名是另一個世界,一個很難與現實世界打通的世界,因為在現實中,誰也不可能匿名。

無論如何,選擇了社交這條路的匿名應用們,在通過人性把產品引爆之后,正面臨著再利用人性完成一個更可持續的轉換,幫這群抱著爆料的心態走進匿名世界的用戶們找到真正有用的、更為正向的東西。

本文作者:紀云; 來源:極客公園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