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微信,90后的社交焦慮
有這么一句話形容我們常用的社交軟件:QQ上的我查無此人,微信上的我歲月靜好,微博上的我放飛自我。而其實以前在微信剛流行的時候,我們的朋友圈其實很大都是展示自我的,可是現在大都數的90已經逃離了微信朋友圈。
談微信,離不開另外另個社交軟件,QQ和人人網。
當年風靡的QQ,最先解決了每一個90后的表現欲和宣泄欲。QQ空間是一個很多元化的存在,多數90后會選擇彰顯自己的不同,標新立異,撕掉學校里的束縛,在QQ空間里宣泄壓抑。QQ火爆跟90后密切相關,被拋棄也跟90后的長大相關。
2011年到2015年之間,是人人網最火爆的時候。人人網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存在,它確實在最火爆的時期,演變成了中國的Facebook,成為一個校園的半封閉社區。
人人網滿足了90后的表現欲,造出了一部分校園明星,滿足了90后們擴大社交圈的需求,也同樣填補了大學生們普遍的空虛和孤獨?!八⑷巳恕背蔀槊刻毂貍?,而又由于人人的關系比微信的全封閉式更為開放,對于非好友也能看到動態。
人人的訪問量直接跟校園影響力相掛鉤,每個人都對于自身相關的信息高度敏感。這個時候的人人網是一個非常健康發展的社群,人人網社群的崩塌是內外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微信的普及,90后主力用戶畢業離開,也有自身運營和定位的問題。
微信的第一條朋友圈,大部分人都在2013年。那個時候還只有幾十個好友,現在都是1000個左右的微信好友,跟當年人人的好友數持平。
雖然好友數相似,但兩個平臺具有本質上的不同:
- 微信作為一個即時通訊工具,以及時聯系為目的,受眾開放,跟我們手機通訊錄里的聯系人沒什么區別,強調的是人和人之間一對一的強社交關系。
- 人人網的建立基于半封閉社區(校園),維系的社交關系更偏半強半弱。
微信好友加到1000個以后,帶來兩個問題:
- 第一,當我有兩百好友的時候,每一個人我都能清楚地標出他們在我的社交網絡中的位置,而當我有上千個好友的時候,我已經再也不能掌控這個社交網絡了。
- 第二,人人網因為社交功能大于通訊,其半封閉性具有自發的用戶區隔。而微信由于其通訊的工具屬性,導致聯系人太多太雜,社交網絡上的每發一條狀態背后的不確定性都很高。
每一個人的生活狀態都暴露在陽光下,強實名制的特性,使得我們發到朋友圈里的每一條狀態,都會被手機背后的一千多個聯系人圍觀,而他們在手機屏幕后面所形成的印象,又會直接反應到現實中。
這個反饋太過于直接和猛烈,相信大部分人在經歷過發了一條吐槽,第二天被周邊人詢問后,都會對昨天發的狀態感到羞愧。每個人都是明牌在打,都很在意周邊人對自己的看法,最后的結果就是,我要么不在微信上發狀態,要么屏蔽別人。
我們不討論使用微信的60后,70后們,甚至80后,因為他們發布的狀態跟90后完全不同。朋友圈里面的長輩,幾乎都在發無傷大雅的旅游照片,子女團聚,雞湯軟文,或帶有極強的目的性。
而90后是一個極其在意自身個性和形象的群體,主流社群是身邊的同齡人,90后發狀態更多是為了引發關注,博得眼球,彰顯個性。
于是有了分組,有了不看他的朋友圈,有了朋友圈只能看三天,有了屏蔽。
身邊很多同齡人的微信都屏蔽了父母,也有很多人因為分組不當,聯系人中每一個人看到的朋友圈內容都不同,串供了弄得很尷尬。更多同齡人,不再在微信朋友圈發真實的狀態,發的東西越來越圓滑,越來越像段子,從不在微信表達負面情緒,只秀出一個被精心包裝過的自己。
于是,朋友圈,在屏蔽了代購后,90后的朋友圈里,剩下里清一色的旅游照、聚會照、音樂分享、實事熱點、求投票求關注。
一個最明顯的變化是:大家沒發現朋友圈里發九宮格自拍的越來越少了么?多虧了那些“怎么看待那些每天在朋友圈發自拍的人”的熱門討論啊。
以前我們覺得朋友圈好多人很矯情,發狀態不厭其煩,出個門吃個飯都發,多大點事都要發朋友圈。后來我們在朋友圈看不到這樣的真實狀態了,很多人發朋友圈的頻率從三天一更變為一周一更,變為一月一更。
微信的很多功能開發出來后,看似只是一小步,但在強社交關系中都可以引發極大的效應。只能看三天的功能出后,周邊很多人都想設三天,但又不敢設置,擔心被身邊的人質疑動機,帶來的結果就是,很多狀態發了幾天之后,再設置為只有自己可見,用這種閱后即焚的方式,保護自己的同時,避免周邊人的誤解。
讓用戶每加一個聯系人都要考慮要不要分個組,每次回看自己的狀態都加幾個鎖,這種焦慮的狀態,恐怕用戶已經沒有什么意愿去發聲了。
我們應該認真地思考,現在的微信,究竟在為90后解決社交需求,還是是在強化90后的焦慮感,推開我們90后用戶?
微信在剛開始時被定位成即時通訊工具,但貪多求大,試圖通過緊密的即時通訊關系綁住用戶,集合所有用戶的社交場景,讓用戶離不開微信,讓用戶把所有的社交關系都放到微信上,讓微信替代用戶的一切需求,讓用戶沒有動力去點開其他的社交軟件。
可惜,一個匯聚所有的社交關系的軟件本身對于用戶就有極高的負擔,所有的關系都在微信上,我仿佛受到了無數雙眼睛的監視。參考國外的案例:同樣是即時通訊,WhatsApp只有通訊功能,而作為社交網絡的Facebook和Instagram卻可以對陌生人設置Private Mode,用戶主動對好友進行區隔,不加你好友也不會怎么樣。
更何況,國外用戶的心態跟中國用戶完全不同,中國這批90后還沒開放到那個程度,用戶在意自己在人前的形象,不敢輕易顛覆。
這就導致了第二類社交軟件的出現和風靡,匿名或半匿名社交軟件。
泛90后用戶需要更多微信之外的軟件,逃離這個匯聚了我所有人際關系的牢籠。我們渴望在更自由的平臺發聲,渴望我們一時沖動的宣泄不會引發任何后果,渴望更干脆和就事論事的關系,而不是微信所代表的的社會,想對那些不那么熟卻愛下定義的人說關你什么事。
微信已經發展到這么大的體量,要改變是極為困難的事,我們不能指望微信朋友圈能變革成半封閉半公開的信息流模式,也很難改變目前這種很沒有效率的,按時間刷新的朋友圈模式。任何產品在定位之初,就已經考慮清楚了這款產品最在意什么?可以犧牲什么?
但有一點可以改變的,就是能不能不要把所有微信登錄的APP都視為微信好友可見。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全民K歌,唱歌本身就是抒發壓力的方式,如果我錄歌的時候還不能自由自在地唱,還要在意朋友圈里那些不熟的人隨便點進來都能聽到,通過我發的歌分析我的狀態,然后顛覆對我的觀感,豈不是太可怕了。
盡管全民K歌是一個不錯的軟件,但自從點進去了以后,發現朋友圈里面人完全不一樣的一面,決定還是放棄微信朋友圈這么多的粉絲流量來源,繼續去維系陌生人粉絲的唱吧了。
其他軟件也是如此,希望我們內心的空間能夠被保護,希望90后有這樣垂直的社區,得以表達真實的自己,得以發掘更豐富的社交圈層,緩解微信帶來的焦慮感。在如今的狀態下,雖然逃離微信不可能,但不排除我們把微信當做一個徹頭徹尾的通訊工具。
既然微信加好友不完全遵循自己的意愿,不排除我們把聯系人當成手機通訊錄。一切痛點,自然有更合適的產品去解決。
朋友圈里再熱鬧的事情,與我無關。不如打開其他的App去開辟新一篇天,甚至丟下手機,不再宅在家里,現在線下體驗館一個個做的都那么好,常常一待就是一天,孤獨和空虛感消失了,線上社交還有那么成癮么?
作者:Estella_thu
原文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ef8ad89680ba
本文由 @Estella_thu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O協議
作者:寸草,來源公眾號:手游矩陣(ID:shouyoujuzhen)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x4adQ55zkUglYuQIq66SQg
本文由 @手游矩陣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小編 你會寫負面的文章???? 還發表出來? 還什么90后不在朋友圈發表負面?你這帽子蓋的太大了 呵呵 不過是借90后標題博人眼球
朋友圈所承載的分享的同時又要顧及到現實別人看法 自我表達欲寫點東西而已 既然用習慣了微信就想隨手發 但是發多了人家嫌棄你刷屏(嘴上不說,背后嫌棄) 雖不會實質性影響什么 但是不喜歡別人指指點點 還有些不好的看法 以至于整個朋友圈都是些真善美高大上的東西分享 感覺缺少點真實 不全是自己也有身邊同齡朋友這樣感受的 直接朋友圈關掉的也很多 作者想表達的應該是朋友圈現在和剛推出時的比較把
這種強社交關系為基礎的軟件讓我們難以離開,卻深受其害,痛苦不已,有點被綁架的意思,生活和工作失去了明確的界限,越來越少人愿意發朋友圈,而只把它當作一個即時聊天工具。
是的,朋友圈不是什么亂七八糟的人都可以進來
13年用微信到現在,不得不承認,一開始就只是把它當作一個通訊工具的存在,由于工作關系不得不加一些同事和領導,隨著加的熟人越來越多,這種強社交關系越來越讓人感到壓力,仿佛自己一舉一動都被赤裸裸暴露在周圍人面前,而沒有一個空間可以自由發聲,朋友圈從一天幾更到一周一更,到一月一更,全部可見到分組可見,到僅三天可見,最后甚至把朋友圈關閉了……現在微信成了我最不愿打開的軟件,里面除了工作就是一些不得不勉強維持的社交關系,只有少部分是真正我愿意時刻保持聯系的親人好友。
僅能代表部分90后的心態吧
簡書一篇相關的文章:https://www.jianshu.com/p/44deecf06ac8
真實一點朋友,簡單點
“相信大部分人在經歷過發了一條吐槽,第二天被周邊人詢問后,都會對昨天發的狀態感到羞愧?!弊鳛橐粋€90后,我不一樣的是,如果第二天被別人詢問,我會因為我發的東西被很多人關注而感到興奮。
一個微信朋友圈,被來回說,想發就發,不想讓別人看到就屏蔽啊,什么逃離不逃離,哪來那么多矯情、焦慮,你自己想要什么、目的是什么自己不清楚么?
90后,沒有怎么玩過人人,不過微信、qq、和微博的關系確實是這樣 ?
標題太浮夸了,微信做的越來越工具化從一個社交應用逐漸演變成社交+工作的應用與最初的產品定位相比也只是走歪并沒有走遠更談不上走錯。既然微信承載的生活+工作場景越來越重說明它本身是一個好的應用滿足了用戶的各種需求,為什么要逃離?應該做的不是加深管理功能嗎?或者開發衍生版本將生活與工作的場景分開不好嗎?
我也90后,感覺好像沒有回歸QQ和人人的趨勢呢,還是都在用微信的
95后表示沒聽說過人人網,我真沒聽過,啥時候火過的?
那你就太年輕了,曾經的人人網還是很火爆的,能夠找到很多朋友和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