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盛:年輕人最不怕的就是失敗
我受邀參加了北大120周年校慶創新創業投資論壇,并在現場進行了演講,分享給你們~
我非常榮幸今天能在這樣一個特別的場合,特別的時刻,與北大的老師同學們分享一點點我創業的感受。
首先,祝賀北京大學120周年生日快樂!
很遺憾,我并沒能在北大念書。第一次到北大,還是百年校慶時,當時的我,特別想考光華管理學院的MBA,還因此在北大校園里上過一個月的培訓班。當然,故事就沒有后來了^_^。
回顧我個人的成長史,我經歷過北漂的一切。身上只揣了400元錢,在五道口找工作,半工半讀,每個周六早晨都坐著323路,從北京南面趕往北大上輔導班,最后結果比較悲慘,沒有考上北大MBA,于是進入了互聯網。
2002年,我進入互聯網后,一下子意識到跟我曾經學過的很多關于教育和管理的理論都不太一樣。以前,我總認為有條理的管理才是核心。后來,我發現互聯網的管理特別亂糟糟,沒什么流程或文檔,幾個人合伙就能做出一個產品,產品成長也非???。所以,我就放棄了考MBA的想法。
我算是有幸搭上了互聯網這班車。
人的成長就是認知升級
此刻,我想:為什么我會站在這里?到底什么才是一個人成長的根本動力?甚至什么又是社會前進的動力?
我想起了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曾經留下過一句校訓——“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給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重視思想本身的多樣化,集眾家之所長,讓思想真正推動社會前進。對個人而言,如果一個人重視認知和思維模式的升級,而不是簡單的知識或技能積累,他才可能真正徹底改變自己。
關于思想和認知的重要性,我曾經引用過一張圖——哥倫布和鄭和。1405年,鄭和下西洋,我們有300艘船,最大的船當時有幾千噸;哥倫布只有三條小船,晚了80多年,只帶了120個水手就開始了航海,二者實力對比非常鮮明。但一個成功,一個失敗了。
二者真正的差距并不是來自于當時能造出的船和擁有的財富,而是思想格局的差距。我們的老祖宗下西洋只是為了宣揚天朝的威嚴和傲慢,而哥倫布是去探索新世界。因為他知道自己不知道。
只有認知到自己不知道,我們才能以開展對世界的探索,才能對世界做出改變。這兩次航海,在體量上相差上百倍,最后的結果卻是——鄭和對世界沒有什么影響。這是我們必須深刻認識的問題。
那么,對創業而言,認知是什么呢?創業就是找到一個公共的卻不為人知的秘密。這個秘密就是認知。它已經存在那里,只是不被人知道而已。這個秘密一旦被發現,你就會獲得非常好的創業機會。
比如雷軍做小米時,有一次給我打電話說,“為什么手機都要50%的毛利,而PC只要10%就能活得很好?”這個毛利的事實,當時就存在于現實中,只是我們沒有認知到,而雷軍認知到了。所以,我們只有提升認知水平,找到這樣的機會,才能打一場有準備之仗。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我在公司內部做過一次分享,后被我的同事整理成文章發布出來,沒想到竟然10萬+的閱讀,好像影響蠻大。
有時候去投資論壇,就有人說“看過你的文章,你是個思想家”。我心里想,“你在罵我嗎?我明明是個創業者?!焙髞硐胂?,有思想也挺偉大的,如果有幸被稱為思想家,也是一種榮幸。
創業黃金三角:人-時代-行業
一個人的成長其實與時代、行業的整個大趨勢密不可分。只有結合整個社會大勢的變化和行業的變化,才能快速完成一個人的自我成長。
時代機遇、行業勢能、人的思維模式,幾乎是創業的黃金三角。你能不能抓住時代的機遇,順應行業的勢能,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思維模式?
以前,我們認為輸入A就會有B。中學課本的教育都是機械化的,給我們自己造成很大的影響。在快速的變化時代當中,有的時候你說完全靠自己簡單的去努力,能不能真的成功?其實真是很大的問題。只有順應這個時代,跟這個時代一起成長才有機會。
那么,AI時代創業的機會在哪??
從外部環境看,這個時代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我進入互聯網一轉眼也快20年,我發現,這個行業正在出現一些我不是特別理解的變化。
昨晚有一篇文章被刷屏了叫《騰訊沒有理想》,不管騰訊有沒有理想,騰訊跟10年以前的騰訊完全不一樣。那個時候,所有人都在罵騰訊,而今天很多人都在幫騰訊說話。騰訊從以前什么都做的“全民公敵”,開始變成嵌入在這個行業里的“生態型組織”。
曾經有一位同行做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他說,騰訊像千年老妖一樣,把自己的各個血管接在不同的童男童女的身上,保證自己總是獲得最新血液。騰訊投資那么多公司,難道只是獲得資本回報嗎?其實更多是站在行業信息的認知點上,比別人更快理解行業的大變化。你可以說,他喪失了很多陣地,也可以說,他一直把握著核心的點,比如社交、內容等最核心的戰略地。
這個時代正在發生很多變化,比如中美貿易戰,兩大國的沖突,不可避免。但我們還是有很大的機會,逐漸從模式創新轉向技術創新。
這是技術人的好時代。我自己在組建人工智能的團隊時,招的第一波人工智能的人,現在走了一大半。他們一年之內的工資至少翻了三倍以上,接連又是一波一波新的人來搶。
其次,互聯網已經成為傳統行業,所有行業都會變成傳統。我記得十幾年前和百度云一位員工聊天,他說,你覺得電重要嗎?沒有電社會就癱瘓了,但是電就是傳統行業。因為它沒有巨大的變化,它就能向頭部不斷集中?;ヂ摼W將來也一定會這樣。
有一次見汪峰,我說,耳機做得很好;他說,耳機是個小事情,我正在做一個APP叫歲月,然后就給我看。我看完后,內心非常崩潰。回來跟我們設計部門同事說,你看人家唱歌的都把APP做得如此好,我們今天有什么優勢呢?
小程序、公眾號、APP……以前能寫出這些的人就是時代的數字英雄,今天能寫出一段APP的人已經太多了。這是一個必然的事情。最近幾個上市的互聯網公司,包括搜狗、B站、愛奇藝全部當天破發。一定不是簡單的偶然現象。
頭部廠商會擠掉尾部廠商的流量,這是商業邏輯。
此外,人工智能對各行各業的改造,其速度和規模將遠超互聯網。今天是一個嚴重的跨界時代。所有人在談的都是如何搞體驗店,如何搞線下,如何用人工智能把線下店的模式改造好。這個時候,線下成了洼地。
為了搞機器人,我跑了全球很多工廠,包括特斯拉的智能化生產線,日本發那科機器人的生產線。尤其日本的機械臂,讓我印象非常深。全部是機械臂生產機械臂,7乘24小時工作,去年有22億的銷售利潤。
當然,人工智能對制造業的改造只是第一步,服務業會是第二步。人工智能對整個實體經濟的改造,其規模至少比互聯網大10倍,各個領域都有可能去打通。
一旦,人工智能將整個線下物理世界數據化了,就真正能消滅線上線下很多天然不可實現的壁壘。
劉強東說,關掉自己的線下店。因為線下店里的每個人來看了什么東西,買了什么,停留了多久等等,都沒法數據化。線下店的效率永遠沒有辦法與線上銷售同日而語。如今,線下店可以實現誰來了也知道,做了什么動作,都可以知道,線下也是網絡的一部分?;ヂ摼W會變成基礎經濟。
VUCA時代:從復雜到超級復雜
有一個詞叫VUCA時代,四個字母分別指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和模糊性。這個概念來自一本書叫《賦能》。作者是美軍特種兵,他記錄了美軍打伊拉克時很快取勝,但打基地組織時卻很難打。
這個時代已經開始變成了:從復雜到超級復雜。我現在想,以前做互聯網非常開心的一點,就是只要做好一個點,用戶滾滾就來了。做一個界面的改進,改進一下,就增加30%的用戶,再改進一下,又增加30%。也不需要推廣,用戶都會來。等到這幾年,所有的公司都在跨界。
以前,聚焦才是管理學的核心。今天,所有的公司都談不上聚焦。因為時代發生特別大的變化。一旦聚焦,可能會錯失掉機會。最大的悲哀就是你把一件事情做的最好了,然后你被淘汰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諾基亞等等。
這個時代,要加強足夠學習和判斷形勢的能力。
某一個單獨技能本身,非常容易被淘汰的,只有加強自己的核心能力建設。每一個人都應該認真學習硬知識,跟著這個時代的知識不斷變化。馬斯克說要做火箭,很多人都嘲笑他。記者問,你怎么學會了軟件?他說,因為有很多書和文章,我想要做成這件事就去學。他是這個時代非常牛的人。
學習是我們的主題。每個人都應該跟著這個時代不斷增加自己的學習。
那么,創業者還有機會嗎?不管騰訊有沒有夢想,我們得有夢想。我們要敢想,同時與眾不同的思考。我們這個時代缺少對與眾不同者的寬容度,但沒有關系,自己一定要強大。
我經常去看美國的創業者,他們都在做航天、生物科技、量子計算、機器人、人工智能等等。很少看到一個真正做APP的創業者,不是沒有,是很少。就算做APP,也是做聊天社交類。不過很少看到做智能硬件的,因為都被中國創業者打下去了。
美國的創業史,就是不斷地被后來者居上,找到新的、更高端、更大的領域重新開拓。我看到日本汽車把美國汽車打下去,然后美國出了特斯拉;韓國電視把美國電視打下去,現在又出了蘋果,更上一步在做衛星、航天等等,我們中國創業者更多在做O2O。
不過今天,也能看到我們在人工智能、工業制造,包括這次在芯片上的投入,很多應用型的創新開始反哺我們的技術層。騰訊和阿里巴巴對整個科技的推廣也是很大的。
我在阿里巴巴工作過幾個月,當時阿里巴巴只有三個人做搜索,沒有想到現在的阿里云是全世界第三大云了。
我并不認為中美創業者有優劣之分。只是我們看到這個現狀,作為創業者創業的時候,有北大這樣的背景可以想的更大一點,從更大的角度出發。
掙容易錢的時代過去了。我們要下決心做更難的事情。
機會一直存在,而且會越來越多。因為,整個時代,科技的變化是加速的,但是不會那么容易了。像80年代擺個地攤,賣些衣服就能掙錢,今天是越來越難,但可以有一些不同的東西。
我自己看到的機會就是AI+軟件+硬件+服務=機器人。我們也要做一些難的事情,為此我們成立了一家公司————獵戶星空。我們發布了好幾款機器人,有接待的,還有陪伴孩子的等等,也做了音箱。
我們推出了價格只有對手幾分之一的機械臂,前端加了攝像頭,讓機械臂認識物體,減少對硬件精度的要求,降低成本。
機器人這個領域,中國、日本和德國差距非常大的部分,都意味著非常大的機會,并可以和服務場景結合。
我們還自主研發了語音、視覺、導航等等的技術,花了兩年的時間,一點一滴沉淀這些技術。
到今天為止,我認為,做機器人也好,人工智能也好,真正最大的風口還沒來?,F在社會對它更關注,整個輿論覺得這是巨大的機會,實際上商業化落地的場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創業一定要看3年、5年、10年的東西,不要只看眼前的東西。時代變化很快,眼前的很多東西,一個轉彎就沒了。如果放大2、3年來看,會覺得每個對手都不可戰勝。如果放大10年來看,很多對手可能沒有那么可怕。
光有AI技術本身不夠,還要和應用、硬件結合,才使我們有機會找到10年、20年的大風口。
年輕人最不怕的就是失敗。每一次失敗,都給下一次成功增加一個往上的階梯。
作者:傅盛
來源:“傅盛”(ID:fstalk)
本文由 @傅盛?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大佬,沙發!
聽過大佬帶領獵豹穿越生死線的故事,心生敬佩溢于言表啊……
大佬,發言,我來搶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