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復興:到達某一個點時,就應該點擊刷新

3 評論 11449 瀏覽 22 收藏 74 分鐘

6月16日,筆記俠為大家整理了混沌大學創辦人李善友教授的大課分享筆記,隨后還精心為大家準備了相關思維導圖、知識卡片,廣大俠客表示大有裨益,留言期待李善友教授更多精彩內容。So,你們期待了內容來了,趕緊搬好小板凳,拿起筆記本,我們要開課啦~

一、引言:組織心智

現在我來分享的微軟案例,主題是“組織心智”。

《創新者的窘境》說,一個企業之所以陷入創新者的窘境,主要有兩個原因:

  • 原因一:由于外在的生存結構,把它叫做價值網;
  • 原因二:歸于內在的思維模式,我們可以把它叫做企業(組織)的心智模式。

1. 企業心智枷鎖

《經濟變革成長論》作者理查德·尼爾森和西德尼·溫特說:

組織通常更擅長在一個恒定環境中執行自我維持性的任務,而非應對重大變革。它們更擅長沿著一成不變的方向實施變革,而非執行其它類型的變革。

用兩條曲線的理論一看就清楚,任何一個企業都擅長走在自己熟悉的道路上,任何一個企業都不擅長改變到另外一條道路上。

因為,在變化中,外在的客戶把企業困在第一條曲線;另外一個原因是,由于企業的心智模式,把企業困在了第一條曲線。

相對于外在可見的客戶(畢竟每天、每月、每個季度有單子給到企業),心智模式看不見、摸不著,而又無處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每一舉每一動。

把企業按照童年、少年、青年、老年分成幾個階段,并用破局點和極限點兩個概念來區分一個企業的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初創期

初創期,最重要的任務是找到破局點,如果找不到破局點,永遠只是在第一水平重復。

第二個階段:成長期

一旦過了破局點之后,會在一個昂揚向上的曲線上快馬加鞭地往前走,可以把它叫做“成長期”,但逼近極限點時,企業發展速度已經下降了,在管理里,就會出現大量的問題。

第三個階段:成熟期(失速期)

當企業發展速度降下來時,就會進入到成熟期,也是失速期。

在這三個階段,最主要的價值模型在第一階段就已經形成了,初創期時靠的是創業激情、夢想,兄弟們加油干。

在成長期時,已形成自己的企業心智模式了,用克里斯坦森的模型,叫“資源、流程、利潤標準”,用馬云的模型,叫“愿景、使命、價值觀”。

但是,任何企業最后一定會遭遇成熟期,會陷入到非連續性的窘境,會遭遇到阿喀琉斯之踵。

這時,原本幫助企業進步、成長的企業文化,反而成為最限制成長的枷鎖。

我們把它叫做“企業心智枷鎖”。

從進攻型變成防守型,有各種各樣的擔心、焦慮。即使收入、利潤很高,員工數很高,在業界的地位也很高,但擔心失去,失去產品、客戶,擔心利潤率下降、市值下降,擔心被董事會干掉。

Netflix的CEO哈斯廷斯說,面對這種情況,大多數企業會防守,而他們要進取到讓自己毛骨悚然的境地。

心智枷鎖為什么會發生?

從哲學而言,是因為一種形而上學的禁閉,或者叫“群體思維盲區”。

思維邊界已經形成了,思維邊界限制了你,扭曲了你,可是身處思維邊界之內,你觸碰不到心智邊界,當然也無法改變它了。

于是,盡管外部世界在變化,而我們的心智模式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

再次強調:

第一,所在外部的生存環境一直在變,而且變化的趨勢是越來越糟;

第二,企業心智一旦形成,幾乎無法改變。

你的心智模型只有和外在的生存環境邏輯自洽,才能幫助你更好地進步,等它們兩個分裂久了,邏輯失洽了以后,就會出現問題。

限制你不能從第一曲線跨入第二曲線的最重要力量,是因為第一曲線所形成的心智模式。

2. 心智模式

為什么叫心智模式?

模式是對客觀世界、經驗世界的簡化,客觀世界的數據、信息、知識量太多了,假如對每一個信息都做出反饋,整個思維能量是不夠的。

必須對外部世界簡化,簡化成簡單的模型,模型有助于對未來進行預測,這是思維模型和心智模式的作用。

但是,面對非連續性時,原本幫助你決策的思維模型,這個時候成為通往改變路上唯一重要的障礙。

面對非連續性時,如果你的眼睛已經和第一曲線結合在一起了,這時決策者所“看到”的資料,都是跟第一曲線(現行)心智模式“相符合”的資料,而不是與此模式有所矛盾的資料。

你只能看到你的心智模式想看到的東西。

你都不知道,你在第一曲線的心智模型,扭曲了這個世界,你只看到你想看到的東西。可悲的是,自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理查德·福斯特在《創造性破壞》一書講到:

在不連續性時期,除非企業領導層有所異動,引進更新、更適當的心智模式,否則原班領導是不可能放棄現行心智模式的。

除非原有領導換掉,換一個和未來第二條曲線心智模式一致的人,才有可能把曲線掰過來。

還有我說的這個“看”字要加一個引號,因為第一曲線是現在的,真的是用肉眼可看的,但是第二曲線是肉眼看不到的,需要用思想看到。

通常人們都說眼見為實,你只能看到你看到的東西,你不肯放棄它。

3. 原有的心智模式太難改變了?

那就成立新的獨立小組

微軟在變革時,新CEO是云業務的負責人,而云業務恰恰是微軟重生的一個新興業務。

面對非連續性時,一個企業總想把自己從第一曲線轉到第二曲線,就是轉型。但是,《領導力與新科學》作者瑪格麗·特惠特莉說,75%的組織轉型以失敗告終。

從第一曲線硬扭到第二曲線,太難了,只有25%的企業能夠在短期和長期增長中取得成效。

主要原因,正如吳伯凡所說的:

組織變革之所以困難,是因為40%心智模式自動化了。

因此,千萬不要和心智模式去做斗爭,尤其是不要跟群體心智模式做斗爭,太難了。

心智模式隱晦不明、無法言傳、深藏不露,但是它無所不在,沒有它,我們什么也做不到。

4. 什么叫心智模式?

在組織里,那些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眼神一對就知道怎么想的,說不出來、默認的一些action(活動/行動),叫心智模式。

它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而且大部分的心智模式是難以用語言描述出來的。

很多公司都用文化、價值觀來描述自己的心智模式,也僅僅能夠描述出心智模式的小部分。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能夠改變心智模式的,少之又少;自我突破的,少之又少。

因此,如果你所在的行業面臨第二條曲線,不要覺得第二曲線要把自己干掉了,不要試圖把原有的第一條曲線全部轉到第二條曲線。

任何一個產品都有它的生命周期,一旦它開始成長,就讓它按照自己的生命曲線盡可能去長吧。

既不要把第二曲線硬扭到第一曲線,也不要把第一曲線硬轉到第二曲線。

一家公司的CEO有兩個職責:

第一,讓核心業務、第一曲線拼命地發展,發展到它有可能走到的極致,拉長它、拉高它,走到哪里算哪里;

第二,與此同時,親自帶領新的組織開辟第二條曲線。

5. 為什么前面加了一個“親自帶領”?

因為很多CEO說,有了第二曲線,派一個小團隊去試一下就完了,只是做幾個嘗試。

大量的數據證明,如果沒有CEO本人的介入,第二曲線成功的比例極小,因為第二曲線失敗的概率極高,如果沒有CEO、創始人本人強力推進,第二曲線很難。

但是,重點想表達的是,這兩條曲線各自走自己的路,不要扭在一起,一個成熟的機構,總是希望在第一曲線的框架之內開發第二曲線,或者把第一曲線扭到第二曲線,希望新舊機會同時兼得。

這基本是一條死胡同,只有2%的公司能夠做到雙元性的創新,在同一個組織架構、同一個團隊、同一個激勵機制下,雙元性的創新只有2%。除非企業成立兩個彼此獨立的機構,從屬于不同的價值網。

6. 為什么要兩個不同的機構呢?

因為兩個機構的價值網不一樣。什么叫價值網?價值觀之網。兩個不同的機構,價值觀都不一樣,KPI、激勵機制都不一樣。

《創新者的窘境》作者克里斯坦森建議:用獨立的小型機構應對新興的破壞性機會。

7. 為什么把第二曲線放到第一曲線,不能成功?

如欲成功,必先自宮。這句話表明,一個人是不可能自宮的。

第一曲線要為第二曲線提供一個保護傘,什么時候能為第二曲線提供保護傘?

就是第一曲線還沒有到達失速點之前,可以給第二曲線提供保護傘。在第一曲線沒有到達失速點的時候,就要開始規劃第二曲線。

IBM從大型機失掉了小型機,但是在接下來一波的PC機里居然又重生了,為什么?所有其它大型機,甚至小型機,都沒有成功進入個人電腦領域,為什么IBM能夠成功?

IBM的秘訣是,原有大型機的總部是在紐約,然后IBM在遠離總部的弗羅里達州成立一個獨立機構,做PC機,地理位置的隔絕之外,它有權向任何供應商采購自己的組件,也可以通過獨立渠道來銷售產品,并建立了一個和自己的新曲線差不多一致的成本機構。

大型機是自己制造、自己銷售、自己做售后服務,但是PC機,所有人都知道,是組裝的。IBM的PC機是這樣重生的。

克里斯坦森講過一句很形象的話,我們需要一個能為1萬美元訂單而歡欣雀躍的機構。

什么概念?

如果大型機和PC機的同事在一個辦公室工作,每一臺大型機是100萬美元、50萬美元,賣掉一臺大型機,一下就是100萬美元、50萬美元的單子來了。

但每賣一臺PC機,才 10000美金,那些賣了100萬美金的人會怎么看你?

亞馬遜貝索斯的《2007年致股東信》寫到:

一些大公司由于缺乏耐心,很難將新的業務由小做大。

在我看來,亞馬遜的公司文化對具有巨大潛力的新業務提供了不同尋常的支持。我相信這是亞馬遜競爭優勢的一個源泉。

我記得1996年,我們圖書銷售額突破1000萬美元大關的時候,我們是多么激動!我們不能不激動,我們的圖書銷售是從0增長到1000萬美元的。

現在,當亞馬遜有某項新業務的營收增長至1000萬美元時,整個公司的營收從100億美元上升到100.1億美元。

對于我們運營著高達數十億美元現有業務的高管來講,很可能會對此嗤之以鼻。但他們不會,他們注重的是新興業務的增長速度,并會發送電子郵件表示祝賀。

這相當酷,我們很自豪這是我們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但是大部分公司都會喪失掉這個能力。

我們通常會看到一個新的機構,尤其是和原有機構特別不一樣時,甚至會采取物理上的隔離,這種物理上的隔離,讓我們想起新物種產生起來的必要條件,叫生殖隔離。

新物種是怎么產生的?

越大的物種,越難變化。

把有變異的那些小物種,扔到一個地方,和原有物種之間沒法交流,沒法產生繁殖,讓他們在內部繁殖,繁殖到一定程度時,他們和原有主流物種之間已經不能產生繁殖了,這個時候,新物種產生了,這就是物理隔離。

衍生組織和這有類似的地方,不一定要物理隔離,也不一定要資本結構上的獨立,但是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獨立的決策權,購買資源或者銷售、決策的權力一定要獨立開。

再舉一個成功的案例,還是來自于亞馬遜。

貝索斯真是當今數一數二的企業家,堪稱一個偉大的企業家。

當蘋果做出iPad以后,他突然發現,如果在iPad能夠讀書,就沒有人去看紙質書了,整個原有的業務就會被摧毀了。所以,他想,與其被蘋果摧毀,不如自己摧毀自己。

亞馬遜的高管(包括貝索斯本人)熟讀《創新者的窘境》,據說他們每個季度會重新討論一下這本書,對照自己的業務增長模式重新討論,這本書大大影響了亞馬遜的重大決策。

比如他們看到這句話:

那些解決了創新者窘境的公司,只有當他們圍繞破壞性技術建立起新的、獨立的業務部門時才能成立。

這句話深深地觸動到了貝索斯。

他想做Kindle。他調什么人來做Kindle?

他手底下有幾個子弟兵,跟著他很多年,非常相信他的文化,幾乎是貝索斯指哪兒打哪兒的子弟兵。

其中一個叫凱塞爾,原本是亞馬遜賣紙質書部門的負責人,換句話說,他是亞馬遜根基性業務的負責人,然后讓他來負責Kindle。

貝索斯直接從《創新者的窘境》中吸取了經驗,做了一個令人意外的配套決策,直接解除了凱塞爾在亞馬遜傳統媒體業務部門的職務。

也就是說,一個負責主營業務、主要收入的負責人,派給他一個新業務的時候,把他原有的職務給免了。

貝索斯堅持認為凱塞爾無法管理紙質媒體和數字媒體業務(Kindle),否則就會把紙質書的經驗Copy過去,然后人才互用,簽約商互用。

他說,如果兩種業務你都管,你將永遠不能牢牢地抓住數字化的機遇。

如果同時管理這兩種事情,屁股決定腦袋,眼睛一定會盯著給帶來數字最高的那個部門,一定是第一曲線,而不是第二曲線。

如果認為第二曲線是公司未來成敗的決策點、關鍵點的話,就必須all in第二曲線,甚至把職務都取消了。

接下來,他說了一句金句(我認為是管理史上至少可以排進前十位的金句),他對凱塞爾說:

你的工作就是干掉你的生意!你的目標是讓所有賣紙質書的人都失業。

很顯然,他選擇了凱塞爾,并不是因為凱塞爾在紙質媒體業務的心智模式和經驗,而是因為這是一個領悟他本人思想模式最好的人。

凱塞爾就像按菜譜做菜一樣,聽從了《創新者窘境》里面的指導。

亞馬遜的總部在西雅圖,他遠離西雅圖,一個人跑到硅谷,然后在硅谷帕拉托建立了一個新的子公司,從帕拉托的硬件和互聯網公司里重新組建了一個團隊,并且把新公司的名字命名為126,為什么呢?1代表A,26代表著26個字母Z。

幾年時間,隱姓埋名,用一個126實驗室的方式,并不是亞馬遜的方式,重新招團隊、重新進行設計,目標是干掉自己原有的團隊。

這個實驗室和Kindle項目,不但資源、團隊、地理位置獨立,連項目本身在總部都高度保密。

在一次會議里,有一個女士站起來問貝索斯,說聽說我們在硅谷有一個實驗室叫126,這是什么?貝索斯只是簡單回答,說它只是我們在加利福尼亞北部的一個研究室而已,然后就問有沒有下一個問題,完全獨立出去和保密。

以上簡潔地講述了第一、二曲線的組織方針:

第一條線盡可能往前走,第二條線獨立去做。

CEO本人一定要在第二條曲線開始的時候進入。

為什么呢?

第二條曲線找到破局點之前,一開始是下降的,是有風險的,只有CEO本人能夠抵得住這種下降。

常規的做法是,第二曲線獨立小組織。

二、微軟刷新

1.改變心智模式,大象重新起舞

大公司轉型非常困難,有沒有成功的經驗?

刷新微軟。

但是這個案例太難了,要費非常大的力氣才能做到。正因為它難,一旦形成之后,非常神奇,而且它的改革者本人是內部的職業經理人。

2014年,印度人納德拉成為微軟第三任CEO(順便說一下,美國高科技公司CEO都快被印度人接管了)。之前他是微軟云業務的負責人,四年過去了,2018年1月31日,微軟市值創歷史最高點,7315.6億美元,跟四年前納德拉上任時相比,微軟市值翻了2.43倍。

相信很多人已經把微軟忘掉了,覺得微軟是很多時代以前的故事。微軟現在市值已經到7000多億美元,超過了Alphabet(谷歌母公司)。

很多人說,微軟可能是歷史上第一個會超越萬億美金市值的公司,現在重新贏得了投資人的興奮。

在過去四年,它的市值增長大于以下所有公司市值增長量的總和:Uber+Airbnb+Netflix+Spotify+Snapchat+WeWork。

微軟的三任CEO特別有意思,對應了三個時代、三條曲線。這個案例完美地印證了第二曲線。

微軟PC時代CEO是蓋茨,移動時代的CEO是鮑爾默,云時代的CEO是納德拉,恰好是三個曲線。第二條曲線畫的是虛線,它在第二曲線沒有跨越過去。

從短期看,市值是放大器,但從長期看,市值是稱重機,有多少分量,一定會出現在這兒的。

我們從市值來看這三個時期,非常有意思:

  • PC時代,1976-2000年,市值昂揚向上,指數級增長,那個時代只有雙子星座,一個是蓋茨的微軟,一個是喬布斯的蘋果,但事實上,那個時代,蘋果是遠輸于微軟的,微軟的進步是指數級的;
  • 移動時代,也就是鮑爾默的時代,市值就滑下來了;
  • 2014年到今天,短短四年時間,這個曲線又昂揚上去,并且超過了歷史最高點。

它在第二個曲線被錯過,然后從第一曲線追到第三曲線。

我們把三個時代整理一下:PC時代崛起,稱王,微軟是PC時代的王;移動時代迷失;云時代重生。不得不佩服微軟,錯過整個時代,今天還能重新活下來,而且重新昂揚上去,了不起。

2.PC時代的王者是如何錯過移動時代的第二曲線呢?

如果往回追蹤,這件事情的根源取決于比爾·蓋茨,比爾·蓋茨是微軟創始人,他的眼界和邊界遮蔽了微軟30多年的時間。

比爾·蓋茨最早的使命是什么?

在1980年,所有人認為電腦是給商業化應用的。比爾·蓋茨說不對,他要讓每個家庭、每個辦公室都有一臺電腦。

這個理念跟喬布斯是一樣的,他們兩個人聯合起來有了個人電腦的時代,這在他少年的時代、當時的時代,是一個偉大的夢想。

經歷了Windows史詩般的成功,大家都離不開微軟的Office、Windows。微軟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Windows是微軟里面的Queen,不能被觸碰的Queen,一切有可能損害Windows作為品牌和主營業務的行為都應該被禁止。

這是不是一個主營業務依賴的路徑?不能碰Windows。

一切必須在Windows平臺上,而且上帝禁止我們在另外一個平臺上運行。(By:微軟創意策略分析師卡羅琳娜·米蘭希)

所有的一切是為Windows開發的。

貓眼文化CEO鄭志昊寫過一篇文章,里面有這么一段:

當年我還在微軟的時候,2005年到2006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公司請了一個非常貴的咨詢公司給微軟,尤其是我所在的部門,也就是給MSN做戰略規劃。咨詢顧問提出的建議是:微軟只有一個品牌叫Windows,所以不要有任何東西偏離Windows,要聚焦在Windows品牌上。(MSN Message本來跟Windows沒有任何關系)基于這個邏輯,后來MSN改名叫Windows Live Massage,要按照Windows來做交互和視覺。整個微軟MSN產品線大概有兩年處于停滯狀態,去改UI和理念。這在事實上就不是以用戶體驗為目標的,而是以所謂的品牌一致性為目標。

一個家的老大太牛逼了,要求老二、老三必須按照老大的模樣去長。Windows在公司的老大位置強到這樣。他們曾經收購過IE,但是在Windows老大的強悍之下,IE活活給憋死了,這就是主營業務帶來的遮蔽。

創始人的認知邊界是一個企業真正的邊界,創始人蓋茨界定的PC邊界,是微軟在30年時間無力掙脫的發展邊界。

這是一個創造了PC的人,這是一個定義了PC的人,但是他對PC機的定義,最后束縛住他自己,其他人走出去了,他沒走出去。

再來看這個定義是如何束縛住第二任CEO鮑爾默的。

鮑爾默在原有的KPI做得相當好,他成功推動了Windows和Office業務的穩定發展,營收在他手里面漲了四倍,營收做到每年778億美元,利潤更是瘋狂地漲了十倍,達到267億美元。

如果拿收入和利潤作為衡量指標,鮑爾默是相當成功的,員工人數增加三倍, Windows操作系統在PC占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

但是他錯過了第二曲線,錯失了移動計算和云計算的最佳時機,平板電腦只有4.5%的市場份額,搜索領域只有5%,MSN失敗并退出市場。

由于全球PC遭遇極限點,Windows也開始遭遇極限點。如果整個行業遭遇極限點,行業里的任何公司個體的努力都無效。

鮑爾默功在PC,失在移動。

即便鮑爾默在2013年(他工作的最后一年),他說,在微軟,沒有什么比Windows更重要,甚至Windows這個詞在微軟已經勝過Microsoft這個詞。長子對家庭的控制到了什么樣的程度。

比如他推行“一處開發、處處運行”的開發理念。什么叫“一處開發、處處運行”呢?他希望開發的產品,在PC端、移動端全都一樣。

這讓我想起騰訊從PC端QQ,到了移動端手Q的時候,說要確保QQ在移動端和PC端用戶體驗一致性;讓我想起早期的微博,在一次重大改版說了一句話,要確保微博在PC端和移動端用戶體驗的一致性。

再強調一次,第二曲線和第一曲線的性質不一樣,硬往一處擰,做混搭,歷史上從來沒有成功過。

所有PC端的IM向移動轉型,全失敗了。只有微信,而微信是直接生在移動端的。

這個公司變得很傲慢,微軟本來是要幫助別人做事情的,但是它自己變得很傲慢了。

納德拉評價鮑爾默說:

“你提出一個想法,他總會說‘這是他聽到最蠢的想法’或‘我不同意’。要對付他,你必須堅持不懈?!?/p>

還記得喬布斯臨死之前講過的一段話嗎?鮑爾默得罪了喬布斯,喬布斯特別記仇,睚眥必報,臨死之前在他那本傳記的最后寫了這么一段話:

做銷售的人經營公司,做產品的人就不再那么重要,其中很多人就失去了創造的激情……我認為只要鮑爾默還在掌舵,微軟就不會有什么起色。

言猶在耳,很快,2013年8月23日,微軟宣布,公司CEO鮑爾默已決定在未來12個月內退休。連誰來接替都沒說。宣布這個消息后,公司股價周五開盤上漲了8.3%。

一個企業面臨轉折期的時候,面臨非連續性轉折期的時候,除非把原有心智模式的負責人換掉,否則公司沒有辦法,這是一個活生生的案例。

3.移動時代迷失的微軟是如何大象起舞,重回巔峰的?

很顯然,這是一個關于轉型的故事。

75%的企業轉型以失敗告終,微軟是怎么做到的?

一個公司一旦達到失速點,只有10%能夠重啟增長引擎。從2008年到2013年,已經下降了這么多年,微軟怎么又重啟增長引擎呢?

納德拉是怎么樣讓它重新起來的?

他上任之前的微軟,智能手機業務已經被蘋果和Google絞殺了,云計算是亞馬遜主導的天下,搜索在繼續燒錢,份額不到6%,Win8是微軟歷史上被詬病最多的系統,Offece被系統綁定,限制使用臺數,微軟的市值不足3000億美元。

錯過了第二曲線,從第一曲線跨到第三曲線,很少見到成功的先例,他怎么做到的?

為了研究這個案例,看了很多資料,我把他的自傳《刷新》看了兩、三遍,他選的詞特別有意思,叫《刷新》(《Hit Refresh》 )。

所有玩互聯網的人都知道這個詞,在電腦上或手機上操作的時候,按一下刷新(Refresh)鍵。Hit Refresh,點擊刷新,他用“刷新”( Refresh)作為這本書的主標題。

納德拉說:

“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內部人士(他在做CEO之前,在微軟做了22年),我的任務是重新開始,像刷新瀏覽器加載頁面一樣,刷新微軟的新一頁,推動微軟的重生?!?/p>

他并沒有延續過去,而是說我要刷新。刷新,又不是把過去完全扔了,刷新是把什么東西刷出來。他要刷新微軟。

納德拉說:

“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乃至于每一個社會,當你到達某一臨界點時(備注:這個臨界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失速臨界點),都應點擊刷新,重新注入活力、重新激發生命力,重新組織并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p>

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內部人士用“刷新”這個詞來定義自己的戰略,令人眼目一新。他說:“點擊刷新是一個非常少見的創意,將來有一天,像Facebook等公司停止增長時,它們也需要點擊刷新?!?/p>

并不是轉型,而是刷新的選擇。

4.刷新有哪些關鍵之處?

《刷新》寫得很多,我整理成三個關鍵環節:

第一,刷新微軟的使命;

第二,刷新微軟的戰略;

第三,刷新微軟的文化。

(1)刷新微軟的使命

我以前是做HR的(筆記俠注:曾在摩托羅拉、美國鋁業集團、博士倫公司等大型外企任職HR),可能做一行不喜歡一行,對使命、愿景、價值觀這些虛無縹渺的詞匯,總有點不太舒服,很像是打雞血、勵志、忽悠人,覺得沒什么意思。

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一個CEO真的把使命這個虛無縹緲的詞匯落到實處,真的改變了使命之后,整個公司煥然一新。

他說:

“我們習慣于談論微軟的使命——‘讓每個家庭的每張桌子上都有一臺電腦’。但在上世紀90年代末,至少在發達國家,我們就已經完成了該目標。”

為什么還要再談這個使命?

這個使命是1976年蓋茨創業時提出來的,只有納德拉發現這個使命過時了。早就達到了,為什么現在還提這個使命?

他說:

“蓋茨對微軟使命的定義,在邏輯上存在一個極限點/失速點。而我們并沒有考慮一旦目標完成,公司接下來的發展方向?!?/p>

鮑爾默為什么失?。?/strong>

鮑爾默身處移動時代,但是所肩負的使命是已經過時的PC使命。

納德拉發現了這件事情。

可以把使命、愿景、價值觀、文化叫做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一定要和所處的生存結構達成邏輯自洽,才能獲得增長。

有一個悖論,所處的生存結構是一路變化的,而且越來越糟,但是心智模式一旦形成,是不能改變的.

等外在的生存結構跳到一個截然不同性質的第二曲線時,心智模式居然還在第一曲線,這個時候心智模式和新的生存結構之間發生了邏輯失洽,就必須要有革命了。

這個案例完美說明了,當你在給公司確定文化時,要知道文化一開始是幫助成長的,等外部生存結構變化以后,文化反過來是傷害你的。

在移動時代,真正傷害了微軟的,不是別人,是微軟過時了的使命傷害了微軟,這叫既有使命遮蔽,或者叫思維遮蔽性。

那么,使命到底是什么?使命由何而來?

納德拉原書的副標題叫《重新發現微軟的靈魂》,有沒有一種追究終極的味道?

喬布斯重返蘋果之前,做了一次演講,說“蘋果的產品沒有靈魂”。納德拉也提出了一句幾乎同樣的話,言外之意是微軟的靈魂喪失掉了,微軟已經是一家行尸走肉一樣的公司了。

納德拉說:

一個公司的使命是它的靈魂的表述。公司的靈魂是什么?我說的不是宗教上的靈魂,而是一種最自然的表露、內在的聲音。我們必須要回答: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我們為什么而存在?

他說的一個公司的使命,和財務、產品、技術無關,是從心里、靈魂里流淌出來的東西,是做這件事情、技術、產品、解決方案背后的東西,這叫靈魂。

我們為什么而存在?或者人生的意義,這原本也是虛無縹渺的,但在這個案例,我發現是實實在在的。

下面這段話,就是他的發現:

“‘讓每個家庭、每張辦公室都有一臺電腦’,這是蓋茨40年前為微軟確定的使命,但是我認為它更像是一個激勵人心的目標,而不是使命。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最先激勵我們開發個人電腦的?這背后的精神又是什么?”

蓋茨在40前開發個人電腦提出這個目標背后的精神和動力因又是什么?

很顯然,這種思考方式就是混沌大學所推崇的第一性原理式的思考方式,也就是奇點下移。

在納德拉之前,所有微軟的人把蓋茨的這句話當作邏輯奇點,納德拉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挑戰這個奇點。為什么“每個人都有一臺電腦”是我們的邏輯奇點?這件事情又是為了什么?

如果把目標當做使命,就會很表層,往下挖一層,奇點下移時,會有更大的邊界打開,他甚至替蓋茨去想,40年前蓋茨說這句話背后的動力是什么?

結果他找到了。找到哪句話?

“是的,是為了給他人賦能。”

找到之后,好像也挺平常的,可是微軟的命運從此改變了。

是的,蓋茨當年希望每個家庭、每個辦公室擁有一臺電腦,目的是為了給他人賦能。

微軟本身是一個最大的提升生產力的平臺,是為了幫助別人成功。他們是隱藏在后面的,他們的動力是幫助使用微軟的人更成功、更有能力。

微軟的使命和靈魂不是讓自己怎么樣,而是通過微軟產品,讓他人成功。

然后,他重新寫了使命。他說:

“我們必須重新發現微軟的靈魂,基我們獨一無二的核心,我們必須擁抱只有微軟才能帶給世界的東西。在‘移動為先、云為先’的世界里,微軟是提供生產力和平臺的專家。我們將賦能全球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幫助他們成就不凡?!?/p>

他用這句話,重新定義為微軟的使命。

一個職業經理人,成為微軟第3任CEO之后,首先做的、最重要的就是把老板(創始人)當年的奇點下移了。

微軟的使命是幫助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去成就不凡,賦能給他們。但是走著走著,變得很傲慢起來,把自己的成功當做目的,其實幫助別人成功才是自己的purpose,但是走著走著,忘掉了這個初心。

他說:

我們做事是為了幫助其他人做事、做成事。我們的存在是為了打造可賦能助他人的產品。

有沒有從這里感受到謙遜、開放的味道?

在鮑爾默時代,老子天下第一,DISS(輕視)所有人,微軟幾乎成了所有公司的敵人,原本是一個開源的公司,結果把自己封閉起來了。納德拉重塑使命之后,立刻把自己變得謙虛、開放了。

微軟全球企業傳播團隊總經理Tim說:

這個使命變得如此重要,提升到所有的產品之上,也是微軟未來發展的指南,在內部,我們稱它為‘如北極星一般的指南’。

(2)刷新微軟的戰略

使命出來以后,對微軟的戰略有沒有影響?

突然發現使命出來以后,新的戰略隨之就非常清楚了。當把原有的使命、奇點下移,有了新使命之后,新的戰略一下子就出來,不違和了。

它的新戰略就叫“移動為先、云為先”。

他說,為了實現使命,必須做三件事情:

  • 第一件事:必須重塑生產力和業務流程。我們渴求協助所有人提高生產力,無論他們身在何處,也無論他們使用何種設備;(移動)
  • 第二件事:我們將構建智能云平臺,幫助初創公司、小公司、大公司提升智能運算;(云)
  • 第三件事:我們需要創造更加個性化的計算,可以進行跨設備的無縫鏈接。

戰略很清楚,很簡潔,只有兩條:

  • 云為先
  • 移動為先

這就是錯過的第二曲線,和新生的第三曲線,只有兩條。

真正找到第一性原理,推出戰略的時候是極簡的,這是簡潔之美,舍九取一的簡潔之美。

關于“云為先”戰略,納德拉說:

“眾所周知,作為一家公司,我們已經錯過了移動革命,但是我們不想再錯過云革命?!?/p>

用今天的語言說,已經錯過了第二曲線,不想再錯過第三曲線了。

2011年,他當時被任命為一個STB部門的負責人,在微軟內部僅次于Windows和Office的第三大業務部,主營業務是Windows服務器和SQL服務器,也包括孵化中的云。云是一個小部門,只有幾個人,而且被嚴重邊緣化。

2011年,納德拉接手了云計算部門。恰恰就是因為云計算部門的表現,使他后來成為了CEO,也恰恰是因為云的提升,使得微軟重塑自己的生命力。

這個部門的原有業務是服務器和工具業務,處于商業成功的頂峰。而云業務僅僅是一個代號,叫Red dog(赤犬)的邊緣化小團隊,連這個小團隊最早的Leader被逼辭職了。

來做下外部的對比。2011年,亞馬遜AWS云收入已經數十億美元,微軟云只有幾百萬美元。

2011年,微軟的一個小部門、小業務云,納德拉做了什么?

又是把單一要素最大化,他把那個部門除了云以外的業務都干掉了。

納德拉說:

“我說服團隊采取一種有違直覺的戰略,把重點從收入規模龐大的服務器和工具業務,轉向微不足道的、幾乎沒有任何收入的云業務。”

2011年,一個部門負責人,在整個CEO還沒有這樣見解的情況下,做了這樣重大的決定。

在那時,原來的主營業務賺很多錢,云是虧損的,他居然把這個部門的主營業務轉成了云。

他說:

“作為一個團隊,我們必須達成共識,云為先戰略是我們的指北針?!?/p>

把原有業務里的一個小點,發展為新業務線的全部。但是相對亞馬遜來講,它是后來者,它怎么競爭?

納德拉是一個極為謙遜的人,他非常欽佩貝索斯。他說:

“我想說的是,貝索斯在亞馬遜所做的事情,可能是近年來最神奇的故事。一些人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但不是一夜成名,而是經歷了10年、15年的時間。在這過程中,人們不停地提出懷疑,但是他能經受打擊,并最終獲得成功。對于這樣的人,我特別佩服?!?/p>

納德拉對自己的競爭對手是心懷佩服的。

他選用什么樣的策略?我仔細研究過,與其更好,不如不同。

亞馬遜AWS公有云簡單方便,特別適合小企業,尤其是創業公司。但是一些超大型企業的需求很復雜,微軟說要在原有的優勢里重新出發,它原有的優勢就是對大客戶。

微軟云區別于亞馬遜云的,是服務原有的大客戶,它們特別復雜的需求,微軟幫它們做。而且大客戶需要有混合云(既有公云,又有私有云),還有智能云,微軟幫它們做。

因為有各種各樣的應用工具軟件,微軟就跟幾乎所有工具軟件合作,甚至買了很多工具軟件,最后達到了一鍵下去,工具軟件在云里面全能統一賬號。

他做的,就是“與其更好、不如不同”,因為亞馬遜的云業務占了幾乎一半的市場位置了。

微軟云,不是比AWS更好的云,而是對于大企業而言,是獨一無二的云,智能化,很多大批工具軟件一鍵置入。

尤其是他后來做CEO之后,繼續強化這一點,砍掉沒有優勢的業務。

比如,把諾基亞手機業務又賣掉了,把資金和人力的全部彈藥集中在云,每年投入幾十億美元,鋪設云場景,260億美元收購了領英,把海量的商業用戶引上云。

組織架構也調整了,原來,Windows是公司的全部,現在把Windows下降,把云上升。原來公司名叫Windows云,改為微軟云,Windows(主營業務)的名字都去掉。

2015年,微軟云收入是80億美元,2017年飆升到189億美元。

微軟成為在規模和亞馬遜不相上下的云服務提供商。云收入在微軟總收入的比重,從2015年的10% 上升為2017年的21%。

來看這張圖,第一矩陣的云就是微軟和亞馬遜。而且這兩年的占有率,亞馬遜云保持在57%,高占有率,微軟從20%上升為34%,進步是極其強烈的。原有業務部門負責人升為整個公司CEO以后,當然全力以赴做這個業務。

把負責第三曲線的負責人,調為整個公司CEO,這是第一個轉變,云為先。

第二個轉變是移動為先。

這需要開放的心胸跟別人合作。微軟原來陷入一個很封閉的文化,Office是它的主營收入,但是Office只能運行在有Windows操作系統的PC上,不能運行在手機里,也不能運行在云端。

微軟的新使命是什么?

“賦能全球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幫助他們成就不凡。我們渴求協助所有人提升生產力,無論他們身在何處,也無論他們使用何種設備?!?/p>

“無論它們使用何種設備”,當然包括PC以外的所有設備了。

接下來的事情順理成章,但這件事情在鮑爾默時代是很難出現的。無論個人和組織使用何種設備,原本Windows、Office是為PC而生,限制在PC上的。

但是,現在要為PC以外所有的設備做這件事情。

納德拉說:

“這個世界上接入互聯網、傳感器和物聯網(IOT)的人會達到30億。是的,個人電腦銷量正在下滑,但是‘成長性思維’要我們把‘直面現實的勇氣’改為‘直面機遇的勇氣’。我們要贏得數十億的聯網設備,而不是憂慮不斷萎縮的PC市場。”

看看這段話,再比較鮑爾默和納德拉,一個是封縮型的,一個是開放型的。

當使命變化了以后,微軟的產品又掙脫了PC的邊界。使命打開以后,第一性原理下降以后,邊界擴大了,微軟的邊界是所有的移動設備、所有的聯網設備。

“無論他們使用什么設備”,當然包括競爭對手的設備。

納德拉說:

“今天,我的首要任務是滿足我們的數十億用戶的需求,無論他們使用何種手機和平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持續成長。”

這個挑戰更大。這需要改變微軟跟競爭對手的合作關系。而微軟幾乎沒有朋友,全是敵人,是一家戰斗、糾紛、官司不斷的公司。

在納德拉上任之后,有一次發布會上,居然在會上使用iPhone的手機,這是歷代微軟CEO和高管不敢做的事情。以前,如果微軟高管使用蘋果手機,會被鮑爾默痛罵的。

一個微軟CEO,居然在發布會用蘋果的手機,用蘋果手機演示微軟軟件,然后說這不是普通的蘋果手機,這是一個運行了微軟Office軟件的手機,換句話說,把Office軟件植入到了蘋果手機里了。

他上任不久,就飛到硅谷見蘋果的人,說希望重新跟他們合作。蘋果當然也很高興,手機里多了新的軟件。他放下了過去兩家莫名其妙的仇恨。

“這是一部非常獨特的iPhone,因為它安裝了微軟的所有軟件和應用?!本尤话盐④浰械能浖蛻妙A定到了iPhone里,這是一個偉大的邊界的開放,原有的邊界被他打破了。

使命下移以后,心胸也開闊了。

《微軟靠什么重新崛起?》寫到:

在鮑爾默時代,如果有高管敢于在公開場合使用Windows Phone之外的手機,是會被斥責的。

自2015年9月17日,納德拉公開使用iPhone演示Outlook之后,微軟的每一個部門和員工,開始卸去了身上的很多無形枷鎖和壓力。微軟高管們也開始公開使用iPhone,不再有所顧忌。

納德拉說:

“在出任CEO后不久,我決定全面推廣我們的Office產品,這其中就包括蘋果的IOS和Google的安卓平臺?!?/p>

不管用戶使用什么設備,他都愿意合作。歷史上,第一次微軟低下頭來,走向所有競爭對手。

在他自傳里說,他雇了一個非常高職位的BD部門,跟所有的合作伙伴談,包括競爭對手,為競爭對手提供云服務,跟死對頭Linux全方位合作。

大家都知道,早期的Microsoft和Linux之間的競爭。納德拉參加Linux的發布會,說了這句話:Microsoft love Linux。

真是難以想象,一個印度裔的微軟CEO,心胸開放了,態度變得謙遜了。

Office也開始移動到云端。Office365,個人版付費用戶已經突破了2700萬。Office的業務也保持了45%的高增長。

Windows怎么樣了?

2013年,鮑爾默說:

“在微軟,沒有什么比Windows更重要?!?/p>

五年以后,因為PC已經過了極限點,所以納德拉判斷Windows也會過極限點。

創業公司CEO對極限點的判斷多重要。納德拉大膽地采用了去Windows的戰略。

2014年把云計算作為微軟的戰略,而不再強調Windows;取消智能手機的Windows系統授權費,換句話說,所有手機廠商免費用Windows, Windows賺錢的事不在乎了,免費使用,作為入口就可以了。

最大的改變是今年,2018年3月29日,Windows并入體驗及設備事業部,Windows作為曾經微軟最重要的(幾乎比Microsoft還重要的),Windows名字消失了,Windows部門都消失了。

這是蓋茨時代至今的第一次從部門名字里拿掉了“Windows”。

這是一個CEO面對失速點時,沒有什么比這個更重大的決定了。

一個公司不能忘掉過去,是不能成長的最大原因。

作為內部的一個人士,居然把Windows給干掉了。

2017年,Office和云占了微軟營收的70%,Windows的營收下降為17%,當然這也跟選擇把Windows免費也有關系。

看收入線,紅色的是Office,黑色的是云,在上升,藍色的是Windows,在下降,結構發生變化了。

比爾·蓋茨對此怎么表示?大加贊賞。

他說:

“在納德拉的領導下,微軟已經改變了完全以Windows為中心的策略,他賦予公司大膽的新使命?!?/p>

(3)刷新微軟的文化


首先是刷新使命,使命刷新之后,戰略很清晰,然后就堅決地執行戰略,最后是刷新文化。

他說:

“最終一家企業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就是其現行文化的滯后反應?!?/p>

在原有的生存環境中,文化一開始是有利你生存的。但是當生存環境改變時,原有文化是傷害你生存的。

他引用德魯克的這句話,一個公司即便有了新戰略,如果還是用老文化,“文化會把戰略當早餐吃”。所以,2014年2月,他被任命為微軟第三任首席CEO時,他對員工表示:“重塑企業文化是我的首要任務?!?/p>

甚至把CEO的“C”定義為Culture(文化)。

使命定了,戰略定了,他把大量的時間用在文化上。

如他所說:

“文化或許是一個模糊的、難以琢磨的詞匯。對一個組織來說,與文化最相關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堅守的價值觀、風俗、信仰和具有象征意義的實踐?!?/p>

通常和價值觀、信仰一樣,很多公司寫了很多漂亮的“文化”詞,貼到墻上去,有用嗎?沒有什么用處。

他重塑的是企業文化是什么?

“但我更認為,文化是一個由個體思維組成的復雜體系,比如在我前面的這些人的思維。文化是一個組織思考和行為的方式,但塑造它的卻是個人?!?/p>

他把文化轉向為思維。

“對我來說,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種動態的學習型文化。事實上,我們可以用‘成長型思維’來描述我們的新的文化?!?/p>

這是刷新文化里最重要的一句話。這也和混沌大學的教學理念完全一致?;煦绱髮W講的是思維模型,和它完全一致。

他說具體的文化名詞不重要,但是決定文化背后的思維才重要,所以,所謂“刷新文化”并不是“刷新文化”那個詞,而是刷新決定文化背后的思維系統。

他說:

“任何持有這種態度和這種思維(‘成長型思維’)的人,才能擺脫束縛,戰勝挑戰,進而推動我們各自的成長,并由此推動公司的成長。”

成長型思維,很有意思。

他在書里說,他得到這一個洞見,取決于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就叫《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卡羅爾著)。

這本書原本是納德拉太太買給他,教育他自己孩子的。他女兒有學習障礙,所以必須在加拿大一個特別的學習中心學習,他們倆口子每星期都飛過去。

他看這本書,原來是想看家庭教育的,但是看了之后突然發現,其實整個微軟都是這個問題,于是把這本書里的詞作為重塑微軟文化最核心的一個點,叫“成長型思維”。

這本書說世界上有兩種人:

  • 成長型思維
  • 固化型思維

固化型思維會限制你的發展,會固化住你,而成長型思維是面對改變的時候,樂于刷新自己思維的那種人。

樊登說:

成長型思維的人有一個基石假設,認為人的聰明、能力是生下來就這樣的,是一成不變;成長型思維的基石假設是什么?人的能力,甚至人的智商都可以通過努力改變。

這本書最重要的是講明白了基石假設,他沒有提“基石假設”這個詞,樊登用這個詞來說的。

  • 一種人認為聰明是天生的,如果認為聰明是天生的,是不是就得保護自己,讓自己顯得很聰明?因為他都不能變。
  • 一種人認為聰明能力都是可以變化的,那是不是就可以向別人袒露缺點?So What,可以進步的嘛。

恰恰是兩種人。

固定型思維的人看重既有的存量,成長型思維的人看重未來的增量。

很顯然,因為固定型思維是不變的,對于固定型人來說,認為聰明最重要,別人夸他聰明最重要;

對于成長型思維的人來說,連聰明都是可以改變的,所以努力更重要。

如果聰明最重要,人和人相處過程當中,努力證明“我沒錯”,即使錯了,也轉彎過來,說“還是你錯了”。反復證明自己永遠沒錯。

但對于一個成長型思維的人來講,很愿意承認“我錯了,對不起,我錯了”。

如果用雙曲線模型來看這個思維方式,會更清楚。所謂“固化型思維”,是連續性時期的思維,看的是存量、現有的東西,然后現有的東西把你限制住了??傤~有限,所以要保護自己,和別人進攻。

“成長型思維”是非連續性時期的特殊思維方式。

我們一下子就把這本書最重要的要點提煉出來了,把成長型思維、非連續性的思維方式作為刷新微軟的關鍵抓手,把變化時的特殊思維方式作為變化的抓手,而沒有重新在墻上寫一堆新使命、愿景、價值觀。

經常會有CEO帶著高管團隊封閉起來,三天三夜,大家都寫我們的價值觀應該是什么,文化是什么,大家吵啊吵,吵了3天之后,提煉出幾個詞,然后回去后說,我們重塑文化了。

納德拉沒有這么做,沒有提任何一個固化文化的詞,而是把這種特殊時期的思維方式作為新文化。

納德拉說:

微軟的文化原本是固化死板的,每一個員工都需要向其他人證明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證明自己是辦公室里面最聰明的人,不能出一點兒差錯,永遠不能(不敢)落后于他人。

這張圖是關于微軟的最著名的漫畫,納德拉在自己的書里也引用大家諷刺微軟的漫畫。中間就是Windows,所有跟Windows作對的,都不行。

每個人拿槍自我保護打敵人,這就是微軟過去的文化,收購一個搞死一個,把自己封閉起來,我最聰明。

為什么老說自己聰明?因為害怕,不相信能進步,所以必須證明自己聰明、確保自己聰明。

“刷新微軟文化”,只有這句話:從固化型思維到成長型思維。

一個人的心智模式是很難改變的。在變化期,改變心智模式,特別難。

令人震驚的是,他巧妙地找到了使命,巧妙地定義了文化。曾經在跨國公司工作過的人,會發現這是令人震驚的。

納德拉說:

固化型思維的公司總是逃避風險,同時又期待創新出現。而成長心態,則會把關注點從到底做錯了什么,轉變為我從中學到了什么。

就算做錯了,也可以學到什么。沒有人天生就是這樣的。

他對員工有一個要求,對自己也有一個要求:

“我們每天都要問一下自己:今天我在哪些方面保持了固化型思維?在哪方面保持了成長型思維?”

他把成長型思維作為公司文化的活動推行下去,全公司推行下去,推行了很長時間。甚至以身作則。

2015年,他出席一個關于女性的論壇,他講了一句不太妥當的話,主持人問他說,女性可不可以申請加薪?他回答得不太漂亮,不是很得體,引發社交媒體爭議,被人批評得很厲害。

他講:

雖然受到挫折,但我決定利用這個事件展示什么是壓力下的成長型思維。幾個小時以后,我給公司全員發了一封郵件。我鼓勵他們去看那個視頻,并在第一時間指出,我對那個問題的回答完全是錯誤的。幾天以后,在一次公司全員溝通會上,我再次表示道歉。

一個公司的CEO,通常會在內外保持一個偉大、光榮、正確的形象,居然會道歉說自己錯了,這件事振動了整個微軟,以前從來沒有過。

他對自己的要求:

“作為一名CEO,每天都會認真檢查我的每一個業務決定,看它是否有助于微軟轉向我們所希求的成長型思維?!?/p>

從PC變成物聯網,這就是成長型思維。

他說:

“固化型思維把我們束縛在不斷下滑的PC市場,而成長型思維把我們從守勢轉為攻勢,要贏得數十億的聯網設備,而不是憂慮不斷萎縮的市場?!?/p>

過去的Windows發布,是需要付費才能升級。納德拉發布的時候,變為放棄一部分收入,把以前的付費更新為限時免費升級,這使升級成為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升級,升級的用戶數億。

Windows從付費變成占據用戶口了,是不是一個巨大的改變?

他說:

固化型思維把微軟變成一個在競爭中碾壓一切對手的公司;成長型思維讓我們把重點放在業務的增長上,致力于讓硅谷成為最好的朋友。

他專門雇了一個高管,讓他去跟硅谷各公司打交道,目標是微軟成為硅谷最好的朋友。

微軟原來跟雅虎有關于微軟搜索軟件“必應”的合作協議,要求雅虎必須獨家使用微軟必應的搜索。后來雅虎不愿意,希望修改協議。

要知道,這對于以往的微軟是不可能的,如果雅虎修改,微軟一定會去打官司,雅虎要賠微軟大量的錢才能干。

但是這次怎么辦?沒有要任何的損失,微軟居然同意修改原來獨家性排他條款。這在微軟的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他居然做這么大的讓步。結果他還是在里面排名第一,很難想象。

甚至,他提出三種方式來練習“成長型思維”:

  • 以客戶為中心;
  • 多元化和包容性;
  • 一個公司的原則。

《中歐商業評論》里有一段話:

很多人把微軟重回聚光燈的原因歸結為成功地實施了云戰略,這話只說對了一半。順利云化是所有人看得見的那部分,真正讓微軟煥然一新的不是任何實打實的戰略、產品或市場定位,而是納德拉在根子上重塑了微軟疾病已久的文化。

Box首席執行官Aaron Levie說:

“無論從方式還是規模上,納德拉對微軟文化的轉變堪稱教科書?!?/p>

納德拉他直指核心。他上任以后,2000多名已經離職的微軟員工重新入職微軟,微軟重新變酷了。

刷新,刷新使命,刷新戰略,刷新文化。

從靈魂里發現使命。什么是使命?一個公司的使命是它靈魂的表述,是一種自然的流露、內心的聲音。公司是做什么的?我們為什么而存在?我們活著的意義是什么?這種追溯,指向了未來。

 

講者:李善友

責編:嘉琪

本文由 @筆記俠?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請問:這個混沌大學,出的這個幾百頁的PPT,哪里有下載資源了??

    來自重慶 回復
    1. 在我簡書里分享的有,這是第一節課的,里面文章有所有的 https://www.jianshu.com/p/6685cc2f686f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