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控,就是產品化的執行

1 評論 17557 瀏覽 47 收藏 18 分鐘

什么是品控?品控就是產品的品質控制,是用來保證產品達到質量的制度安排。

大家好,我是宣明棟,在得到負責產品品控工作。你們看到的得到品控手冊,就是我所在的部門總編室牽頭,集合全公司之力完成的。

今天我的任務,是應我的同事委托,介紹得到的品控工作。

江湖傳聞,得到的品控最嚴格,那么我們究竟是怎么做品控工作的?

我的答案就是一句話——得到的品控就是產品化。

一、什么是產品化?

什么是產品化?

產品化是個行業術語,對很多人來說很陌生,那我先從一個“虛假”廣告說起(這個虛假是帶引號的,只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這實際上是一個優秀的廣告——農夫山泉的一則著名的廣告語:“我們不生產水,我們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為什么說這條廣告語是虛假的呢?

這句話好像是說“農夫山泉沒有做任何事,只是把水搬運過來而已”。水,天然就存在的,確實不是農夫山泉生產的。但是問題是,如果僅僅是把水搬運過來,我們為什么愿意花錢來買農夫山泉呢?

農夫山泉其實做了四件事:

  1. 知道哪里的水源好,從什么地方取水;
  2. 對水進行了凈化處理,保證了水的安全性;
  3. 把水封裝在不同規格的容器里,有小瓶,有大桶,對應了消費者不同場景的需求;
  4. 分發網絡,通過超市和水站讓消費者就近可以買到。

農夫山泉做的這些事情,就是產品化,天然水的產品化。

你想想:天然的水到處都是,但是你能喝嗎?你能用嗎?你能帶著一條小溪上火車嗎?!

你不能,你要喝到水必須依賴天然水的產品化。

重點來了:如果把純凈水這個關鍵詞改為“知識”,這個邏輯是不是成立?

人類積累了幾千年的存量知識,如同大自然中的水那樣,這里有一點,那里有一點,這里的水干凈一些,那里的水渾濁一些。

你如何得到有價值的知識呢?

必須像農夫山泉那樣,把知識產品化。

產品化是什么?產品化是對一個產品各個維度的設計、規定和執行。

理解了產品化,接下來是理解產品化和品控的關系。

二、產品化和品控的關系

什么是品控?

品控就是產品的品質控制,是用來保證產品達到質量的制度安排。

我在這里再次要提到農夫山泉,我不是在做廣告,實際上我們也沒有收廣告費。我是請你注意一件重要的事——農夫山泉把產品化變成了品控。

水的品質有什么特點?很難評估對不對?就算喝了有很多細菌的水,拉肚子都要4個小時以后。越是品質好的水,越是無色無味的。無色無味的水,怎么評估它的品質?

農夫山泉用產品化解決這個了問題。封裝的不同規格、包裝的色調、凈化工藝、水源選擇等等,各個維度的產品規定,綜合起來達成了一個具備好品質的總目標。

品控,就是產品化的執行。

知識,和水太像了。如果你沒有能力,你就很難評估一個知識產品的好壞。如果你學習到有問題的知識呢?當時你也發現不了,一樣有時間滯后,當你遇到更好的知識,或者你去實踐,才能發現你學習到的知識是不是好的。

一句話,我們用品質思考,用產品化說話。用品質樹旗,用產品化走路。

所以,得到的品控就是產品化。

三、得到的產品化具體怎么做?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得到的產品化具體怎么做?

先說目標,再說方法。

得到的知識產品,設計要達成的總目標是什么?

這個總目標三年前就公開了,寫在第一版《品控手冊》里,至今沒有改變,我原文念一遍:

為用戶提供單位時間價值最大化的學習解決方案,以回應當前時間高度碎片化、跨界學習成為必須、終身學習缺乏解決方案的挑戰。

得到的知識產品,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總目標。

目標確定了,具體怎么做呢?具體的做法是執行一個七維模型。

這七個維度是什么呢?

產品規格、課程定位、應用場景、問題意識、內容完備、自然語言和紅線標準。

我從七個維度里各取了第一個字,合起來就是一句詩,或者是一句咒語:產課應問內自紅。如果你愿意,可以這樣記憶:“生產課程應該問內容是不是自己就能紅”。

下面一一來解釋:

第一個:產品規格

產品規格是確定一節課的時長是多少?

得到規定,每一講的時長都在12分鐘以內,不管你是什么類型的課程,什么難度的知識,一律執行這個規定。

實際工作中確實有特殊情況,那么出現特殊情況怎么辦?

可以申請延長:延長3分鐘以內需要總編室批準;延長3分鐘以上,5分鐘以內要CEO批準;延長5分鐘以上,要董事會批準。

讓董事會批準,是個玩笑,是羅胖脫不花用這種幽默的方式表示這個規則的嚴肅性。

為什么要堅持這個規則?背后的本質是用戶的時間和精力管理——不管內容是什么,用戶一旦開始學習,那么對這一次的學習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要有準確的預期。

第二個:課程定位

課程定位表面是選題,確定什么內容可以生產,背后的本質是回答得到的課程是為什么人服務的。

得到產品是為誰服務的?

是為終身學習者服務的。

什么是終身學習者?

是那些已經完成了學制教育,出于迭代、興趣、成長等等需求持續學習的一群人。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體系,形成了比較穩定的三觀,同時他們的職場生活緊張忙碌,對學習效率和性價比非常敏感。

人群特征清楚了,他們的需求特征是什么呢?

大致說來,他們對新認知的獲取比較渴望,對新技能的掌握比較急迫,對自我成長的速度比較期待,對陌生事物的好奇心比較強烈。

因此,在課程設置上,必須滿足終身學習者的需求。每一門課需要邊界清晰,主題明確,符合用戶的心理賬戶設置和價值獲得預期。

第三個:應用場景

應用場景是設定得到產品是在什么環境下被使用的?

答案很清楚:是讓用戶可以利用通勤時段、運動時段、家務時段等等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這個設計是適應用戶時間高度碎片化的現實,讓過去沒有意義的時間可以變得有意義。

因此,得到產品設計為以音頻為主,圖文為輔。用傳播學的語言,得到產品是一個聲音媒介。

當我們強制自己不能使用視覺通道,例如:ppt、板書、示意圖、圖像資料等等,我們還能不能把事情說清楚?

當你不能展示圖片,你還能不能講清楚基因的結構?當你一個公式都不能用,你還能不能說明白概率的計算方法?當你不能使用視頻演示,你還能不能表達出一個算法的巧妙之處?

我負責任地告訴大家,得到系的老師都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多說一句,得到也不是沒有視頻類課程,但即使是視頻產品,我們也要求這個產品用戶可以關掉視頻只聽音頻。這樣,按照聲音媒介的規律生產所有知識產品,是得到的一個全局性要求。

第四個: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設定每一節課的內容組織模式,學習有點反人性,怎么能讓用戶一旦開始學習,就被內容吸引,不斷地學下去?

答案是解決內容敘述的動力問題,問題意識是課程內容展開的核心動力。

舉了一個例子:說你怎么介紹宣宣?

說身份、職位、經歷、業績等等,這些元素都似乎有用,但是都不能讓你了解我,更不能讓你對我有印象。

那什么是好的解決方案?

脫不花說,你可以回答一個問題:宣宣的花名為什么是“杠始天尊”?

我這個花名“杠始天尊”就是脫不花給我起的,顯然是模仿道教的“原始天尊”說法,說我特別愛抬杠。

這一下讓聽眾有了興趣,你也就知道怎么組織我的素材了,你可以說我只穿始祖鳥的故事,再說我馴化抖音的故事,最后說我在開題會上跟老師吵架的故事,你就對我有印象了。

組織一組知識點,是不是只存在一個問題意識?當然不是。用不同問題意識組織起來,都是成立的,但是有水平高低的問題。一些問題意識,就比另一些問題意識,要高級、深刻、有洞察、有魅力,這正是展現品質的地方。

告訴大家一個大秘密:江湖傳聞,得到總是在虐老師,總跟老師“磨稿子”;那在磨什么?是磨他們的知識嗎?

當然不是,每一個老師都是各自知識領域的大專家,怎么可能磨知識。

那到底在磨什么?

今天告訴你答案,就是在磨更好的問題意識。

第五點:內容完備

內容完備是指:在課程的整體設計上,對涉及的知識主題要有完備性的交付。對一個知識主題,要求展示這個主題的體系和精髓,不能是幾個知識點,知識點之間沒有聯系。所以,內容完備要解決的是講述布局的問題,也就是課與課之間的關系問題。

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唐詩是一個大的知識主題,全唐詩就收錄了近五萬首,如何才能完備性地展示這個知識主題呢?

清代的《唐詩三百首》是一個好榜樣,每一個唐詩的品類都有涉及。古詩樂府,七言五言,每一類都有代表作,怪不得成為中國流傳最廣的詩詞選集。

不過品類不是唯一的建構完備性的方法,得到出品的熊逸老師的《唐詩50講》,是按唐詩主題組織的,一共11個單元,第一單元是登高,最后一個單元是快意,這也是一種內容完備。

還可以有別的方法,比如:用數據挖掘,看看唐詩的高頻中心詞是什么。把唐詩看成一個網絡,每首詩是一個節點,高頻中心詞是連接最多唐詩的那些詞匯。我沒有真的去跑這個數據,這里做一個思想實驗。假如結果是這樣的,一共有7個高頻中心詞,風月思酒花夢愁,這七個詞連接了90%的唐詩。那么用風月思酒花夢愁做結構,分七個部分討論唐詩,也是一種內容完備。

說到這里,你就明白了,內容完備不是必須遵守現有的學科通用分類,而是建立一個觀察知識主題的視角。

學科通用分類是一個視角,但不是唯一的視角。不使用通用分類,使用一個新視角做結構,往往使得我們對知識的理解有了新的認識、對知識的處理有了新的方法、對知識的意義有了新的闡發,因此也就具備了高品質。

第六點:自然語言

“自然語言”這個詞是羅胖的原創,說的是講述知識應該用什么語言風格。

我來舉幾個例子:

一個書呆子來到鄉下,看見一只豬在拱白菜,于是他要叫人來制止這件事。

但是這位書呆子既不認識豬,也不認識白菜,于是高聲叫道:快來人啊,動物吃植物了!

你看,“動物吃植物”就不是自然語言,讓聽眾無法理解他具體指的是什么。

你別覺得這是個段子,一具體到知識生產,很多人都會犯這個“動物吃植物”的錯誤。

看下面這三句話:

  1. 食物攝取方式和身體質量指數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2. 身體質量指數是食物攝取方式的函數。
  3. 食物攝取量根據一種單調遞增關系預測了身體質量指數的水平。

是不是很難理解?

你沒有經過學術訓練,就很難理解作者要說什么意思。

其實,這三句話都可以這樣說:吃得越多,變得越胖。

重要的是“吃得越多,變得越胖。”這個表達,你聽得懂,但是并沒有損害原意,并沒有扭曲知識。

是真佛只說家常話,用平實的語言講清楚深刻的道理,既是得到的要求,也是得到的品質。

第七點:紅線標準

紅線標準,就是內容必須符合法律法規。這是底線標準,絕不能觸犯。除了政策紅線,還包括知識產權、文字和語音規范,還有我們倡導的主流價值觀和堅持建設性的態度。

我舉一個例子:有一位作者的初稿是,人生有三大任務,第一項任務就是學好英語。

但是這么表達,觸犯紅線了。

問題在哪里呢?

問題在“學好英語”,只說英語就表達出英語第一甚至唯一這個偏見。

注意:這里我們不是討論人生的任務應該是什么,而是討論作者的意圖怎么表達才是合規的。作者的本意是表達是一種開放的心態,如同歌德說的那樣,你要只懂一種語言,那你就實際上不懂語言。如果是這樣,為什么一定要學英語呢?法語、日語、西班牙語,都可以啊。

所以,正確的表達是:人生有三大任務,第一項任務就是學好一門外語。

我們對內容審核的理解,遠遠不是一張負面清單,而是包含了我們對品質的最高追求。

四、總結

七個維度說完了,總結一下,得到的知識產品化,就是要做到一句詩——產課應問內自紅。

這句詩的真正含義是,產品規格確定了知識容量、課程定位確定了講述對象、應用場景確定了聲音媒介、問題意識確定了敘述模式、內容完備確定了知識圖譜、自然語言確定了語言風格,紅線標準確定了合法合規。

但求品控有信用,產課應問內自紅。得到的內容品控,至此可以完整向各位交付。

接下來,我們要回答一個問題,為什么得到這么重視品控?

答案是四個字——安身立命。

謝謝大家。

 

本文為得到App 總編室負責人 宣明棟在“得到3周年開放日”的分享,由得到APP授權發布

本文由 @得到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優秀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