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向善:互聯網人的認知,責任,使命

1 評論 3101 瀏覽 4 收藏 26 分鐘

2021年7月21日~8月1日,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舉辦的【2021產品經理大會-北京站】完美落幕 ,貝殼新房增長產品責任人,前首汽高級總監周路璐為我們分享了《科技向善:互聯網人的認知,責任,使命》,本文為內容演講實錄 。添加大會小助手豆豆(微信號:13265455310),回復暗號【031】,獲取本場嘉賓分享視頻回放,觀看完整演講。

本次分享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科技中立論?

第二,為什么是互聯網?

第三,如何“向”善?

一、科技中立論

1.?道德與德善

關于科技是不是中立的,實際上是“善惡”問題,這個話題需要追溯到公元前。

公元前330年:《尼各馬可倫理學》標志著道德哲學的誕生,在這些先賢的基礎上,發展出各種各樣的倫理流派,截止目前仍然沒有一個流派是絕對主流的。

為什么大家對于倫理這個問題沒有形成一個全球統一的認知?

因為道德有三個特點:

第一個是主觀,哲學上所有的問題分為實然的問題和應然的問題。

對于道德這個話題來說,他是一個應然的問題。如果所有的人都相信某一種倫理的話,他自然而然就會成為這個人群的主流倫理。所以這個自我實現的過程,是一個主觀的事情。

第二個是群體,絕大多數的倫理流派是為了群體的利益最大化,他的目標和手段都是群體的

第三個是變化,受到“主觀”與“群體”的影響,流派的觀念會不斷地發生變化,演化。

因為這三個特點,也許我們永遠難以找到一種倫理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問題。

但是不代表說我們做產品設計的時候,就沒有一種符合價值觀的標準。

2. 各倫理流派的差異-電車難題

這是一個經典的思維實驗出現于上個世紀60年代末,英國學家提出來的,是否殺一換五的故事。

實驗最原始版本:左邊圖A扳動道岔,當一個有軌的電車在軌道上行駛的時候,他前面有兩個分岔,往左走會撞到五個人,往右走會撞到一個人,現在變車的軌道是往左走的。

那么如果你的面前有一個道岔,你要不要把它搬到右邊去,讓這個電車犧牲一個人去拯救五個人?

實驗衍生版本:右邊圖B推胖子下橋,這個版本中,只有一條軌道上沒有分叉,并且軌道上面有五個人。在列車前方有一個天橋,就天橋上有一個胖子。

若旁邊一個人去推這個胖子,下橋的時候可以正好阻擋這個列車前進,使得這個列車在撞到這五個人之前停下來,但是這個胖子肯定是死掉了。

面對在這種情況下,該不該把胖子推下橋呢?

在不同的倫理學派上,對于這個問題就有截然不同的解答。

功利主義認為:每個人的快樂就是善,每個人的痛苦就是負向的善,而這個快樂和痛苦是可以相加匯總的。所以,從一個上帝視角來說,他總是在最大化所有人的福利。

所以,無論是A 和B,對于上帝來說,用一個人的生命換五個人的生命,這是最好的結果。

自由主義者認為:我們絕不應該把任何一個人的生存當作另外一個目標的手段而存在。這樣我們就沒有尊重人性,沒有尊重這個人的自由。所以這個流派的觀點是兩邊都不應該。

情感主義者認為:每個人的倫理最終都來源于我們自己的情感。而這個情感追根究底是移情于他人。

若我的情感接近度與五個人一樣,那么我更加容易站在上帝視角去思考這個問題,則拯救五個人,扳動道岔。

若我情感鏈接對象是胖子本人。當我移情到這個胖子的情況下,正在天橋上觀看著風景。我是個非常無辜的人,忽然有一個人把自己推下去,然后死了。

這個無疑是一個非常大的作惡。

所以在情感主義看來,在B這種場景下,他要推下這個人產生的罪惡程度足以抵消拯救那五個人帶來的上。

這個研究印證了東方和西方的文化對于同樣一件事情的見解有非常大的不同,西方文化更愿意去殺一換五,而東方文化,比如說中國人,我們更愿意去尊重的一個個體的自由。也側面印證道德是很難全球統一的。

所以在這樣一個場背景下,我們去看科技,他在結果上是否能夠滿足各個流派的最終善呢?

功利主義:所謂的善就是要增加人類整體福利?

A.沉迷Feed流,長時間刷抖音,刷頭條,從長遠來看,這是對工作,生活,家庭都是不利

B.負外部性,教育內卷:當滿足一個人的福利就會影響到一個人的福利,這就會產生內卷,產生一種囚徒困境的局面。

自由主義:科技增加了人類自由嗎?

A.信息繭房,現在的推薦算法越來越短,推薦更多人們喜歡的信息,但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我去探索新的知識可能性。所以他并不一定是增加人類自由。

B.數字鴻溝:科技部創造了一些不公平,這些不公平導致一些人的自由得到增加。而另外一些人的自由會受到影響。

比如說:當今老人在街上攔不到車,對他們來講,他們其實損失了自由。

德性論:科技有利于建立美德嗎?

A.虛擬暴力:科技并不是在所有場景下都符合人的德性的。我們有一些虛擬的暴力游戲,讓大家得到不好的體驗,其實不見得是對德性有幫助的。

B.匿名社會:這種社交其實縱容了一些犯罪的存在。

所以無論哪一種流派,看上去科技在結果上都產生道德問題。

那么,從過程上看,應不應該由科技背鍋?

我們可以看看人的一個行動過程——“權杖”模型

當他產生一個動機的時候,然后才會去產生一個行動。這個行動最終會產生一個效果。

效果有兩類,一種是客觀的,這世界發生了某些變化。另一種是主觀的,就是人產生了某些主觀的感受。在這個行動的過程中呢,有兩個因素至關重要就是環境和工具,也就是產品的支持。

這個行為模型是符合著名心理學家福格的行為模型:B=MAT,其實是有動機,還有工具提供的能力,以及環境提供了觸發這三次決定的。

根據這個模型去看,道德是怎樣被傳遞的呢?這個我們要提到這個道德的染色原理。

每一個倫理學都是在尋找一個終極的道德對象,這個終極的對象是我們去評判道德的標準,不同的倫理觀有不同的對象。

舉個例子,在二戰屠殺猶太人的事件當中

若歸因為人,我們會認為是希特勒或者納粹黨,因為人產生了惡;

若歸因到環境,我們可以認為是法西斯或者獨裁才導致了這種惡的現象;

若歸因到產品,我們認為是屠宰人們的集中營或者化學武器,因為非人道主義的工具使用產生惡。

所以這三種歸因方式都是存在,那么什么情況下行動會被歸因于產品呢?

產品設計本身會產生行動的傾向性,也暗示了產品怎么被使用

圖片是唐納德·諾曼著名門的案例

左邊門上有一個豎形的長條的把手,暗示這個門是被拉動的。而右邊門上有一個金屬的板子,暗示這個門是被推開的。右邊是deep fake的一個案例。我們可以把視頻當做一個人,去模擬任何一個人的角色

因此得出:我們所設計的產品應當存在暗示的意圖,引導用戶去使用產品,實際上這個原理是廣泛存在的,我們在做產品設計中會使用,同時技術和產品本身存在這種傾向。

所以這個就是行動被染色的原理:當產品被行動染色以后,他從上往下去染色到這個產品支撐的技術,以及該技術下面的一個科學

右邊是一個這個層次傳遞模型。我們以原子能這項技術為例,最底下為科學原理,假設他支出了兩個產品,一個是原子彈,一個是核電站。

原子彈支撐了戰爭,而戰爭又產生了兩個惡的結果,人的死亡,物質的毀滅以及正義的伸張勝利。其實染色的原理是至上而下進行的。

如果按照功利主義的觀點來說,最上面是道德最終的評價對象,那么戰爭產生的結果,相對來說惡的成分大一些,所以他就是一個偏灰色的,偏弱的產品。只有在極端場景下使用,支撐戰爭的原子彈則被認為是一個惡的產品。

而另一線是核電站,只產生一個好的結果發電,能源充足,但是他產生核泄漏導致環境污染。所以核電站變成了一個善惡不明顯,偏中立的產品。

但是日本的核污水的問題引發了用戶大量的關注。這也造成了一個結果:用戶更關心惡的一面,導致整個核電站甚至原子能技術在大家心中惡的一面被提升了。

這個就是科技的善惡觀,雖然來自于上層的應用,但是在染色原理下,科技的確會被人認為有善惡。

另外,從下至上,越靠近技術和產品越有善惡,而最底下的科學原理,我們可以認為他幾乎沒有善惡。

所以得出一個推論,科技的善惡觀是自上而下決定的,而上面的應用不正是源自于我們這些產品經理設計的一些功能嗎?所以他可以被引導,因此他需要改變??萍嫉纳茞河^可以因為上層應用的三個引導而被改變,這就是我們的責任。

所以這塊的一個結論就是,如果我們秉持中立的一個態度,我覺得是一個錯誤并天真的想法。

二、為什么是互聯網

1.互聯網改變了什么

從權杖模型來看,其實互聯網一方面,他在產品上變得更加強大了,另一方面,互聯網它連接了人與人。他改變了環境本身。另外,因為互聯網的強大普及,他改變部分人性。同時因為智能化,互聯網能夠參與到行動中。

平臺模式具有很強的網絡效應,比如說微信,我們連接了人與人,每一個用戶的加入,都讓一個新用戶的加入價值變大,這是一種直接網絡效應。間接網絡效應則是平臺模式,比如滴滴是存在司機和乘客之間,它會形成交叉的網絡效應,他會使得平臺變得強大。

第二種效應是入口效應,在微信上,有許多的微信公眾號,小程序,還有視頻號。這些都基于微信的入口去建立了更強大的生態,拓展了微信使用的場景。使得一個產品能夠帶來的功能極大程度的擴張了。

環境效應,生態本身就是一個效應。當一個產品本身在長出子生態的時候,他就變成了一個主產品,而它的生態變成一個副產品。

張小龍在2012年微信背后的產品觀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人是環境的反應器,產品營造環境決定了用戶的反應。

另外,規則即善惡,規則也會影響環境,對于一個to b行業,外賣騎手和網約車司機在這個平臺上,他的生存規則是這些平臺制定的規則,那這些規則無疑影響他們在平臺上的行動,使得他進一步產生了善惡。所以平臺會產生強大的善惡觀。

人工智能影響人性和行動。在人性上,人工智能是把大量數據喂給AI,然后形成高級智能的AI。但是喂數據的過程中,大量的數據灌進去,這產生的結果除了隱私之外,更可怕的是標簽化。其實AI是沒有原則的,他是沒有善惡觀,但是他產生了一個自主行為。所以智能化帶來了行動的效應,而數據化帶來的人性的抽離。

另外,AI帶來更大的一個威脅。持有AI 威脅論的學者,像霍金和馬斯克。霍金在2014年講到“人工智能的成功將會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事件。不幸的是,這也很可能是最后一個大事件”。馬斯克持有同樣的觀念,他認為“我們現在用人類所有的數據去撫養一個嗷嗷待哺的AI嬰兒,但是當他長成以后,我們是不是在召喚惡魔呢?”

看到這些的背后,我們不得不得出一個結論,互聯網的強大產生了道德威脅,互聯網的強大產生了一個達摩克里斯之劍懸在我們頭頂。他越長大,這個劍的鋒利程度會越高。我們也清楚互聯網的強大是難以避免的。所以我們不得不去解決這個倫理的問題。

三、如何踐行科技向善

1.如何踐行科技向上跟平常的產品設計有什么關系呢?

我認為第一點需要認識到好的產品是擁有靈魂的。把產品設計共分為五個層次:

第一層:零散的設計,雖然想亂拳打師傅,實際上是沒有目標去打拳;

第二層:精準的設計,這是一個有目標的設計

第三層:鋒利的設計,不僅有目標,還要有一個切中用戶痛點和要害的設計

第四層:魂動的設計,不僅基于一個功利角度設計,還要傳達出人性,讓用戶覺得這個產品像人一樣充滿光懷。

第五層:無形的設計,其實我們說不出來一個產品哪里好,或者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的時候。但是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個產品好。

第四層和第五層都要求一個產品擁有靈魂,所以我們認為產品靈魂本身暗含價值觀。

需要注意的是說,我們找到價值觀是不是一個普世的。前面也提到在倫理上其實很難去找到一個大家普遍認同的倫理流派。所以如果我們找到這種價值觀是在某些場景下是正義的,在其他商業卻不正義,那他就可能是很有問題的。

所以,產品不應該擁有價值觀

2. 沿著價值觀,尋找科技的善意應用

  • 傳播文化:網易與故宮博物院去合作了一款完全沒有商業化的一款游戲——妙筆千山,游戲傳播中國繪畫藝術,讓大家感受到的是藝術中間的美,它就是一種創意的應用。
  • 鼓勵合作:騰訊文檔——救命文檔的二十四個小時。他的靈魂或者說他價值觀應該是鼓勵合作,鼓勵用戶與用戶之間互相幫助。而這位大學生基于這一點建立共享文檔,讓需要幫助的人和提供幫助的人互相連接起來,然后產生了善意的效果。

那這些是產品上的應用,我們在功能設計上應該如何踐行價值觀呢?

這里需要兩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如果這個產品有價值觀,功能只需要延展產品的價值觀就好了。

那舉例子來說,以我之前從事的這個共享汽車這個行業,當時找到價值觀是自由。

  • 車輛的選擇上,我們選擇了更為經濟的車——電動車。這個目的是為了更大程度的擴展車輛規模以及更低的價格給到用戶服務。
  • 城市的運營上,網點選擇也是在用戶最有需求的地方。
  • 車輛的調度上,最大可能的減少用戶打開app 發現周圍沒有車的概率。
  • 在用戶體驗上,我們認為拓展自由最大的一個場景,讓線上的體驗足夠簡單,讓他更快的能夠達到它的目的地
  • 用戶增長方面,在拉新、留存、召回、提頻這幾個場景中,我們選擇了提頻。因為我們認為這個場景其實才是最大程度是擴展用戶的自由。因此做會員卡,時長卡這類的產品,去幫助用戶高頻地使用共享汽車,并且去拓展他的使用場景。

那如果一個產品沒有價值觀,那我們該怎么做呢?

1.可以根據功能去尋找價值觀。

第一個例子是這個社交裂變

從功利角度思考:助力是為了獲得更大程度的社交裂變,獲得更大程度的拉新。

那他的公式從中拆解就是:一個助力活動的參與率X完成率X人均裂變數量。

我們應該思考基于社交裂變的本質做一個有價值觀的社交裂變。社交的本身對于用戶來說并不一定是惡,很可能是善。

因為這件事情的本質是在通過用戶的社交關系,社交的互動,去幫助產品獲得更大的傳播。那他的背后其實隱含著的一個觀點,我在跟用戶去做一個利益互換。我要獲取用戶的社交資源,那么我也得提供相應的社交貨幣才行。

所以我們設計的一個社交活動中,我是否能夠提供足夠多的資源,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是否讓這個分享者處于利他的狀態。其實這才是助力需要多少人參與。

2.用短期的利,引導長期的善

3.用利,不意味著沒有原則和底線

用利不意味著沒有原則和底線,就實際上一個產品的品質,會受到該產品下所有的產品經理中最沒有底線的人的影響。所以提高整個行業的底線,對于整個產品的體驗是有意義的。不要欺騙用戶,不要阻攔用戶。

4.不忘初心

我們在這里提出呼吁,科技不應該是服務于資本和數字,更應該服務于社會和人性。

建立正確的認識,科技是不中立的,科技向善是整個時代的歷史趨勢和鼓手。我們的責任就是引導科技去造福社會。創造更多善的應用去抑制惡的應用,引導人們去認識科技的事,這樣才不會從長遠上看,阻礙科技對未來可能性的一個提供。

最后我們的使命作為產品經理是科技向善的倡導者和踐行者。希望大家能夠順應大勢,然后讓中國互聯網走在世界科技向上的前列。

相關閱讀

以用戶為中心的增長實踐

重構數據根基,打造數據閉環

AB測試驅動業務增長

產品經理的底層思維:理性與感性

洞察產業時差,把握產業變革新機會

年度行業大會開啟巡回

互聯網圈年度盛典,聽一線實戰專家深度分享,與數千位互聯網圈同行深度交流,拆解產品、運營實戰案例,挖掘行業新機會!

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大會小助手,回復暗號【032】領產品經理&運營人必備工具包,獲取全年大會最新資訊!

本文為【2021產品經理大會(北京站)】現場分享整理內容,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實習生 @陳楠 整理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謝謝合作

題圖來自大會現場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請問會有視頻錄播對外公布么?

    來自湖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