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盛認知三部曲后記:到底什么是認知?

1 評論 13503 瀏覽 34 收藏 15 分鐘

認知其實就是一場自我革命。

我的認知三部曲《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管理本質就是認知管理》、《戰略就是格局+破局》發布后,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寶貴留言:

  • “你對認知的清晰定義到底是什么?
  • “認知有多深才算知?”
  • “為啥技能差別可量化,認知差別是本質的?
  • “如何去提升自己的認知?”

于是,我決定補一篇后記,答讀者問。簡短分享一些我對認知的理解。部分想法,未必成熟,還是拍磚引玉,與各位探討。

思考認知,本質是在思考“一種思維”。認知思維所具有的超越性,不可想象。正所謂,擒賊先擒王。這個王,某種維度看,就是認知。

那么,到底怎么定義認知?技能相對認知,為什么可量化?

我認為,技能就是回字的四種寫法,是一種知識的熟練掌握。再直白點,技能就是背了唐詩三百首,背了圓周率后50位或背一個微積分方程,然后來回做題。

技能的熟練掌握,當然重要。甚或,掌握一種獲得熟練技能的方法,也可能是一種認知。但,技能最終仍是一種線性映射。如同程序里的函數,輸入A,就產生B。一旦學到了,就變成簡單的模式化。

本質上,整個中國教育就是技能教育。發一張答題卡,誰填得好,誰就優秀。它是一種封閉條件下的技能組合。

而認知是什么呢?認知是基于一個綜合情況而做出的一個精準判斷。什么叫綜合情況?就是復雜情況下,做了超出常人的不一樣的判斷。從這個維度看,技能本質是一個封閉式問題,而認知更多是一個開放式問題。

這里,我畫了一幅圖來描述認知產生的整個過程。

認知產生原理跟神經網絡的模型訓練很像。簡言之,通過海量信息不斷輸入,再進行自我思維模式的訓練,最后輸出一個判斷。由此,我總結了認知的三個要素,分別為輸入、訓練和判斷。

1、認知第一要素:信息輸入與挖掘

有一句話很流行:道理聽了無數,依然無法過好這一生。為什么?不同人面對信息,有不同的態度、方法和能力。所有這些因素,決定了認知的起跑線。同樣刷朋友圈,你看花邊新聞,人家看某一篇論文,認知能一樣嗎?

有的人,憑著一股喜歡,葉公好龍。比如我面試一些技術人員,讓他們講講對AlphaGO的原理,十有八九,答不上來。有人說,AlphaGO就是運算能力更強,能算出更多步數。

聽懂這個答案是錯的人,說明不是葉公好龍。關于AlphaGO技術解析的文章遍網都是,不需數學知識就能看懂??床欢?,不是智商問題,而在于是否愿意深度挖掘。

信息挖掘的核心,就是廣度和深度兼得。我們常常遇到的廣度問題是——對很多新的現象和機會視而不見;而遇到的深度問題則是——對當下處境和形勢看不透。

然而,即使認為自己很有深度,也可能會出現盲區。這里的盲區主要有兩類:第一類盲區是“看不起-自傲”;第二類盲區是“接受不了-自卑”。

先說第一類盲區,看不起-自傲。99%的人都可能有這樣的心態,一開始就抗拒信息的輸入。

有一天,我跟一位同事討論游戲,告訴他要學習王者榮耀。他反駁道,我不是王者榮耀。我說你玩了嗎?一個做游戲的人,不玩王者榮耀,不要跟我談了。當然,或許你比它牛,但你都不了解它,不愿去接觸它,何談超越?

看不起,是一種非常要命的心理。

我說過,現象即規律??吹揭粋€現象,如果沒有惶恐感,就會錯過一堆現象。一個現象背后必然有大規律,而這個大規律背后,肯定還有別的現象根本不在你的視野。

我們有時候看到現象,就跟當年乾隆看到西方人送的鐘表一樣。認為這都是奇淫技巧,全然不知鐘表背后隱藏的現代物理學規律。當一個現象發生時,我們應該首先撲上去,了解它,吃透它,再想想背后的規律,而不是簡單予以屏蔽。

表面看,你錯過了一些看似不重要的現象,本質上有可能錯過了一個重要規律或對一個機會的認知。

第二類信息挖掘的盲區叫“接受不了-自卑”。有時候,一些同事工作沒啥進展,當我跟他們聊時,本來就有情緒,聊完情緒更大了。甚至來一句:你不了解我。我想說的是,你試圖了解過我為什么這么說嗎?我站在CEO的位置,看到的對一個崗位的要求,肯定和你看到的不一樣。

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實際是一個人進入到了自我保護和自卑的狀態。于是非常難以接受外面的信息,尤其負面信息。

我們都是成年人,要有職業心理。否則真的淪為一群巨嬰。更重要的是,當你將情緒轉化為一種意見,由此會下定論——領導對自己極度不滿。這時候,你就喪失了一個信息深度挖掘的機會。

這一點,我們必須警醒。

我曾經跟騰訊一位高管交流,他說,牛人其實都是在自信和自卑之間來回跳躍。如果我們能平衡二者,站在上帝視角思考問題,檢視自己的心態,是不是更有利于獲取認知呢?

人的成長,就是一種自我抗衡。如果你能在信息輸入與挖掘的過程中,把自傲與自卑對抗掉,獲取信息的維度一定會好很多。

反之,我們怎樣才能克服以上兩類盲區,真正從海量信息中挖掘出真知灼見呢?我認為需要兩種能力:第一要能趴在地上面對自己;第二要能學會傾聽。

人不能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心態高一定會導致信息獲取遭遇巨大問題。尤其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我們不僅需要趴在地上看對手,更要趴在地上看世界。因為只有趴在地上時,你才能發現對手真的很強大。

大多數時候,我們的行為往往是:獲取信息時,站在云端看別人,每個人都很渺小,一覽眾山??;真正做起事情來,又趴在地上,覺得這事太難,困難像高山一樣無法撼動。

其實應該反過來。

當我們學習時,應該趴在地上,每個人都挺高大,像小學生一樣對別人保持崇敬和傾聽;而遇到困難時,應該站得更高一點,雖然困難很多,但心態要樂觀。

第二,傾聽是一種能力。我經常觀察一些人,喜歡打斷別人的人,往往容易在學習狀態上出問題。

有時候,幾個人一起聊天,有的人突然打斷,急于提問或強調自己,別人的敘述就斷了。所謂信息挖掘,先要讓人把話說完,你才有機會挖掘。而不是聽了只言片語,也不是聽了一點立刻欣喜若狂。與人溝通時,無需極力表現自我。

有一句萬能理由是:只要對了,我就聽。其實也是一種經驗主義。經驗主義的問題在于,拿過去的經驗作信息篩選,往往漏掉可能改變自己的很多新信息。你要假定,自己可能錯,多去聽一聽,才有機會糾正。

信息挖掘,是構建認知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我們必須承認,那些對行業變化非常敏銳的人,對關鍵點的信息挖掘能力,一定比常人技高一籌。

2、認知第二要素:思維模式訓練

如上圖所示,有了足夠大的信息輸入后,才能不斷訓練自己腦海里的模型,從而形成自己獨有的思維模式。

什么叫思維模式?我看過一些認知神經科學的文章。人腦的信號是通過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來發送的。盡管,基因大致決定了神經元的連接形態。不過,在大腦發育的過程中,后天經歷也在不斷塑造神經元的連接。

比如,人們進行學習與認知活動時,大腦中的電信號就會激活神經元。當人們接受和處理外界信息后,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就會發生可塑性的改變。而這些改變,代表了我們思考的過程,或可理解為一種思維訓練的模式。

隨著接受外部信息更多,你會學習更多,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就會出現“創造性破壞”,不僅產生功能性改變,大腦認知結構也會重塑。而這些變化,正是學習的結果。本質上,思維模式就是如此被訓練出來的。它一定不是天生長成。

此外,思維模式的訓練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叫自我挑戰。即不斷站在自己的對立面自我互搏。這個過程跟AlphaGO算法模型訓練中的左右互搏原理一樣。

然而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人只會作自我增強。一旦有了想法,每天都很激動,覺得要改變世界了。自我信任大過于自我質疑。

所謂思維模式訓練,就是不斷進行“自己問自己”的思考訓練。兩個自我,反復博弈,無休無止,直至精進。

3、認知第三要素:自我博弈與輸出判斷

做判斷,必須基于深度思考。而深度思考的核心標志,就是自我博弈。即一個人要能不斷自我反思。吊詭的是,盡管大家都在反思,但反思也是有層次深淺的。我把反思分了三個層次:

第一層反思,較為普遍,叫客觀環境反思。反思時,只回顧客觀困難。想當然假設,如果自己掌握更好資源,就能重新解決難題。這叫第一層反思。

第二層反思,進了一層,叫心態反思。認為自己不夠投入。言下之意,只要投入,就能做好。

第三層反思,更難了,叫能力反思。認為自己可能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我曾經就反思過自己是否具備做CEO的能力。有一段時間,甚至很崩潰。心想:我這么一個在乎別人感受的人,做CEO,太痛苦了。

有時候,我們真的需要跳出來看。張穎有一句話叫——脫光了看自己。你要把自己的內在和外在,與事情本身結合起來。直面痛苦和真相,才能讓反思真正產生效用。這個過程就是不斷的自我博弈。

人的內心,本質只會自我加強。想了一個點,會順著這個點繼續想,于是越想越覺得自己好。尤其當自傲和自卑心態作祟時,就更難挑戰自我了。

所以,我們要把思維模式的訓練,由刻意為之,逐漸變成一種習慣。面對困境時,多向內看,反求諸己;取得一些成績時,多向外看,總結外在機會,警惕自傲。如此,認知能力才可精進。

而精進本身,就是認知現實能力的不斷升級。即通過大量信息的不斷輸入,反復的思維模式訓練,不斷自我博弈與挑戰,克服自傲與自卑心態,使其認知結構在廣度與深度上充分擴展,形成一套更高維度的、完整的認知框架,最終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聰明的決策。

認知其實就是一場自我革命。這是我最后想說的。

相關閱讀

傅盛認知三部曲之一: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

傅盛認知三部曲之二:管理本質就是認知管理

傅盛認知三部曲之三:戰略就是格局+破局

 

作者:傅盛,微信公眾號【盛盛GO】

本文由 @傅盛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思維方式是認知的一種,人是思維的產物。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的處理方式也不同。
    比如在職場中要求的工作經驗,一部分是硬技能的掌握,如軟件工具的使用,行業知識的了解等。另一部分就是對事物的認知,認知決定了一個人的思維方式,進而決定行為方式。兩部分組合構成了能力——如招聘要求上的溝通能力、項目把控能力等。而用人單位在招聘時設定的工作經驗要求就是設立一個門檻、最大可能地篩選掉缺乏這兩部分能力的人。
    其實,認知之外還有一個概念叫做元認知,在一個人進行思考時,思維更進一步,可能會考慮到我為什么思考、我思考的目的是什么。元認知對自我意識的提升很有幫助,更有助于發現問題癥結所在。比如當你憤怒時,可以進一步思考——我為什么會憤怒?引起我憤怒的原因是什么?探尋下去,就會找到深層次的原因,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其實,很多思維方式前人都有過總結,我們只需閱讀他們的著作,多多練習就能獲得不錯的提高。

    來自河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