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祎:導致互聯網公司死亡的六大原因

1 評論 5210 瀏覽 7 收藏 10 分鐘

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在成功之前,我們不妨先來總結下失敗的原因吧。enjoy~

人人公司的陳一舟先生曾說:

「我們知道互聯網創業失敗的概率是90%,而且只有那么幾種辦法導致失敗,那如果能夠想辦法把它降到80%甚至70%,就相當于把成功的概率增加2到3倍?!?/p>

道理聽起來很簡單,但估計很少有人去琢磨可能會導致自己公司死亡的原因有哪些?

周鴻祎先生所觀察總結的導致互聯網公司死亡的六大原因,值得你花時間讀一讀。

前三大原因

中國互聯網發展至今,誕生了很多互聯網公司,但留下來的并不多。其實,導致互聯網公司死亡的原因有很多,要是遇到惡劣的商業環境,那屬于天災,誰也避免不了。

但是,俗話說得好,最好的年景里也有人賠錢,最差的年景里也有人賺錢。所以,把互聯網公司的死亡歸結于外部原因,我認為那是不負責任的。

那些死亡的互聯網公司到底有什么共性?我總結了六大原因:

第一大原因:拷貝國外的商業模式

早些年,大家都在拷貝美國模式。要的是眼快、手快,在美國看到出現了新的商業模式,就打個時間差,立馬把它帶回中國,搶得先發優勢。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在美國那邊發布一個新產品,我們這邊的人很快就能讀到對它的相關報道,而且還是中文的。還有,包括VC也會把一些好的模式介紹到中國來。

國內BAT這樣的巨頭公司,在解決了生存問題之后,也會密切關注全世界的新模式。在模仿的過程中,它們也更有能力去解決遇到的一些問題,比如政府公關。而小公司一旦遇到這樣的問題,可能就做不下去了。所以,如果把拷貝美國的模式作為一種核心競爭力的機會已經不存在了,而且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模式。

再者,美國互聯網的發展程度與中國不一樣。雖然中國網民基數龐大,但大多是低收入人群,美國的幾億網民卻是中產階級。兩個國家的文化、背景、業務習慣都不一樣。所以,假如把美國模式搬到中國來,也要有所變化才行。

這幾年互聯網里很多人都存在濃厚的投機心理,盲目地拷貝,不愿意探索,結果拷貝過來卻發現不符合中國國情,最后變成了水土不服。這種簡單的模仿,成功率一定很低。

最有力的證明就是,曾經一些國際互聯網巨頭得意洋洋地來到中國,帶著他們已經在美國被證明成功的商業模式,但最后的結果都是水土不服。所以,創業公司更不要夢想著單憑拷貝國外模式就能做大,你第一沒錢,第二沒用戶,憑什么做大?

第二大原因:模式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對用戶沒有價值

比如,早幾年SP大行其道,這種增值服務通過手機收費,實際上是一種微支付,每個用戶每個月花五塊錢到十塊錢。這是非常好的模式,但是很多SP急功近利,不是考慮著怎么把服務做好,而是把用戶當成羔羊。設計出各種各樣的欺詐陷阱,很多用戶被「訂」了很多服務,自己卻一點都不知道,有的SP甚至直接勾結運營商從用戶賬戶上強行扣錢,最后把這個行業全給毀掉了。

再舉個例子。比如說,像E-mail營銷,本來是一個很好的東西,有商業價值,但是后來很多人發垃圾郵件肆無忌憚。結果,發展到最后,用戶對做營銷的Email看都不看。今天,靠郵件和數據庫營銷的公司基本上已經沒有了。

我一直強調,如果要把一件事做成功,你一定要重視用戶價值,一定要把用戶價值放在公司的收入之上。這在互聯網創業當中已成為一個規律——得民心者得天下。相反,如果不重視用戶價值,為了公司一時的商業利益,對用戶不是過度開采,就是做出傷害用戶利益的行為,最后用戶忍無可忍,還是會用腳投票拋棄了你的。

第三大原因:沒有從用戶出發,缺乏核心產品

比如說,純粹以互聯網廣告、營銷為主的公司。我一直認為,互聯網行業中一個完整的商業模式,一定要有產品,而且產品一定是為用戶服務的,這樣才能創造商業價值。

因為你創造了價值才有用戶,在用戶的基礎上,你才能夠建立你的營銷模式。但是,我見過有些公司缺乏市場模式,不知道怎樣細分市場,沒有一個用戶模式,也不知道瞄準什么樣的用戶人群。

后三大原因

第四大原因:沒創造什么產品,企圖依靠資源獲得成功

有的創業者一開始就說,我能搞到什么資源,我就可以怎么樣。后來事實證明,這樣的公司肯定不會成功。比如,有的人動輒就講,我的某個親戚在做什么,我認識運營商電信的什么領導,他可以給我什么樣的資源。

或者說,原來我和政府打交道,我可以從政府拿到什么樣的資源。聽起來,你會怦然動心,讓人覺得他和政府、運營商、大國企合作,說不定就能掙出錢來。

這種公司最缺的,是對互聯網精神的理解,它根本就沒有為用戶服務的意識,所以它根本不會形成用戶基礎。沒有堅實的用戶基礎,商業模式越復雜,做事情的難度就越大。中國成功的互聯網公司,基本上見不到只依靠政府的支持就能成功的。互聯網創業沒有一種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沒有一種吃苦的奮斗精神,很難做成功。

第五大原因:商業模式太過復雜

有一些商業模式有產品支撐,但是比較復雜。這種商業模式不光要滿足用戶,還要把產業鏈上下游聯系起來。它處在中間,只有同時滿足上下游企業,此類模式才能做下去。

比如說,以前出現過不少做城市生活社區的搜索網站。首先,它要說服商家與它合作。但商家卻關心它的用戶數量多不多,你用戶多我才愿意和你合作。同時它還要鼓勵用戶上線,用戶卻說,你都沒有什么商家,我上來找什么東西?所以,它們就變成了兩線作戰。

很多人覺得這種模式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我認為失敗率相當高,因為這對他的企業資源和運營有高標準,嚴要求。它永遠存在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困惑。而實際上,真正能成功的模式,都是要單線作戰的。最終我可能要搞定幾方,但是剛開始的時候,一定要先能解決一方。

第六大原因:就是太早掙錢的模式不容易成功

從做大的角度來講,互聯網公司剛開始的模式一定看不清。道理很簡單,如果模式很清晰,巨頭都來做,哪還給你機會。

如果有些商業模式一出來就有明確的收入,這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商業模式確實很好,但是模仿者眾多,巨頭也會模仿。另一種情況是,早期掙到錢之后,容易讓團隊產生小富即安的感覺,很可能就變成一個小盆景——能掙小錢但是做不大

所以,互聯網上有一個現象:很多企業盈利模式特別明確,卻由于過早掙錢,反而不能做大。比如像馬化騰,當初也沒想清楚商業模式,當他擁有了幾億用戶以后,很多東西就豁然開朗了。

 

本文素材來源周鴻祎新浪博客,此次編輯略有增刪。如需轉載請留言獲得授權

作者:周鴻祎,360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天使投資人

整編:John潘

本文由 @捕手志(ID:ibushouzhi) 整編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bingo

    來自山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