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內容的本質是什么?

1 評論 15027 瀏覽 24 收藏 13 分鐘

內容的本質在于它發自于人心,解決人們內心里的那一份焦慮。

李善友教授說過,我說的都是錯的。但我連我說的是不是錯的都不知道。我接了一個艱巨的任務,讓我講一講和內容經濟相關的方法論,但我可能真的還沒有總結出做內容產品的方法論,只能說給大家分享一些經驗體會。

「內容」近幾年被頻繁的提起,但其實它并不是今天才有,五千年前就有了。古老的壁畫,經典的文學作品如《紅樓夢》以及唐詩宋詞,都是內容。內容是不會過時的,內容是一直存在的。

內容的本質是什么?

要解讀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界定什么不是內容。從邊界來反推內容的定義。我的經驗是內容與科技有本質的不同,它發自于人心,解決人心的焦慮。

我們通過技術手段去打開物質世界,但我們需要通過內容探索內心世界。

我很喜歡做喜劇,而好的喜劇其實是一面鏡子,讓你在里面看到自己。比如說《生活大爆炸》、趙本山的小品、《奇葩說》,無一不是如此。

《奇葩說》里有很多辯題,其實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的窘境,你可能就像某個辯手陳述的那樣思考,做出選擇,他說的就是你。

那悲劇呢,是不是也是如此?悲劇很有意思,悲劇的定義是什么?悲劇是雙方都不應該被譴責,雙方的道德都是自洽的,但最終卻造成了一個不好的結果。

悲劇把人內心的道德掙扎和糾結顯性化了,讓人們在閱讀觀賞中宣泄。

這些是對讀者、觀眾來說。那么對于內容的創作者呢?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微博上有一個人叫「老樹」,是一個畫家,閑來無事喜歡畫上一幅畫,配上幾句歪詩。

他有一次隔了幾天沒發微博,傳畫,有人在微博下面留言:你是怎么回事,你為什么不更新?

他看到后回復:我更不更新跟你有一毛錢關系么?畫畫和寫詩是我解決自己焦慮的方式,你應該有你解決焦慮的方式。

對個體的創作者來說,創作來自于內心的沖動,他不寫不畫他就沒法活,他首先是為了排解自己的焦慮,而不是為了迎合市場。

那為什么有的作品在我們看來好像迎合了市場,成為了頭部內容呢?

我們先說說好作品的評價標準是什么——

創作者為了排解自己內心焦慮所創作出來的作品,能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圍內,能在多長時間內、多大程度上戳中消費者的焦慮,引起消費者的共鳴。

每一個人都有焦慮,但不一定生產內容,生產內容的人又不一定能生產頭部內容。

有很多人說《奇葩說》做得很好,算得上是頭部內容。實際上做成了頭部內容是一個結果,但不是必然的結果,而是積累的結果,是天時地利人和促成的。

我們當初做的時候,沒有人知道它可以做得這么好。

《奇葩說》為什么會做成辯論形式?

原因很簡單。有一天我跟高曉松在一起喝酒,我們因為某件事起了爭論,然后我們酒開始斯,撕完后突然就覺得,我們應該做一個辯論節目。

后來導演團隊提出了一個方案,給我看了一個色彩斑斕,非??犰诺腜PT,我看著挺新穎,就開始干了。

非常幸運的是,我們遇到了真正創造內容的一群人:馬薇薇、黃執中這些老牌的辯論者,他們是真正的內容創造者;另一類內容創造者是蕭蕭、范湉湉這類先天的妖精。兩者缺一不可。

每一個開天辟地的是不是都有一個靈光一現?每一個靈光一現是不是都能開天辟地?在我看來,兩者沒有必然的聯系。

而且,內容行業里,只有經典,沒有權威。內容行業的人不要迷信權威,大家只看你的東西好不好,能不能經得住時間的檢驗,留下來的就是經典。

正是因為內容行業有這樣的特點,才讓做內容的人即使撅著屁股干,也不一定能干成。

內容是關于人心的產品,所謂的天時,不在于你某個時間做了什么,而在于你的產品觸動了哪部分人的焦慮,為他們解決了什么問題?

比如說我們做「好好說話」。

追溯語言的發展,巧舌如簧常常用來形容商人,古代農業社會對巧舌如簧的商人是排斥的。中國人推崇的是儒家的「敏于行,訥于言」。

而現代社會是商業社會,有大量的場景需要表達。我們做「好好說話」,是因為我們看到,現在已經到了一個「重視表達」的時代。

國外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從小就培養孩子溝通和演講。但中國沒有這樣的產品來解決「如何更好的表達」。

至于消費者需求應該引領還是迎合?

我們首先需要區分消費者需求是表面的,還是潛在的。容易迎合的是表面需求,但不一定是真實需求。用戶不知道他們所不知道的,需要你把它顯性化。這才是存在在表面的河流底下的暗流,但是這才是河流向哪里走的關鍵。這才是文化產品生產的核心。

內容產品是一面鏡子,用戶在上面照到自己,緩解自己的焦慮。

比如,《爸爸去哪兒》的核心在于教育焦慮,我們不知道應該怎么跟我們的孩子相處。

《非誠勿擾》是為了解決兩個人、兩個家庭價值觀之間的沖突焦慮。

《奇葩說》是讓用戶看到,世界上還有很多另外的角度,而且還都是對的,讓人感受到平時只做一種判斷是很荒誕的,將認知的焦慮顯性化。

當你找到了用戶的核心焦慮時,迎合用戶需求和引領用戶需求就變得非常簡單,它們其實是一回事。是迎合還是引領用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能打到痛點。

《奇葩說》做了幾期以后,到混沌創業營來聽課的一個同事說,老頭(馬東昵稱),你要遭遇非連續性了。

我一臉懵,什么是非連續性?他解釋半天,我的理解是:非連續性就是有今天沒明天。我覺得說的非常有道理,內容行業就是這樣一個有今天沒明天的行業。

《奇葩說》的每一季都是一個新節目,節目的核心是保持持續的的新鮮感。如何創造持續的新鮮感來滿足用戶,是我們該關心的。因為用戶不知道他不知道,如果你也不知道,那就完了。

拿《奇葩說》的廣告來說,所有的廣告都是與場景融合的,所有的廣告語都是針對奇葩說定制的,跟傳統的廣告公司有很大的區別。我們從平面廣告過渡到流媒體廣告。

而且我們的廣告詞語感很好,形成了一個口頭禪式的口播廣告。

還有人問,怎么會想到做娛樂節目?

在我看來,娛樂是人的基本需求,不管是自娛還是娛人,這是人的天性,是人類社會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們討論的所有文化的東西,本質上都是娛樂。如果不是娛樂,就不可能穿越時間,沉淀下來。我們不是有了文化才有娛樂,而是有娛樂后,才沉淀出了文化。

舉個例子。李商隱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詩,我覺得就是在說楊天真(嘉賓)。這首詩是這樣的:

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這首詩講什么呢?第一句說的是昨天晚上天氣很好,我去了一個環境很不錯的KTV。第二句呢,我打扮的很漂亮,準備撩漢。第三句,就說很多人一起喝酒、劃拳、游戲。最后一句,聽到鬧鐘響了,我該回家了。這就是寫娛樂的一首詩。

內容其實一直都存在。唐代的李商隱就是今天的高曉松,雖然我們不知道李商隱長什么樣,但可以肯定,比高曉松好看。

內容經濟的變化是由于技術的發展 ,傳播手段的進步和效率的提高。每一次的技術進步都會帶來新的機會。

當下來說,我們更像唐代,為了獲取更多的資源,不斷進行商業拓展。但不久的將來,我們會越來越像宋代。

類似今天的日本,更加注重品質,更加關心人的內心需求。日本的簡約文化,和北宋時期的簡約風格驚人相似,這就是我們說的消費升級。

現代經濟高速發展,我們用30年的時間,走完了別人走了200年的路。所以我們和我們的父母有代溝,我們的孩子和我們有代溝。

我們的父母其實是古人。比如我每次回家,我媽就是讓我坐著,不停的給我弄吃的,因為在他們那一代經歷過饑餓,他們覺得:給你吃,就是對你好。

代溝不是由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經濟基礎、生存環境決定的。

接下來的30-50年,只要中國不發生大的政治經濟動蕩,內容行業篤定是會越來越好的。

所有的文化都是娛樂沉淀后的結果。

四大名著里的《三國演義》《水滸傳》,都是說書藝人傳下來的。說書藝人是文盲,但他知道把三國演義曹操說成奸人,劉備說成好人,把劉備說得慘,這樣才能戳中聽眾的焦慮,才讓聽眾憤憤不平,欲罷不能。

記錄古人思想的竹簡是刻板師傅留下的??贪鍘煾挡蛔R字,所以就有了很多通假字。1949年之前,中國識字的人不超過5%。是技術讓我們快速的進入了一個廣泛閱讀的時代。

文化在技術手段的推動下,從龜甲、竹簡、印刷到了電子屏幕上。

娛樂面臨著一個更好的時代,因為我們有更多的技術手段去解決用戶的焦慮和自己的焦慮,有更豐富的形式來取悅自己和別人。

我們有視頻、音頻,電影、話劇、演唱會……

內容一直存在,那內容經濟呢?或者說內容和內容經濟的區別是什么?

內容是山里的野豬肉,內容經濟是超市里的豬肉。

 

作者:馬東

本文由 @混沌研習社北京分社(微信公眾號:HundunBJ)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我覺得內容是傳遞價值的媒介!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