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豹移動海外戰略合作部總經理高千峰:AI重新定義內容體驗

1 評論 5503 瀏覽 6 收藏 18 分鐘

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與騰訊大講堂聯合主辦的2017中國產品經理大會:解碼未來產品經理在深圳寶立方國際博覽中心如期舉行。獵豹移動海外戰略合作部總經理、News Republic 副總裁@高千峰 從內容傳播的演變和發展途徑講述了三種內容形態,并結合自己在實際工作中的體會,給大家分享: AI如何重新定義內容、如何對用戶體驗產生影響。

分享嘉賓:News Republic 副總裁高千峰

以下內容為嘉賓分享實錄,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媒體組@Ella 依據嘉賓分享內容整理,編輯有修改,嘉賓已確認:

 

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里,我負責獵豹海外的內容業務;從今年開始,我又在AI這個方向重點投入了很多精力。接下來,我將就其中的一些收獲和理解,并從幾個維度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 內容發展路徑

我把內容大致分成三類:

我們可以順著這三類內容的發展路徑展開來看一下:

第一類:圖文

古代,人們通過壁畫承載、表達內容,后來是竹簡,造紙術的出現后有了紙張,近代隨著紙質技術的提高,又出現了大量的紙媒:雜志、報紙、期刊、書籍等等。而互聯網的出現,使得內容的呈現及傳播產生了一個質的飛躍。

站在內容消費者的角度來說,在互聯網出現之前,我們獲取內容的效率相對有限:書籍要購買,雜志要訂閱(有時候甚至訂不到),期刊可能知之甚少;互聯網出現以后,以Yahoo為代表的內容門戶網站搜索(還有新浪、搜狐等)逐步“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互聯網搜索的興起讓大家有一個渠道可以獲取大量的、多種類的內容和信息。

近兩年,AI技術的興起對很多領域(特別是內容生產、傳播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比如大家熟悉的“今日頭條”,其核心是一個AI算法驅動的應用。獵豹旗下的News Republic也是這樣一款產品,可以理解為海外版的“今日頭條”。

第二類:語音

古代,說書、講段子是語音內容傳播的主要方式。

近代技術發展了,出現了收音機、錄音機、CD等,把人說的語音內容通過一定程度的數字化展現給有需要的用戶。

最近幾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互聯網的發展,像蜻蜓FM、喜馬拉雅這樣的手機端APP成為更受歡迎的提供更加豐富的語音內容的平臺和傳播方式。

最近的一個重要變化在去年下半年,AI語音/音箱的出現,讓語音內容又發生了一個“質”的變化 —— 內容和人之間可以相互溝通。

第三類:視頻

古代的戲班子通過現場演出的方式進行內容的表達,后來出現了電視機;從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再到數字電視等在不斷演變。

而隨著互聯網的出現,整個視頻內容的生產、傳播形態又發生了變化。頗受歡迎的像海外的YouTube,國內的優酷土豆,以及最近興起的直播類APP正在“顛覆”著對傳統內容的界定。

作為現今內容消費的生力軍——90后的童鞋,他們開始接觸內容的時候正是互聯網逐步興起的時代,像報紙、收音機、甚至電視他們可能都不感冒。那么,如何做出受他們歡迎的內容產品呢?

接下來,我將結合以上三種內容形態,以及自己參與的一些實際工作中的體會,繼續給大家分享一下 —— AI如何重新定義內容、如何對用戶體驗產生影響。

二. AI技術對內容的影響

AI技術出現之后,對內容本身的形態有一個非常大的促進。

1. 圖文類內容

門戶時代是圖文內容的一個里程碑,人們通過門戶這個渠道,可以大量獲取信息。用戶以自我驅動訪問為主,主動去尋找內容——知道想要的內容大致在那里,需要花時間自己瀏覽、搜索分門別類的各種內容,可以總結為“人找內容”。

AI技術興起后,機器對內容進行學習、有了更多理解,現在變成了“內容找人”——今日頭條用多了以后,你會發現看到的都是你喜歡的內容,都是某些品類的文章。而這都是靠機器學習、AI這些技術驅動。內容本身好像具備了思想,它知道人在關心什么、想知道什么;通過技術驅動讓內容本身更懂得用戶的興趣愛好。

這里的內容體驗是關于個性化的體驗,借助于技術實現,分為:內容畫像、用戶畫像,還有一個核心預測算法。

做產品都知道,我們要了解用戶的行為。但是在內容領域,你對內容本身的理解、是不是能夠理解一篇文章細節,非常重要 —— 你不理解,就很難用相同的語言去跟用戶溝通,更談不上個性化體驗。

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我們通過技術手段可以把內容和人之間做一個連接。

舉個例子:

這個平臺有海量的內容,每一篇文章我們都會有標簽,都會設置一些關鍵詞——這篇是美國的,這篇是西班牙的,這個內容是體育類的、足球類的等,平臺可以打無數的細分領域的標簽。整個積累下來,差不多有幾百萬標簽的量,這是對內容本身進行處理的第一步:結構化和數據化。把任何一篇文章拿出來以后,都能對它進行打標簽、分類,進行關鍵信息的提取。

第二步,用戶畫像非常重要。除了用戶所在的國家、區域、城市、年齡、性別、興趣愛好這些基本的信息之外,還有其他的信息——使用設備的基本信息,動態的地理位置等等,大數據的積累非常關鍵。沒有數據積累,很難對用戶畫像進行一個準確的定義。

有了內容畫像(第一步的結構化和數據化的內容)和用戶畫像(第二步)之后,下一步就靠AI技術了:通過機器學習(核心是模型算法,對內容和人進行精準匹配。這可以理解成一個機器人,一開始是一個小孩子,教他不斷迭代和成長去理解用戶本身的行為),進行個性化推薦。

產品固然重要,但是要讓內容形態通過AI技術達到不一樣的體驗,那么技術本身的驅動就異常重要了。

推送內容的個性化、時間點的選擇、頻率等,核心完全依賴于AI技術去控制。AI技術還可以完成其它一些任務,例如標題重命名、圖片識別等等。

現在整個的生活節奏都很快,我們手機上都裝了無數APP,不同的APP都在搶奪用戶的時間。對內容來說,如何贏得用戶更多的停留時長,是很重要的事。

讓機器學會AI技術完全理解內容需要一定的時間,在初期的時候會很困難,但是到達一定數量級后就會有一個非??焖俚脑鲩L。要在最合適的時間、最合適的地點,把最合適的內容推送給最合適的人,這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目標。

2. 語音類內容

早期的時候,收音機里的就是固定為數不多的幾個頻道,用戶幾乎沒得選;APP出現以后,我們可以選擇更多頻道的一些內容、也包括很多非廣播類的內容。而如今,從原來的被動收聽、沒有互動,到智能語音技術的出現,讓內容可以與人直接對話。

如何實現呢?

一個是語音識別,還有一個是語音合成,這兩個缺一不可。

現在的技術足以把語音轉換成文字,無非是準確率的問題。轉換成文字之后,計算機就可以識別了,就可以進行分析和處理。而語音合成則與之相反,將文字轉化成語音。

AI本身只是一個技術,需要一個載體去去承載,否則技術只能是技術。這個載體可以是軟件APP,也可以是音箱或其他設備。

3. 視頻類內容

在圖文、語音之后,我們還有一個更高的要求——視頻。

早期的時候,視頻網站多偏聚合,大部分還是傳統的PGC為主。現在已經在慢慢變化了:逐漸會有一些UGC的內容,各種作者的內容都在上面。

之前我們在網站或APP上看到的內容都偏傳統PGC媒體,但是現在有更多新的UGC內容形態產生了。

  1. 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用戶有更多的選擇。
  2. 我們在消費內容的同時,也在參與到內容,參與到內容的生產。比如直播,比如朋友聚會的時候使用APP錄制視頻播放之類,我們逐漸從使用者變成創作者。

對于技術的使用,有幾個常用場景:

  • 人臉識別:這個其實已經用得比較廣泛,大家平時可能沒怎么注意。比如我們在視頻拍攝過程中或者是直播過程中,會使用一些動態貼紙或動態濾鏡,產生一些特別的效果;當人物形態變化的時候(比如低頭、搖頭、左轉、右轉等),對人臉本身的捕捉是不是足夠準確?速度能不能跟得上?道具和人臉的契合程度等等。
  • 手勢識別:直播中特別常見,比如一些心形產生或者是某種特別的場景。再例如某直播平臺的主播,在和粉絲互動后的一激動來了個飛吻,屏幕上無數個紅唇撲面而來——這種動態的效果本身,就是基于手勢識別的實現。

以上場景不只是個例,事實上各個領域的很多場景都有在用AI。只是在互聯網出現以后,移動端APP出現之后,加速了AI技術的應用場景化——對AI來說是好事,因為有了更好的載體。

三、內容體驗:精神食糧

從某種程度來說,內容已經是一個生活的必需品。我們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候,都會打開手機看新聞、看推送、刷朋友圈;跑步的時候,聽音樂、聽書等。

內容本身無處不在,除了是必需品之外,它還是我們的一個精神食糧。

內容體驗的變化伴隨技術發展,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吃到、吃飽

AI還沒出現或沒有大范圍使用之前,就互聯網技術本身,門戶網站這些的出現已經給人們提供了大量信息及便捷的手段,這個內容的食糧我們可以吃到、吃飽。

第二個階段:可口、吃好

隨著整個社會的變化以及信息量的增加,我們對內容的訴求變了——不光吃飽,我們還要消化一下;只要有利于吸收的,沒用的就不要了;而且要的這個內容得可口一些,還要吃好。

比如在學生時代,可能關注的是校園、青春的內容;進入職場后,可能對職業方面的內容有更多的訴求。甚至說在特定時間段,比如某一周,心情好的時候會喜歡一種內容,心情不好的時候又是另一種內容。

這時候我們對內容本身是有要求的:要有酸甜苦辣、要有深度、要有娛樂等等。

我們的要求在變化的時候,內容展現的形態也變了——這是AI的第一階段:識別智能階段。

第三個階段:幸福、快樂

大量的內容信息,通過AI技術,能夠對內容本身進行分析和處理。相當于不僅能夠理解、分析和處理,還能進行推理,進而衍生出一定新的內容和交互;有了深入交互,才能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同時,提供情感連接和滿足,讓用戶體驗到使用的快樂和幸福感。

而我們正處在識別智能向認知智能的轉變過程中,還需要時間積累。

未來其實還有一個遙遠的可能:虛擬人類階段。?AI技術是否真的可以像人一樣?不光是認知理解,推理反饋,甚至能有人一些思想,還能進行互動和深入交流 —— 這個想象空間很大。

AI本身是一種技術,要創造更多社會價值及對人們生活產生影響,關鍵還是要和一些垂直領域以及場景去結合,內容只是場景之一。更多基于AI的產品和不一樣的用戶體驗,取決于大家每個人的思考、創新、付出及實現。

我相信,隨著AI技術的發展和與場景的結合使用,會對產品的用戶體驗等各個方面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有了AI技術,未來一定更加美好。

以上就是演講的內容。

2017 中國產品經理大會·深圳|系列文章

解碼未來產品經理|2017中國產品經理大會現場報道

迅雷創始人程浩:人工智能創業的6大核心問題

SpeakIn COO、前迅雷智能產品中心總經理易鵬宇:AI生態未來10年的產品人定位

神策數據CEO桑文鋒:如何用數據驅動產品決策?

餓了么聯合創始人&產品負責人汪淵:互聯網+的產品建設

QQ運營總監劉凌:從問「問題」出發

訊飛輸入法創始人翟吉博:人工智能的未來,帶給產品的4種變化

喜馬拉雅副總裁李海波:語音時代,內容平臺的產品邏輯

優信集團CTO邱慧:消費升級下的產品經理

小米開發者生態團隊負責人李曉璐:如何從0到1構建開放生態

網易嚴選產品總監李天宇:我們應該如何升級,以應對新消費時代

 

本文為2017中國產品經理大會:解碼未來產品經理嘉賓分享整理總結,未經本站許可,禁止轉載。謝謝合作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