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營銷歸因模型,為什么很多人會選最簡單的那個?

3 評論 26904 瀏覽 59 收藏 15 分鐘

營銷渠道越多、顧客行為路徑越復雜,就越需要歸因模型來幫助判斷渠道價值,優化渠道組合和資源分配。一個細微的渠道差異,或許就能幫助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勝出。

營銷歸因模型有助于判斷渠道的價值。

一個有效的歸因模型,能夠告訴我們:哪些渠道能賺錢,哪些渠道能促進業務增長,哪些渠道有助于轉化。

隨著消費者能接觸的渠道、設備越來越多,營銷分析也變得越來越復雜。

一個訪客變成顧客,是直接在淘寶、京東完成購買,還是之前:

  • 在朋友圈、今日頭條看到產品廣告?
  • 用電腦搜索過眾多產品信息并比較?
  • 在公眾號、抖音上看到了產品推薦?
  • ……

總有些渠道的ROI很高,能賺錢;有些渠道不賺錢,但覆蓋人群很廣;還有些渠道能把訪客留住,把路人變成粉絲。

營銷渠道越多、顧客行為路徑越復雜,就越需要歸因模型來幫助判斷渠道價值,優化渠道組合和資源分配。一個細微的渠道差異,或許就能幫助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勝出。

八種營銷歸因模型

1. 最終互動

或者說,最后點擊模型——100%的功勞都屬于產生最后一次互動的渠道。

這是最簡單直接,也應用最廣泛的歸因模型,主要是分析時不容易出錯。

比如:很多網站的追蹤cookie只有30天,淘寶廣告的計算周期最長15天,如果顧客的行為路徑,周期特別長,可能會發生輔助轉化渠道的數據丟失的現象。如果只考慮末次互動,數據追蹤周期就變得不那么重要了。

這種模型的弊端也很明顯:顧客最終是從淘寶收藏夾進入寶貝頁面后成交的,按照這個模型,會把這次成交100%歸功于收藏夾(直接流量)。但在之前,對產品產生興趣、信任、購買意向,可能是其他渠道的功勞,收藏夾只是方便顧客記錄、找到產品而已。

所以這種模型適用于轉化路徑少、周期短的業務,或者說,廣告目的就是吸引顧客購買,起臨門一腳作用的。

2. 最終非直接點擊

忽略直接流量,將100%的功勞歸于最后一次非直接互動。為什么要排除直接互動流量呢?

因為,直接互動,或者說直接點擊,其來源難以確定,容易對數據分析產生誤導。比如:一篇文章或者email里面沒有加跟蹤代碼的鏈接,收藏夾里面不知道什么時候添加的網址,訪客直接輸入了廣告圖片上的URL……

比如:點擊了淘寶收藏夾里的寶貝,并且購買。賣家會看到這個客戶來自收藏夾,但其實客戶之前是點擊鉆展廣告后才添加的收藏夾。

排除掉直接互動流量,避免了上述問題產生的誤導。如果公司認為,業務的直接流量大部分都來自被其他渠道吸引的客戶,需要排除掉直接流量,這種模型會很適合。

3. 最終渠道互動

將100%的功勞歸于客戶在轉化前,點擊的最后一個廣告的來源渠道。比如:谷歌分析,可以選擇100%的權重歸因于最后一次AdWords廣告,無論這個客戶在點擊競價廣告后,是否有在其他渠道進行互動。

同樣的,也可以設置將權重歸因于今日頭條的信息流或是朋友圈廣告。如果是單一渠道,或者某一渠道價值特別大,模型適用。如果是多渠道,就會比較麻煩,特別是不同渠道由不同部門負責的時候。

比如:一個顧客點了今日頭條的廣告,又去百度搜索信息并購買。如果信息流和競價都采用末次渠道歸因模型,會把這次成交都算成自己的功勞。這樣的結果,就是兩個部門的數據都很好看,都認為自己為公司貢獻最多,但實際的效果可能要減半。

4. 首次互動

100%的功勞都屬于產生第一次互動的渠道。

如果,最終互動是認為,管你之前多少互動,沒有最后一次互動就沒有成交。那么,首次互動就是認為,沒有我這第一次互動,剩下的渠道都不會有互動。

這個模型的缺點很明顯,就是受限于數據跟蹤周期。比如:網站cookie存活30天,但第一次互動到轉化的周期是31天,成交權重就沒有歸因到真正的首次互動渠道。

這種模型適用于品牌沒有知名度的公司。關注能夠帶來客戶的最初渠道,對于拓展市場很有幫助。首次互動和末次互動模型,事實上都是單渠道歸因模型。

5. 線性歸因

平等對待轉化路徑上的所有渠道,分配相等的權重。

  • 模型優點是:這是一個多渠道歸因模型,而且計算很簡單。比如:《ROI的優化,其實是場足球賽》中舉的例子,一個簡單的公式就可以計算所有渠道的產出,而且價值系數的調整很方便。
  • 缺點也同樣明顯,不適用于某些渠道價值特別突出的業務。比如:顧客在電視上看到廣告,用百度搜索并進到官網,隨后3天都通過百度進入官網,并在第5天成交。

按照線性歸因模型,百度會分配80%的權重。但事實上,顧客可能只是懶得記網址,用百度搜索更方便而已。如果第2天百度后添加了收藏,剩下3天都從收藏夾直接訪問網站,那么就會給直接訪問分配60%的權重。

這兩種計算方式都沒有給電視廣告足夠的權重。

所以,這種模型適用于,期望在整個銷售周期內保持與客戶的聯系,并維持品牌認知度的公司。這種情況下,各個渠道在客戶的考慮過程中,都起到相同的促進作用。

6. 時間衰減

這個模型認為,渠道距離轉化的時間越短,對轉化的影響越大。

這種模型基于指數衰減概念,默認周期為7天。就是說,與成交當天相比,成交前7天內的渠道,分50%權重,前14天的渠道分25%。如果成交周期過長,這種模型對前面的渠道相當不友好,無法分配一個合理的權重。

所以這個模型適用于:客戶決策周期短、銷售周期短的情況。比如:做短期促銷,打了兩天的廣告,這兩天的廣告理應獲得較高權重。

7. 基于位置

混合使用最終互動和首次互動模型。

這種模型重視最初帶來線索最終產生成交的渠道,一般給他們分別分配40%的權重。給中間的渠道分配20%的權重,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最終互動和首次互動的權重比例。

顯而易見,如果一家公司十分重視線索來源和促成銷售的渠道,這個模型再合適不過了。

8. 馬爾科夫

基于馬爾科夫鏈的歸因模型。

馬爾科夫鏈是時間、狀態都是離散的馬爾可夫過程。馬爾科夫過程,是將來發生的事情,和過去的經歷沒有任何關系。也就是說:今天的事情只取決于昨天,而明天的事情只取決于今天。

做SEO的同學,應該熟悉谷歌的PageRank,也利用了馬爾科夫模型:

假設只有A、B、C 3個網頁,A鏈向B,B鏈向C。那么,C分到的PR權重只由B決定,和A沒有任何關系。

如果對互聯網的網頁不斷重復計算PR,那么網頁的PR值會趨向于穩定,是一種收斂的狀態。所以谷歌會用這種算法來確定網頁等級。

如果用馬爾科夫鏈模型對一個用戶瀏覽網頁的行為進行建模,就可以預測他之后的行為——當前瀏覽了B網頁,那么瀏覽C網頁的概率就可以算出來。

用在營銷歸因上,就是:訪客下一次訪問某個渠道的概率,取決于這次訪問的渠道。

就如谷歌可以一直實時的計算PageRank一樣(但對外的PR權重不定期更新,當然現在已經停止對外更新快10年了),基于馬爾科夫鏈的營銷歸因模型也可以實時計算,某些訪客群體下次訪問渠道的概率、成交的概率。

顯然,這種模型適用于渠道多、數量大、有建模分析能力的公司。

如何選擇歸因模型

上面的8種模型,可以分為兩類:基于規則的,基于算法的。

  • 基于規則的歸因模型:預先為渠道設置了固定的權重值,分析時根據權重進行計算就可以。好處是,計算簡單,數據容易合并,渠道互不影響,按照規則來計算即可。
  • 基于算法的歸因模型:每個渠道有不同的權重值,而且,隨著時間推移,不同渠道的權重值會發生變化。

互聯網時代,技術日新月異,新渠道也層出不窮,相比基于規則的模型,基于算法的模型能夠感知渠道變化,并調整渠道權重值,因而會更加準確。

那么,應該選擇基于算法的歸因模型?

不,應該先考慮業務模式。如果某個規則模型特別適合當前業務,直接用就好了。

  • 比如:新產品推廣,能夠帶來更多新客戶的渠道需要給予足夠的權重,用首次互動模型就很好。
  • 比如:就一個競價渠道,還只開了百度,也只能選擇最終互動或最終百度互動模型。

如果就想用算法歸因模型呢?不妨先問幾個問題:

  1. 渠道有多少?
  2. 數據量有多少?
  3. 是否使用DMP平臺?
  4. 是否有永久客戶標識?

如果渠道很少,相互之間沒有太多配合,直接用最終渠道互動模型就很好。很多公司現在就是這樣做的,為各個渠道單獨計算產出。如果數據量很少,算法模型不適合——數據過少,無法進行最初的建模。如果沒有使用統一的DMP來合并各個渠道數據,用規則模型,因為算法模型需要各渠道數據統一。

永久用戶標識同上。

如果渠道多、數據量大、使用了DMP平臺,并且有永久用戶標識,基于算法的歸因模型能夠為營銷分析提供巨大的幫助。

現在,萬事俱備,就差一個數據分析師了。

 

本文由 @小曹同學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小曹同學說的挺好,但是很難做到全平臺數據抓取。
    在淘寶/京東買之前的這些數據怎么統計呢:
    在朋友圈、今日頭條看到產品廣告?
    用電腦搜索過眾多產品信息并比較?
    在公眾號、抖音上看到了產品推薦?

    來自北京 回復
  2. 頭o像o就o是o我o秒o上o熱o門o|o全o天o售o后o|o熱o門o必o備o|o2o4o小o時o自o助o發o貨o,o頭o像o就o是o我oVo

    來自福建 回復
  3. 點贊

    來自山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