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進階指南 | 戰略的起點是創造優勢,戰略的終點是建立壁壘

3 評論 3614 瀏覽 42 收藏 18 分鐘

這篇可能是最難讀的文章了,里面涉及到很多理論和術語,有興趣深入研究的同學,推薦閱讀文中提到的書籍。enjoy~

地球上的物種豐富到令人驚奇。

據生物學家估計,在這個星球上大概存在過150W個物種,雖然部分已經滅絕,但還有部分物種在等待人類的發現。

一個新物種的誕生,依賴于原物種在漫長歲月中的緩慢進化。而物種進化的內在條件,則依賴于連續變異的累積。

什么叫變異?就是變得和同類不一樣,產生性狀上的差異。

比如大草原上有一群鹿,大家每天在一塊愉快地吃著草。其中有一頭鹿,突然產生了變異,生下來脖子就比同伴長。

而此時,草原氣候變得越發干燥,地上的草不夠吃了,大家伙只能去吃樹上的。結果脖子長的鹿就生存了下來,原來的鹿不能適應就得滅絕。慢慢的,一個新物種出現了——長頸鹿。

所以新物種產生的先決條件就是變異,創造差異,與眾不同。只有你與同類不同,你才有可能成為新物種。

當然,變異是沒有方向的,比如說鹿的脖子可能會變長,也可能會變短。

同樣是變異,誰會生存下來,誰會被大自然淘汰呢?

這就要看誰相對于原有種群更具競爭優勢。比如對于吃樹葉這件事來說,脖子長這種變異相對于原有種群就是優勢,脖子短這種變異就是劣勢。

這也就是說,新物種只有創造具備優勢的變異,才會生存下來。即,創造差異化競爭優勢。

對于打造一個商業新物種來說,道理也是一樣。戰略的起點就是創造競爭優勢。

對于任何一個品牌和企業而言,在創建之初要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相比于競爭對手,我有什么不一樣的優勢?

按照戰略大師邁克爾波特的看法,創造競爭優勢方法有三:

  1. 成本領先(嗯,很多初創企業死在了這一點上,供應鏈管理真的很重要)
  2. 差異化價值(提供更高價值,但高價值就意味著高成本)
  3. 聚焦細分市場(專為某一類人群、場景、需求而設計)

這是企業打江山時期所要關注的核心問題,怎么創造差異化優勢,怎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

而企業一旦站穩了腳跟,搶下了市場和地盤。這時候企業關注的問題也就隨之發生變化,開始關注如何守住自己的地盤,如何防范或明或暗的競爭對手。

戰略的起點是創造優勢,戰略的終點是建立壁壘。

要創造差異化競爭優勢,通常是單點突破,在產品的某一價值上做到極致。

而建立壁壘,其實是建立結構化的競爭優勢,讓競爭對手無法模仿。

形象一點說,它就是股神巴菲特反復念叨的護城河理論。

1993年,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首次提出護城河概念,一個偉大的公司必須有持久的護城河來保護自己。“在他們的經濟城堡周圍形成一條護城河,永久地充當那些試圖襲擊城堡的敵人的屏障?!?/p>

護城河,才是巴菲特的選股法則——如果你選擇的公司擁有護城河,就相當于買進了一頭能在未來很多年不懼競爭對手侵犯的現金牛。

其實這是打江山(戰略起點)和坐江山(戰略終點)的區別,打江山是攻城略地,坐江山是修城墻挖護城河。

那么,如何建立壁壘,打造自己的護城河呢?

一共有三大戰略可選。

但在說這三大戰略之前,我們得先說說什么不是壁壘。

技術是一種很短暫的壁壘,特別是在科技加速發展的今天,技術的升級換代委實太快,發展方向不斷變化,優勢很容易被對手抹平。

類似的還包括廣告戰、追逐流行趨勢,這些只能創造暫時的優勢,很容易被競爭對手模仿。

成本也不是護城河,一味壓縮成本會導致企業無力創新、流程僵化、失去組織活力,最終喪失競爭力。

看看啤酒和方便面行業,在成本導向的戰略之下,帶來消費者的價值感和體驗越來越差,最終隨著消費升級,將被消費者拋棄。

真正能夠成為護城河的戰略有三:

1. 文化戰略

通過創新意識形態的表述,為產品賦予無形價值,使品牌得到社會的共同推崇,成為廣泛認可的文化象征——即文化品牌。

當你擁有一個世界知名品牌,這才是可持續成功的關鍵,比如巴菲特一生推的吉列、可口可樂、美國運通。

但請注意——文化戰略不等同于品牌戰略。

品牌的打造無非是基于功能利益點或是感性利益點,通過盡可能簡潔、持續并且不斷重復的廣告傳播灌輸給消費者,在消費者的腦海中建立品牌與利益點的認知關聯。

經過一段時間的廣告傳播后,消費者就會無意識地將品牌與利益點聯系起來,結果品牌就擁有了認知意義上的功能利益和感性價值。

但是,功能利益點的尋找經常陷入為找差異而找差異的尷尬境地,最后挖掘出現一些微不足道的差異點來向消費者吹噓產品多么牛逼,實際上消費者并不care。

而對感性利益的追求則經常漫無邊際,放之四海而皆準,用在其他品牌上也是一樣。

最終使得這兩種利益在消費者心智之中都難以留下強大、深刻的印跡。品牌主必須花費龐大的媒介預算,依賴持續的廣告重復,反復對消費者進行洗腦。最終使品牌陷入廣告苦戰。

廣告一停,營銷效果就馬上打折扣。而廣告,并不能成為企業的護城河。

而文化戰略,按照道格拉斯·霍爾特在《文化戰略》《從BRAND到ICON》等書中的觀點,

則是基于社會變遷,打破原有產品所代表的正統文化意義,為消費者提供新的意識形態和亞文化,解釋消費者關于身份、主張、抱負和價值觀的疑問,成為消費者的精神支柱。

這樣品牌就在社會生活中慢慢成為一個固定的角色和儀式,一種習以為常的行為慣例。而品牌一旦成為用戶習慣,那么要強行轉變這種習慣則意味著高昂的教育成本。

比如你習慣了每天一大早來上一杯星巴克,一天不喝就渾身難受,那么這時其他品牌是很難插上一腳的。

這時候,品牌就成為了防護競爭的護城河。

2. 平臺戰略

2011年,3Q大戰。

奇虎360與騰訊掐架,最后騰訊沖冠一怒:在裝有360軟件的電腦上停止運行QQ軟件,只有卸載360軟件才可登陸QQ,公開逼迫用戶二選一。

在這件事上不管你支持誰,理性的選擇只能是卸載360,因為換一個殺毒軟件容易,換一個社交軟卻很難。

據360 CEO周鴻祎稱,3Q大戰期間被迫卸載360軟件的用戶達到6000萬。這就好像你生活中換一款牙膏品牌容易,想換手機號卻很難,它的轉換成本很高。

對于兩家企業來說,奇虎只有工具價值,而騰訊卻具平臺價值。所以騰訊可以搞QQ醫生、QQ電腦管家替代360,360則搞不出來產品替代QQ。

陳威如、余卓軒在《平臺戰略》一書中給平臺下了一個定義,平臺就是連接兩個以上群體,彎曲或者打破既有產業鏈。

如果平臺生態圈中的一方群體因為需求增加而壯大,另一方群體的需求也會隨之增長。如此一來,一個良性循環機制便建立了,參與平臺的各方都會促進對方的無限增長。

多數互聯網產品寄希望的發展路徑,就是從工具,到媒體,到平臺,到入口。

典型如微信,一開始微信只是一個社交聊天工具(從文字、語音到視頻),然后微信成為一個展示個體形象與生活、訂閱公眾號內容的媒體,接著微信變成為連接內產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平臺,最后微信成了移動互聯網的超級入口。

而抖音目前才剛完成從工具(打發時間、視頻娛樂)到媒體的轉變,如果抖音能夠實現社交的進化,那抖音將會變成一個新的平臺,替代微信成為新的超級入口。

而這是騰訊無法容忍的。

以前我們生活中發生什么新鮮事,第一反應是發微博;后來,我們拍照片發朋友圈;越來越多人會說:趕緊拍個小視頻,發抖音。

所以抖音是極有可能進化出來社交關系的。也許過不了多久,大家就會習慣通過抖音了解朋友、同事、家人的生活,而不只是像現在只是刷刷熱門的小視頻。

目前的抖音首頁還是有太強的媒體屬性,而非社交屬性。

而一旦抖音進化出社交關系,它就會成為一個強大的平臺,而騰訊也就無力回天。所以騰訊當前的一切戰略選擇,都是圍繞封死抖音向社交進化的可能。

平臺的好處,在于它可以產生兩個強大的效應:

  1. 規模效應(降低使用成本、增加轉換成本)
  2. 馬太效應(贏者通吃)

所以我們看互聯網產品,基本上都是一家獨大。新浪微博做大以后,騰訊、網易、搜狐微博只有死路一條。微信成熟以后,馬云再怎么折騰來往也沒有意義。

因此,平臺也是一個持久而強大的壁壘。

3. 結構化創新戰略

主流的商業模式,是信奉客戶至上,不斷滿足主流客戶所需;是精于管理,對產品進行持續性改良,提升品質,降低成本。

這是很完美的商業操作,但最終卻有可能毀掉一家優秀的企業。因為正是那些暫時遭到主流客戶拒絕的關鍵技術,可能演變成為主導新市場的突破口。

如果企業過于注重客戶當下的需求,就會導致創新能力下降,從而無法開拓新市場,被產業增長的新一波浪潮拋棄。

雖然每個企業都言必稱創新,把創新兩個者喊得震天響,但是喊口號容易,真正做到創新卻很難。因為慣性的力量是強大的。

諾基亞比蘋果更早研發出智能手機,但遲遲沒有推向市場,為什么?

因為智能手機會沖擊規模更大、利潤更高的傳統手機市場,會遭到企業內部利潤單元和經銷商的抵制。而且智能手機的開始階段,市場小、利潤低,卻要投入巨大的研發和推廣成本,無法為企業增長做出重要貢獻。

這就是克里斯滕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表達的觀點,為什么大企業面對創新時會遇到窘境,最終被小企業超越,歌利亞被大衛擊敗。

創新并不是企業的萬能靈藥。很多時候,創新只能幫助企業取得暫時的競爭優勢,長期卻容易被對手模仿。企業只有實現創新的結構化,才能形成競爭壁壘。

一般來講,創新分為兩種:

  • 一種是破壞式創新;
  • 一種是混搭式創新。

破壞式創新,又叫顛覆式創新、大爆炸式創新。顧名思義,它就是在主流用戶、主流產品價值以外,關注異端用戶,重塑產品價值,破壞原有的商業邏輯,實現第二曲線的增長。

比如蘋果,剛把指紋識別打造成為行業公認標準,然后蘋果就廢了它,改推人臉識別。這在以營銷為導向、高管和CEO銷售出身的企業是無法想象的,絕對會遭到強烈的抵制和反彈。

所以說,創新不是單點突破,而是結構化突圍。要做到創新,它需要與企業的流程、團隊、文化、價值觀相匹配。

混搭式創新,是對原有產品價值鏈進行重新組合,其實它就是藍海戰略。

比如服裝,它提供給用戶的價值鏈有很多,包括裁剪、面料、做工、價格、設計師、品牌、風格……等等。

快時尚代表品牌ZARA,就是把風格這一條價值拎出來做到極致,風格多變,緊追潮流。

ZARA的戰略就一個字:“快”,你說簡單嗎?簡單。好學嗎?不好學。事實上ZARA根本無法模仿。

要做到快,不只是產品要變,而是從生產、庫存、物流都要跟著變。

首先ZARA養了很多設計師和買手,確保了解最新的時尚潮流,馬上轉化為新品。其次,ZARA生產不外包,工廠全部在西班牙,設計和生產無縫銜接,因為外包就會增加溝通成本、浪費時間。

再次,ZARA物流為實現快主要用飛機運輸,運輸過程中甚至根本不打包,衣服生產下來直接掛在衣架上運,貨架運到店里一擺就可以直接買,不需要上架時間。最后,ZARA根本沒有庫存,再爆的款賣完就沒了,完全不補貨。

這一切都是為了做到快,但快就意味著增加成本,所以ZARA要通過營銷、廣告等其他環節再把成本省回來。

你看,創新其實就是結構化的,它需要企業多種資源上的匹配。只有結構化的創新,對手才無法模仿。

除了文化戰略、平臺戰略、結構化創新戰略這三大方案以外,當然還有其他手段可以建立競爭壁壘,打造企業的護城河。

比如專利技術、行業壟斷(專賣專供)等,但那就不是每個企業都有機會做到的了。

THE END.

相關閱讀

戰略入門指南:戰略的目標只有一個 —— 打敗對手

 

作者:空手,廣東省廣告集團|策略群總監,微信公眾號:空手(ID:firesteal13)

本文由 @空手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我是有多愛你啊,很高興在這里也能再次成為你的粉絲

    回復
  2. 19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