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簡史
品牌始于口口相傳的品質,用于識別產地和生產者,標記所有權。
1946年,歷史學家楊寬和上海博物館藝術部主任蔣大沂逛古玩店,偶然發現一塊印刷廣告銅版,然后就買下了它。這就是中國廣告史上出名的劉家功夫針廣告,目前已知的中國乃至世界最早出現的品牌廣告實物。
這塊銅版正中是一個拿著鐵杵搗藥的白兔,上方為“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左右為“認門前白兔兒為記”,下方為“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轉賣興販,別有加饒,謂記白”。
它是一則典型的品牌廣告,它出現了品牌名稱“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品牌商標“搗藥白兔”、品牌核心訴求主張“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
按英文品牌一詞Brand的起源,歷來有三種說法:
- 起源于古德語,意為火漆,代表貴族的家族徽章,用以區別、彰顯身份;
- 起源于古法語,意為白蘭地brandy,用以區分產地和生產白蘭地的莊園;
- 起源于古英語,意為烙鐵,用于牲口交易時烙在牲口的屁股上,用以標記財產所有權,從而與他人財產區別開來。
這差不多代表了品牌最初的三大作用,識別產地和生產者、證明品質、彰顯身份。
要知道,品牌是一種經濟現象。它一定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是商業邏輯的自然延伸。品牌的意義和本質,必定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相適應。
一、稀缺年代
在漫長的農業經濟占主導的年代,商業不發達,商品稀缺,談不上有真正的市場經濟和商業競爭。所以最初的品牌,是自發演化的結果,而非刻意設計的產物。
品牌始于口口相傳的品質,用于識別產地和生產者,標記所有權。
一開始,大家慢慢覺出哪里的物產更好,誰家做出的產品更好,于是這個產地和生產者,就被人際傳播所傳頌,成了最初的品牌。因此,最早出現的品牌都是產地品牌。比如西湖龍井、六安瓜片、武夷大紅袍、安溪鐵觀音;比如湖筆、徽墨、宣紙、端硯、蘇繡、蜀錦。
比如:汾酒、茅臺、劍南春,它指的都是產區,山西汾陽、黔北茅臺鎮、四川綿陽(唐代屬劍南道),這整個區域出產的酒都很好,而非特指某一家。
以及一些生產者品牌,比如:上文的劉家功夫針鋪,比如張小泉剪刀、王麻子菜刀,或者XX家驢肉火燒、X記腸粉啥的。
這個以農業經濟、自然經濟占主導的年代,我把它稱之為稀缺年代。
在這一時期,品牌的內涵還非常單一,品牌資產還極其粗淺。品牌主要由口碑所形塑,而口碑=知名度+品質。
不管是產品品牌還是生產者品牌,品牌的主要價值在于指示產品出身,從而表明知名度和品質背書。
二、大生產年代
隨著中國進入現代社會,工業時代來臨,社會進入大生產階段,企業越來越多,商品經濟勃然興起。在西方,這一歷史進程從工業革命開始,生產力得到解放,生產效率得以極大提升,人類從農業時代邁入工業時代。
這時,按照教科書的說法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市場上供消費者選擇的品牌還不夠多,而且僅有的這些品牌還品質良莠不齊,假冒偽劣層出不窮。
為了降低決策成本和購物風險,在這一時期,對于消費者而言最優選擇就是選知名度高的。因為被最多人驗證過的品牌,其品質風險最低。知名度越高,企業的造假成本也越高。
口碑固然可以背書品質,但它依賴人際進行擴散,在社會化大生產階段,它的傳播速度和傳播效率太低了。所以這一時期的品牌建設,主要載體是大眾媒體(電視、廣播、報紙、戶外、明星代言人),品牌的核心是做知名度。
所以這一時期各種稱號滿天飛,諸如央視上榜品牌、省優部優國優、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之類。
大家會有這樣一種消費心理:只要是上過央視的品牌、請了代言人的品牌,才叫做牌子。知名度高的品牌,品質肯定沒問題。(其實這就是從眾心理)
那么不管是央視上榜品牌還是中國馳名商標,本質上都是在做知名度,通過知名度背書產品品質。在這個大生產年代,品牌主要由知名度所形塑,品牌就等于知名度。
隨著改革開放逐年深入以及中國加入WTO,我們開始和國際接軌,市場日趨發達,商品日漸豐富,競爭也變得激烈起來。
當商品不再稀缺、生產不再是障礙之后,當企業和企業之間的商品變得日益同質化之后,如何塑造品牌、如何市場營銷的問題就擺在了企業面前。
20世紀50年代,美國誕生了第一個廣告理論——USP理論。
它強調每個廣告都應該提出一個獨特的銷售主張,告訴消費者本產品與對手有何區別,為什么要買它。
到了1960年代,競爭更激烈了,產品與產品之間的區別更小了。
這時候,菲利普·科特勒說了:
企業只埋頭搞生產是不對的,必須首先研究消費者需求,知道消費者想要什么,然后再進行生產;一個產品包打天下是不存在的,企業必須對市場進行細分,針對一個特定的細分人群滿足其需求。
然后,大衛·奧格威說了:
產品的同質化造成消費者決策時主要依賴感性而非理性,所以廣告必須為品牌構建一個獨特的品牌形象,為產品賦予情感,為用戶創造心理的滿足。
然后,杰克·特勞特和艾·里斯也說了:
產品競爭越來越激烈,品類不斷分化,品牌必須在消費者心目中占據一個與眾不同的位置,要么第一,要么唯一。
再然后,邁克·波特說了:
差異化是企業的基本競爭戰略。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工業經濟占主導、社會進入大生產、市場充分競爭的年代(我把它稱作同質化年代),各種廣告/品牌/營銷理論粉墨登場,層出不窮。
考其本質,絕大多數理論都在強調同一個意思——差異化。
在同質化年代,競爭又激烈,產品沒什么區別,那么自然要通過品牌創造差異。
品牌經由差異化的利益、價值、意義(價值觀)所形塑。無差異,不品牌。
三、大爆炸年代
接下來,我們進入了一個以互聯網經濟為主導的年代。在這個年代有兩個大的特征:產品大爆炸,和信息大爆炸。
貨架空前飽和,消費者的各種需求都能得到滿足。譬如洗發水:去屑、營養、柔順、修復、造型、草本、中藥、黑發、防脫、無硅油、氨基酸、頭皮護理、男用女用、三合一五合一……你能想象到的功能已經全有了,想要做出差異化越來越難。
今天你在淘寶搜服裝的話,可以找到124萬間店鋪,你還能怎么做差異化?你還能開創什么全新品類?
品類再細分下去,消費者就要爆炸了,今天的消費者已經患上選擇困難癥。更嚴重的問題是,今天社會信息嚴重超載,品牌傳播的成本越來越高,使得品牌想告訴消費者差異化也越來越難。
過去是商品稀缺,消費者注意力富余(一打廣告,消費者就會注意到);現在則是注意力稀缺,商品富余(再怎么進行廣告轟炸,消費者也不care你)。
如果你想讓消費者注意到你的差異化,那么你只比對手好上一點是沒用的,用戶根本注意不到。你必須比對手好上10倍,用戶才可能感知到你和對手是與眾不同的。但我們今天的品牌打造,依賴的還是同質化年代的傳播邏輯。
每做一次傳播,都在拼命地尋找產品的差異化賣點,為差異化而差異化,結果找到的賣點跟對手可能只有5%的差別?;蛘哒f找到的差異化,消費者根本就不關心。
在這個年代,新消費精神是追求精致>品質,追求精神滿足>物質功能,追求出眾>從眾,追求想要>需要。
今日消費者在購物時,并不在意誰是細分市場領導者,并不在意誰的知名度最高,并不在意你和對手有多大差異。
他們在意的是購買的品牌能否滿足并實現他們的精神表達、審美表達、自我表達、興趣表達。他們在意的是你能否通過品牌為他們創造一種難忘的、個性化的體驗。包括品牌的質感與風格、品牌使用后的感受、品牌背后的故事與文化,以及品牌能否凸顯我的形象和個性。
1997年,曾經有觀眾跟喬布斯說:我認為蘋果需要被外界認為與眾不同,這很重要。因為如果蘋果說,我們和大家一樣,只是做得更好,那好像沒多大意思。
而喬布斯的回答則是:
我不在乎與眾不同,我只希望能做到更好。如果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與眾不同,那我們就不同。如果不需要不同也能做到更好,那當然也可以。
蘋果首席設計師Jony Ive在iPhone 7發布時補了一句:
“一款產品要做到與眾不同很容易,但做到比之前更好卻很難?!?/p>
蘋果的市場突破萬億,并非是因為蘋果與眾不同,而是因為蘋果創造了極致的用戶體驗。極致體驗帶來心靈共鳴,心靈共鳴帶來粉絲和社群。這就是大爆炸年代的品牌邏輯。
商品大爆炸、信息大爆炸,而注意力卻越來越稀缺,品牌要想觸達消費者,首先要引起用戶的心靈共鳴和確認。不然,你再怎么進行廣告轟炸,出現在消費者面前一百遍,它還是不搭理你。這時打造品牌,就是要創造讓用戶共鳴的極致體驗。
- 在稀缺年代,品牌代表的是口碑。
- 在同質化年代,品牌代表的是知名度和差異化。
- 在大爆炸年代,品牌代表的是體驗。
作者:空手,廣東省廣告集團|策略群總監,微信公眾號:空手(ID:firesteal13)
本文由 @空手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戛然而止,余音繞梁
分析得非常不錯,如果能細化下現代品牌如何去做用戶體驗就更好
您好,請問能不能把您的文章轉載到我們公司的官方網站上,作為營銷課堂的其中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