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吃虧?電商為何如此喜歡做活動

2 評論 7249 瀏覽 24 收藏 12 分鐘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相信大家對這句話并不陌生?,F如今的營銷也是如此,有節日要搞促銷,沒有節日創造節日也要搞促銷,雙十一,雙十二,618均是其產物。那么商家為什么要這么做,不怕虧損嗎?本文將帶大家來快速了解其邏輯。

在日常生活中,商家的營銷活動無處不在,除去著名的電商營銷節不說,從點外賣到實體店也充滿著無窮無盡的營銷活動。全場七折、滿減、特定品類優惠、換季處理等優惠隨處可見,如果我們進入一個超市或者服裝市場,全場沒有一件商品打折反而是件奇事。接下來我們將來細細梳理其內在原因。

1. 營銷并不一定導致虧損

做企業不是做慈善,商家舉辦所有營銷活動的目的絕不是喊出來的回饋新老客戶、感恩母親節、慶祝女王節等。即使最終的結果讓用戶受益,那也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活動時期商品真的降價了嗎?答案是肯定的,確實是降價了?,F在的用戶沒有那么好騙,先升后降的把戲在最初幾年可能還能騙一騙用戶,但在現在已經很難奏效了。最精明的用戶手頭會掌握一些獲取商品歷史價格的方法,是真的降價還是假的降價一目了然。普通用戶也會思考商品沒有活動的時候大概是多少錢,他們會去衡量商品本身的價值而不是去錨定所謂的原價。

在用戶聰明起來的情況下,活動降價基本都是真降價,假降價騙不到多少人不說還可能敗壞平臺的名聲,實在是得不償失。在信息傳播速度如此迅速的今天,某個平臺假降價做的太過火,可能第二天就有無數的文章來打假蹭熱點,一邊吃瓜一邊造就一篇篇10W+。

但真降價和虧損卻沒有必然聯系。大多數降價產品在降價之后也有不少的利潤,比如服裝以及化妝品這些打折常客。打折??痛蠖嘤幸粋€特點就是商品本身成本不高,但是營銷成本很高。

以衣服為例:生產成本10元,租用購物廣場最好的門面以及雇傭銷售員成本100元,用戶買到手120元。除去成本多出來的10元就是整個環節賺的錢。接著購物節來了,通過活動降價的方式極大的提升了銷量,生產成本依然是10元,單位時間銷售量提升導致分攤在每一件商品上的銷售成本變為40元,用戶以活動價60元買到手。全環節賺的錢依舊是10元,企業并沒有任何虧損。

從上圖可以發現。喜歡打折的商品并非只有化妝品和服裝,電子產品也經常打折,電子產品利潤并沒有那么高,用什么來支撐折扣呢?

答案就是電子產品的生產成本受銷量的影響是很大的,銷量提升了,生產成本會降低。相信不少讀者肯定聽過某某產品因為出貨量太少,處理器廠商拒絕為其定制產品等新聞。

這是因為電子產品生產線成本極其高昂,達不到一定的出貨量,沒人愿意花巨資來為其定制一條生產線,即使做了價格也是驚人的。但如果出貨量到達百萬甚至千萬級別,那么所有的硬件供應商都會搶著生產,價格自然也就會有一定程度的下調。

對于那些銷售環節占比低,銷售量也很難影響其產品成本的產品而言用什么來保證不虧損呢。答案是保證不了,很有可能會虧。他們會選擇直接不參加打折活動、略微打折或者由平臺進行補貼。以食鹽為例,京東自營參與打折的熱情很高,而非京東自營的食鹽賣家則是選擇性的參加618,熱情一般。

2. 營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金錢換流量

在上一條中我們談到了營銷并不一定會導致虧損,但不少商家為了讓自己的活動更加誘人,可能會將價格降到一個夸張的程度來提升銷量。這個時候活動期間賣出的產品可能會有微小的虧損,但該虧損數額尚在商家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

如果賣不出去貨物盈利是0,賣出去貨物是凈虧損,那么商家為什么要進行營銷活動呢?

理解這一點其實很簡單,只要把虧損的錢看成廣告費就行了。廣告花費對于大型企業而言是一筆巨資,但卻花的很值,廣告的邏輯就是花費100萬打廣告,在未來一定的時期內多賺多于100萬的錢,那么廣告費就花的很值。

假設在一次營銷活動中,每一件商品虧損10元,那么100萬的虧損可以支撐售出10萬件。這個規模的出售量可以提升店鋪排名,增加店鋪和產品的人氣,效果可能不弱于將100萬全部投入廣告費之中。

從互聯網發展趨勢來看,人口紅利不在、獲客成本提升已經人盡皆知。這種情況下,營銷的作用將會越來越突出。相信在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節日被造出來。

3. 為了清庫存

比起前面的主動為之,清庫存是一種被動的行為。曾經有過這樣的經典案例:商人們貨物賣不出去,寧愿將其直接銷毀也不愿意將其出售。這說到底還是經濟問題,庫存、生產、運輸都需要成本,如果商品的價格已經低于這些成本,那么將商品直接銷毀反而是最省錢的方式。

既然連直接銷毀的方式都能接受,活動營銷虧損就更沒有什么影響了。如果一個商品很滯銷,其儲存成本已經讓商家無力承擔,商家完全可能會以難以想象的低價將這些商品售出甚至銷毀,當然相比較銷毀而言,以過于低的價格出售可能還會涉及不正當競爭等法律問題。不過打著清庫存旗號的活動也未必就是真的超低價,比較著名的“滯銷大爺”就是此類。

被網友吐槽為賣啥啥滯銷、家業非常大的滯銷大爺本人十分無辜。這些滯銷圖片是商家為了盈利而私自制作的,據說原圖攝像師已經準備維權。

4. 防止用戶流失的自我防衛機制

明星如果長期沒有好的作品則可能會過氣,潛伏太久即使是粉絲也可能忘記他們的存在。于是便有了炒作,如果沒法用正常的方式獲得大家的關注,那么便想法設法博人眼球,比如做出一些奇怪的事情,自導自演一些劇情甚至是直接買熱搜。

商家也是同理,試想如果兩個電商一家老老實實賣貨,另一家隔三差五搞個大酬賓,哪家的生意會更好?默默無聞的商家很難吸引到用戶,還會給人一個半死不活的感覺,而勤于搞活動的商家則會給人生命力旺盛,發展勢頭良好的感覺。

迄今為止,電商中規模超過兩百億美元的有淘寶、京東、拼多多三家,蘇寧在百億美元以上,唯品會也有近60億美元的市值。除了這些規模龐大的電商之外,網易嚴選、小紅書、當當網也因為其特色而擁有不少忠實的用戶。電商的競爭非常激烈,這直接導致每家電商都有極強的危機感,擔心被超越或者優勢被縮小。在這種競爭日常化的氣氛中,營銷活動自然一刻也不能停。

試想如果京東在搞活動而其它電商無動于衷會如何?

必然會導致一部分其他電商的用戶來京東消費,可能有了第一次消費之后,用戶便從原來的淘寶粉成為了半淘寶半京東粉。這種結果淘寶自然不能接受,于是京東搞活動的時候淘寶也會跟進,當京東淘寶都搞活動的時候其它電商也不可能坐得住,于是一個全平臺的購物節便誕生了。

5. 人口紅利消失后的零和博弈

互聯網發展的初期,用戶增長是主要趨勢。不同的電商完全可以共同發展,同時獲得用戶數量和營業額的提升。但隨著人口紅利消失,市場更加接近于零和博弈。京東多賣出一個手機,那么意味著其它電商少賣出去一個手機。

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下,可能出現燒錢大戰等驚人的營銷方式。畢竟在很多情況下,盈利能力沒有占據市場份額重要。只要保有良好的發展趨勢以及光輝的前景,即使企業當下虧損,股市也愿意為其買單,達成越虧市值越高完全不是問題。

總結

本文簡要分析了電商喜歡做活動的幾個原因。這些原因的本質都是為了發展自身,打擊對手。對于普通的消費者而言,無需在意對方的口號是什么,只要享受其帶來的切實優惠即可,日益激烈的競爭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不失為一件好事。

#專欄作家#

馬璐,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產品設計以及用戶體驗,力求在技術一定的情況下將產品做到極致,充分發揮技術的潛能。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寫地很通透,學習了!

    回復
    1. 感謝認可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