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賣貨,就得先學會選品
想學賣貨,就必須先學會選品。如何選品?自然是品類先行!品類會影響品牌的發(fā)展,會影響產(chǎn)品價格,品類的發(fā)育度更會影響營銷策略。
很多人會說:現(xiàn)在很多賺到了錢的那批淘寶店主都是趕上了當時的電商紅利期。
趨勢的力量,的確不可否認,但如果時間能倒回到十年前,開淘寶店的人是你,你會怎么做呢?
這個問題拿到現(xiàn)在變形一下,它會是:如果要在拼多多/云集/貝店/有贊商城上開店,你要怎么做呢?
大多數(shù)人會怎么做呢?
看到別人賣什么,自己就賣什么;什么好賣,賣什么。最終店鋪里上了一堆雜七雜八的貨,但生意就是不好。
貨越多,就賣的越好,賺的越多嗎?
但凡有點經(jīng)驗的人都知道,答案是:NO。
盡管電商不像傳統(tǒng)商超的貨架一樣空間有限,但店鋪首頁首屏的位置是有限的。你的初始流量就這么多,商品多了就容易分流,整體銷量利潤就上不去。
再加上,你的客服、設計等人力也是有限的,商品上的越多,運維成本越高。而且,容易把有限的人力浪費在一些不能產(chǎn)生收益或者說收益較小的商品上面。
所以,要開好一家店賺到錢,首先你要回答的是:“我的店鋪到底該賣什么貨”這個問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選品”問題。
一、如何選品
品類先行!
- 賣高價產(chǎn)品,怕沒銷量;
- 賣低價產(chǎn)品,怕利潤小;
- 賣剛需產(chǎn)品,怕對手太多;
- 賣小眾產(chǎn)品,怕流量不夠;
- ……
到底該賣什么樣的商品呢?
除了考慮自身經(jīng)驗(比如有著10年母嬰行業(yè)垂直經(jīng)驗的去賣奶粉尿不濕)、興趣(比如愛漂亮的女生去賣美妝護膚品)以及資源量(比如自己是四川人賣四川特產(chǎn),因為有一手貨源)之外,選品更多的還是要從市場角度去選擇自己最有可能賣爆的貨。
市場角度是指什么呢?
一般來說會包括:商品的價格區(qū)間、物流速度、市場容量、售后服務等等,而這些屬性最終將會歸納到商品的某一“品類”。因為同一品類的商品,它們的價格、物流要求這些屬性往往比較相似,對于標準商品而言,尤其如此。
所以,選品首要考慮的其實是:如何選擇一個與自身經(jīng)驗、資源最匹配的品類?
這個其實也符合人類一般的思考路徑(歸納法):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把大問題化成小問題,把從爆炸的商品市場中選貨變成從某一個品類中選貨。
二、品類是什么
再說品類之前,先來回顧一下我們關于需求的定義——我們說:需求是尚待解決的問題。
而品類正是對應需求所產(chǎn)生的,它是滿足需求、解決問題的不言自明的方法。
不言自明是指:品類對于消費者而言,是有認知基礎的。
與需求大小、等級對應的,不同品類有大小之分,同一品類下還有等級之分。不同品類有大小之分,大品類解決基礎問題,小品類解決小眾問題(注意!是解決的需求大小決定了品類的大?。?。
比如:相比較食物這一大品類(解決生理需求),奢侈品(解決社交/尊重需求)就屬于小品類。
(馬斯洛需求理論)
同一品類下還有等級之分:一級品類對應的是基礎的、簡單的、大的需求;二級、三級及以下品類往往解決的是更復雜、更加精細化的問題。
比如說:食物(一級品類)滿足飽腹需求(基礎需求),低熱量食物(更低一級的品類)滿足吃飽且不長胖的需求(復雜需求)。
三、品類影響品牌發(fā)展
古語有云,“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品牌和品類的關系就是如此。
- 當膠卷相機品類沒落,柯達品牌不行了;
- 當功能機品類衰退,諾基亞品牌不行了;
- 當泡面品類不存在了,不管是康師傅還是統(tǒng)一日子都不會好過到哪里去。
反之,當奶茶這個品類起來了,喜茶、奈雪、鹿角巷各種網(wǎng)紅品牌才能爭奇斗艷。
只有品牌所在的品類足夠強大,市場容量足夠大,品牌競爭才成立,頭部品牌的存在才有意義。
品牌在品類中該如何發(fā)展?
答案是:競合思維。
合作:與其他品牌一起,做大所屬的品類市場,保證自己所依賴的品類是在向上發(fā)展的,塑造一個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
競爭:在品類市場中爭做頭部品牌。因為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馬太效應愈發(fā)明顯。消費者腦海中所能記住的品牌不會超過5個,實際選擇的品牌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如果你是第一,就繼續(xù)保持;其余不是第一的品牌都可以奔著品類第二去做。
不要覺得“品類第二”不夠好,“品類第二”這種被稱之為“比附定位”的競爭策略實際上非常有效。
比如:
- 艾維斯出租車“我是老二,所以我更努力”;
- 奔馳寶馬的愛恨一百年;
- 可口可樂的經(jīng)典與百事可樂的新一代選擇;
- 加多寶和王老吉的“對不起”“紅罐之爭”,都讓后來者嘗到了扎扎實實的甜頭。
真正倒霉的是誰呢?
是排在品類后列的老三、老四,比如:當初摩拜和小黃車打得你死我活的,它倆倒是都活得好好的,卻擠占了小藍車、哈羅單車等共享單車的市場份額,這就是“品牌擠出效應”。
而實際上對于消費者而言:品類第一和第二差別往往不大,選誰有時候只是一念之間的事情。
四、品類影響產(chǎn)品價格
同樣一個杯子,作為水杯,我們可能花個二三十塊就可以了,但如果作為工藝品、紀念品甚至是收藏品,那么價格就會由幾百到上萬不等了。
為什么會這樣?
套用電影《流浪地球》中moss的話來說就是:“要讓人類一直保持理性,太奢侈了?!?/p>
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理查德·塞勒提出:
消費者在經(jīng)濟行為中往往有兩個賬戶:一個是經(jīng)濟學賬戶,經(jīng)濟學賬戶里,每一塊錢是可以替代的,只要絕對量相同;一個是心理賬戶,它對每一塊錢并非一視同仁,對其來源和用處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
心理賬戶的存在,往往會讓我們做出許多非理性、不劃算的消費行為,一般會有以下三種情形:
- 收入來源影響消費去向,比如:上班賺的辛苦錢和中彩票的意外之財,可能就會放入存款和享樂消費兩個不同的賬戶中。
- 收入方式影響消費額度,比如:春節(jié)加班費5000塊愿意花500塊吃頓好的,但是買彩票中了5000塊就愿意花2000塊吃頓好的。
- 收入數(shù)量影響消費行為,中了1000塊會想要吃頓好的慶祝一下,中了1000萬反而不會。
而作為在消費者認知,和需求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心理類別”(它不僅僅包含了物理類別,比如杯子),產(chǎn)品品類與消費者“心理賬戶”掛鉤,從而影響產(chǎn)品價格。
所以,要想讓你的產(chǎn)品賣出高價,可以考慮通過改變產(chǎn)品品類,影響消費者的心理賬戶來達成目標。比如:普通的產(chǎn)品是否可以包裝成禮品、收藏品、紀念品等價格更高的品類。
五、品類發(fā)育度影響營銷戰(zhàn)略
前面從橫向角度,說到品類大小對品牌競爭和產(chǎn)品價格的影響,接下來,從縱向角度來看同一品類的不同發(fā)展階段對營銷戰(zhàn)略的影響。
某一品類在不同階段的發(fā)展程度,稱之為“品類發(fā)育度”。
品類發(fā)育度決定著處于該品類中的產(chǎn)品/品牌營銷走向,說白了就是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
處于發(fā)育度高的成熟品類中,品牌或者產(chǎn)品的營銷重點就是“爭一保二”,形成頭部優(yōu)勢,減少消費者的思考和決策成本。當消費者有需求時,進入該品類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你。
處于品類萌芽期、成長期,就需要品類和品牌兩手抓了。
一方面是利用“競合思維”與其他品牌一起加快品類的發(fā)育程度,比如:連咖啡和瑞幸咖啡的競爭加快了咖啡品類的發(fā)育程度;
另一方面是利用品類發(fā)育不夠成熟,還未形成壟斷或頭部的態(tài)勢,以品牌代表品類,以產(chǎn)品代表品牌的策略發(fā)展自己,比如:從品牌名就直接與品類合二為一的搜房網(wǎng)、大白兔奶糖和可口可樂。
最后,給大家提供2個判斷品類發(fā)育度的技巧:
- 該品類是否存在頭部品牌,已有消費者認可的頭部品牌的品類一般都是經(jīng)過激烈廝殺后的成熟品類;
- 看消費者能不能快速為你的產(chǎn)品或者品牌歸類,比如,一說起口紅就知道是屬于美妝品類,說明口紅可以歸到相對成熟的品類了。
以上就是關于品類影響營銷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作者:南有板栗,個人微信:seanchan0,微信公眾號:“好吃的板栗”。
本文由@南有板栗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zhuǎn)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黃車過得好好的?哈羅過的慘???
如何選品類,確定了一個品類后,如何找到要賣的商品,后面是最想看的
發(fā)現(xiàn)不僅做產(chǎn)品需要心理學,做品類也需要啊
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