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超市商品布局策略:一場零售空間的用戶體驗設計
在超市里,看似尋常的“購物戲劇”背后,實則每樣東西的擺放都有著它們各自的策略。本文結合相關超市案例,解密超市商品布局策略,一起來看看吧。
當我們沉浸于傳統超市的熙攘人流中,或許很少有停下來反思這樣一個現象:為何我們的腳步似乎總是遵循著一種預先設定的軌道前行,購物籃中的商品不知不覺就會超出原本的預算計劃。
實際上,這幕看似尋常的“購物戲劇”背后,蘊藏著超市精心構建的商品布局策略與深刻經濟學原理的完美交匯。在超市這一微觀經濟模型中,商家巧妙運用了如“路徑依賴”、“損失規避”和“心理定價”等經濟學原理,設計出一套精密的商品擺放規則。
無論是置身于實體零售領域還是在線產品設計,我們都可以從超市布局策略中汲取營養,領悟如何運用科學方法和前沿技術,更好規劃產品架構、引導用戶行為,推動產品發展,創造商業價值。
一、商品布局原則與經濟學根基
超市作為一門精打細算的生意,首要任務即是追求盈利最大化。而這離不開對經濟學中“消費者剩余”與“交易成本”兩大理論的精準運用。
首先,從“消費者剩余”理論出發,超市通過科學的商品區域劃分策略,巧妙地減少了顧客尋找心儀商品的時間成本,提升了購物的便利性和效率。
比如,超市會將生鮮和日常必需品設置在店鋪內部深處,這不僅是因為這些商品對于消費者具有較高的需求剛性,能夠有效地吸引顧客深入店內,增加他們在超市內的滯留時間,而且還運用了“購物籃效應”。
顧客在尋找目標商品的途中,極易被沿途精心陳列的其他商品吸引,從而產生額外購買,這就是經濟學中“附帶購買”現象的生動展現,有助于提升超市的客單價和整體銷售額。
進一步深挖,超市布局設計還與“存貨周轉率”這一衡量企業運營效率的關鍵經濟指標緊密相連。生鮮商品因其高頻周轉的特性,被巧妙安排在能夠快速進出貨的位置,確保了庫存流轉的順暢,降低了存儲成本和損耗風險,同時也迎合了顧客對新鮮度的高要求,從而進一步提升了顧客價值和商家的利潤空間。
比如沃爾瑪超市,在全球各地的門店布局就是一個鮮明的實例。
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消費者行為研究,將水果蔬菜、面包烘焙、牛奶乳制品等高頻消費的生鮮商品布局在顧客必經之路的末端,這樣一來,顧客在前往結算通道之前不得不穿越整個超市,極大地增加了他們的購物觸點。
同時,沃爾瑪還采用智能化的庫存管理系統,確保生鮮商品的高效周轉,不僅提升了服務質量,也顯著增強了超市的盈利能力。
通過精心設計的購物動線和商品陳列,超市得以在優化消費者體驗、降低交易成本的基礎上,有效地擴大消費者剩余,提升自身的經濟收益,展現出零售業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的智慧與魅力。
二、布局策略實例:大型家電與促銷商品的“注意力磁場”
作為消費者在踏足超市的那一刻起,我們便踏入了一個精心設計的消費場景,而大型家電與音響設備區域正是這個場景中極具吸引力的開端。
某知名連鎖超市A在其年度促銷活動中,特意將新款電視與音響設備置于入口處,利用“錨定效應”,顧客進門即被高價值商品吸引,即使只是小幅調價,也足以調動大眾的購買欲望。
錨定效應是指人們的判斷和決策往往會受到初始信息(在此情境中即為新款家電的高價)的影響,即使隨后出現的價格調整(如小幅調價)并不能反映商品的真實價值,但仍能強烈地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意愿。
新款電視與音響設備的華麗亮相,不僅成為了超市的標志性展示,更充當了顧客購物體驗的“價格錨點”,無形中抬高了他們對超市內其他商品的價值預期。
與此同時,超市在節假日期間更是施展了“心理賬戶”理論的魔法。
通過舉辦針對高價商品的優惠促銷活動,超市為消費者創建了一個特殊的心理賬戶,即消費者感覺自己在享受了大幅度折扣后,獲得了超出常規的額外價值。
這種心理機制使消費者在內心構建了一種“劃算感”,從而更容易接受并做出后續的購物決策,進而促進整體銷售業績的提升。
將原價與優惠價之間的巨大差額呈現給顧客,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理沖擊。這種策略不僅提高了高價商品的銷售量,還借勢帶動了超市內其他商品的連帶銷售。
三、沖動消費與陳列美學:紡織品與日用百貨的購買誘惑
深入探究超市內部布局的玄機,我們會發現紡織品區域憑借其絢爛奪目、色彩斑斕的陳列設計,猶如一塊巨大的吸鐵石,吸引著消費者的注意力。
此處,家居品牌的專柜往往精心策劃,通過豐富多彩的商品搭配與視覺沖擊力,巧妙地觸發顧客的沖動購買欲望。
正如時尚家居品牌在超市設立的專門區域,通過運用流行色彩和創新設計元素,成功激發了消費者對家居紡織品的即興購買決策,這正是經濟學中“感官營銷”與“情緒經濟學”的實踐體現。
日用百貨區的布局策略更是充滿了經濟智慧。
在這一區域內,超市通常采用堆頭式促銷手法,集中展示各類低價位且具備高毛利的打折商品,以此引導顧客在心理層面形成物超所值的認知。
例如,在超市的一次促銷活動中,其瞄準了一款熱銷的產品,通過“捆綁銷售”策略,將主推商品與其他相關產品進行組合或者買一送一策略,這樣不僅賦予了消費者額外的購買激勵,還運用了“邊際效用遞增”的經濟學原理。
在消費者眼中,購買這款商品時,附帶贈送的其他商品仿佛降低了他們的單位購買成本,從而提振了整體購買意愿。
四、理性抉擇與需求導向:清潔商品與食品區域布局
在超市商品布局的眾多維度中,清潔商品與食品區域的規劃布局尤為彰顯了商家對消費者行為理性和需求特性的深刻理解與精準把握。
相較于紡織品和日用百貨區憑借視覺沖擊力和情感訴求引導沖動消費,清潔商品因其用途穩定、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相對理性,通常被安排在相對靜謐、較少人流穿行的角落區域,以減少外部環境對消費者選擇過程的干擾,順應了“注意力經濟”理論,確保消費者能在相對專注的狀態下高效完成目標商品的挑選。
然而,在超市布局的重中之重——食品區域,商家則運用了更為精細和復雜的戰略布局。
基于大量的數據分析成果,超市C將熱銷零食、調料、飲品等商品按照品類、品牌和口味進行了邏輯嚴謹、視覺流暢的排列,這一舉措恰恰印證了“關聯銷售”經濟學原理的應用。消費者在尋找某一特定商品時,會被相鄰的、與其有關聯的商品所吸引,從而大大提高跨類別、跨品牌的附加購買概率。
特別是在節假日等銷售高峰期,食品區布局策略愈發凸顯其商業價值。
通過對熱銷食品的精心布局和關聯搭配,不僅顯著提升了顧客的購物體驗,還切實增強了超市整體銷售額的增長動力。據數據顯示,節假日期間食品區域的銷售表現幾乎成為決定超市整體業績好壞的關鍵指標,比如大潤發剛過去的三八節活動。
五、線上超市商品陳列策略的創新借鑒
在數字化零售中,美團優選作為一個典型的成功案例,展示了如何將實體超市的商品布局策略巧妙移植并創新應用于線上平臺,即沿襲了實體超市的部分策略,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升級。
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強大賦能,深入挖掘并精準刻畫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內在規律。平臺通過科學分析,將購買頻率高、關注度大的商品類別,例如生鮮果蔬、日用百貨等,戰略性地陳列在首屏黃金位置,以最大限度吸引用戶注意力并延長其在頁面上的停留時間。
這一舉措實質上是線上場景下對“購物籃效應”和“曝光效應”的現代詮釋。
此外,美團優選還巧妙借鑒了實體超市的促銷策略,適時推出“限時秒殺”、“每日特價”等活動,巧妙運用了經濟學中的“錨定效應”和“稀缺性原則”。
通過強調商品的限時性和獨特性,激發消費者的緊迫感和占有欲,有效提升轉化率和購買意愿。
例如,當一款熱門生鮮商品以限時限量的形式呈現時,不僅突出了商品價值,還引發了消費者的競爭意識和購買沖動,從而顯著提高銷售業績。
不論是實體超市通過貨架布局引導顧客瀏覽路徑,還是線上平臺依據用戶數據優化商品排序,其背后的共性在于對消費者決策過程的深入洞察與主動引導。
二者均通過對消費者需求、行為習慣以及心理特征的精準把握,不斷優化和迭代自身的商品陳列策略,以求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中捕捉先機,達成商業目標和用戶滿意度的雙豐收。
通過持續創新和優化布局策略,零售商和產品設計師得以更準確地捕捉市場需求脈絡,實現線上線下的無縫銜接與協同發展。
六、面向未來的個性化服務與全局視角:新零售模式重塑超市業態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滲透,傳統超市的布局設計理念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與重構。新型超市遠不止于簡單的商品交易平臺,它演化成一個集成智能、個性化和高效服務為一體的消費體驗綜合體。
“貨-場-人”與“人-貨-場”這兩種模式分別反映了傳統零售和新零售中對消費者、商品和銷售環境之間關系的不同理解和運用。
在傳統的零售業尤其是超市運營中,“貨-場-人”模式是以商品(貨)、銷售場所(場)以及消費者(人)這三個要素為核心構建的運營邏輯。
- 貨(Goods):指的是商品,包括產品的種類、質量、價格、庫存等,是零售運營的核心要素之一。
- 場(Place):指的是銷售場景或銷售渠道,如實體店鋪、購物中心、超市等,它是商品展示和交易發生的地點。
- 人(People):指的是消費者,他們是商品的購買者,其需求、購買力、消費習慣等因素影響著商品的銷售情況。
在這個模式中,商品的采購、分類、定價和陳列(貨)是首要考慮因素,接著是根據商品特點和銷售策略設計和優化購物環境與布局(場),最后才是吸引和滿足消費者的購物需求(人)。
在這樣的模式下,商家傾向于先組織好自己的商品供應鏈,然后打造適宜的購物場景,最后期待消費者前來消費。
例如:在傳統的超市運營中,商家首先關注的是進貨什么樣的商品,然后將商品按照類別分區擺放于超市內部,消費者在固定場所中尋找自己需要的商品。
而“人-貨-場”模式則是新零售理念下的轉變。
- 人(People):消費者被置于首位,商家首先分析和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喜好、購物習慣等,以消費者為中心進行商品和服務的提供。
- 貨(Goods):根據對消費者的理解,定制化選擇和推廣商品,實現商品與消費者需求的高度匹配,甚至可以引導和創造消費需求。
- 場(Place):銷售場所或渠道不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而是圍繞消費者需求進行重新定義和優化,可能是實體店鋪,也可能是線上平臺,甚至是兩者結合的全渠道零售模式。
它強調以消費者為中心,首先深入理解和分析消費者的需求(人),然后根據這些需求精選和優化商品組合(貨),最后再圍繞消費者的需求和商品特性來設計和布局銷售場所(場)。
這一轉變意味著商家不僅要關注商品本身,更要關注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和個性化訴求,通過數據驅動和智能化手段提供更精準的商品推薦和購物體驗。
比如,了解到年輕家庭用戶更關心食品安全、快捷便利,老年用戶則更重視商品性價比和售后服務。于是,超市會針對這些需求精選商品,并根據用戶畫像重新布局:將有機食品、預制菜等符合年輕家庭需求的商品放在顯眼且便于拿取的位置;
同時,為老年人設立專屬的咨詢服務臺和定期促銷活動區域。此外,還可以利用線上線下的融合,通過APP推送個性化的商品推薦和優惠信息,實現“人”、“貨”和“場”的精準匹配,從而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和復購率。
其次,在大數據支撐下,超市空間布局將進一步實現個性化定制。
根據消費者個體特征(包括但不限于年齡、性別、健康狀況、消費能力等維度),超市可創造性地劃分出多個主題鮮明的功能區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商品組合與配套服務。
比如設立智能營養顧問區,運用健康大數據為顧客量身推薦合適的食品;或者通過AR技術構建沉浸式購物環境,讓消費者預先模擬家居商品在家中的應用場景,這種可視化體驗反過來影響實體店商品的陳列方式和展示策略。
此外,人工智能技術在未來超市布局設計中的角色愈發關鍵。智能導引機器人、無人結賬系統、自動化補貨機械臂等一系列先進設備的應用,既能優化顧客在店內的流動路線,提升購物體驗的流暢度,又能有效減輕人工勞動強度,節省運營成本。
舉例來說,配備智能感應系統的貨架能實時監控商品存量,自動觸發后臺補貨流程,并通過物聯網技術與物流體系緊密協作,保證商品供給的即時性與準確性。
現實實踐中,已經有不少超市積極擁抱新零售理念,成功地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到門店布局設計之中。
以下是幾個極具代表性的實踐案例及其所面臨的挑戰與探索方向:
1. 阿里巴巴盒馬超市
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鮮生超市就是一個生動詮釋新零售概念的例子。
盒馬依托強大的大數據能力,實現了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超市內采用電子價簽,可以根據線上訂單實時調整價格;通過APP掃碼購,顧客可以獲取詳盡的商品信息和個性化推薦,這種布局設計大大提升了購物效率。
另外,盒馬還利用數據分析,對店鋪內的商品布局進行精確優化,熱門商品靠近入口,新鮮食材區域則緊鄰加工廚房,形成了一站式的生鮮選購及現場烹飪體驗。然而,其在推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也需面對如何平衡線下用戶體驗與線上數據驅動決策的關系,以及如何有效保護用戶隱私等問題。
2. Amazon Go無人超市
Amazon Go是亞馬遜公司推出的無人超市,使用先進的計算機視覺、傳感器融合和深度學習等技術,讓顧客無需排隊結賬即可完成購物。
店內沒有傳統的收銀臺,取而代之的是智能貨架和監控系統的協同運作,自動跟蹤記錄顧客拿取的商品,最終通過手機應用完成支付。
這樣的布局設計極大地簡化了購物流程,但同時也帶來了高昂的前期投入和技術運維挑戰,以及對于無誤識別率和客戶信任度的考驗。
3. 京東7FRESH
京東7FRESH超市采用了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經營模式,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推薦和便捷的自助購物體驗。
其中,“魔鏡”技術是一大亮點,消費者掃描果蔬上的二維碼后,魔鏡會顯示產品的產地、生長周期、營養價值等信息,增強了購物的互動性和透明度。
此外,7FRESH同樣重視實體店面的場景化布局,設立了餐飲區、烘焙區等多元功能區塊,將傳統超市與生活體驗相結合。
不過,在強化技術應用的同時,如何保持與消費者的情感鏈接,以及解決技術創新與日常運營中的磨合問題,成為此類超市布局設計需要持續關注的挑戰。
總結
超市商品布局是融匯經濟學原理、消費者行為學、用戶體驗設計等諸多元素于一體的綜合學科。
在新零售時代背景下,超市通過深入挖掘消費者心理、精準分析購物行為,不斷優化商品布局策略,不僅提升了自身的盈利能力,也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加舒適便捷的購物體驗。
隨著新技術、新理念的不斷涌現,超市布局設計將面臨著更多元、更復雜的挑戰,而這也意味著無盡的創新機遇等待我們去探索與把握。
本文由 @萌沐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