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太死板?那是因為你不懂活用動詞!
你在寫文案的時候,是否有過傾盡渾身解數(shù)遣造華麗麗的字句,最后文案呈現(xiàn)的結(jié)果卻是死板、堆砌感、毫無吸引力的經(jīng)歷呢?那你是否思考過其中的緣由呢?筆者認為:文案太死板,可能是因為你不懂得活用動詞。以下,筆者將與大家分享關(guān)于活用動詞的一些技巧,以及自己關(guān)于文案寫作的一些經(jīng)驗和思考。
一、活用名詞
1.?砍掉形容詞,活用名詞
入行之時,每次寫文案,恨不得用盡所有的心思、力氣寫出好文案。但是,大抵是因為閱歷過少,對產(chǎn)品的了解、對客戶的了解都知之甚少,卻還又得要趕時間交稿。
其實寫文案多是寫上諸多的形容詞、副詞等等,用盡詞匯之力,描繪產(chǎn)品未來的美好生活。而每每遞交上去的稿件,無不是被打回。最初百思不得其解,深究追問之下,原來是文案太過用力。
前輩傳一提升文案的法子——即是砍掉形容詞,留下名詞、以及能表達產(chǎn)品確切數(shù)量的詞匯。依此方法,再次增減刪除后,文案確是變得簡單有力,信息也異常直達人心。
為什么現(xiàn)在大家都說要多用名詞、少用形容詞呢?
——原因便是:消費者對于形容詞的理解各自不一。
這類表示事物的形狀、性質(zhì)和狀態(tài)等的詞語,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人的大腦接受信息,并非是原封不動地直接存儲或直接決策,而是會調(diào)取大腦的原有記憶進行比對。每一個人過往的記憶不一樣,所以調(diào)取到的信息便不一樣,大家對你同一個詞的理解便不一樣。
在形容詞中的,比如:你的文案說大、高、認真、生動、美麗、精明等詞匯,大家對你終究是無感,因為每一個人對這些詞匯的理解不一樣了。
我理解的高是3米就很高了,你的標(biāo)準(zhǔn)卻是220米;你說的漂亮是五官端正,我理解卻是沉魚落雁……
如此,形容詞成為了文案的肥肉,一定要減肥,才能吸引消費者。
但是名詞、動詞等詞語,在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當(dāng)中的意思大抵已確定,大家對其不會有太差異的誤解,所以這一次就來聊聊動詞具體如何活用在我們的文案中。
2. 活用動詞之前,先聊聊名詞
在開始說動詞之前,有必要提及名詞,后面會說到名詞如何轉(zhuǎn)換動詞的寫法。
大家說少用形容詞,多用名詞,那么名詞是不是就可以直接用在我們的文案里面呢?
我們先來復(fù)習(xí)下小學(xué)的語文知識:
名詞是實詞,是具有明確含義的詞語,表示人、事物、地點或抽象概念的名稱。
名詞分為:專有名詞和普通名詞。
- 專有名詞:表示具體的人,事、物的名稱,比如說中國、亞洲等等詞匯。
- 普通名詞:表示某些人,某類事物,某種物質(zhì)或抽象概念的名稱,比如小偷、生活之類的詞語。再深入研究一下,普通名詞又分為具體名詞和抽象名詞——具體名詞必須是有實體的確定事物,你可以看得見,摸得著,比如貓、床等等;抽象名詞是虛無縹緲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比如情感、意見、自由等等事物。
3. 使用具象化名詞,激活文案
說了那么多,我們在文案中,為了讓你的文案的信息更容易傳遞給消費者,要寫的是具體名詞,而非抽象名詞。
具象名詞能激活消費者的感官,詞匯能在他的大腦中,輕松活化成視覺畫面。抽象名詞則是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想象不出來,不知道你這個名詞說什么、你的文案在說什么。
舉個例子,馬致遠的名詩: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fēng)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在這個作品中,你看不見一個形容詞,但是通篇采用大量密集的、具象性的名詞進行堆疊,比如:枯藤、老樹、昏鴉、流水、瘦馬等等名詞,但卻為你構(gòu)成一幅秋天蕭索的畫面。
文案例子:草山先生(臺灣房地產(chǎn)廣告)
“山霧、葉落、溪澗、飛鳥,薰陶了草山先生們字根表的人生視野……”
比如這個廣告文案,則同樣堆疊了大量的具象化名詞——“山霧、葉落、溪澗、飛鳥”每一個詞語你都能在腦海里,自動讀出一副副意像,再組成一幅自然野趣的歸隱生活。
你在寫文案或者是寫作的過程中,你可以有意識地使用具象化名詞,這是為文案增分的小技巧。
二、活用動詞
1. 讓文案動起來,最有效是使用動詞
作為一個文案創(chuàng)作者,寫文案之前,最怕的是沒有靈感;寫文案之時,最怕的是詞匯乏力。你知道自己要寫什么,心中有千頭萬緒,胸有繁華三千,下筆卻難盡一言。
而缺乏詞匯,即使你的產(chǎn)品極好,也難以打動人心。解決詞匯方法你可以【保持意思,換個說法】,比如換同義詞、換反義詞、換名詞等等,我在[金句文案]公眾號之前的文章有提及,需要是都是多練習(xí)練習(xí),得以提升文案的水平。
這些還處在詞匯的替換上,產(chǎn)品的信息通過這些方式,確實是換了一個面孔。但是這些詞不“動”起來,也難以讓讀者對你有印象。
舉個小學(xué)之時寫作文的例子,至今還記憶猶新:
作文題目是《上學(xué)路上》,內(nèi)容是上學(xué)過程中發(fā)生的事情,至于說什么事情,現(xiàn)在早已忘記了,但是內(nèi)文的一句話,今天還不曾忘記。
如果說上學(xué)路上時冬天寒風(fēng)吹在臉上,你會怎么寫呢?是“寒風(fēng)吹在臉上,很痛”還是“冬天的風(fēng),臉被吹得生疼”?其時,我寫的是“冬天刺骨的寒風(fēng),刮在臉上,像刀割一樣”。
這幾句中,那一句更讓你有切身感受呢?
無疑是最后一句,因為有“刺”、“刮”、“割”三個動詞,讓上學(xué)路上的“艱辛”生活躍然紙上。
怎么讓你的文案“動”起來?
——最簡單的方式,便是使用動詞了。
阿·托爾斯泰曾說:“在藝術(shù)語言中最重要的是動詞,這是很明白的。因為全部生活都是運動。要是你找到了準(zhǔn)確的動作,那你就可以安心地繼續(xù)寫你的句子?!?/p>
在你的作文中多寫動詞,讓你的文字更吸引人,這個技巧早在小學(xué)的時候,語文老師便教你了,在書本中也隨處可見這樣的范例。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上文來自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簡單的捕捉鳥雀的過程,不到50字,卻運用了10個動詞。借助一連串的動詞,將捕鳥的過程變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如同電影的鏡頭,將讀者帶到了現(xiàn)場。
在你的寫作過程中,帶入動詞,不止能增加現(xiàn)場感,更能凸顯人物內(nèi)心的心理狀態(tài),比如這一篇同樣來自初中課本的朱自清《背影》: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ù┻^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蹣跚地(走)、慢慢(探)、兩手(攀)、再向上(縮)、向左微(傾)這些動詞,寫出了老父親年邁的狀態(tài),背后也潛藏著父親對兒子深情,兒子對父親的懷念。
同樣,寫文案也是如此。文案大師保羅·西爾弗曼也在《創(chuàng)意之道》中說:動詞傳遞圖像的速度總是比形容詞快。
所以,讓你的文案動起來,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動詞,幫助用戶大腦中激活產(chǎn)品的信息。
2. 五大招,教你學(xué)會活用動詞
在如何使用動詞用在我們的文案之前,先來復(fù)習(xí)一下:什么是動詞?
所謂的動詞,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動作、存在、變化的詞。
很多人理解,動詞就是單純表示動作的詞語,比如:說、看、走、聽、笑、拿等等。其實動詞不止包括人的動作,還包括心理動作、事物動作、判斷動作。
比如:表示心理動作的動詞,包括想、愛、恨、怕、想念、打算等等;表示事物動作的動詞,如生長、存在、消滅、演變等等;判斷動作的動詞有是、為、乃等等……動詞很多,就不再細說。
如何活用動詞在文案之中呢?
這里提供5個方法,分別是:
- 設(shè)定場景
- 拆解動作
- 六感動作
- 動靜互化
- 動詞跨界
1)設(shè)定場景:
我們在文案中采用動詞,目的是為了引導(dǎo)消費者對你的產(chǎn)品的關(guān)注,或者進行下一步行動。如果一句文案平鋪直敘地說,你并非是大品牌,沒有人對你會側(cè)目。
文案為了引起大家的關(guān)注,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用他所關(guān)心的需求和利益去吸引他。
現(xiàn)在大家都很忙,如果你的產(chǎn)品不能解決他的需求、不能為他提供好的解決方案,他只會選擇別人家的產(chǎn)品。
所以,我們在引導(dǎo)消費者的時候,你便可以利用他身體的記憶認知,借助一系列的動詞,將消費者的腳步拉到你的產(chǎn)品前。
而我們要怎么說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我們以王老吉的文案作為例子,看如何設(shè)定場景幫助用戶解決需求,一步步將消費者吸引到你的面前:
文案例子:
“怕上火,喝王老吉”(王老吉文案)
公式共分為5個點,如下:
設(shè)定場景=用戶需求+產(chǎn)品名稱+場景動詞+解決方案
設(shè)定場景:吃火鍋、吃辣、熬夜的人,上火的場景。
在這個公式中,場景的設(shè)定,必須根據(jù)用戶的痛點而產(chǎn)生。如果你不知道痛點,你就猜想假如“消費者沒有使用你的產(chǎn)品,他將會產(chǎn)生什么不好的效果。”
案例中的場景便是如此:沒有喝王老吉,是不是會噴火,是不是口臭等等,這些就是我們設(shè)定的產(chǎn)品場景。你的產(chǎn)品必須能解決這些不好的效果,不然用戶對你依舊無感。
用戶需求:幫助消費者解決上火的問題。
在以上剛剛設(shè)定的場景中,用戶最關(guān)心的那個問題?從用戶的本身去出發(fā),或者是你設(shè)定的用戶群體出發(fā),將這個用戶最關(guān)心的問題,寫下來,并擺在文案的前綴。為的便是他看到的第一眼,便能吸引到他。
產(chǎn)品名稱:加多寶
你必須在廣告語中嵌入品牌詞/產(chǎn)品詞,促使用戶購買有指向性。不然用戶知道了哪里能下火,不是來買你的王老吉,而是去買了加多寶。
動詞:喝(動詞的引導(dǎo),讓用戶產(chǎn)生行動)
你的動詞必須是符合產(chǎn)品設(shè)定的場景、符合你的人群過往的使用習(xí)慣,比如:這里的“喝”,不是品茶的“品”,也不是喝酒的“干”。
解決方案:喝王老吉(引導(dǎo)到產(chǎn)品/品牌本身)
最后一步,就是將前面的做的功夫,都引導(dǎo)到你的產(chǎn)品上。在這一句中,完整的表達應(yīng)該是“喝王老吉飲料”。產(chǎn)品初期上市的時候,你可以將品類的名字寫上。當(dāng)你的品牌已為大眾所認知,便可以省略品類名,僅剩下品牌的名字。
現(xiàn)在,我們來驗證一下,利用動詞設(shè)置場景這個公式是否可行:
文案例子1:
“困了累了,喝紅?!保芰匡嬃希?/p>
設(shè)定場景=用戶需求+產(chǎn)品名稱+場景動詞+解決方案
- 設(shè)定場景:想睡覺、想要休息
- 用戶需求:需要提神醒腦
- 產(chǎn)品名稱:紅牛能量飲料
- 場景動詞:喝
- 解決方案:喝紅牛
其他文案例子:
- “小餓小困,喝點香飄飄’(香飄飄)
- “防脫發(fā),用霸王”(霸王洗發(fā)水)
- “好空調(diào),格力造”(格力空調(diào))
- “愛干凈,住漢庭”(漢庭酒店)
- “要淘寶,到易趣”(易趣網(wǎng))
- “今年過節(jié)不收禮,收禮還收腦白金”(腦白金)
- “吃完喝完嚼益達”(益達)
- “愛她,就請她吃哈根達斯”(哈根達斯)
你會發(fā)現(xiàn):利用動詞去設(shè)置場景,吸引用戶購買你的產(chǎn)品,這個公式依舊是可行。
2)動作拆解
什么叫動作拆解呢?
——就是將消費者使用產(chǎn)品時的動作,分解成無數(shù)個小動作,我們將這每一幀的動作,用文案寫出來即可。
過往大家是否會說你的文案沒有細節(jié)感、沒有畫面感,一定都不能吸引人?
那不妨來試試這個方法:
我們以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中的武松打虎的故事,先來看看大師是怎么拆解動作的。
武松(見)了,(叫)聲:“呵呀!”從青石上(翻)將下來,便(拿)那條梢棒在手里,(閃)在青石邊。那個大蟲又饑又渴,把兩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往上一(撲),從半空里(攛)將下來。武松被那一驚,酒都做冷汗(出)了。
說時遲,那時快,武松見大蟲(撲)來,只一(閃),(閃)在大蟲背后。那大蟲背后看人最難,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將起來。
武松只一(閃),(閃)在一邊。大蟲(見)(掀)他不著,(吼)一聲,卻似半天里起個霹靂,(震)得那山岡也動;把這鐵棒也似虎尾倒(豎)起來,只一(剪),武松卻又(閃)在一邊。原來那大蟲(拿)人,只是一撲,一掀,一剪,三般提不著時,氣性先自沒了一半。那大蟲又(剪)不著,再(吼)了一聲,一兜兜將回來。
在這個場景中,武松看見老虎,躲在大石頭后,老虎看見武松,撲了他三次,武松也閃了三次。事情經(jīng)過非常簡單,動作也只是三撲三閃。但是經(jīng)作者的點染,卻讓人如同身臨其境,為武松捏了一把冷汗。
這便是將大動作拆解小動作。
假如施耐庵、羅貫中大大在書中如此描述:武松看到一老虎,老虎看武松,撲了他三次,武松也閃了三次,最后老虎被他一拳打死了。
如此寫法,那還有人看呢?看的人不想看,你說書給人聽,當(dāng)然也沒人聽。舊時也有拳打老虎的故事吧,但也就武松打虎的故事得以流傳下來。
這個就是文案運用動詞的好處。
如何在文案寫作中運用“動作拆解”這個小方法,這里總結(jié)了3個小步驟,供你使用。
- 模擬使用動作
- 逐幀分解動作
- 動詞描述動作
第1步:模擬使用動作
在寫文案之前,建議你先使用產(chǎn)品,體驗過產(chǎn)品后,你便知道使用產(chǎn)品的每一個流程、每一個流程中動作如何開展、那個動作用戶更在乎,而我們就在重點的動作上大費筆墨描寫。
比如:你售賣的柚子,要吃柚子過程的動作是怎么樣的呢?要找來刀切開?還是要費力氣掰開?咬下去柚子是不是酸到牙疼?……
那文案則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描述你的柚子不用費力氣掰、一口咬下去滿口都是甜等等,通過動作的對比,你的文案便能凸顯產(chǎn)品的差異性。
如果你沒有合適的機會使用產(chǎn)品,那你就找來同類視頻看看如何別人如何使用產(chǎn)品。如果真的沒有,干脆大膽地在你的大腦假想吧,只要你的動作在下一步分解得足夠小,也能吸引到用戶。
第2步:逐幀分解動作
現(xiàn)在就來分解你上一步使用產(chǎn)品過程的動作了,將每一個動作細節(jié)之處,如同電影的畫面一樣,逐幀拆解。
比如:以上武松打虎的例子,只是簡單的三撲三閃,但卻可以在這幾個核心動作之間,分解更多的小動作,或是加入更多其他的動作——比如武松的躲藏、老虎的叫聲、尾巴的直立等等。
日常中你所見其他的場景也都是如此,不止是由一個動作便能做成事情——打籃球不會只是運球上籃,而是藏著拍、跑、跳、拋、蓋、投、鉆、撞、搶、傳等一系列的動作。
考試作弊也不會只是拿出小抄,然后寫在試卷上,作弊的過程中還會有瞄、瞥、轉(zhuǎn)、盯、扔、拆、寫、藏、瞟、顧、趴等一系列的動作。
你的使用產(chǎn)品的過程,同樣也是如此道理,試著拆解使用產(chǎn)品時候的每一個動作,拆解得越細,你在下一步對照著動作描述,文案便能越吸引人。
第3步:動詞描述動作
在這最后這一個小步驟中,是否直接將第二步逐幀分解的動作,借助文案的語言直白地描述出來呢?
——不完全對。
關(guān)鍵還在于你使用的動詞,必須符合用戶的心理、貼合使用的場景、甚至能反映出使用者的身份。
你可以在動詞之前或之后加上修飾詞:
舉個例子:加上方位屬性,比如是“向左移動、向后躲閃”;加上輕重屬性,比如是“輕輕轉(zhuǎn)身、重重摔了一跤”;加上時間屬性,比如是“三秒轉(zhuǎn)身、慢慢地動了動”;也可以加上程度屬性,比如是“狠狠地打了一巴掌、大大地咬了一口”;加上數(shù)量屬性,比如是“閃了三閃、敲了三下”,如此等等。
你可以使用修辭的方式,描述你的動作:
比如:武松打虎的例子中,使用了比擬,“那老虎叫聲,讓那山岡也動了”;也可以加入類比方式,在動作發(fā)生的瞬間,加入觀眾現(xiàn)場的反應(yīng)。
比如:這一句文案“當(dāng)我在鋼琴旁坐下,開始演奏的時候,他們笑起來了……”來自廣告定量研究的鼻祖約翰·卡普菜斯為鋼琴招生寫的文案,便是從側(cè)面去襯托出觀眾對現(xiàn)場的反應(yīng)。
你在動詞中可加入心理感受、可加入觀眾反應(yīng),可加入修辭手法,但為了你的主角不落于俗套,請不要加入通用的動詞,俗稱萬能動詞。
比如:吃、喝、玩、走、拿等等便是萬能動詞。它們盡管是動詞,但對于你產(chǎn)品起不到差異化的吸引力。單單說一個“拿”,比如拿起來,怎么才叫拿呢,是捏著拿、還是甩過來、或者是捧過來?不一樣的動詞,便有不一樣的人物心境。
舉個例子說明以上的文案寫作小方法。
例子一:模擬使用動作——蒸魚
單以一道蒸魚之菜為例,如何用文案激動大家的大腦呢?
讓你寫,大抵也就寫“取來一魚,先去鱗,洗凈上鍋猛火5分鐘,淋上醬油即可”這一類的文案。
而總概蒸魚而言,不外乎是也分殺魚、蒸魚、上桌等動作。那么,該如何寫才能引人入勝呢?
“發(fā)記的蒸鯧魚,一尾三四斤重的大鷹鯧去鱗洗凈,(?。┏鰞?nèi)臟,(放)在砧板上,正反各(劃)三刀。配料有酸梅粒,番茄片,冬菇,咸菜和肥豬肉絲,先用酸梅(塞)入下刀處,肉就能(掀)起,再用二支湯匙(塞)到魚底,蒸五分鐘就能上桌了。秘訣還在那幾片番茄,是用來(鋪)在魚肚上面的。魚肚部分肉薄,(蓋)住了,才免蒸得過熟?!?/p>
這是來自蔡瀾先生《蔡瀾的小世界,大味道》一書,便是將我們想到的簡單動作,逐步分解,并重點突出了蒸魚環(huán)節(jié)的描寫。以此書中所言的方法,你也能做出一道發(fā)記的蒸鯧魚。
例子二:逐幀分解動作——麻婆豆腐
同樣以美食為例,要做一道麻婆豆腐,是不是同樣也是非常簡單?
——下豆腐,下花椒、起鍋即可,但你只要拆解這當(dāng)中的每一個步驟,便能挑起食客的味蕾。
“(熗)油,(炸)鹽,(煎)少許豬肉末加冬菜、再(煎)一下郫縣豆瓣,油紅了之后,(放)豆腐下去,(勾兌)高湯,(蓋)鍋。待豆腐騰的(漲)起來,(起)鍋,(撒)生花椒面,青蒜末,蔥末,姜末,就上桌了,(吃)時(拌)一下,一頭汗馬上(吃)出來。?”
這是來自阿城的《思鄉(xiāng)與蛋白酶》關(guān)于麻婆豆腐的寫法。
阿城將普通文案寫的“下豆腐,下花椒、起鍋”這幾步關(guān)鍵動作,分解為熗、炸、煎、蓋、漲、撒等等小動作。即使你不在現(xiàn)場,也能聞到麻婆豆腐的香味撲鼻而來。
例子三:動詞描述動作——麻婆豆腐、蒸魚
這一步就是借用恰當(dāng)?shù)膭釉~來描述分解的動作?;蛐睦砀惺堋⒒蛴^眾反應(yīng),或修辭手法……只為你的動詞不同于他人。
比如:上文的麻婆豆腐,為了凸顯好味道,使用了夸張手法 —— 吃時拌一下,一頭汗馬上吃出來。
比如:上文的蒸魚之菜,使用更調(diào)到情緒的動詞 —— 酸梅塞入下刀處。而非放入刀下。
3)六感動作
凡是營銷,皆為滿足消費者的感官體驗。
感官是以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感覺。
如何借動詞入文案?
——最簡單的方式,是以六感作經(jīng)緯,分感官而寫,一覺一詞,或一覺一段,或聽視覺互用,或味觸覺互動,便能激活產(chǎn)品在消費者大腦中的形象。
產(chǎn)品不會自己說話,故而我們要用文案制造出色彩、味道等能讓用戶感知到的價值,如你看到了什么畫面、你聽到了什么聲音、你嘗到了什么味道、你聽到了什么聲音、你聞到了什么氣味……
此種過程,用動詞連起來,用你的動詞情感,去激發(fā)消費者的七情六欲。你的感官,便是消費者的感官,你的感情便是消費者的感情。
視覺文案之動詞:
你觀察到產(chǎn)品有哪些值得書寫之處?那就用文案說出來吧??梢哉{(diào)動用戶眼睛感官,讓他的眼球跟隨你的文案,以色彩的形態(tài),去勾勒出一個產(chǎn)品的場景畫面。
文案例子:
- “想迫不及待跟你回家,剝開我的紅衣裳?!保ǘ爬偎梗?/li>
- “踩慣了紅地毯,會夢見石板路?!保ㄈf科蘭喬圣菲)
如以上這兩個例子,是借用“紅”色的描述,為產(chǎn)品寫出“紅衣裳”、“紅地毯”等詞匯,外場的消費者便能讀到文案賦予產(chǎn)品的色彩。
味覺文案之動詞:
或可用文案形容產(chǎn)品味道,在消費者的大腦中,植入產(chǎn)品的識別符號,讓消費者對你的產(chǎn)品產(chǎn)生認同感。
味道是沒有標(biāo)準(zhǔn)的,那就描述給用戶看,將他帶入到你營造的場景中。你嘗試這個食物的時候,開始、過程、結(jié)束等等,統(tǒng)統(tǒng)都展示給用戶知道。
文案例子:
- “雖然有霧霾,但在樓下聞到蒜薹炒肉的味道,還是會摘下口罩?!保ㄏ聫N房)
- “喝香蕉牛奶時,聯(lián)想到了月亮,在白蓮花般的云朵里穿行。”(網(wǎng)上段子)
要制造味道之覺,你可以色、香、味、意、形、器、養(yǎng)七字。
以上第一句是從味的角度,聞到了蒜薹炒肉的味道;也可以從意的角度,喝香蕉牛奶時的味道,聯(lián)想到了月亮。
聽覺文案之動詞:
同樣,你的文案也能概括出產(chǎn)品的音樂、聲音、語音等內(nèi)容,建立起聽覺識別符號,和消費者產(chǎn)生共鳴,從而實現(xiàn)品牌理念的傳播。
如大家熟悉的英特爾“燈,等燈等燈”旋律,如麥當(dāng)勞的“BA-LA-BA-BA-BA,i‘m lovin’ it”的廣告歌曲,已成為其品牌的符號。
文案例子:
- “咕咚咕咚、呼嚕呼嚕、滋溜滋溜?!保ㄒ晾D蹋?/li>
- “嘩啦啦、啾啾啾、哞哞哞?!保ㄒ晾D蹋?/li>
你可在寫作中可引入擬聲詞,結(jié)合產(chǎn)品找到的擬聲詞,運用到你的文案。
比如這一個例子,便是展現(xiàn)出了喝牛奶、牧場的聲音,聽來足以讓你聲臨其境,讓你產(chǎn)生信服產(chǎn)品的想法。
還有其他依據(jù)嗅覺、觸覺、感覺等其他感官,結(jié)合產(chǎn)品而寫文案,于此不再在此深入探討,否則延伸開去,便又是一大段一大段的方法技巧了。
如果你希望進一步深入了解這一部分內(nèi)容,可以翻看我在[金句文案]的公眾號之前關(guān)于【五感文案】的部分內(nèi)容。
4)動靜互用
寫文案最忌一平如水,毫無波瀾的描述,則太安靜,缺乏了生氣,只會讓人昏昏欲睡。假若開篇卻是決斗大BOSS,從頭到尾是動作戲,又失去了踹氣歇息之處,最終局面容易失控。
文案不如試試以動寫靜、以靜寫動、以動襯靜、以靜襯動、以動寫動、動有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jié)合之時,也好生挑撥用戶情緒,讓視野時起時落,心緒大開大合,思維若即脫離,便能對你的產(chǎn)品記之一二。
這里說的動靜互用,便是文案采用動靜相互轉(zhuǎn)化的方式,寫出不一樣的文案。
化靜為動(事物為靜,文案為動):
把靜止事物當(dāng)作運動事物來描寫。原來事物為靜,因為引入動詞,激活出新的文案畫面。
舉個例子:
“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朱自清《綠》
此例子中,文案陳述的是亭子,亭子是死物,立于巖石,上下皆空。
如何將其寫出動態(tài)?
——借用了兩個動詞,前者一個是“踞”,而唯有會動之物才踞,將死物便成了活物;后者一個“浮”字,如蒼鷹展翅,飄在半空,借用比喻修辭,便激活了亭子的生機。
要寫出靜態(tài)之物,你所見的商品,如電子產(chǎn)品,應(yīng)是毫無生機之物,何以能激活?說其運行之時,有若奔雷之態(tài)?;蚴前彩稌幭壬凇分兴?,“兩山排闥送青來”,一個“送”字,把靜止的山給寫活了。這便是化靜為動。
總結(jié)小方法:文案要化靜為動,首先要洞察事物狀態(tài),找到關(guān)鍵事物之處,建立聯(lián)想,尋找到與其關(guān)聯(lián)之物,并須善于用比擬修辭,將靜態(tài)事物,寫出動態(tài)畫面。
化動為靜(事物為動,狀態(tài)為靜):
是借用靜態(tài)事物,襯托動態(tài)事物。原來事物為動,經(jīng)過動詞描寫,動態(tài)化為了靜態(tài)。
文案例子: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李白《望廬山瀑布》
有瀑布從天上而來,日光之耀,天地如生紫煙,其狀奔涌而下,三千尺之高,如銀河掉落。而如此之美態(tài),以“掛”之一字,定格在天地之間,如一幅畫卷掛于半空,何其壯觀,并給予讀者一問,誰之偉力所為?這便是化動為靜,一字居要,更顯瀑布之動態(tài)。
總結(jié)小方法,文案要化動為靜,同樣是建立動靜事物的關(guān)聯(lián)之處,借用比擬修辭,以靜態(tài)的事物模擬動態(tài)的事物。如瀑布掛在半空,好比畫卷掛在房屋,兩者有關(guān)聯(lián),借以“掛”字連結(jié)。
以動寫靜(事物為靜,文案為動):
以動寫靜,是以事物為靜,當(dāng)中引入動詞文案,安靜之物也能活化出動感之處,故為以動寫靜。
再舉個例子:
葉嫩綠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著,微微有淺深之別。花正盛開,紅艷欲流;黃色的雄蕊歷歷的,閃閃的。襯托在叢綠之間,格外覺著妖嬈了。枝敧斜而騰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枝上歇著一對黑色的八哥,背著月光,向著簾里。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兒半睜半閉的,似乎在入夢之前,還有所留戀似的。
—— 朱自清 《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
此例子中,月色朦朧之下,風(fēng)景自然是毫無動感,但因為引入一系列的動詞,比如:“掐得出水”、“花正盛開”、“紅艷欲流”等等,便讓安靜的夜晚之景,變得極富動態(tài)之美。
此類方法,是在你的產(chǎn)品中,如你的產(chǎn)品包裝、工藝制作、設(shè)計外型等等,加入動詞描述,便能不再是平鋪直敘的產(chǎn)品說明文了。
還有以動襯動寫法,如蘇軾《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shù)百群。前山槎牙忽變態(tài),后嶺雜沓如驚奔。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比肆⒅壑?,卻舟動、閃動。
還有動靜結(jié)合、以靜襯動、以動襯靜等等,就不再一一陳述。說的都是同樣道理,建立兩者的關(guān)鍵連接點,賦予比擬修辭、或引入動詞,以圖激活出新的視覺畫面。
5)動詞跨界
每一個字詞都是有性別的,要辨其性別必須依句辨品、離句無品。也就是說,你要想知道這個字詞的性別,應(yīng)該進入到句子的上下文中分辨。
每一個詞放在不同的地方,便會產(chǎn)生不同的含義。而這也就給到文案們、段子手們使用文字有了新的手法。
舉個例子:
小王給局長送禮,如下對話:
局長:“你這是什么意思?”
小王:“沒什么,意思意思?!?/p>
局長:“你這就不夠意思了?!?/p>
小王:“小意思,小意思。”
局長:“你這人真有意思?!?/p>
小王:“其實也沒有別的意思?!?/p>
局長:“那我就不好意思了?!?/p>
小王:“是我不好意思。”
此例子中,單單一個“意思”便有不同的含義。于此而見,往往有些詞語,可以跨界活用,此類的詞類活用,過往更多見于古詩詞或文言文,一字能多義。
詞類活用,是臨時性改變原有詞語的用法,賦予原有詞語新的內(nèi)涵,以更鮮活的感覺,增加用戶的記憶度。
詞類的活用更多在動詞、名詞、形容詞之間,這些能被我們能活用的詞語,前提是必須含有多重含義,而非具有明確指向性,不能更改的詞語。
舉個例子: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這一首《從前慢》詩歌,是來自木心先生所創(chuàng)作,當(dāng)中的“鎖”便有不同的含義?!皬那暗逆i也好看”中的“鎖”是名詞,而“你鎖了,人家就懂了”中的“鎖”便變成了動詞。
針對如何使用動詞這一點思考,再作一點文案的延伸?—— 【動詞跨界】,即如何將其他詞語活用成動詞,主要說名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這兩個方面。
名詞活用為動詞:
什么是名詞活用為動詞?
——即表示人、事物、地點或抽象概念的名詞,通過文案組合的改變,將其變成具有人或事物的動作、存在、變化的動詞。
舉個例子: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
據(jù)說“百度一下”是曾任百度副總裁、鳳凰衛(wèi)視主持人及主編梁東的創(chuàng)意點子。在這一句文案中,“百度”這一詞,是來自于“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詩詞。
百度是作為品牌名詞,但是“百度一下”這一句文案中,則變成了動詞。今天你要說到哪里搜索資料,大家便會說“百度一下”,“百度一下”便背后的臺詞,是替換為“搜索一下”的含義。
文案例子:
《盯住Google不到的人物》(南方人物周刊)
同類的活用應(yīng)用,比如Google,在臺灣香港等地,大家說查詢資料,說的是“去Google”,道理和“百度一下”是相同的。
其他文案例子:
“咱們朱家門里窮倒是真的,可也(志氣)了幾輩子。”—— 老舍《柳家大院》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什么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呢?
——即表示事物的形狀、性質(zhì)和狀態(tài)等的形容詞,通過文案的組合或改變,成為具有人或事物的動作、存在、變化的動詞。
舉個文案例子: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fā)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p>
此例子來自魯迅先生《社戲》一文,當(dāng)中“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這一句中,“朦朧”原來是形容詞,這里將形容詞化為動詞,既寫出了江南水鄉(xiāng)的迷蒙之意,也突出了作者自身的異樣心情。
而詞類活用中,除了以上活用為動詞外,還可以有名詞活用為形容詞、動詞活用為形容詞、形容詞轉(zhuǎn)化為名詞等等,不在這次活用動詞的范疇,就不再深入說了。
以上。
3. 總結(jié):活用動詞的方法
① 設(shè)定場景
公式:設(shè)定場景=用戶需求+產(chǎn)品名稱+場景動詞+解決方案
② 拆解動作
- 模擬使用動作
- 逐幀分解動作
- 動詞描述動作
③ 六感動作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感覺的動作
④ 動靜互化
化靜為動、化動為靜、以動寫靜等等
⑤ 動詞跨界
名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等等
作者:馮公子,公眾號:金句文案(ID:fengshaoye30),世界500強文案顧問
本文由@馮公子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zhuǎn)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xié)議
枯(形容詞)藤,老(形容詞)樹,昏(形容詞)鴉。你居然說沒有形容詞?
太好了
寫得非常好,受教了
贊,寫的淋淋盡致
絕對是赤裸裸的干貨
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