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社群本質,規避社群營銷的九大雷區

8 評論 10823 瀏覽 77 收藏 20 分鐘

社群營銷,是互聯網營銷中常見的方式之一。但是,做社群營銷的人往往會陷入筆者提到的九個雷區,既浪費了成本,又導致結果的失敗。在文中,筆者為我們提供了解決辦法。

社群,一直以來備受爭議,尤其是商業化的品牌與營銷為主題的社群。

爭議的正反方矛盾點則是成本高、無效果、易死寂。多數企業在做社群的過程中確實容易遇到類似的問題,成本越做越高、效果難以達成,甚至是做著做著就悄無聲息的情況。

想要做好社群需要考慮的固定因素和非確定因素太多,尤其在社群矩陣的經營中,更是要分析若干交叉與并行因素的綜合影響,并在成功的經驗基礎上做出相應決策的系統性工作。

相信很多經常閱讀社群類內容的讀者都會發現,大多數文章中給我們的答案也是基于某些特定條件下的邏輯構思與經驗簡述,而我們真正去實施運作社群時,也不可能有相同的條件與契機,并且要充分讀懂作者的方法論,幾篇文章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你沒有付款……)。

這里只從實際出發,這篇文章我們談談如何聚焦社群的本質,由此來看看如何避免失敗。大家可以這樣理解,既然無法通過幾篇文章獲得有效解決方案,那我們就結合已經看過的那些理論與案例。從如何避免失敗,利用舉一反三的辦法在實踐中避免踩中雷區,并總結出屬于自己的可行方法論。

一、網絡社群的本質

作者就“網絡社群的本質”曾經問過從事各個行業的身邊人,得到的答案似乎每個人都略有不同之處。其實,大家對社群的理解與認知都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異性,甚至有人認為只要能聚集人的網絡“載體”都叫做社群。廣義上來說其實也沒有錯,社群就是聚集人的邏輯載體,不然直接稱作程序就好了。

因為互聯網的發展,即便眾多行業、企業對互聯網營銷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商業化的網絡品牌營銷和產品營銷,已經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營銷渠道與方式。從任何一個平臺或應用去經營社群,都離不開一個重要元素就是“人”,包括管理規劃者、運營人員、銷售人員,還是引流來的潛在客戶、精準的需求人群,甚至是已經擁有忠誠度的老顧客。

那么,大家有沒有想過,在出現互聯網營銷之前是否存在過“社群”呢?答案是肯定的。舉個例子,會議營銷,也叫做“會銷”。

為什么這樣去聯想呢?

并不是因為社群營銷與會議營銷完全相同,而是它們之間的理念與模式最為相似,都是聚集潛在客戶,然后篩選出精準有意向的人群加以重點營銷,最終獲取訂單達成交易。中間環節可能存在細節上的差別,但模式與理念上是基本一致的。兩者最為核心的要素皆是,聚攏、維系、秩序、引導、佐證,以及促進和跟蹤。

我們共同來設置一個標簽,既然會議營銷稱作會銷,我們暫且將商業化的社群營銷暫且稱作“社銷”吧。

二、避開雷區,活“九”見

從實踐經驗上來講,所有的互聯網營銷都是踩雷未必死,但踩的雷多了必須死。所以避免進入雷區是很明智的選擇,如果不小心進入了雷區,就想辦法活得長久,并找到坦途生路。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九個雷。

1.?定位不清晰,引流不精確

定位不清晰很容易理解,大多數文章是一再地強調,基本都屬于5W2H分析定位法的內容,這里不再贅述。

而引流不精確則是不夠“精準和明確”,大多數運營團隊或個人,迫于運營規劃與目標壓力,只能為了完成績效而去做起泛流量——從各種渠道湊人頭數量,七大姑八大姨可能都被拉了進來,這就給未來的運作留下了某些客觀準線上的隱患。

試想一下,一場線下會銷,不是從意向性與到場確認開始的呢?作者相信,能做到市場經理以上職位的人,都十分清楚這樣一點。

不要讓不懂行的人去指揮,要讓專業的人做該做的事。而該做的事,需要幫助時給予應有的幫助。企業任何營銷團隊都應有相應的支撐,其中當然也要包括社銷的運作團隊,但前提是我們要拿得出符合ROI要求的結果與成績。

2.?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堵不如疏

想在網絡社群中建立并維系客戶關系,首先要具備一個良好的營銷環境。初期的篩選過程中,進入群組中的潛在客戶人群相互之間可能都是陌生人,要么靜觀其變、要么追問不停,甚至也有可能出現一言不合就鬧事挑釁的情況。

總之想得到、想不到的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正所謂見面三分禮,網絡環境中受匿名心理影響,這些在多數行業中可能都是普遍情況,要比線下場景更難以想象和控制。

正因為有這種情況的存在,規矩必須要立,但不能太過于循規蹈矩。

一位好的主持人不是利用現場秩序要求來管理觀眾,而是通過引起大家的興趣,一步步引導人們進入其規劃好的情境之中。道理是相同的,觀眾可以不跟隨主持人進入情境,但也不會跳出來攪亂現場。

人的心理就是這樣,嚴厲的要求會出現反彈,而符合客情思維的引導則會收獲理想的反饋,要知道偶爾跳出來犯錯的人,很有可能成為運營人員建立良好管理形象的好機會。

3.?免費的午餐,想盡辦法僅為吸引客戶

大家都清楚除非回到親人家里吃飯是免費的,在外面不可能有免費的午餐,即便宣稱“免費”也要我們付出點什么換取。那么,我們做社群運營時總是宣稱有哪些好處,有多少人會相信,還有可能引起被老客戶的默默調侃,豈不是很尷尬?

OK,有人可能會說那我免費送產品,還不算免費的午餐嗎?

那客戶會怎樣想呢?客戶會想,前陣子有個免費送面膜的,不就是為了讓我試用,然后不斷追問,讓我購買產品嘛。

雖然是一個憑空舉例,但作者想表達的是——即便我們不追著客戶問,我們也限制不了客戶自己去做“天馬行空”的想象。

有經驗的營銷人都會為潛在目標客戶營造一個最“舒適”的想象區域,也就是讓對方自己想到,我們想讓客戶想到的內容,做到的話就說明引導基本已經成功。所以,在這里我們可能需要設置一點點“門檻”。

例如:我們想讓老客戶加入到導購社群,進一步促進消費頻率,并且建立以忠實消費客戶為核心的社群發展體系。那么就可以利用“BUG營銷法”設置一款“免費”產品,當老客戶購買這款免費的產品,即可領取進入導購群組的資格。而對外的普通渠道中,我們宣傳的方式則是需要“購買指定商品”,或達到最低消費標準,方可獲得進入社群的資格,并在最后進一步強調導購社群能夠給客戶帶來的“利益”。

不要亂猜想這個簡單的舉例,不是告訴大家如何割韭菜,因為它只是簡單的闡述。我們要切實地給予客戶相應的“利益”,以求達到我們假設的最終目標,品牌價值的提升是從誠而獲信開始的積累。

4.?客戶的忠誠度,我們無能為力?

企業都希望擁有一批,甚至大量的忠誠客戶支持自己的品牌與市場,這些客戶是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重要資源與依托。

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消費市場的“崛起”木已成舟。消費者對線上與線下的結合已經習以為常,更加注重消費過程與結果,也更傾向于消費選擇有品牌價值的產品。而品牌價值中就包括了我們對客戶的全程服務過程,其中消費者所體驗到的“忠誠度”,正因我們以客戶為中心,并將品牌理念落到實處的結果。

想要獲得客戶對品牌的忠誠,首先我們要對客戶有“忠誠度”,寫到這里突然想起一句廣告語——“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很多市場高管都擁有在市場中打拼過來的寶貴經驗,那么我們確實應該向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學習這種精神和理念,并真正做到面向客戶、為客戶服務,這是使客戶忠誠于我們的首要任務。

5.?無法從客戶的角度出發,做不到真實價值的輸出

我們通過若干的渠道和資源,可能很快便能建立起一個社群矩陣,但當維護每個群組時,卻總會遇到各種有心無力的事情。熱情而勤奮的運營者們付出了極大的熱情,卻換不到應有的反饋,索性不如快刀斬亂麻?

換作我們是社群參與者的位置來體驗一下,就會理解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狀況。

例如,當運營者參與到一個興趣愛好社群之中,起初無論是管理者還是其他參與者,都在分享大家感興趣的內容,偶爾還會有不定額的搶紅包動作出現。隨著大家會在群組內討論著興趣話題,并延展到身邊的人物與事件,活躍度非常可觀。

但過段時間之后,除管理員還在定期發送著變得重復性強、觀點不清晰的內容,參與者們的討論逐漸減少,可能最后大家也只有出現紅包時會跳出來。

舉例中的情況極有可能是,由于管理者在價值層面沒有做到持續有效的輸出,導致群內成員逐漸淡化了印象、失去了聚焦,紅包也只能激起目的性很強的短暫互動。這時不僅要更快地從客戶角度解決價值輸出的問題,更要通過客戶關系管理,對社群矩陣中的成員及延展的關系進行一定的調整,使群組中出現煥然一新的體驗感,重新聚攏客戶焦點。

6.?機械的投放與互動,缺少情感交流

此雷致命,是社群矩陣的天敵,必須避開。

網絡社群雖然是作為一種營銷工具,但其優點便是相較于其它平臺,更具拉近心理距離感的優勢。我們建設并維護社群所付出的各類成本,如果僅能做到復制粘貼幾段話術、投放幾篇圖文、再放進去幾個視頻,不如放棄為好,這樣可以利用投入的成本去做線下市場的客戶拓展與維護。

線上的優勢在時空范疇,我們不必辛苦趕往客戶處或通過缺少效能的電話語音進行溝通,在線上可以進行語音、視頻相結合的方式,有效完成展示與溝通。這樣不但能夠提高工作效能,也能更便捷地拉近與客戶之間的心理距離。營銷正是要給客戶營造“舒適”的環境,更易于相互之間的認知與溝通,進而使客戶更快地接納我們的品牌與產品。

7.?缺少持續、連貫的運營動作

如果無法做到持續而連貫的運營動作,我們就很難擁有客戶的聚焦關注,也無法完成品牌營銷與裂變營銷的目標,我們與客戶都需要時間和契機。

合理的規劃與持續而連貫的運營動作是保證社群矩陣活躍的首要任務之一,定期舉辦群組定制的活動,不定期舉辦社群矩陣的品牌活動,以及不同節點的營銷活動等等。很多連貫性的持續運營,不但能夠促進參與者的活躍度和拉近客戶關系,還能促進更多的營銷契機產生,我們可以將品牌理念更快且有效地植入到客戶群體的意識層面當中,完成品牌傳播與價值的提升。

8.?缺乏創新的理念與實際動作

重復無差異的運營動作、可以倒背如流的營銷活動、復讀機一樣的話術,這些都是網絡社群中使客戶感到乏味無趣的致命因素。

很多社群參與者在活動之后,可能會因為沒有新穎的吸引力或后續活動通告的聚焦,就此離開群組。因為人們都會對新鮮事物抱著好奇與期待的心理,合理利用這種心理并制造契機才是我們應該重視的事情。

我們要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更要將自身融入到社群當中,如果一味發紅包能夠解決問題,那這樣的成功無疑只是ROI可悲的“無底的深淵”。

9.?僅有官方聲音的社群,客戶會缺少真實感

我們都知道,明星、名人、網紅和KOL的代言是一種信譽和情感的銜接,會將其對潛在客戶群體中的公眾影響力嫁接到品牌與產品之上。

眾多面向消費市場且競爭強烈的行業,如數碼電器、醫美美妝、日用快消,以及保健養生等,其中很多企業甚至冒著資金鏈的風險也要用大價錢請明星、找網紅。究其原因,無非是想通過第三方的知名度、影響力、公眾形象來充實品牌和產品的美譽度與公信力。

舉例,當我們作為消費者正在尋找一款產品時,出現兩個可供選擇的A品牌和B品牌。

綜合來看,我們對這兩個品牌的了解程度基本相同,購買渠道與價格等方面都屬于可以接受的范圍。

A品牌在廣告宣傳中有我們一向“憧憬”的名人代言,B品牌則想利用相同的經費在全渠道、大范圍的做廣告覆蓋,所以B品牌并沒有請名人代言。那么,此時消費者的焦點很有可能會被名人效應在第一時間所影響,產生更強的關注聚焦與更近的心理距離,甚至會自然而主觀性地將A品牌作為一定程度上的衡量標準,然后以A品牌為標桿再去審視B品牌。也就是說由于第三方的名人效應,A品牌成功的在第一時間獲得了對消費者的強勢心智影響力優勢。

而即便是在社群矩陣中,企業也未必會愿意為其耗費大量資金請代言人,此時我們就要通過另外一種影響力與公信力來完成類似的任務,那就是眾多客戶的真實案例與老客戶的第三方效應。

在轉化客戶的案例中一定要把握住真實度和適當的展示方式,即便能夠請出轉化客戶現身說法,也要做好充分地準備避免出現真實性的質疑,否則會出現傷己傷人的情況。

而老客戶的第三方效應則需要更加周密的規劃與設計,例如我們在泛流量群組中請老客戶合作,不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還會浪費我們的成本與老客戶的“好心情”。只有在較為精準的“準客群體”或“新客群體”中使用老客戶效應,才會獲得應有的最優效能。

三、口碑營銷,不僅僅是要做“好”

相信有一定品牌與營銷經驗的朋友都清楚,品牌、產品、市場的三位一體對企業的生存發展有多重要,而支撐起這三大要素的便是“口碑”。在網絡社交對現今社會的滲透力來看,發動市場中廣泛的客群為企業“代言”,是可以在另一個維度上創造出強勢心智影響力的,所以它與名人效應并非同類影響力,但其最終作用卻與名人效應完全一致。

我們常說,做好不等于做強。所以我們在聚焦網絡社群,避免社群營銷的九大雷區的同時,一定要關注社群營銷的口碑影響力建設,它是社群運營規劃與執行層面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形成價值閉環的重中之重。需要我們在不同環境中應用適當的策略,并通過有效落實這些策略,將崎嶇的網絡社群營銷之路逐步演化為坦途正道。

 

作者:Leon

本文由 @公關之家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滿nm呢,看看其他人的評論是不是都說全是概念,有本事別把你先前噴人的評論刪了。你先咬我,我懟你有問題么,勞資是你爹要慣著你?

    來自浙江 回復
  2. 是的,全是概念,看了浪費時間

    回復
  3. 有些技巧概念舊話新說挺有意思的,也適合分派給底下的人。
    不過做運營確實要舉案例,概念和技巧翻來覆去的,太省事了。

    來自廣東 回復
    1. 說的太對了

      來自浙江 回復
  4. 還干貨滿滿,講套路講概念可以,麻煩舉例和案例,滿nm呢?

    來自浙江 回復
  5. 全是概念性的東西,職場小白估計還要百度BUG營銷法是什么吧。lj文

    回復
  6. 測試評論

    回復
    1. 回復我自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