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來短命,可能是對網紅品牌最大的誤解
不是網紅品牌天生命短;而是有些品牌,只想做短命的網紅吧。
年紀輕輕精致窮,我錯了嗎?
《奇葩說》最近的這道熱門辯題,在以前的網路流行詞中,能找到對應的描述,即“隱形貧困人口”,指有些人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有玩,但實際上非常窮。
“能買戴森吸塵器就不用掃帚了;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麥了;100塊錢一張的‘前男友面膜’用起來也不心疼;一有健身沖動,就非得去辦張年卡?!?/p>
錢沒賺多少,吃穿住行卻樣樣“精致”。
姑且不論年紀輕輕精致窮的對錯,但能從網絡流行詞,到綜藝節目辯題,并引發廣泛關注。不可否認,這背后,是新消費勢力的崛起與強大;也正是這群“精致窮”的消費群體,讓眾多新興“網紅品牌”呈現井噴式爆發。
在剛剛結束的雙十一,5萬個新品牌首次亮相天貓,299個品牌成交額突破1億,15個品牌成交額突破10億,同比去年增長超過一倍。其中,就有大眾熟知的完美日記、元気森林、HFP、三頓半等“網紅品牌”的代表。
而對于“網紅品牌”的印象,在隨機采訪中,12個90后互聯網從業者,有7個人認為“網紅品牌”帶有貶義色彩,背后是“噱頭”、“華而不實”、“短命”這樣的潛臺詞;有5個人覺得一個新品牌,只有先“網紅”了,才能再去做大做強。
但在“大眾品牌逝去小眾品牌來臨”消費趨勢下,在層出不窮的新品牌的爆發中,“網紅品牌”有的在曇花一現后“死去”,有的在百花爭艷中“活來”——這之間,相差的是什么呢?
傳播紅利與審美紅利下,網紅品牌勢力四起
日本社會觀察家三浦展在《第四消費時代》中提到過一個“分裂的大眾”的觀點,大意是由于感性認知的多樣化和個人資產的差距,消費開始呈分裂狀態,人們更愿意根據自己的感性、好惡來生活來選擇消費,進而整個社會的消費從“have時代”,來到了“be時代”。
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覺得自己不應局限于某一種風格,個性、獨特、新奇等因素,成了更深層次的追求。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連接消費者文化認同的潮牌之風大行其道。
消費趨勢的變化成了新品牌崛起的土壤,而在傳播紅利與審美紅利下,很多新消費品牌“一夜爆紅”,不再是難事。
傳播紅利,來源于流量分布富裕又不斷遷徙的新渠道。
拉一下近10年的時間線,消費者經歷了微博的興起,微信公眾號的熱門,到知乎、小紅書等垂直社區的崛起,進而來到如今抖音、快手、淘寶直播的爆紅。這些帶著流量紅利的新渠道,前赴后繼地涌進互聯網,為很多品牌帶來了曝光的機會。
于是,人們看到了張大奕從微博走到了納斯達克敲鐘,鮑師傅排隊的場景不斷在公眾號里被描述,小紅書里有無數的帖子在分析HFP的成分,而李佳琪在直播間拿著完美日記的口紅不斷說著“OMG!好看”“買它!”。
審美紅利,從字面意思可以淺層次地理解為“顏值”帶來的紅利,但引申開來,可以是款式、口味等。同時,審美是具有傳遞性的,比如,今年流行姜黃色或者今年流行闊腿褲,就是一種典型的審美傳遞。
峰瑞資本執行董事黃海對審美紅利有一個核心指標,叫成圖率,指每一百個購買產品的用戶,百分之多少會自發地拍照分享,這個指標能夠側面反映新人群的審美傾向。這也就意味著,審美紅利的關鍵,是消費者自發地宣傳和推廣。
而“顏值”高口味佳或者擁有良好消費場景產品,就擁有了天然的優勢,比如這個夏天大家都在夸贊奧雪雙黃蛋好吃,而三頓半的迷你咖啡杯樣子太新奇,點了一杯喜茶、奈雪的茶之后可以坐下來拍這個照發朋友圈。
在消費者自發的分享下,奧雪雙黃蛋冰淇淋火得自己都一臉懵逼、三頓半成了2019年天貓雙十一咖啡銷售冠軍,而喜茶、奈雪的茶早已是人盡皆知的“宇宙級”網紅了。
傳播紅利與審美紅利下,勢力四起的新品牌,一方面做出搶眼球、引話題的內容,另一方面將產品往高顏值方向包裝,將品牌置于高流量、強曝光之下,成為網紅品牌,以期待更高的轉化,就成了發力的方向。
“買櫝還珠”的定位偏差,造就網紅品牌的短命基因
然而,享受了傳播紅利與審美紅利的高流量、強曝光,就要承受高關注帶來的反噬。
曾經火極一時的答案茶,逐漸沒有了聲音;刷屏的泡泡面膜,卻被質疑是一場化學騙局;網紅餐廳鼻祖“雕爺牛腩”,生得轟轟烈烈卻死得悄無聲息……
為什么?
先看一下戰國時期買櫝還珠的這則寓言故事故事,畢竟,放在現在那些“死去”或者“過氣”的網紅品牌身上,依然適用。
有一個在鄭國賣珠寶的楚國人,他用名貴的木蘭雕了一只裝珠的匣子,將盒子用桂椒調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寶和寶玉點綴,用美玉連結,用翡翠裝飾,用翠鳥的羽毛連綴。有個買下了他的匣子,卻把匣子里面的珠子還給了他。
戰國的珠寶商人要賣的是珠子,卻過分包裝了盒子;而如今的網紅品牌,重營銷、輕產品;重流量,請品牌,究竟是想要“賣櫝”還是“賣珠”呢?
答案茶,本身應該是賣奶茶,但卻讓消費者把集中力過分地放在了獵奇的“占卜”上;雕爺牛腩,本省是讓人吃頓好飯,但過分強調環境與逼格,讓消費者有了高度的心理預期,原本的食物如果無法同時達到口味的經驗,只會讓消費者失望。
所以,很多人對“網紅品牌”持有悲觀的短命看法。只源于多數“網紅品牌”的重心,是網紅,而不是品牌。
爆紅帶來的是名字被很多人知曉,在網絡上被關注;但這獲取的都是流量帶來的注意力,并不是品牌帶來的公信力。
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中提到:
群體總是處于低理性思考的狀態,他們所使用的論證與能影響他們的論證都非常低級,只能通過類推的方式才能將其視為理性思考。
消費者會因為品牌站在聚光燈下而選擇了它,也會因為產品口碑影響,而放棄了它。
因此,得了傳播紅利與審美紅利的“網紅品牌”,在“買櫝還珠”的定位偏差下,造就網紅品牌的短命基因。
但也有不少“網紅品牌”,既有好看的“櫝”,更有高品質的“珠”。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天貓雙十一,第一個登頂咖啡類目銷售榜首的國貨品牌,三頓半就是個例子。誠然,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的咖啡類目,天然擁有成為網紅的基因。但三頓半將外觀設計成小型的咖啡杯的形狀創新,是為產品的審美紅利做了賦能;根本的核心,還是以口感不錯的產品,讓精品咖啡脫離了門店,更大地擴張了消費場景。
同理,還有身在長沙,卻火遍全國的茶顏悅色?,F代中式風格的門店、杯身設計,以及美輪美奐的江楓漁火、桃花源、活字等概念店,但茶顏悅色被傳播最多的,還是好喝??杉幢憧谖兜玫搅苏J可,也獲得了融資,加上網絡上走出長沙的呼喊也絡繹不絕。茶顏悅色依然還固守在長沙的一畝三分田里,在沒有十足的把握之前,不敢擔產品品質有失的風險,去尋求擴張。
從這些備受認可的“網紅品牌”身上,不難看出,從“網紅”到“長紅”,可能需要將目光從流量轉移到產品上來。畢竟,產品才是品牌的基礎。而在產品之外,還要關注用戶體驗、復購率兩個方面。
1. 用戶體驗
海底撈好吃嗎?只能說沒有驚喜,也不會失望。
但海底撈既能做“網紅”,又能“長紅”,無非是在標準化的口味下,將用戶體驗做到了極致。論服務,有幾個品牌能超越海底撈?
2. 提升復購
比起爭奪消費者的關注,獲取更多的復購才是品牌真正的戰場。消費者初次購買時,可能會因為嘗鮮、獵奇的心理。但決定復購時,更多是基于理性的思考,而品質、服務等方面,就成了決策關鍵。
戴森的產品那么貴,也不是擁有網紅基因的品類,為什么卻有那么多人追捧成了“網紅”?
戴森在接受BBC采訪時表示,他的哲學只有三步:首先,找到一個常用的物品;其次,分析影響人們順利使用的痛點;最后,花精力解決痛點。
道理人人都懂,但做到了,有幾個呢?
也許,不是網紅品牌天生命短;而是有些品牌,只想做短命的網紅吧。
作者:易不二;公眾號:螳螂財經(ID:TanglangFin),泛財經新媒體,《財富生活》等多家雜志特約撰稿人,重點關注:新金融、新零售、上市公司等財經金融等領域。
本文由 @螳螂財經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說了個啥。。。
其實他通篇只講了一個道理,不要過分追求和目標無關的事情,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目標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