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造節,參與感更重要
品牌造節不可怕,但是沉迷于造節帶來的漂亮成績,終將被這個慢性毒藥殺死。
似乎互聯網品牌都喜歡玩轉“花式造節”來進行宣傳和口碑的營銷。從2009年淘寶開始,到2019年的電商平臺百花齊放,品牌造節已經走過了10個年頭。
品牌到達一定的用戶規模,就會注重“口碑的營銷”,由品牌力的塑造來占據用戶的心智?;ㄊ皆旃澔顒?,通常由平臺發起,抱團單一品牌方進行營銷。
小到節日營銷主題活動,中到特色節(情人節,光棍節,中秋節),大到自己創造節日。比如,2019年淘寶的造物節,智能馬桶蓋節,親子節,無論從懷舊營銷、廣告創意、科技體驗,都讓我們打開了自己對于“花式節日營銷的新認知”。
越來越多的品牌愿意和平臺一起加入這場營銷中,說明單一的降價促銷形式已經造成了觀眾的審美疲勞。品牌想通過造節脫穎而出,除了思考“品效合一”和用戶走得更近的“參與感”外,還要結合對市場的洞察,以及更多創新的玩法。
文章要點:
- 中國節日文化的興起和傳播
- 造節是social的升級版,比social更上一個高度
- 傳統social和造節的策略瞰圖
- 造節最重要的是參與感
一、文化和興起
2009年淘寶第一個“雙11”誕生,由逍遙子帶隊,造節文化正式走到線上。
造節營銷,是一些企業自發將“非約定的日子”,打造成節日來“宣傳”或者“促銷”平臺或者品牌,比如以頭部電商為代表的雙11,618,會員日,黑五等。造節營銷作為傳統市場營銷中最常規的促銷手段,能夠滿足客戶價值需求的新范式,成為當今電子文化發展重要的新趨勢,目前社會化、娛樂化、跨界式、全鏈路等正在進一步升級。
造節的興起:
200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民政部等聯合下發《關于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意見指出,“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國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承載著中國民族文化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
運用民族傳統節日,能進一步增強中國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推進祖國統一和民族振興,對于不斷發展強化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從此利用文化節日促銷,紀念文化節日,便被眾多傳統品牌、門店所采用;到了2009年,淘寶將節日搬到線上。
造節文化是一種創新,也是由傳統文化演變而來,在英文里最接近漢語逢年過節的“節”這個意思的是單詞“festival”,表示周期性階段演出和活動,比如音樂節、感恩節、春節、啤酒節、中秋節,國慶節等。
在中國,過節是一個喜慶熱鬧的日子,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每一個節日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或者紀念某位烈士、貢獻者等。節日不同,文化不同。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不斷創新發展,線下走到線上,線上走到線下的宣傳,甚至于“結合”,被眾多平臺或者單品牌運用到各領域來借鑒做營銷。
比如“知識造節”“購物造節”“出行造節”“短視頻造節”,618,雙11等,有些節日可能并沒有傳統文化的依據,或者弱化了“文化”,而依然被我們所推崇,平臺把這些節日都視為“營銷”,店慶,也成了宣傳的一種手段。
二、造節是social的升級版
品牌在初期所做的營銷多半圍繞“增長”或者“GMV”,以內部的站內營銷居多。當達到一定的規模,略顯乏力的時候,就拿出來一部分預算,去做外界曝光、營銷,通常是以投放、social為主,打折、補貼為輔的策略進行。
單一品牌的成立
初期不會做social營銷,只會做活動營銷。
以單品牌為例,一個新品牌的誕生,初期策略是讓更多的用戶知曉,曝光后做相關的促銷活動。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入駐頭部電商平臺,社交電商平臺,跟隨平臺的節奏,做相關的秒殺、優惠券、滿減、拼團、砍價等動作,讓更多用戶能體驗到商品。
目前,市場流行的趨勢還是以“低價”為主居多,跟隨平臺的發展,在單個平臺有一定的銷售額,訂單量,成為了爆品。中期策略是擴充其他銷售渠道,入駐其他平臺,比如蘇寧、拼多多等。后期策略,開始做較大的“品牌曝光”,比如邀請代言人,在微博做宣傳,話題營銷,短視頻KOL種草推薦等動作。
慢慢進入大眾視野之后,為了讓品牌更多的和用戶有交際,讓用戶有參與感,很多品牌開始升級做IP文化,例如三只松鼠、江小白等。將品牌賦能到IP上面,通過卡通形象的形式,讓IP做傳播,開始圍繞傳統節日做一些social的體驗了,例如快閃店、堅果節等。
從前幾年的營銷趨勢,單一品牌做social更多的是圍繞“品牌曝光”,比如線下地鐵的廣告,節目的貼片等。而近兩年,更多品牌開始要求“品效合一”,除了做曝光外,還會結合節日去做熱點促銷。
平臺系平臺則不同單一品牌
通常是作為“發起者”邀請眾多品牌一起做social。
成立一個新平臺,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以電商為例,從上游的供應鏈,中間的技術,下游的用戶,內容的建設等,是一個多方位整合的過程。初期平臺做social的幾率也比較小,通常對平臺系品牌來說,C輪之后會做更多社會化的傳播。
平臺成立之初,有了基本的產品原型,第一步通常會做的是運營活動,比如“會員日”“月中促銷”,拉著眾多的商家,以打折、滿減、拼團的形式銷售給消費者。當平臺有一定的GMV、增長,就會采取融資策略,有了資金的進入,就可以快速完善各方面體系。
隨著團隊的強大,當人力、財力、平臺的SKU、用戶量到達一定的規模,就會做較大的站內營銷、通過用戶數據分析的形式,做數據分析后,開始做品類節,比如“數碼狂歡節”、“美妝狂歡節”、“春季換新日”等,這些都是商家配合圍繞用戶喜好做的內部營銷。
一個平臺達到百萬級,千萬級的時候,需要更多的用戶了解,那么就開始有了social的動作。初次做social并不是全案營銷,而是圍繞著某個節日,某個活動做一些外界相關的單次投放。比如,月中促銷,順便拿一部分預算投一些信息流,一部分得到增長,一部分也活動進行。
隨著不斷的累積,平臺開始做中型的線上全案social了。
何為全案的social?
圍繞某個大的節日,以時間軸的形式整體策劃,從品牌曝光、增長、話題的參與、內容的營銷,全方位思考營銷的玩法,與消費者的線上互動。
圖片來自淘寶88VIP造物節現場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將造節看做是social的升級版,造節不同于social的的區別是規模更大,細節更多,比如“杭州淘寶造物節”,從線下不同板塊,潮流,科技,國風,美食未來之城等覆蓋更廣,宣傳更高,且有明星加入,票務銷售等環節。而social則是基礎投放,廣告、媒介運用居多。
三、造節過程俯視圖框架全覽
平臺造節通常采用的策劃方式如下:
無論是雙11,618,“黑五”,還是“會員日”,離不開的11個版塊就是活動策劃、整體目標、目標拆解、營銷活動、時間軸、媒介投放、人員分工、物流售后、技術支持、緊急預案、線下活動等幾個方面。相對來說,造節是一個S級別營銷案的升級版,在較大的企業內部,都是幾個人總指揮主導操盤帶領一個小組作戰。
1. 活動主題設定
以電商平臺為維度進行分析,選對合適日期很重要。假設要做一個站內節日,以”美妝為主“,第一個步驟為設定主題,活動主題的制定要結合幾個方面去思考:
1)受眾的消費者/群體/痛點/市場熱點
本次活動主要想針對哪些用戶做營銷,這些用戶通過數據分析,他們在平臺的消費頻次如何,主要喜歡的品類有哪些,市場上這些品類的價格在多少,本次活動有無重要節日文化可以結合。
2)服務/賣點
思考這個節點、時段,平臺主推品類,每個單品牌都對應的有品牌故事,都有差異化。平臺如何能把每個單一品牌的差異化用一句話體現出來,就是單個品牌優先要體現的元素。
2. 整體預算/目標拆分
本次較大的social活動主題制定完畢,就要圍繞主題做“整體預算”的拆分、目標的拆分。目標分為拉新增長和GMV增長兩個部分,整體預算也要拆分為兩部分:站內營銷和站外投放。
1)營銷目標的拆分
在內部可以按照行業類目做KPI拆分。
本次活動要實現的營業額是5000萬,美妝類一共有多少個品牌,這些品牌哪些是重點補貼,重點主推的,哪些是需要返場的,哪些是引流商品作為增長用戶使用的,哪些是站臺的,哪些是沖GMV的,都要進行分類。
2)營銷預算的拆分
可以從站內站外分開計算。
比如,本次有500萬的預算,200萬用在站內補貼,100萬用在信息流投放,200萬用在social營銷(廣告、地鐵、話題、物料、線下大會、PR二次傳播等)站內補貼。這200萬站內補貼預算以優惠券,秒殺,限時搶,紅包雨,拼團,滿減,這是最常見的方式。
3. 時間軸/營銷活動
時間軸是每一個較大營銷social必備的工具,可以讓我們清晰了解一個大的活動,什么節點做什么相關的事情,通常分為5個節點:預熱期、活動前期、活動中、活動后、二次營銷。
像618,雙11大促,尤其是有狂歡夜的節日,更為重要,時間軸也可以分為不同的版塊。比如,線下廣告投放的時間軸,運營內部大促的時間軸,線下活動的時間軸,然后加以匯總,成為總操盤的時間節點安排。
造節的social復雜程度非一般,尤其是線下活動,搭建,物料制作。以淘寶這樣的企業,去年的造物節有明星加入,還涉及了演出等活動,難度更為大,通常都有乙方團隊配合進行。
4. 緊急預案/線下主題大會
如果涉及線下活動,緊急預案是在所難免的,版塊不同,安排也是不同。
舉例假設:
如果是線上活動,服務器技術則是首選,除此以外,關于“商品售罄”,“緊急補倉”,這些都是需要劃分的非常清晰。通常每個模塊都有專案組,比如,負責某個品類的,就把這個品牌的預案做好。
四、造節最重要的是參與感
和social不同的是,造節最重要的是用戶參與感和宣傳度文化。
多數的造節都是在“自嗨”。
傳統的social采用的方式多半是廣告投放、地鐵投放、微博社區、話題這樣的形式,再大一點的案子請個明星代言人,拍個TVC,甚至來一組洗腦廣告,就被我們認定為social了。
可是這種social的參與度非常低,好像和用戶也沒有太大的關系,甚至于自己品牌打上一個“標簽”,就是造節了。這種方式,和用戶交錯重合的地方就是“話題討論”了。2020年如果還是這樣的活動不如不做,沒有任何意義。
Social和造節的本質是想通過“用戶自發”的傳播,平臺只把握“文化的塑造”、“營銷活動”、“提高參與度”,讓用戶產生付費的行為。
當然,social和造節的傳播本質是不確定性的,這個不確定性來自于媒介的變化帶來的溝通的變化。
過去,social都是確認市場核心洞察,然后通過媒介觸達產生用戶傳播,本質上是“我說你聽的傳播”。
現在,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轉變,自媒體傳播發生了變化,人人都成了KOL,都成了媒介。傳播變成了一種雙向,乃至于多項的流動作業,品牌傳播方式改變了,不再是“我說你聽”,而變成“大家一起玩,大家一起說,一起互動”。做傳播的平臺或者品牌變成了“搭臺子的人”,媒介變成了唱戲了,用戶變成看戲和點評的。
這種雙向乃至于多項的互動,給品牌和平臺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一旦沒有用戶的“參與感”,就變成了“自嗨”。
因為每個人都可以發聲,造個節,做個social,你做的好與否,用戶在里面都可以你一言我一語,這些細小的語言就會給品牌帶來不同的傳播側重點,傳播的方向就可能發生改變。對于平臺來說,無疑就多了一種無形的壓力。
較多的單一品牌其實不適合做造節,最多做個social就可以。而且有些客單價過高的品,做social也不一定帶來銷售量。
Social擁有眾多不確定性,那么造節更是一種“奢求”。如果想要“造節”,還是和頭部平臺綁定一起做更為合適不過了。
寫在最后
造節營銷就像一個接力棒,從09年,到19年,到步入20年,會有更多的行業者從事這份“策劃工作”。中國有很多的傳統文化,較多的企業都弱化了“文化”而更側重于“營銷”,怎么有效結合,這也許是我們應該反思的。
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造節是要貼近消費者與市場的需求。造節的本質是通過營銷手段刺激消費者非理性的消費,但是在社會總需求規模浮動正常的情況下,消費需求增長是有限的。那么,自創節日就是在消耗和預支存量了?!霸旃潯痹蕉?,每個節日該有的價值就會越少,風險系數就會更高。
在自創節日增長遠超消費者需求增長速度的情況下,怎么樣突破大眾玩法,實現預期回報,保證可持續發展,是每一個平臺造節者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品牌造節并不可怕,對企業或者品牌來說,如果沉迷于這種瞬間的營銷,無異于就是就是“慢性毒藥”。
消費者越來越理性,造節營銷所帶來的業績確實漂亮,但是這樣的業績多半是在消費自己過去的積累。一旦離開促銷,消費者變不在依賴平臺,也就失去了價值所在。
作者:王智遠;作者公眾號:王智遠(ID:Z201440)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G6h03gPlGDoKoR7WEh_2Eg
本文由 @王智遠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