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人要警惕「Social思維定勢」的荼毒

0 評論 8257 瀏覽 15 收藏 13 分鐘

Social傳播是一種非常好的手段,特別是在注意力極度缺乏的今天,一些好的Social創意可以很好地幫助品牌提升認知,甚至直接刺激銷量。而我想表達的是:social傳播雖好,但千萬不能讓它成為你思維的定勢,否則對你將會是一種“荼毒”。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詞,叫做“social思維定勢”。什么意思呢?

對甲方營銷人來說,大概就是指,不管活動目標是什么,也不管有多少預算,在給agency下brief的時候,脫口而出地說:“我們這一次,想要打造一波的social事件,就跟最近老香雞發布會、人在茶在桶裝奶茶那樣,要能刷屏那種創意?!?/p>

對乙方營銷人來說,大概就是指,不管客戶的品牌是什么調性、客戶的目的是什么,直接就往各種social的切入點開始了頭腦風暴,并搬出以往的一些social傳播案例來參考,最后想出來的都是一些造噱頭、搞事情的想法。美其名曰social buzz,喚起受眾的關注。

前幾年,對這套social玩法,我是深信不疑,甚至是頂禮膜拜的,覺得作為從業者,能夠想出一個全民都關注的social創意,何其榮幸。

于是,就有了像上面講的那樣,不管是接到什么brief,腦海里首先想的就是,線上可以發起一個什么有噱頭的話題、線下可以打造一個什么博眼球的事件,連帶還會想一下KOL可以有哪些炒作角度……

可是,最近一兩年發現,深深印在腦海的這套social思維好像行不通了。最直觀的反映就是,交出去的各種提案,收到最多的反饋是:

“我們覺得這個創意很social,也很好玩,但是感覺跟我們品牌和產品關聯度很弱/對我們想解決的問題沒什么實際幫助/跟我們品牌premium的調性不是很搭……”

所以,便有了這篇算是自我反省的思考:Social思維定勢對營銷人是一種荼毒。

也許有人要嘲笑我了:“自己方案過不了,卻反過來怪思維本身!”

我當然沒有貶低這個思維的意思,social傳播是一種非常好的手段,特別是在注意力極度缺乏的今天,一些好的social創意可以很好地幫助品牌提升認知,甚至直接刺激銷量。而我想表達的是:social傳播雖好,但千萬不能讓它成為你思維的定勢,否則對你將會是一種“荼毒”。

下面,我將從乙方視角,來說道說道:為什么social思維定勢,對營銷人是一種荼毒?

01?social思維定勢——容易忽略基于營銷目的的策略性思考

大部分時候,如果一上來就從social傳播切入點來想創意,多半都是基于一些很淺層次的信息,比如這個產品本身一些屬性或者賣點的關鍵詞,再看看這些關鍵詞能不能玩出什么花樣,比如可否結合時下網上的一些熱點段子玩官方接梗;或者是把這個屬性嫁接到其他品類/行業玩錯位營銷;最多也就再看看基于產品的賣點屬性,可以造出什么噱頭,比如如果產品主打“真材實料”,是不是可以把它跟年輕人喜歡“be real“的情感點連接在一塊;如果產品打個性,是不是可以跟“不喜歡被標簽化”連接在一塊……

但其實回過頭來,發現這樣做,最大的問題是缺少基于營銷目的的策略性思考。換句話說,就是這樣出發想出來的social創意再好玩,也不一定能達到品牌做這一波營銷活動的目的。

舉個例子,有個主打關節健康的保健品品牌,想要做一波營銷活動。

了解市場的人會知道,消費者的關節健康這個需求,在中國還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很多人都還不知道,原來關節健康也需要像補鈣一樣,吃保健品來維護,所以說這個市場本身還需要被教育。

這個時候,我們提出的方案,就需要更多是針對品牌如何能一方面培育這個消費需求,同時基于品牌技術壁壘占領這個品類的第一心智。而不是一上來,就咔咔整一堆跟關節這個關鍵詞相關的一些social玩法,比如諧音梗“關關難過,關關過”,或者是講一些有的沒的情感訴求。這些可能當這個市場足夠成熟的時候,有機會做。

另外一個案例是,華與華的一系列案例。

說實話,剛開始看到他們為一些品牌寫的slogan的時候,我是嗤之以鼻的。習慣了social思維的我,看到這些“土掉渣”的文案,都不禁在問自己:他們是怎么把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文案,幾百萬賣給客戶的。

后來仔細看了他們前期從客戶生意層面分析下來,再一步步落地到營銷傳播的策略,覺得這些文案背后其實都是有扎實和精準的策略洞察支撐的。

這與其他廣告公司,一上來就寫詩一樣給你鋪陳各種消費者洞察的話術,再得出一句看起來很有梗的BIG IDEA比起來,無疑是更有說服力的。

02?不是所有的行業/品牌都接受或者適合social玩法

如剛開頭說的,social思維定勢了之后,不管接到什么樣的brief,你首先都會朝著可以怎么做才能博眼球的方向去想。但事實上是,不是所有的行業,也不是所有的品牌,都接受或者適合social玩法。

比如很多奢侈品、高端定位的家電,或者具體到品牌apple,就很少會像是快消品那樣天天想著做刷屏,我們看到的這些品牌在營銷推廣上,要么就是拍各種高端大氣的KV、視頻,做做私享會,要么就是只要新品發售,就有人排隊去搶。即使做一些和消費者engage的互動,也都還是端著的。

我也在跟這些領域相關的方案中,提過很多大膽好玩的social玩法,并且前面還花了老多時間做鋪墊,講現在年輕人如何如何喜歡能跟他們玩在一起的品牌,要敢于放下架子等等,但最后結果都差不多:創意很好玩,但不太適合我們的品牌。

為什么會這樣呢?

我仔細想了想,想出了一個比較“冠冕堂皇”的理由:

這其實跟消費者在面對不同行業/品牌的時候,觸發他們購買的動機有關。像是一些快消品,消費門檻并沒有很高,而且可取代物太多,于是品牌不得不通過各種手段來吸引消費者的關注和好感,而social傳播就是一種最能博眼球的手段之一。

但對于很多奢侈品或者有一定消費門檻的行業或者品牌,他們更多是通過對一小部分人溝通,來引領大部分消費者,讓他們覺得擁有這個品牌的人是一群很有品牌、高端,或者很酷的一群人。建立了這樣的形象之后,消費者都是主動向往的,而不再需要品牌通過過多花哨的溝通。

但近幾年,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奢侈品開始通過跟網紅合作,或者做一些“出格”的營銷動作。這背后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消費者兜里有錢后,消費門檻自然也沒有那么高了,品牌如果繼續高高在上端著,就沒有意義了。

03 social思維定勢——會讓你很難做一些不需要那么有創意的事

這個點,聽起來很奇怪哈。實際上,這是結合我自身工作內容來講的,可能會對于職業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但不一定對,大家辯證來看。

在我理解,social思維大部分都是用來策劃一些以創意驅動的大型campaign,有個大的創意主題,然后下面有各種線上線下的創意玩法。這個是廣告公司的核心能力嗎?當然是!

只是我感覺,隨著甲方預算越來越吃緊,品牌一年下來真正做的大型campaign越來越少,以前可能還可以跟甲方簽年框,規定一年有7-8個campaign,算下來也夠養活一個組的人了。但是現在,這些預算越來越被花在各種內容上,比如很大一部分變成了站內外的達人內容種草。

畢竟一波campaign做下來,聲量可能就維持個幾周,特別是H5、線下快閃店這些,少部分的還能被人記住,但過幾天也就忘了,大部分還都是那種上完線就上完了那種,留不下任何痕跡的那種。

但內容種草相比起來,可以更長久一些,通過內容構建的跟產品相關的消費場景,會一直沉淀在平臺上被算法推薦,而且如果提前做好關鍵詞的占領,用戶搜相關內容的時候,還可以二次、三次觸達他們。所以,未來大型的campaign會越來越被這些算法推薦下的內容蠶食。

但做過這些工作的人會發現,它們其實并不需要那么有創意,更多的是一種全盤的內容規劃能力。比如我的整體內容可以從哪些角度去規劃、分別觸及什么樣的人群、相同的角度在對不同的人的時候,又可以構建什么樣的溝通場景,匹配什么樣的貨品等等。

面對這些工作,對于做慣了大型campaign、想慣了大手筆預算下的大創意,而且又被social思維定勢的人來說,剛開始是很難的,并且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做心理和思維的建設。

以上思考,不一定對。但我想告訴自己的是:應該具備更多思維能力,而不被social思維限制住。

#專欄作家#

JS策劃人,公眾號:JS策劃人(ID:powerpluspoint),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電商營銷策劃,聚焦品效合一活動創意策劃。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