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命名第一性原理:聽覺傳播
你可能知道品牌名的四好原則:好讀、好聽、好記、好想(聯(lián)想);也可能掌握了很多命名方法,比如用動物命名、疊詞、意向詞等。今天不談這些,說說我認為的品牌命名更重要的第一性原理:聽覺傳播。
一、一起來做個小測試
“小劉慢走”即將開業(yè),主打瀏陽的小碗蒸菜。我想讓你先幫忙做個小測試:請回憶一下我剛剛跟你說的,餐廳叫什么名?你想起來了么?
我先說說“小劉慢走”名字的來歷:
在我的家鄉(xiāng)瀏陽,鄉(xiāng)親們有留客吃飯的習俗。到了飯點,媽媽會蒸上幾個拿手好菜,招待路過的鄰里鄉(xiāng)親。飯飽后,再沏上一碗茴香茶。臨別時,我們會親切的招呼:* * 慢走,下次再來!
“慢走”是瀏陽鄉(xiāng)下最有人情味的用詞,具有很強有的畫面感。
你可能會問:為什么叫“小劉”,而不是“小李”、“小陳”?從發(fā)音上來說,“小劉”顯得最親切;而且我們主打“瀏陽蒸菜”,其中有個“瀏”字。
事實上,上面那個回憶測試,我已經(jīng)讓身邊朋友做過好多輪,發(fā)現(xiàn)大家對這個名字的還原度還是蠻高的。只要重復說上一到兩次,對方都能正確讀寫,還會自然聯(lián)想到一些畫面。
說到給品牌取名字,你可能知道“四好”原則:好讀、好聽、好記、好想(聯(lián)想);也可能掌握了很多命名方法,比如用動植物、用疊詞、意向詞等。
懂得這些標準和方法固然好,但我想和你談談更重要的,品牌命名的第一性原理:真正優(yōu)秀的名字是以“聽覺傳播”為導向的。
二、品牌名是用來轉述的
怎么理解“聽覺傳播”?
比方說你和朋友聊天,中途對方給你推薦了一個品牌叫“ABC”,回家后你想更詳細的了解,于是打開手機搜索它。
這個時刻可能會有兩種情況:要么你能很快想起品牌名,把它正確的輸入到搜索框;又或者,還是需要回頭再問一下朋友,到底是哪個A、哪個B、哪個C?
兩者看起來差不太多,實則天壤之別。
品牌要流行,最重要的是需要持續(xù)曝光、不斷傳播。除了肉眼可見的傳播渠道外,更為關鍵的是那些看不見的人際傳播。
優(yōu)秀的品牌名從人嘴里說出來后,除了讓對方就能記住外,還要確保它能準確無誤的寫出來。需要一個個字解釋的名字,轉述成本太高了,大大阻斷了品牌傳播的線路。
所以我說:品牌名不僅是用來看的,更是用來叫的。
聽覺傳播,就是通過聽覺就能實現(xiàn)品牌的無損傳播。
我們回頭看“小劉慢走”為啥很容易就留在你的大腦里?因為它符合“聽覺傳播”的原則。四個字都是常用詞,清晰無歧義??蛻粲肋h不會問:你是哪個“小”、哪個“劉”、哪個“慢”、哪個“走”。
我們品牌最容易犯的一個錯是:迷戀文字背后的深厚含義與價值觀,忽視了聽覺傳播力。
最近在做一個硅藻泥的項目,業(yè)內有很多品牌。其中有一家名字很棒的企業(yè)叫“綠森林”,就算是第一次聽也能被準確的書寫,還能聯(lián)想到硅藻泥的無污染特質。而其它大部分品牌名像“克洛威”、“春之元”效果就差很多,自然品牌就傳不起來。
中國眾多消費類品牌中,我認為最具有聽覺傳播思維的企業(yè)是:農(nóng)夫山泉。他旗下有農(nóng)夫山泉、尖叫、東方樹葉、維他命水、打奶茶、泡泡茶… 等很多品牌,都有著不錯的市場表現(xiàn),這里頭也有好名字的功勞。
基于聽覺傳播的原則,在實際命名過程中,我們需要規(guī)避一些顯而易見的坑,我總結為“三個不要”。
三、命名的“三個不要”
一不要:用生僻詞
生僻詞、以及容易念錯的詞,轉述成本會極高,甚至會直接切斷顧客傳播你的可能。
我見過最離譜的品牌名是“犇鱻羴”,相信這樣的場景你經(jīng)常遇到過:
“有家店的菜很好吃哎~”
“哪一家?”
“就是那個… 名字是三個牛開頭的那個”
“那個字怎么念啊”
“我查一下… ”
“算了算了,我還是回去吃好了!”
同是餐飲界的西貝莜面村、大龍焱火鍋。雖說他們都很成功,但是為了請全國人民識字也花了多少隱性的冤枉錢。
作為一個新品牌,不能去做“教顧客識字”的事。名字是用來叫的,不是拿來驗證客戶的文化程度的。
二不要:自己造詞
很多老板很看重名字背后的意義,通常他們會把個人最喜歡字擰出來,相互組合造詞。最終生產(chǎn)出了大量傻傻分不清的品牌名。
比如保險行業(yè),火山曾服務保險客戶時,做過一次高頻詞的統(tǒng)計:安、華、信、聯(lián)、國、泰等詞重復出現(xiàn)次數(shù)都在10次以上,其中“安”字最夸張,有高達30家企業(yè)在用。
如果在同一個行業(yè)某些字重復出現(xiàn)次數(shù)過多,就容易聽覺混淆。本來保險企業(yè)之間產(chǎn)品就很同質,從名字看大家就更雷同了。
除了過度追求詞語的延伸意義外,我們還有一個習慣:喜歡用英文的直譯詞。
這要放以往,還是能抓住部分消費者崇洋媚外的心理,因為它看起來像國外品牌,有國際范;然而現(xiàn)在國貨崛起、民族越來越自信,再這樣取名字就沒必要了。
英文直譯出來的品牌名稱一般都很難記憶,比如Airbnb翻譯為“愛彼迎”。中國人的習慣語法里并不存在這樣的組合,自然就記、說、寫都很難了。
公司旁邊有個樓盤叫“純水岸”,聽著就像是住在湖畔邊(確實也是),另一個“圣莫麗斯”,聽著很洋氣。在電腦屏幕前看,我們會覺得這兩個小區(qū)名字都很好,挺高端。但是如果把它們還原到日常生活,就不一樣了。
“今天去我家吃飯啊”
“好啊,你住哪個小區(qū)?”
“圣莫麗斯”
“哪個‘麗’?哪個‘斯’?算了,你還是發(fā)微信定位給我吧?!?/p>
Coca Cola最開始進入中國時的翻譯名字是:蝌蝌啃蠟。這個怪異的名字,讓其在中國銷量難以提升。于是開始對外征求新名字,后來一個在英國留學的中國人給他們取名“可口可樂”。這個名字,改變了Coca Cola在中國的命運,說它值10億美金都不嫌多。
國外很多大品牌的中文翻譯,雖然已深入人心(比如:耐克、阿迪達斯、肯德基……),但從聽覺傳播的的角度看來都不算及格。你熟悉它,是因為它持續(xù)了好幾十年的高頻曝光。
總之記住一句鐵律:不要自己造詞,要用常用詞。
三不要:用諧音字
我們在使用常用詞命名時,可能會遇到一個問題:商標注冊難以通過。
于是,我們自然想到一個辦法:把其中的某個文字換一下,換成一個諧音字。比如“羅輯思維”、“黃太吉”,還有我自己孵化的品牌“鹵鮮森”都是這類名字。
這是一條不錯的命名思路,但同樣是不利于聽覺傳播的:聽的時候記住了,搜索的時候肯定出錯。所以很多時候,這更多的是為了能注冊,退而求其次的做法,能避免則盡量要避免。
再重復一下,聽覺傳播名字的“三個不要”:不要用生僻詞、不要自己造詞、盡量不要用諧音字。
說到這里,多啰嗦一下:談品牌命名可能離很多人有點遠,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去創(chuàng)業(yè)的。不過大部分都會為人父母,都有機會給自己小孩取名字。
取人名與取品牌名的原理完全相通,一定要符合“聽覺傳播”的原則。
學生時代會被老師點名答題,名字如果不好叫,被點到的頻率就會低,學習成績會受直接影響;職場中你需要不斷做自我介紹,名字說了別人記不住,不利于建立個人品牌建立。
電話測試法:
好不容易,你終于想到了一個自認為很好的名字。先不要著急定下來,你最好找用戶先測試下。
方法很簡單:打電話給任意一個朋友,聊聊你的新品牌計劃,最后掛電話前,問他一個問題:“你還記得我要做的品牌名稱叫什么么?”
除了讓對方說出來,一定還要讓對方寫到紙上。說與寫都沒問題時,品牌名就基本能過關了。
總結
品牌名沒起好,說輕點,砸在上面的廣告費要損耗一半;說重點,關系到品牌生死。
人名沒起好,生活會增加很多不必要的成本,甚至失去某些潛在的人生機遇。
你可以不懂任何命名技巧,但是一定要清楚品牌命名的第一性原理 —— 聽覺傳播:通過聽覺就能實現(xiàn)品牌的無損傳播。
為此,不要用生僻詞,不要自己造詞,盡量不用諧音字。
品牌命名“聽覺傳播”原理:通過聽覺就能實現(xiàn)品牌的無損傳播。
作者:火山大叔,微信公眾號:火山大叔,
本文由@火山大叔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xié)議。
看了好幾篇文章,有的是建議用諧音法取名,有的是不建議用諧音法取名,好難啊,作為初學小白的我處在懵逼狀態(tài)
側重點不同采取的方式也不同吧,這篇文章整體還是側重從聽覺角度來命名的,所以諧音取名是無利的。
關于題主的第三個觀念,是強烈不認同。目前整個市場能用的好名字都被搶占完了,如果不用諧音的話根本就取不出來
劃重點——“所以很多時候,這更多的是為了能注冊,退而求其次的做法,能避免則盡量要避免。”。不能因為難,就可以遷就諧音 ~
貌似我能想到的名字都被你斃掉了。。。。那什么樣的品牌是好名字,能不能舉幾個例子呢
文中很多案例,小劉慢走 農(nóng)夫山泉 純水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