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破圈,必先入圈:一個前提、兩個判斷、三個原則
大部分品牌的“破圈”不是品牌方自己的意淫,就是品牌方的一廂情愿。真實情況是:大部分品牌連圈沒有,又何來破圈?今天我要拆解一些出圈的人和事,從中發現破圈的規律。
在各種營銷類文章里,我常常看到這樣的標題:
- 《不斷破圈前行,##營銷依然不簡單》
- 《年度最“破圈”品牌跨界,看這家企業如何玩出品牌生命力》
- 《##品牌直播,破圈進行時》
但大部分品牌的“破圈”不是品牌方自己的意淫,就是品牌方的一廂情愿。真實情況是:大部分品牌連圈沒有,又何來破圈?今天我要拆解一些出圈的人和事,從中發現破圈的規律,比如:
- 中國城市這么多,為什么出圈的是重慶?
- 《中國新說唱2》的冠軍無人問津,為什么火了寶石老舅?
- 張文宏、羅翔、薛兆豐這些學者出圈,他們踩對了大眾的哪根神經?
今天,我們一起來消化一個概念——「破圈」
01?品牌破圈,必先入圈
如何讓你的品牌和營銷「破圈」?我的答案是:品牌破圈,必先入圈。
每次聽到有人都抱怨營銷活動沒出圈時,我都想問一句:“你的圈是什么?你真的有圈嗎?“
中國大部分的品牌方都把自己騙了,他們根本就沒有自己的圈子,他們所謂的“沒出圈”,真實的意思是:“這次營銷活動,為什么不能像人家一樣刷屏?”
比如,你們做了一支創意H5,找了幾個KOL和幾個社群做推廣,最后發現這支H5的流量,80%來自公司內部員工,這就是大家口中的“不出圈”。
那么,品牌一定需要有個圈子,給自己“畫地為牢”嗎?我們看一下,一個有圈子的傳播效果,和一個沒有圈子的傳播效果,他們之間的區別在哪里?
比如,你有一個促銷活動,手頭的預算只夠傳播給100個人。一邊是隨機傳播給100個人,一邊是傳播給某個100個人 的圈子。會有什么區別?
左邊圖里的100個人,因為他們的身份、性格、愛好各異,所以他們對同樣一個信息的感受存在很大差異。同樣是打折促銷,可能有70個人是價格敏感者,他們更容易被這樣的優惠信息左右,從而選擇轉發你的商品鏈接。但另外30個人是品質追求者,他們可能對單純的價格促銷無動于衷。
右邊圖里的100人,他們因為身處同一個圈子,身上都一定含有某種共性。比如,他們都是釣魚協會的的人,如果你的這波促銷活動的獎品是”轉發商品鏈接,免費贏人工湖的釣魚劵”,那么這波人可能有99個人愿意幫你轉發商品鏈接。
圈子人群和普通人群的區別在哪里?圈子人群有很大的「易感染性」,他們之間的情感連接更為緊密,他們行為也會更加趨同。當圈里的某個人做了一件事之后,就容易把他的行為“感染”給別人。
比如,你的閨蜜圈里有人買了某個牌子的口紅,馬上另外幾個女孩也會討論起這個牌子,甚至買一樣的閨蜜色。
而對于互聯網時代的品牌傳播,這種「易感染性」變顯得尤為重要。我曾經在品牌越大,離死越近講過這個道理,傳統媒體時代的營銷,主要是放大聲音分貝。而互聯網時代的營銷,主要是增加人傳人的效率。
當互聯網越來越大、將所有事物都連接上時,我們就不能把互聯網僅僅當做一個媒體,我們要把互聯網當成一個世界去看待。這句話,換一個學術點的說法是:我們得用生物學的視角去看待互聯網上發生的一切了。
從生物學角度看,互聯網上的一切話題熱搜、內容瘋傳,都更像是疫情肆虐。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圈層傳播就像是疫情期間的群體性聚會,病毒會更容易在這群人中蔓延,形成群體性感染。
既然說了入圈,那么第一步自然是要選擇一個圈子鉆進去,選哪個呢?
02?好圈子,看燃度而不是精度
假如你是一家牛奶品牌的市場負責人,公司正打算做一次社區推廣活動,帶動中秋旺季的節慶市場銷量。你團隊今天要攻堅的就是這個“山水家園”的小區業主,如果你想用圈層營銷的方式啟動這個小區,你最該圈定小區里的那一部分群體?
A. 職場白領
B. 家庭主婦
C. 男主人們
D. 大爺大媽
如果僅從短期促銷角度,你最應該選擇D,圈定大爺大媽作為核心溝通人群。
聽到圈子、圈層這種概念,很多人的第一直覺是:因為現在是個消費分層的時代,所以品牌選擇某個的圈子,是為了更精準地觸達目標客群。
這種想法是原始人思維,圈子的真正威力不是精度,而是燃度。我們不是要精細地觸達用戶,而是要實實在在地盤活用戶,讓圈子里的用戶帶動更多的用戶。
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選擇一個圈子,核心看的是圈子的「活躍度」和「聚合性」。
所謂「活躍度」,指這個圈子里是不是有一群熱絡的人,他們之間是不是經常交流、他們是不是愿意向外界釋放信號。而在ABCD四個選項里,男主人們太高冷、職場小白領宅不出門、家庭主婦們相對適中,只有大爺大媽是小區里的活躍份子。
所謂「聚合性」,是說你能不能很容易找到這群人,讓他們輕松地聚集在一起。而大爺大媽太好找了,你只要把地推的攤位支在廣場舞的廣場邊上,就能一下子溝通到小區里半數的大媽。但如果你去找職場白領,你可能要半夜挨家挨戶地敲門。
以圈子的「燃度」為出發點,具體我們可以有兩種方法去找到自己的圈子:
- 鏈接某個天然的圈子
- 嘗試定義一個圈子
1. 鏈接某個天然的圈子
小米的數碼發燒友、keep的健身狂人、B站的二次元粉……這些都是品牌去鏈接了一個天然的圈子,而且這些圈子都是“燃點”非常高的圈子。不僅圈子成員十分活躍,而且品牌很容易在各種論壇、貼吧里找到這群人。
你會發現,這些圈子大部分是一種亞文化社群,營銷人和產品經理的一樣,要時刻關注亞文化的冒頭。每個壯大的亞文化里,都可能蘊含了一個10億以上的市場。
比如潮流玩具、貓奴狗奴、ASMR(顱內高潮)、電競玩家、歷史迷、軍事迷、國風迷等,如果品牌能成功鏈接上某個群族,就有可能如當年的小米一樣引爆自己的勢能。
但是大部分時候,品牌可能找不到一個天然存在的圈子,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嘗試定義并培育出一個圈子。
2. 嘗試定義一個圈子
假如你開了一家叫“小二黑”的燒烤店,今日開業大吉,你要如何做開業促銷?
常規小飯店老板的思路是放炮、唱歌、發傳單,但這樣除了擾民之外,市場效果十分有限。但如果我們調用圈層營銷的思維方法,你的開業酬賓就會變得與眾不同。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打一行標語:“小二黑燒烤今日開業,黑衣服顧客一律5折!“
雖然我們只是假設了一個場景,但我相信你的直覺已經告訴你,打”黑衣服顧客一律5折“比”全部賓客一律5折“的市場效果要好。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當我們圈定了黑衣服的人,我們就激活了顧客的身份認同感,一切黑紅衣服的人就會下意識認為,自己如果不進去吃一次就虧了。而這種效應也會影響那些沒穿黑衣服的人,他們會有一種錯過微信紅包的錯覺,心里默默嘀咕:下班回家先換身衣服再來!
小二黑飯店的案例,只是針對一次營銷活動而定義的即時圈子,而品牌在經營自己的過程中,最好要培育一個穩定、長久的用戶圈子。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我們會發現有些行業適合經營圈子,有些行業看上去不太適合經營圈子。
如何打造一個長期的用戶圈?
比如,手機行業就比較適合經營圈子,因為手機這個產品可以讓用戶有很大的交流和探索空間,所以,用戶更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圈子。但是如果你是東北大板的市場負責人,你買的是冰棍,一根冰棍沒法讓用戶聚成一個圈子吧?
對于一切快消品而言,如果只是針對產品本身,肯定沒什么談資讓用戶連成一個圈子,品牌要做的是提供產品之外的文化附加值。
如果我是東北大板的市場部負責人,我會嘗試打造一種“段子文化”。一來東北人天生帶著地域的幽默感,這點你可以從霸屏春晚的小品演員,以及直播間里主播的“產地”去驗證我的話;二來“段子文化”已經被內涵段子APP驗證過,段友們的力量還是驚人的。
我會在冰棍的包裝上如江小白一樣,印上各種段子,并在雙微一抖里發掘并沉淀活躍段友,打造具有東北風的段友圈。
定義一個圈子,不是讓我們定義一個「產品圈子」,而是定義一個「文化圈子」。同時,這個圈子也很容易衡量你的品牌文化有沒有號召力,如果你的品牌文化都不能把用戶吸附成一個圈子,那么這個品牌文化就是偽文化。
在打造圈子這件事上,很多品牌都格外自戀,他們僅僅把自己的消費者定義成一個會員圈子,比如##鉑金會員、##小主圈。品牌不能把自己當明星,明星有腦殘粉,但是品牌沒有。即便是當年的蘋果,也沒自戀到這個地步。
比如,梁將軍是如何定義自己的用戶圈呢?我可不敢把你們叫“梁將軍后援團”,我甚至都不太好意思把大家稱作“粉絲”,我一般把關注我的人稱作“讀者”。
在我的界定里,我的讀者是營銷圈里的「深度學習者」,他們討厭信息的搬運、他們討厭信息的拼接、愿意花時間吃透一個概念或原理。這群求真、上進、又肯下功夫的人,就是我的用戶圈。
我每次文章都在6000字左右,加上付費的番外內容可能在8000字左右,龐大的字數不僅是為了講透一個知識點,更是要過濾掉那些不符合我定義的用戶。
嘗試去鏈接一個有燃度的圈子,或者清晰定義自己的文化圈子,這才是打造圈子的不二法門。
03?破圈三個原則:轉譯、反常和造神
什么叫破圈?就是原本一個很小眾、不被人注意、也難被人理解的圈子被更多人知道了、認可了,這就叫破圈。
第一個法則:轉譯
而破圈之所以難,在于圈外的人看不懂、或不認可圈內的事。所以,僅僅借助更大的流量渠道,你是破不了圈的,這個問題我會在付費版的「番外內容」里細談。
比如,你讓你媽你爸去了解二次元文化,他們基本上是奔潰的。OP、ED、空耳、生肉、up主……這些黑話足以讓他們望而生畏,他們即便看到了B站的品牌廣告,也不會有興趣點進去了解。
比如,法律是一門非常專業的圈層,人類那些厚厚的法條,即便是法律專業的高材生也常常望而生畏。但2020年,一位律師居然憑借自己的專業出圈,火出了法律界,他的名字叫羅翔,我們先看一條他著名“糞坑案”解析:
羅翔老師原本是一名法學教授,但現在他的頭銜是:法律界的郭德綱。之所以說他破圈,因為他的B站幾百萬粉絲,都不是法律界的人:
那么,羅翔老師為什么能火?僅僅是因為他講法律講的好玩?其實羅翔老師并不是第一個出圈的教授,我們往回看一下,這個名單里還有:易中天、于丹、袁騰飛、李雪峰、陳果、薛兆豐、張文宏……
這些所有的網紅老師、網紅教授,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翻譯家。他們都將自己的專業“翻譯”成了大眾能夠聽懂的語言說話。
所以,所有破圈的人和事,他們一定是做了表達上「轉譯」,將原本的圈內黑話,翻譯成圈外人可以理解的語言進行傳播。
而且,不止是授課這種形式,其他形態的內容出圈也是同樣的道理。
比如歷史類書籍《明朝那些事兒》,當年明月沒用歷史學家的筆法寫作,而是把書寫成了小孩都能都讀懂的白話文,所以這本書的銷量遠大于被大家封為經典的《萬歷十五年》。
我們再看一下嘻哈圈,你知道《中國新說唱》第三季的冠亞季軍都是誰嗎?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但是你們一定知道寶石老舅和《野狼disco》。
野狼disco一首非典型的嘻哈歌曲,沒有那么多的單押雙押,根本就是一首鳳凰傳奇+東北蒸汽波的融合說唱樂。它把一首小眾的歌,「轉譯」成了一首大眾都能哼唱的”口水歌“,所以它破圈了。
這就是破圈的一個原則:轉譯,將原本的圈內黑話,翻譯成圈外人可以理解的語言進行傳播。
第二個原則:反常
剛剛說的「轉譯」原則,是說圈內想讓圈外了解自己,必須先打通雙方的語言體系,地球人對火星人說話,是永遠講不通的。
這就引出了下一個破圈的問題,如果圈外人都沒法注意到你這個圈子,自然也談不上語言上的轉譯了。所以,破圈首先得讓圈外人注意到你。
2020年,最破圈的品牌應該是釘釘。
疫情期間,這個職場辦公軟件居然一度超越微信,雄霸社交APP下載的榜首。但如果僅僅只是下載量的激增,并不能稱之為破圈,他的破圈是因為小學生們的1星惡評。
可以說釘釘是“被破圈”的,因為疫情原因,釘釘吸引了一群非職場人士——老師和學生。當釘釘變態的職場管理功能強壓在祖國的未來花朵上,激起了花朵們的集體反抗,這種反抗引發了大人們的圍觀。
當圈內人的常態,成為圈外人的反常態,圈內就引發圈外的注意,我們就有了破圈的可能。
比如,近幾年,最破圈的城市應該是重慶。
重慶近幾年已經成為電影導演的取景圣地,大約每年有50部電影是在這里拍攝的:《受益人》、《少年的你》、《火鍋英雄》、《瘋狂的石頭》、《日照重慶》、《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變形金剛》……
電影是視覺藝術,重慶這座8D魔幻都市在視覺上一直是讓外地人驚嘆的,穿樓而過的李子壩站、防空洞里打邊爐的洞洞火鍋、千與千尋一般模樣的夜晚洪崖洞……
當重慶的日常生活,成為外地人不可思議的風景,圈內再次引發圈外的注意。
再來看一個案例:2019年,最破圈的水果應該是車厘子。
“有些人表面上光鮮亮麗,背地里卻連車厘子都吃不起?!边@句話來自一篇文章《26歲,月薪一萬,吃不起車厘子》。之后,“車厘子自由”成了人們財富焦慮的一種新潮表達。
但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的是:為什么不是奶茶自由、不是口紅自由、而是車厘子自由?因為車厘子不是一般的貴,而是反常的貴!
同樣都是混水果圈的,憑什么我蘋果身價是6塊一斤,你車厘子的身價60塊一斤?車厘子之所以出圈,是因為它反常態的貴,從而被年輕人當成了一種財富表達。
這就是破圈的第二個原則:反常,讓圈內人的常態成為圈外人的反常態,就能引發圈外的注意和圍觀。
第三個原則:造神
「轉譯」+「反?!?,基本上已經具備了破圈的可能性,還有一種方法,它可以同時達到轉譯和反常的兩種效果,我叫它「造神」。
想一想,你是如何注意到直播這個圈子的?大部分普通人不會是通過某篇趨勢報告,而是幾個名字:薇婭、李佳琦、辛巴。
你看到的文章是:
- 《李佳琦,月入六位數,全年無休:沒有一種工作是不委屈的》
- 《從一無所有到一夜一套房,薇婭和老公同甘共苦17年》
- 《主播曾是農民的兒子,結婚請43位明星,花費5000萬》
普通人看到這些主播故事,注意點不是“全年無休”、“共甘共苦”、“農民的兒子”,而是“月入六位數”、“一夜一套房”、“花費5000萬”,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主播這行業這么賺錢嗎?!
任何一個不好理解的事情,用語言去解釋都是蒼白無力的,如果你能拿一個人去舉例,就可以迅速引發旁人了解下去的欲望。如果這個人的故事,像一個神話一樣存在,他就成了自己圈子的無冕代言人。
“造神”是破圈的快捷鍵。能夠破圈的組織,都在無意或有意地“造神”,從而吸引更大的圈外流量。
當年新浪微博興起時,我們有了微博女王姚晨,當年的姚晨還是二線明顯,在微博上卻有了一線的號召力;我們再回到博客時代,當年的博客之王是徐靜蕾和韓寒,兩個認真寫博客的“過氣”名人,通過寫博客再次有了巨大的影響力。
有意思的是,當年新浪的博客上冒出了一個千萬粉絲的草根博主Acosta,這個憂郁大男孩家庭背景、職業身份一概不詳,發的內容也是毫無意義的的雞湯和凹造型的文藝照。
至今為止他的成功都被懷疑為新浪自己的造神運動,比如徐靜蕾、洪晃、潘石屹和海巖幾乎同時在博客中鏈接了Acosta的博客,比如他的名字是Acosta,A開頭的名字會出現在用戶的首屏檢索里……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品牌主而言,我所說的“造神”和明星代言、網紅帶貨不是一回事兒。
造神,是品牌利用資源,讓一個普通人成為一個神人。而明星代言、網紅帶貨,是讓圈外的人幫圈內人做推廣。這兩種方法有著本質區別。
這就是破圈的第三個原則:造神,讓圈內的凡人成為“神人”,由“神人”去吸引圈外關注。
總結一下
一個前提:品牌想要破圈,必先「入圈」。借助圈內用戶的易感染性,增加品牌破圈的效能。
兩個判斷:入圈的方式有兩個:一是「鏈接」一個天然的圈子;二是「定義」自己的品牌文化圈子。
三個原則:僅僅借助大的流量渠道很難破圈,可以通過「轉譯」、「反?!?、「造神」三種方式去破圈。
#專欄作家#
梁將軍,公眾號:梁將軍(ID-liangjiangjunism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品牌IP戰略顧問,每兩周大約思考一個營銷課題。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