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零食行業為什么會逆勢增長?
疫情期間,全球不少產業都遭受了沖擊,然而零食的銷售卻出現了不小的增長,這是為什么?文章從行業現狀、零食本質、營銷策略幾個方面對零食行業展開了分析,與大家分享~
網紅零食如日中天,疫情期間你吃過嗎?
報告顯示,疫情期間,食品飲料成了僅次于清潔消毒和醫藥的高增長行業。
更值得注意的是,繼2019年美妝消費浪潮后,直播帶貨的火苗已經蔓延到零食行業。2020年4月1日薇婭直播間細分產品銷量顯示,零食已經成了支柱型暢銷品類。
來源:艾媒數據中心
疫情雖然阻礙了餐飲行業的發展,但這并沒有妨礙零食在舌尖上的中國成為一波新的消費后浪。
雖然我國是第一大消費國,每次雙十一、618都會引發社會對剁手黨的熱議,但其實我國的零食消費在世界上仍然處于落后水平。
2019年美國零食人均消費額高達860元,英國為742.1元,而我國僅為75.3元。就連與我國社會和飲食文化最接近的日本,零食人均消費額也高達501.4元,是我國的6倍多。
來源:艾媒數據中心
看樣子,我們的“剁手黨”不太給力呀。
不過,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居民可支配收入逐漸提高,零食行業呈現出非常廣闊的市場空間。2019年我國零食行業市場規模超過5000億元,隨著市場滲透率的不斷提高,年復合增長率始終維持在6%以上。
01 零食標簽化,這樣的營銷有效嗎
這些年,隨著“00后”、“Z世代”等逐漸成為零食市場的消費主力,品牌商家也開始挖空心思尋找能夠引爆消費的新奇賣點,最為成熟的手段當屬貼標簽模式。
只點外賣的叫懶人經濟,不愿外出的叫宅男經濟,年輕沒結婚的叫單身經濟?!癤X經濟”,成了中國零食市場上鮮明的現象。如果你的品牌不能貼上一個“XX經濟”的標簽,簡直不敢說你懂消費者,就連投資人都會覺得你不懂宏觀經濟。
主打單身經濟的零食品牌單身糧,聚焦于我國2.4億單身消費者,在2018年初推出了“單身狗糧”薯片。這一薯片以自我解嘲式的標簽迅速在網絡媒體上躥紅。許多消費者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上進行調侃式的自主分享。
但是以消費者單身的痛點作為零食賣點的貼標簽模式,能否被年輕人群廣泛而長期地接受還不得而知。
除了“XX經濟”的標簽之外,零食XX化的標簽也越來越多。比如健康化、營養化、體驗化、時尚化,甚至網紅化。
作為零食,滿足消費者的健康營養和體驗需求,以及凸顯消費者的身份特征自然是理所當然。但是當貼標簽開始成為一個行業的競爭風向時,這個行業的產品創新似乎已經止步不前了。
細看這幾年來零食行業的發展,零食企業競爭同質化越來越明顯,各種零食品類的競爭也是速生速死的網紅模式。
作為早期的網紅級零食企業,三只松鼠、良品鋪子、百草味幾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不過他們產品的種類、品質和包裝也看不到什么差異,利潤微薄成了行業普遍的規律。
即便是如火如荼的網紅直播帶貨,也只能幫助零食進行市場破冰,引發一波銷量的狂潮,但是隨后就會被后浪所淹沒。
零食品牌要想實現長期增長,就要回到零食的初衷,搞清楚零食為什么可以讓人欲罷不能。
零食區別于主食,關鍵在于“零”而不是“食”,“零”意味著休閑,隨時隨地隨心情。這是零食的本質,也是人類食欲的天性。
哲學家休謨說過:“人的身體是一臺非常復雜的機器,以至于在我們看來,其運行的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钡窍M者的食欲卻總會表現出一些普遍而確定的特性,這就是零食的成癮性。
邁克爾·莫斯在《鹽糖脂:食品巨頭是如何操縱我們的》一書中總結:食品工業競爭中的武器簡單而誘人,就是用食品中的糖、脂肪和鹽,將人們轉變為食品成癮者!
其實我們會對零食成癮,主要原因可以分為兩種:
- 物質成癮:配料影響激素;
- 非物質成癮:互動養成習慣。
這兩種零食的成癮性,也指明了零食本質的產品和營銷策略:零食情緒化和零食游戲化。
02?零食情緒化,配料影響激素
零食的物質成癮指的是通過零食配料促進人體激素分泌,使大腦產生各種情緒。食品健康與心理學領域研究表明,食物的味道和人的情緒息息相關。
- 咸:咸味零食與焦慮相關。咸鹽可以影響腎臟,腎功能衰弱就容易引發焦慮情緒。
- 甜:甜味零食可以撫慰激動心情,令人保持平靜和愉悅,但是也可以導致滿意和貪婪。
- 辣:辣味零食是人體興奮劑,可以抵制悲觀情緒,但是食之過量,就會導致暴躁易怒。
- 酸:酸味零食可以啟發智力和促進消化,但是食之過量,就容易引發煩惱抑郁的情緒。
- 苦:苦味零食適量食用對心臟和小腸有益處,但是食之過量,往往會引起失望和不滿的情緒。
總之,我們快樂了要吃、悲傷了也要吃,結婚了要吃、失戀了也要吃,升職了要吃、失業了也要吃。即便是減肥,也要吃好吃飽才有力氣。
味道和情緒之間的微妙關系,其實從世界各地的語言文化中就可以體會。
我國古人創造了一系列詞匯,用味道來表達情緒體驗。細膩的快樂稱為“甜蜜”,揪心的悲慟稱為“酸楚”,到了現代遇到羞于面對的場景時,我們稱之為“辣眼睛”。
在英語文化中,sweet的意思是甜的,也代表愉快的、可愛的;bitter的意思是苦的,也代表憤怒的、痛苦的。
為什么味道和情緒會產生千絲萬縷的關聯呢?其實,這是人類生存進化中遺留的天性。
遠古時期,人類為了維持生存和繁衍,需要足夠的食物。當獲取到食物時,人類的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和內啡肽,產生愉快的情緒。這就會激勵人類更加熱衷于覓食,從而獲得生存優勢。
人類進入到文明社會,饑餓基本已經不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了,但“吃”的成癮性依然保留了下來。
不僅如此,最容易讓你長胖的那些味道的食物,就是遠古時期最容易維持人類生存的食物。
在眾多味道中,甜味是成癮性最為普遍的。在人類的味覺細胞中甜味受體相對更多。這會促進大腦釋放出更多的令人愉快的多巴胺。
回頭看近年來流行的網紅零食,最常見的流行元素逃不開巧克力、榴蓮、芝士等食材。商家會冠上“熔巖”、“爆漿”、“流心”等名頭來掩飾高糖高脂的真相。但無可否認,這些甜味食材無論怎樣搭配,通常都會可口誘人。
近兩年,辣味逐漸成為零食行業的翹楚。不過辣味并不屬于味道,而是一種痛感。吃辣過程中,人體會分泌內啡肽,它可以產生快感來鎮定辣味的痛感,因此同樣產生了像甜味一樣的成癮性。
Kalsec在2019年食品調查中發現,全球超過一半的消費者在用餐時會選擇辣味,與2017年相比翻了一倍。在美國,麥當勞時隔多年再次推出四川辣醬,引起消費者排隊瘋搶。
轉頭來看中國,我們也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小龍蝦、鴨脖、辣條等辣味零食的熱度持續升高。甚至連被清淡的淮揚菜包圍的上海和江蘇也登上嗜辣榜單。
來源: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
更令人意外的是,2018年奧利奧推出了辣雞翅味和芥末味的奧利奧,并且以“你絕對沒吃過的咸辣奧利奧”為宣傳口號,成為網紅測評的必選零食。
從酸甜小清新到咸辣重口味的轉變,反映了消費者生活方式和觀念的改變。這幾年隨著社會競爭和生活壓力的提高,消費者不只需要愉悅的享受,更希望情緒的釋放。重口味成了年輕人面對嚴峻的現實普遍選擇的手段。
零食潮流從早期的糖果、餅干到油炸膨化食品,再到堅果、豆制品,以及這些年興起的鹵肉制品,市場品類變遷,昭示著消費者的生活、情緒與零食口味之間的密切關系。
一個零食能否具有長期增長的潛力,并不取決于貼上了怎樣時髦的標簽,而是在于是否洞察和解決了消費者的情緒問題。
當你下次啃起絕味鴨脖,端起江小白時,也許享受的不是零食,而是寂寞……
03 零食游戲化,互動養成習慣
零食的非物質成癮則是通過零食與消費者的互動,形成的一種情緒習慣。你一定很奇怪,零食又不是性感女郎,怎么能夠與人互動,還能令人上癮呢?
逢年過節,中國人有吃瓜子的習慣。手拿、嗑開、吐殼、咀嚼,一系列動作周而復始,越吃越上癮。但是如果給你一把瓜子仁,你很快沒有興趣了。
其中的道理和著名的斯金納箱行為實驗是一樣的。
把饑餓的小白鼠關到只有杠桿的箱子里,小白鼠只要觸動杠桿,就會有一點食物掉出來。慢慢地,小白鼠養成了觸動杠桿取食的習慣。
等到這個行為習慣固定下來后,實驗員直接往箱子里投放食物,小白鼠仍然會跑去先觸動杠桿。
研究表明,小白鼠觸動杠桿和獲得食物一樣,都會促進大腦分泌多巴胺,產生快感。
同理,當吃零食和某個游戲化的行為產生關聯后,即便是單獨做這個行為,我們仍然能感受到像吃零食一樣的快感。吃零食,也許吃的就是游戲。
如果你走到超市,會發現貨架上擺放的幾乎都是帶殼的瓜子,而不是瓜子仁。這時你可以想象一下,每個顧客都可能是箱子里的小白鼠。
不只是瓜子,很多堅果零食都存在類似的情況。
比如夏威夷果向來以堅硬著稱,沒有開口的夏威夷果,幾乎是不會有消費者買單的。所以很多堅果廠商會提前把夏威夷果開口一半再上市銷售,并且會附贈鑰匙形狀的開果器,專門讓消費者享受開果的樂趣。
百草味還以“300度大開口”為賣點推出新款夏威夷果,試圖降低開果難度,讓開果樂趣更順暢。
零食與消費者的互動,最著名的還要當屬奧利奧。
“扭一扭,舔一舔,泡一泡”,這句經典廣告語就像“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就收腦白金”一樣洗腦。只要你聽到,就會聯想起奧利奧黑白配色加上鋸齒狀花紋的餅干,浸入牛奶的場景。這種奇特的吃法,幾乎成了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這兩年風生水起的速溶咖啡新品牌三頓半深諳此道。三頓半咖啡以獨特的IP視覺風格為基礎,打造了mini杯子裝,再配以亮黃、淡紅、黑灰等多種顏色和數字序號,一下就激發了消費者的拍照欲。
不僅如此,甚至有一部分消費者專門為了包裝才買三頓半咖啡。這些用戶喜歡收集小杯子,給孩子過家家,給多肉植物當花盆。
無論出于何種消費目的,產品與用戶之間奇妙的互動促成了更深層的品牌關系。2019年雙十一期間,三頓半咖啡成交額一舉超過了雀巢。
當然,零食與消費者的互動還有更多花樣。
多力多滋(Doritos)是百事旗下最成功的休閑薯片品牌之一,在美國的年銷售額高達15億元。
除了用來當追劇或下午茶零食外,多力多滋薯片還可以跟不同的食物碰撞出火花。
多力多滋+雞排
多力多滋+蛋糕
多力多滋+蔬菜+蘸醬
真可謂“一百個用戶,就有一百個多力多滋”。
自從江小白、張君雅小妹妹等現象級品牌爆紅后,零食行業出現了大量打著“互聯網思維”旗號的新奇產品。
各種“傻、白、甜、萌、呆、二”充斥在包裝及廣告上,但這種新奇如果不能與消費者產生深度的互動關系,就會變成隔靴搔癢,嘩眾取寵,火得快,倒得也快。
參考資料:
老苗,《營銷按鈕:扣動一觸即發的力量》
邁克爾?莫斯,《鹽糖脂:食品巨頭是如何操縱我們的》
美君師,《夏天最銷魂零嘴來襲,每個吃過的肥宅都夸不停!》
#專欄作家#
鄭光濤Grant,微信公眾號:鄭光濤Grant(ID:Grant-Insight),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只談有洞見的商業方法論,專注研究營銷管理、商業模式、增長戰略。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因為出去吃飯的時間少了,在家無聊吃零食